课题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三节《交通运输》第二课时
科目 年级 课型 主备人 课时 时间
地理 八年级 新授课 2 45分钟
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作用,举例说明交通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
核心素养
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分析案例,了解不同区域交通联系的特点,理解交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 综合思维: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综合分析交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区域发展对交通建设的需求。 人地协调观:认识到合理的交通建设能够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实现人地和谐共生。 地理实践力:通过小组探究活动,收集和分析交通与区域发展相关资料,提升地理实践能力。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掌握我国铁路、公路、水路等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干线分布及作用。 理解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人员往来、文化交流的重要推动作用。 难点 深入分析交通与区域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复杂关系。 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如何通过优化交通联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学生在第一课时学习了我国交通运输线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对交通运输有了初步认识。在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关于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体验和常识。 认知特点: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但对于抽象复杂的地理原理理解存在困难。他们对直观、生动的案例和现象兴趣较高,需要教师通过多样化教学手段引导其深入思考。 学习兴趣:学生对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话题有较高兴趣,尤其是现代快速发展的交通方式。但对于交通与区域发展的深层次联系,需要教师进一步激发其探究欲望。
教学方法与工具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包含中国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干线图,交通与区域发展相关案例视频和图片等)、地图(中国交通图、政区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5 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 “双十一” 期间物流运输繁忙景象的视频,展示快递包裹通过铁路、公路、航空、水路等多种运输方式运往全国各地的画面。 提问引导:同学们,“双十一” 大量商品能够快速送到我们手中,离不开发达的交通运输。那我国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是如何紧密配合,实现内畅外通的交通联系呢?这对我们国家和不同区域的发展又有什么重要意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干线分布及作用(15 分钟) 铁路运输 展示 “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介绍我国 “八纵八横” 高铁网和普速铁路干线布局,如京沪线、京广线、京哈线等南北干线,以及陇海 - 兰新线、沪昆线等东西干线。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条熟悉的铁路干线,分析其连接的主要城市、经过的地形区,以及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例如,京广线连接了北京、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广州等重要城市,促进了沿线地区人员、物资的流通,带动了工业、商业、旅游业等发展。 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铁路运输在长距离运输、大宗货物运输和人员快速流动方面的重要作用,强调其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公路运输 展示 “中国公路干线分布图”,突出我国高速公路网的密集分布。讲解国道编号规则(如以 1 开头的表示首都放射线,以 2 开头的表示南北纵线,以 3 开头的表示东西横线)。 举例说明公路运输的灵活性,如在 “最后一公里” 配送中发挥关键作用,连接城市与乡村、社区与商业区等。让学生分享自己乘坐长途客车或自驾出行时对公路交通便利性的感受。 总结公路运输在短途运输、集散货物、促进城乡交流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 水路运输 展示 “中国水运航线和港口分布图”,介绍长江、珠江等内河航运干线,以及沿海主要港口(如上海港、宁波 - 舟山港、广州港等)。 分析水路运输运量大、成本低的优势,结合案例讲解内河航运对流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如长江黄金水道促进了长江流域的产业发展和贸易往来;沿海港口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大量进出口货物通过港口转运。 强调水路运输在大宗货物运输,尤其是能源、原材料运输方面的重要性。 (三)交通与区域发展的关系(20 分钟) 交通促进区域发展 经济发展方面 展示 “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与经济发展” 案例资料,包括该地区密集的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运输网络,以及发达的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组织学生讨论交通如何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 引导学生理解便捷的交通降低了企业运输成本,吸引了投资,促进了产业集聚和分工协作,推动了区域经济增长。例如,上海凭借其优越的海陆空交通枢纽地位,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人员往来方面 以 “春节期间人口大迁徙” 为例,展示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枢纽人潮涌动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思考交通对人员往来的影响。 总结交通使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促进了区域间人口流动,方便了探亲访友、旅游、就业等,加强了区域间的社会联系。 文化交流方面 讲述 “丝绸之路” 的历史,展示现代 “中欧班列” 运行路线图和相关文化交流活动图片。分析交通在文化传播和交流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认识到交通打破了地域限制,促进了不同区域文化的传播、融合与创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区域发展推动交通建设 展示 “西部地区交通建设发展” 的资料,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交通需求增大,促使该地区加大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组织学生讨论区域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等如何对交通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推动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和升级。例如,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多,需要建设更多地铁、城市快速路等缓解交通压力。 (四)小组探究与讨论(15 分钟)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给定探究主题:为促进家乡所在区域的发展,如何进一步优化交通联系?(从交通运输方式选择、交通线路布局、交通枢纽建设等方面思考) 各小组利用教师提供的家乡地图、交通现状资料,以及网络资源,开展讨论和规划。教师巡视各小组,提供指导和帮助。 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规划成果,介绍优化交通联系的方案及预期效果。其他小组提问和补充,教师总结点评,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对交通与区域发展关系的理解。 (五)课堂总结(3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包括我国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干线分布及作用,交通与区域发展相互促进的关系,以及小组探究的成果。 强调交通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鼓励学生关注交通建设,为家乡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六)课堂练习(2 分钟) 展示几道与本节课知识点相关的选择题和简答题,如: 下列铁路干线中,对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作用显著的是( ) A. 京沪线 B. 京哈线 C. 陇海 - 兰新线 D. 沪昆线 举例说明交通对区域文化交流的影响。 让学生快速思考并回答,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反馈和指导。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