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跨学科主题学习 认识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科目 年级 课型 主备人 课时 时间
地理 八年级 新授课 1 45分钟
课题与 课时 本次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内容,安排一课时。旨在通过对我国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的探究,融合地理、历史、工程技术等多学科知识,让学生深入理解灌溉工程与自然资源利用、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 。
课程标准 运用图文资料,描述我国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的分布特点,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结合实例,分析古代灌溉工程的原理和智慧,以及对现代水利工程建设和农业发展的启示;通过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核心素养
目标 区域认知:学生能够借助地图等资料,识别我国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的分布区域,理解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对灌溉工程选址、建设的影响,形成从区域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 综合思维:引导学生整合地理(地形、气候、水资源等)、历史(古代农业发展需求、朝代更迭对工程影响)、工程技术(灌溉原理、工程构造)等多学科知识,全面分析我国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的形成、发展及意义,培养多学科融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地理实践力:组织学生开展资料收集、案例分析、模型制作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获取、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与灌溉工程相关实际问题的操作技能。 人地协调观:使学生认识到灌溉工程是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改善生存环境的智慧结晶,树立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追求人地和谐共生的观念 。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主要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如都江堰、郑国渠、灵渠等)的基本信息,包括地理位置、建造年代、工程组成;理解灌溉工程与当地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水源等)的相互关系;分析古代灌溉工程蕴含的科学原理和智慧,及其对现代水利建设的借鉴价值。 教学难点:从多学科角度深入剖析古代灌溉工程在规划、设计、施工过程中如何巧妙适应自然环境并满足社会需求;综合考量古今社会经济差异,探讨现代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古代灌溉工程的智慧 。
学情分析 学生在地理学科已学习我国地形、气候、水资源等自然地理知识,对区域差异有一定认知;在历史学科了解古代中国农业发展、朝代变迁等内容,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有初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能力,但在跨学科知识融合运用,以及将抽象原理与实际工程案例联系方面有待加强。他们对古代工程奇迹充满兴趣,适合通过直观、趣味的教学活动激发其探究热情 。
教学方法与工具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探讨灌溉工程遗产相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与交流能力;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灌溉工程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实验模拟法,借助简单实验模拟灌溉原理,增强学生直观感受;问题导向法,设置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索古代灌溉工程奥秘。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包含我国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分布图、工程图片、原理动画、历史资料等)、实验器材(水槽、水泵、水管、泥土、模型等模拟灌溉场景)、小组讨论记录卡片、小奖品(如古代水利工程主题书签、迷你工程模型) 。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探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5 分钟) 播放一段精彩的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宣传视频,展示都江堰鱼嘴分流、灵渠航运灌溉两用等壮观场景,提问学生:“视频中的伟大工程叫什么名字?它们在古代发挥了怎样神奇作用?” 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探究欲。 展示一组我国不同地区干旱缺水和洪涝灾害的图片,引出古代人民为应对水患、保障农业生产,创造出众多灌溉工程,其中部分已成为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从而导入本节课主题 。 (二)知识讲解(10 分钟)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介绍: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解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的评选标准(如工程的历史意义、科学价值、可持续性等),强调其是人类水利智慧的杰出代表,对全球灌溉技术发展和农业文明传承意义重大。展示我国自 2014 年开始申报以来,众多入选工程名单,让学生对我国在灌溉工程领域的成就有初步认知。 工程与自然环境关系:以都江堰为例,结合地图和示意图,介绍其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处于岷江出山口位置。这里夏季降水集中,岷江水量大且流速快,易引发洪水;而成都平原地势平坦,农业需稳定水源灌溉。都江堰通过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巧妙利用地形和水流规律,将岷江水分流、排沙、控制水量,实现防洪、灌溉双重功效,让学生理解灌溉工程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的关系 。 (三)小组探究(15 分钟) 分组与任务分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不同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资料包,包括郑国渠、灵渠、坎儿井等工程的文字介绍、地图、图片、数据等信息。为每组提供探究任务卡,如分析工程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特点(地形、气候、水源),探讨工程如何适应当地环境进行设计建造,总结工程对当地农业、社会发展的贡献等。 小组讨论与探究:学生分组围绕资料和任务展开讨论,从地理、历史等多学科角度分析。如研究郑国渠时,结合关中平原地形平坦、降水相对较少等特点,探讨其引泾河水灌溉如何改良土壤、促进农业发展,以及对秦国统一六国在经济上的支撑作用;分析坎儿井时,思考其在干旱少雨、蒸发量大的新疆地区,如何通过地下暗渠输水,减少水分蒸发,满足绿洲农业用水需求。教师巡视各小组,适时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知识切入,鼓励小组内思维碰撞,记录讨论成果。 小组汇报与交流:各小组推选代表上台,利用多媒体展示(如制作简单 PPT、使用图片资料)汇报小组探究成果。其他小组提问、补充,教师点评总结,强调不同灌溉工程在适应自然、服务社会方面的独特智慧,以及背后多学科知识融合应用 。 (四)实验模拟(10 分钟) 实验准备与演示:教师在讲台上展示实验装置,一个大型水槽模拟地形(一端高一端低模拟地势起伏),水槽内放置泥土、小型植物模拟农田,用水泵抽取水槽一端的水模拟水源,配备水管、阀门、小水坝等道具模拟灌溉工程设施。先进行简单演示,开启水泵,让水自然流淌,展示水流对 “农田” 冲刷情况,提问学生:“这样的水流能满足农田灌溉需求吗?会带来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 小组实验设计与操作:学生分组,根据对古代灌溉工程原理的理解,利用实验道具,设计并搭建简单灌溉系统,模拟解决水流分配、防洪、防冲刷等问题。如利用小水坝抬高水位,通过水管将水分流到不同区域 “农田”,设置阀门控制水流大小等。在实验过程中,思考如何像古人一样,利用有限材料和简单原理,实现高效灌溉。教师巡视指导,确保实验安全,鼓励学生创新设计,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 实验总结与反思:实验结束后,各小组分享实验成果,对比不同设计优缺点。教师总结实验过程中体现的灌溉原理,如自流灌溉、水位控制等,与古代灌溉工程智慧相呼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人设计精妙之处,以及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 (五)总结与拓展(3 分钟) 邀请小组代表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包括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意义、典型工程特点、与自然环境关系及实验收获等。 教师进行补充梳理,强调古代灌溉工程遗产是珍贵财富,对现代水利、农业发展启示深远。布置课后拓展任务:让学生选择一处感兴趣的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查阅更多资料,制作一份手抄报,介绍工程详细信息、独特价值及对现代的影响,下节课展示交流 。 (六)课堂练习(2 分钟) 设计几道选择题和简答题,考查学生对我国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知识掌握情况。例如:选择题 “坎儿井主要分布在我国( )地区”,选项包括 “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北地区”“南方地区” 等;简答题 “请简要说明都江堰水利工程如何体现人地协调观”。学生快速作答,教师公布答案,简单点评,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