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25版地理八年级上册5.1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第1课时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2025版地理八年级上册5.1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第1课时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06 11:44: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第五章 《建设美丽中国》第一节《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第一课时
科目 年级 课型 主备人 课时 时间
地理 八年级 新授课 2 45分钟
课题与 课时 课题:第五章《建设美丽中国》第一节《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第一课时(自然灾害严重) 课时:总两课时,此为第一课时,聚焦自然灾害严重这一主题。
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我国自然灾害的类型、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核心素养
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分析地图和资料,明确我国不同区域自然灾害的类型差异,理解自然灾害的区域性特征。 综合思维:从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地质等)和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综合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影响。 人地协调观: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树立合理利用自然、保护环境以减少灾害影响的观念。 地理实践力: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自然灾害相关资料,提升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培养从地理视角分析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识别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如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和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掌握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区域及形成原因。 难点 深入理解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自然灾害发生、发展的综合影响机制。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一区域多种自然灾害并发的原因及影响。
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自然灾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且学习过我国地形、气候、板块构造等知识,为理解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分布奠定了基础。但对自然灾害的系统性认识不足,缺乏从地理角度深入分析的能力。 认知特点: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对直观、生动的案例和现象兴趣较高,对于复杂的地理原理和综合分析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引导。 学习兴趣:学生对自然灾害这一与生活密切相关且具有一定震撼性的话题充满好奇,有较强探究欲望,利于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其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与工具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包含我国自然灾害相关图片、视频、地图、数据资料等)、地图(中国地形图、气候图、自然灾害分布图)、网络设备(用于学生查阅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5 分钟) 播放一段近期我国发生的自然灾害视频集锦,如洪涝灾害中洪水淹没房屋、地震后建筑物倒塌、台风肆虐的画面等,引起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关注。 提问引导:同学们,从视频中我们看到了这些可怕的灾害场景,它们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那你们知道这些灾害属于什么类型?为什么会在这些地方发生?我国还有哪些其他自然灾害?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 (二)认识自然灾害(10 分钟) 概念讲解 展示教材中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环境中发生的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的异常变化叫作自然灾害。 举例说明,如地震导致房屋倒塌、人员伤亡,干旱造成农作物减产等,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中 “自然异变” 和 “造成危害” 两个关键要素。 分类介绍 利用图片和视频,分别介绍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寒潮)和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对比不同类型灾害,如台风是大气涡旋带来狂风暴雨,而地震是地下岩层断裂产生震动,让学生清晰区分。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列举生活中听说或见到的属于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例子,各小组代表发言,加深对灾害类型的认识。 (三)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20 分钟) 气象灾害分布 展示 “中国气象灾害分布图”,结合地图讲解干旱、洪涝、台风、寒潮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区域。 以干旱为例,指出我国华北地区春旱严重,分析原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而雨季未到,降水少;工农业用水量大。 小组探究:让学生分组探究洪涝灾害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发的原因。提供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形、气候、水系等资料,引导学生从降水特点(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形地势(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水系特征(河网密布,汇水量大)等方面分析。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 对于台风,讲解其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原因(靠近台风源地,纬度较低,夏季风影响大),展示台风路径图,让学生直观感受。 介绍寒潮主要影响我国北方地区,带来降温、大风、雨雪等天气,分析其南下路径及对不同地区的影响差异。 地质灾害分布 展示 “中国地质灾害分布图”,介绍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分布区域。强调我国西南地区是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区。 小组讨论:结合板块构造学说,分析我国西南地区多地震的原因(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展示西南地区地形地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对滑坡、泥石流发生的影响(地形崎岖,坡度大,岩石破碎,在降水或地震等诱因下易发生)。 对比分析:展示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和西部地区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差异,组织学生讨论原因(东部平原地形平坦,地质条件相对稳定;西部山区地形复杂,地质构造活跃)。 (四)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15 分钟) 种类多 展示我国不同类型自然灾害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自然灾害种类丰富,涵盖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等多种类型。 举例说明,如我国既有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又有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且每种灾害还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像洪涝有暴雨洪涝、融雪洪涝等。 分布广 利用 “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图”,指出我国几乎每个地区都面临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威胁。北方易受寒潮、干旱影响,南方多洪涝、台风灾害,西部地区地质灾害频发,东部沿海有海洋灾害等。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在地图上找出自己家乡所在位置,分析家乡可能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说明判断依据,各小组代表发言,强化对自然灾害分布广泛性的认识。 发生频繁 展示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发生次数的统计数据,如每年发生的地震、洪涝、台风等灾害的次数,让学生看到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分析原因: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不同地区受不同自然因素影响,且处于多个板块交界处,气候季节变化明显,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受灾严重 展示我国因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数据和图片,如某次地震后的人员伤亡统计、洪涝灾害后农业和工业损失情况等,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受灾严重。 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我国在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情况下,受灾如此严重?引导学生从人口密度(人口众多,人口密集区受灾影响大)、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总量大,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绝对值高)、基础设施状况(部分地区基础设施抗灾能力弱)等方面分析。 (五)小组探究与讨论(10 分钟)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给定探究主题:选择一种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分析其在不同区域造成危害程度不同的原因。 各小组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以及网络资源,开展小组讨论和探究。教师巡视各小组,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展示小组探究成果。其他小组可进行提问和补充,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和点评,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自然灾害区域性差异及影响因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课堂总结(3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自然灾害的概念、分类,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区域、特点及形成原因。 强调认识自然灾害对我国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鼓励学生关注自然灾害,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七)课堂练习(2 分钟) 展示几道与本节课知识点相关的选择题和简答题,如: 下列自然灾害中,属于地质灾害的是( ) A. 干旱 B. 台风 C. 地震 D. 寒潮 分析我国南方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 让学生快速思考并回答,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板书设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