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五章 《建设美丽中国》第一节《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第二课时
科目 年级 课型 主备人 课时 时间
地理 八年级 新授课 2 45分钟
课题与 课时 课题:第五章《建设美丽中国》第一节《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第二课时(除害兴利并举、自救互救) 课时:总两课时,此为第二课时,重点聚焦除害兴利措施及自救互救方法。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了解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列举面对自然灾害时自我保护的方法。
核心素养
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分析不同区域的防灾减灾案例,理解因地制宜开展除害兴利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区域特征与灾害应对策略的联系。 综合思维:从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等多角度,综合分析除害兴利的方法及原理,思考在灾害发生时不同自救互救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人地协调观:认识到人类通过合理的防灾减灾措施,可以减轻自然灾害影响,实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地理实践力:通过模拟灾害场景演练、收集整理防灾减灾资料等活动,提升在实际生活中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掌握自救互救技能。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我国除害兴利的主要工程措施(如水利工程建设、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和非工程措施(如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法律法规制定等)。 面对常见自然灾害(地震、洪涝、台风等)时,有效的自救互救方法和技能。 难点 理解不同防灾减灾措施在不同灾害类型和区域条件下的综合应用及作用机制。 在实际灾害情境中,如何迅速、准确地运用所学自救互救知识进行正确应对。
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学生在第一课时学习了自然灾害的类型、分布及特点等知识,对自然灾害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关于防灾减灾的宣传信息,具备一定基础。 认知特点: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但对于复杂的防灾减灾措施及实际应用场景的理解,需要借助直观案例和实践活动辅助。他们好奇心强,对贴近生活的自救互救内容兴趣浓厚。 学习兴趣:学生对如何在灾害中保护自己和帮助他人充满好奇,希望掌握实用的自救互救技能。对除害兴利措施中涉及的工程建设等内容,若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也能激发其探索欲望。
教学方法与工具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模拟演练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包含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图片、视频,灾害自救互救演练视频,相关数据资料等)、模拟演练道具(如地震应急包、简易担架等)、网络设备(用于学生查阅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5 分钟) 播放一段我国成功应对某次自然灾害(如通过水利工程有效调节洪水水位)的视频,展示除害兴利的成果。 提问引导:同学们,从视频中我们看到通过一些措施,我们能够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甚至变害为利。那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除害兴利的方法吗?当我们自己遇到自然灾害时,又该如何自救互救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 (二)除害兴利并举(20 分钟) 工程措施 水利工程 展示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图片和视频,介绍其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三峡工程是如何在防洪方面发挥除害兴利作用的?(通过拦蓄洪水,调节下游河道水位,减少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发电为经济发展提供能源,航运改善交通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展示我国其他水利工程(如都江堰、南水北调工程等)的资料,让学生了解水利工程在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防治水旱灾害方面的重要意义。 防护林体系建设 展示 “三北” 防护林体系分布图,讲解其建设背景和作用。小组活动:分析 “三北” 防护林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方面对减轻自然灾害的作用。(减弱风沙危害,降低风速,固定沙丘,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降低干旱、洪涝等灾害发生几率) 展示我国其他防护林(如沿海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等)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区域防护林建设的针对性和重要性。 非工程措施 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展示我国气象卫星、地震监测台网等灾害监测设备的图片,介绍其工作原理和作用。讲解通过这些监测系统能够及时获取灾害信息,提前发布预警,为人们应对灾害争取时间。 举例说明,如台风预警发布后,人们可以提前做好防风准备,渔船回港避风等,减少灾害损失。组织学生讨论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对除害兴利的重要性。 法律法规制定 介绍我国关于防灾减灾的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讲解这些法律法规在规范防灾减灾行为、保障防灾减灾工作顺利开展、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等方面的作用。 举例说明,通过法律规定,确保在灾害发生时救援物资调配、人员疏散等工作有序进行,增强全社会应对灾害的能力。 (三)自救互救方法(20 分钟) 地震自救互救 播放地震发生时室内外不同场景下正确自救方法的视频,如在室内躲在坚固家具下、用柔软物品保护头部,在室外远离建筑物、到空旷地带等。 模拟演练:在教室设置模拟地震场景,让学生分组进行地震自救演练,教师现场指导,纠正错误动作。 讲解互救时的注意事项,如先确定被困人员位置,小心清除障碍物,避免对被困人员造成二次伤害等。小组讨论:在地震救援中,如何提高互救效率?(如合理分工、利用正确工具、保持与被困人员沟通等) 洪涝自救互救 展示洪涝灾害发生时的图片和视频,介绍在洪水到来时,应迅速向高处转移,如楼房顶层、高地等。讲解如何利用门板、木床等漂浮物进行自救。 案例分析:给出一些洪涝灾害中成功自救互救和因错误做法导致危险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讨论在洪涝灾害中帮助他人的方法,如利用绳索、木筏等工具转移被困人员,及时向外界发出求救信号等。 台风自救互救 展示台风来袭时的场景图片,讲解在台风来临前,应关好门窗,固定好室外易被吹倒的物品,储备必要的食物和水等。 介绍在台风天气中外出时的注意事项,如远离大树、广告牌、电线杆等易倒塌物体,避免在低洼地带行走等。 小组活动:假设所在地区发布台风预警,分组制定一份家庭应对台风的计划,包括准备物品、人员安排、避险位置等,各小组代表展示计划内容,相互学习补充。 (四)小组探究与讨论(15 分钟)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给定探究主题:结合家乡所在区域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设计一套完整的防灾减灾方案,包括除害兴利措施和自救互救方法。 各小组利用教师提供的家乡区域地理资料、自然灾害信息,以及网络资源,开展小组讨论和方案设计。教师巡视各小组,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小组设计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防灾减灾方案,介绍除害兴利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以及详细的自救互救流程。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补充,教师总结点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课堂总结(3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我国除害兴利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面对地震、洪涝、台风等常见自然灾害的自救互救方法,以及小组设计的防灾减灾方案要点。 强调防灾减灾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宣传防灾减灾知识,提高自我保护和帮助他人的能力。 (六)课堂练习(2 分钟) 展示几道与本节课知识点相关的选择题和简答题,如: 下列属于防灾减灾工程措施的是( ) A. 建立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B. 制定防灾减灾法律法规 C. 修建水库 D. 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简述在地震发生时,如果你在学校教室,应该如何进行自救? 让学生快速思考并回答,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