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25版地理八年级上册5.2 环境保护与发展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2025版地理八年级上册5.2 环境保护与发展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06 11:43: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第五章 《建设美丽中国》第二节《环境保护与发展》
科目 年级 课型 主备人 课时 时间
地理 八年级 新授课 1 45分钟
课题与 课时 课题:第五章《建设美丽中国》第二节《环境保护与发展》(积极应对环境问题、走向生态文明) 课时:总一课时,集中探讨我国环境问题及走向生态文明的策略。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环境问题的表现及成因,理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举例说明我国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举措与成就。
核心素养
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分析不同区域的环境问题案例,理解我国环境问题的区域性差异,认识因地制宜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综合思维:从自然因素(地形、气候等)和人为因素(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方式等)综合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以及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机制。 人地协调观:树立人类活动应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理念,理解通过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地理实践力:通过收集、整理环境问题相关资料,参与小组讨论和提出解决建议等活动,提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关注环境问题、践行环保行动的能力。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我国主要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退化等)的表现、成因及分布特点。 我国应对环境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能源结构调整、生态建设工程等)及其成效。 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掌握走向生态文明应坚持的原则和策略。 难点 深入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复杂机制,以及如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平衡。 如何将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具体的个人行动和社会发展实践。
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环境问题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且学习过我国的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等地理知识,在之前的课程中也了解了一些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但尚未系统学习我国环境问题的全貌及应对策略,对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 认知特点: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有待提高。他们对直观、生动的案例和现象兴趣较高,对于复杂的因果关系和理论知识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通过具体实例和互动活动引导学习。 学习兴趣:学生对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比较关注,对新奇的环保技术和理念充满好奇,有较强的探究欲望,利于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其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与工具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包含我国环境问题相关图片、视频、数据资料、地图等)、网络设备(用于学生查阅资料)、环保相关道具(如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桶模型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5 分钟) 播放一段我国美丽自然风光与环境污染场景对比的视频,如青山绿水的美景与雾霾笼罩的城市、清澈河流与污水横流的河道画面交替出现。 提问引导:同学们,从视频中我们看到了我国环境既有美好的一面,也面临着严峻问题。那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突出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是怎么产生的?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开启今天的学习。 (二)积极应对环境问题(20 分钟) 我国环境问题表现及成因 大气污染 展示我国部分城市大气污染的图片和空气质量数据,介绍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如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及其来源(主要是化石能源燃烧、工业废气排放、汽车尾气等)。 小组讨论:分析大气污染对人们生活和健康的影响,如引发呼吸道疾病、降低能见度影响交通等。各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 水污染 展示水污染严重地区的河流、湖泊图片和水质检测报告,讲解水污染的类型(如工业废水污染、生活污水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 案例分析:给出某地区因水污染导致渔业受损、居民用水困难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水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办法。 生态退化 展示我国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退化现象的图片和资料,介绍生态退化的表现和主要原因(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滥砍滥伐、不合理的工程建设等)。 组织学生讨论生态退化对生态系统平衡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如破坏生态栖息地、加剧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等。 我国应对环境问题的措施及成效 能源结构调整 展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图,介绍我国逐渐增加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等)使用比例,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占比的政策和举措。 展示我国陆上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如西北风电光伏基地、西南水电基地等)的图片和分布地图,讲解其建设对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大气污染的重要意义。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的有利自然条件(如西北地区光照充足、风力资源丰富;西南地区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等)。 生态建设工程 介绍我国实施的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如 “三北” 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展示这些工程实施前后的对比图片和数据,说明其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小组探究:选择一个生态建设工程,深入探究其实施的背景、具体措施和对当地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影响,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 (三)走向生态文明(20 分钟) 生态文明内涵讲解 通过图片、文字资料,解释生态文明的概念: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举例说明生态文明在生活中的体现,如绿色出行、垃圾分类、使用环保产品等,让学生初步理解生态文明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走向生态文明的原则和策略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展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场景图片(如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生态农业景观等),讲解人类应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小组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如爱护花草树木、保护野生动物、节约用水用电等。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分别解释节约优先(倡导资源节约型生产生活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优先(在发展中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自然恢复为主(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减少人为干预)的含义。 案例分析:给出某地区通过减少人为开发,让生态自然恢复,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体现的原则和意义。 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高质量经济发展 介绍我国一些地区如何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发展,实现绿色产业崛起,如发展生态旅游、绿色农业、环保产业等。展示相关地区的经济发展数据和生态环境改善情况,说明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关系。 小组活动:假设自己是某地区的决策者,根据当地自然和经济条件,设计一个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经济发展方案,各小组展示方案并相互评价。 (四)小组探究与讨论(15 分钟)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给定探究主题:结合家乡所在区域的环境问题,提出一套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环境保护与发展建议。 各小组利用教师提供的家乡区域地理资料、环境问题信息,以及网络资源,开展小组讨论和方案设计。教师巡视各小组,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小组设计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环境保护与发展建议方案,包括分析家乡主要环境问题、依据生态文明原则提出的解决措施、对未来发展的展望等。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补充,教师总结点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课堂总结(3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我国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应对措施,以及生态文明的内涵、走向生态文明的原则和策略。 强调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环保行动,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六)课堂练习(2 分钟) 展示几道与本节课知识点相关的选择题和简答题,如: 下列属于大气污染物的是( ) A. 氧气 B. 氮气 C. 二氧化硫 D. 二氧化碳 简述我国实施 “三北” 防护林工程的主要作用。 让学生快速思考并回答,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板书设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