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的性质
一、单选题
1.下图是西经170°附近不同纬度海区三个观测站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下题。
三个观测站中( )
A.①位于大西洋 B.②纬度位置最低
C.③海水热量来源于地球内部 D.1km以下海水温度不变
白令海是太平洋北端的边缘海。阿留申低压通常位于阿留申群岛东侧,是白令海冬季天气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受风场影响,白令海海冰通常从11月至次年3月持续向南扩展。近十年来,白令海海冰面积发生显著变化,对区域水文、大气甚至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影响。图示意2011年、2012年、2018年和2020年每年3月20日白令海海冰最南外缘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白令海海冰面积最大的时间通常是每年( )
A.11月 B.1月 C.3月 D.5月
3.与通常年份相比,2012年的阿留申低压( )
①偏强②偏弱③偏西④偏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11年至2020年,白令海海冰的变化对白令海的影响有( )
A.海面气温降低 B.温水性鱼类减少
C.固碳能力下降 D.海水盐度下降
河口环境作为河流与海洋的交汇点,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同时受到河流和海洋的影响,河口环境是非常敏感的。某科研团队于辽河口不同位置采样,研究其河口环境变化,分析各因素对海水盐度的影响(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辽河口盐度的时空分布特点是( )
①自河口向海洋递增②季节变化明显③春季变化幅度最大④夏季总体偏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对辽河口盐度影响较小的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洋流
轮船船舷上标识的“载重线”(图1),俗称“吃水线”,表示轮船没入水中的深度,反映了轮船的最大安全载重量。在不同密度的海洋上航行,同一艘轮船在载重不变的情况下,其吃水深度不同。图2示意某条国际海运航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1中不同船舶载重线对应的水体正确的是( )
A.①—热带淡水②—夏季海水③—冬季海水 B.①—夏季海水②—热带淡水③—冬季海水
C.①—热带淡水②—冬季海水③—夏季海水 D.①—冬季海水②—夏季海水③—热带淡水
8.图2航线中北海至红海段,同一艘轮船在载重不变的情况下,其吃水深度的变化及成因是( )
A.变深——温度升高,密度减小 B.不变——航线较短密度差异可忽略
C.变浅——盐度升高,密度增大 D.波动——洋流扰动导致密度不稳定
下图为世界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导致红海与波斯湾海水盐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径流 B.降水 C.气温 D.洋流
10.货轮从红海进入阿拉伯海可能出现的现象及原因是( )
A.吃水变浅 海水温度的变化 B.吃水变浅 海水密度的变化
C.吃水变深 海水温度的变化 D.吃水变深 海水密度的变化
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是海水最重要的理化性质。下图示意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据图判断世界表层海水密度的主要分布特征( )
A.由赤道向南北递减 B.大致随纬度增高而增大
C.赤道附近海域最高 D.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递减
12.影响图中曲线①数值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大气运动 B.太阳辐射 C.海水运动 D.海陆分布
读大西洋表层海水密度、温度和盐度随纬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①②③分别表示( )
A.密度、温度、盐度 B.盐度、温度、密度 C.温度、密度、盐度 D.盐度、密度、温度
14.南北纬60°附近海域,表层海水盐度差异明显,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大气降水 B.盛行风向 C.河川径流 D.大洋洋流
15.大洋表层,海水密度最大值出现在高纬地区的原因是( )
A.海域封闭,海水流动量小 B.暖流流经,蒸发强
C.温度降低,增密效应明显 D.无径流的稀释作用
二、综合题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洋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资源。雷州半岛位于我国大陆最南端,半岛西南部的苞西盐场为广东省重要的海盐生产基地之一。6~9月为该盐场晒盐的黄金季节,此时盛行偏南风。图1为大西洋表面年平均温度、盐度和密度随纬度变化示意图。图2为雷州半岛及其周边海域近海表层8月盐度(‰)分布示意图。
(1)图1中①、②、③分别代表海水的______、______、______(填“温度”“盐度”或“密度”)。
(2)下列内容是苞西盐场有利于晒盐的自然条件,请将序号填写在适合的方框内,每个序号只能填写一次。
A原料丰富 B.地形平坦 C.夏季风的背风坡
D.气温高,蒸发旺盛 E.纬度低 F.晴天多,降水少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⑤______;⑥______。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89年2月,中国在南极普里兹湾东南沿岸建立中山站,普里兹湾成为中国南极科考的重点区域,该海湾海水冰点常年在-1.9℃左右。受太阳辐射等因素影响,3月普里兹湾在水深50~100m形成暖水层,3—4月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发生明显变化,海水垂直运动现象显著。下图分别示意2011年2—4月普里兹湾表层水温和盐度垂直分布。
(1)简述3月普里兹湾表层海水暖水层的形成过程。
(2)指出3—4月普里兹湾表层海水盐度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从海水性质的角度,说明3—4月普里兹湾表层海水垂直运动显著的原因。
一、单选题
1. 答案:B
解析:②曲线表层温度最高反映纬度最低(A①位于太平洋;C热量来自太阳辐射;D1km以下温度缓慢下降)。
2. 答案:C
解析:3月海冰最南(11月开始扩展,1-3月持续积累,5月消融)。
3. 答案:A
解析:2012年海冰偏南说明①低压强+③位置偏西(驱动冷空气南下)。
4. 答案:C
解析:海冰减少导致①气温升高+②暖鱼增多+④盐度升高,③冰藻固碳能力下降。
5. 答案:B
解析:盐度①向海递增+②季节变化+④夏季偏低(③秋季变化最大)。
6. 答案:D
解析:辽河口不受洋流影响(A地形影响扩散;B气候影响蒸发;C河流稀释主导)。
7. 答案:A
解析:①吃水最深(密度最小)为热带淡水;②夏季海水密度小于③冬季。
8. 答案:C
解析:北海→红海盐度升高密度增大,吃水变浅(A温度降低密度应增大;B密度差异显著;D洋流稳定)。
9. 答案:A
解析:波斯湾有河流注入盐度较低(B/C/D两地差异小)。
10. 答案:B
解析:红海→阿拉伯海密度减小,吃水变浅(A/D吃水应变深;C温度非主因)。
11. 答案:B
解析:密度随纬度增高而增大(A/C赤道密度最低;D副热带非极值)。
12. 答案:B
解析:①温度曲线受太阳辐射影响(A/C/D影响盐度)。
13. 答案:C
解析:①温度赤道最高;②密度高纬最大;③盐度副热带最高。
14. 答案:C
解析:北纬60°河流注入多盐度低(A/B/D南北差异小)。
15. 答案:C
解析:高纬低温增密(A开放海域;B寒流流经;D径流影响小)。
二、综合题
16.
(1) 苞西盐场晒盐条件:
① 热带季风气候,蒸发旺盛
② 沿海平原地形,滩涂广阔
③ 偏南风加速蒸发
④ 海水盐度较高(>30‰)
(2) 自然条件匹配:
气候条件:①
地形条件:②
海水盐度:④
盛行风向:③
17.
(1) 暖水层形成:
① 3月太阳高度增大
② 表层冰层消融吸热
③ 中层海水受热滞后
④ 形成温度逆增层
(2) 盐度变化:
特点:3-4月盐度降低
原因:
① 融冰淡水稀释
② 降水增多
③ 上升流减弱
(3) 垂直运动原因:
① 密度差异:表层低盐低密度水上浮
② 温度梯度:中层暖水阻碍对流
③ 盐度突变:融冰导致盐跃层形成海水的运动
一、单选题
随着海啸波从远海传播到近岸,海水深度变浅,海啸波波高急剧增大,形成巨浪,对近岸造成极大破坏。修建海堤可以抵御海浪,与直立式海堤相比,岛礁阶梯式地形对阻挡海啸波有显著作用。研究海啸波在岛礁的传播特征,可以指导人们更科学地修建海堤。如图示意不同水深情况下海啸波在岛礁传播的波高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海啸对近岸造成极大破坏的原因是海啸波( )
A.波长较长 B.波高较高 C.波速较快 D.波峰较陡
2.水深较深的情况下海啸波在礁坪台阶和礁坪波高特征分别为( )
A.台阶和礁坪均较高 B.台阶较高,礁坪较低
C.台阶和礁坪均较低 D.台阶较低,礁坪较高
位于浙江省温岭市乐清湾北端的江厦潮汐发电站,是我国第一座双向潮汐发电站,涨潮和落潮时均可发电。某学校地理社团前去研学之后,画出了该发电站的平面图(左图)和水库水位变化图(右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左图所示水流方向发生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海水密度 B.海陆轮廓 C.月球引力 D.海底地震
4.图示时段,涨潮发电效果最好的是( )
A.a B.b C.c D.e
读某月非洲部分区域沿海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关于①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洋流性质为暖流 B.使沿岸地区水汽增加
C.洋流流向从高纬流向低纬 D.对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是增温
6.与②岛屿东侧热带雨林气候形成关系最弱的是( )
A.纬度位置 B.沿岸洋流 C.盛行风向 D.地形地势
在墨西哥湾,海水富营养化导致水体严重缺氧,形成“海洋死区”,其面积季节和年际变化显著。研究表明,不同年份墨西哥湾暖流呈现不同的流动路线,大致可以分为延伸状态和收缩状态,对“海洋死区”空间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下图示意墨西哥湾“海洋死区”夏季位置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对墨西哥湾“海洋死区”分布影响最大的是( )
①入海径流②海陆轮廓③大气环流④潮汐运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墨西哥湾“海洋死区”范围最广的是( )
A.墨西哥湾暖流延伸状态的夏季 B.墨西哥湾暖流收缩状态的夏季
C.墨西哥湾暖流延伸状态的冬季 D.墨西哥湾暖流收缩状态的冬季
在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共同作用下,西北太平洋常会形成巨大的锋面和中尺度涡旋。海水高度异常是指与某区域某时刻的平均海平面高度相比,实际海水高度出现差异。这种异常是海洋中尺度涡旋(气旋旋涡和反气旋旋涡)等动力过程引起的海水堆聚或分散现象。下图示意西北太平洋某区域海水高度异常统计及该区域四个作业站某时间段的捕捞量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四个捕捞作业站中,表层海水流速最慢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0.图中①②两地所处的位置分别为( )
A.气旋旋涡中心,反气旋旋涡中心 B.反气旋旋涡中,心海洋锋面
C.海洋锋面,气旋旋涡中心 D.反气旋旋涡中心,气旋旋涡中心
11.图中渔获量最大的作业站附近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地处气旋旋涡中心附近,盛行上升流,营养盐丰富
B.地处反气旋旋涡中心附近,水温较高,浮游生物丰富
C.寒暖流交汇形成海洋锋面,浮游生物丰富
D.临近陆地,河流水体挟带营养物质入海,饵料丰富
下图中M、N两线段均为图示海域大洋中的洋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7月M洋流所在海域经常出现浓雾,关于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7月气温较高,蒸发旺盛,海域上空水汽充足
②7月该海域中有寒流经过,降温促使空气中水汽达到过饱和状态
③7月该海域中有暖流经过,故水温较高,蒸发旺盛,海域上空水汽充足
④7月该地有向岸风,垂直方向上升流较强盛,水平方向有寒流经过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3.在N洋流与南赤道暖流流向刚好相同的季节,下列描述最可能出现的是( )
A.几内亚湾沿岸盛行西南风 B.墨累达令盆地的农民正忙着犁地
C.钱塘江正处于最佳观潮期 D.洛杉矶森林火险等级较高
14.M洋流所在海域是世界著名渔场,但捕捞季节性较强,关于渔场成因及渔获时间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寒暖流交汇处,11~12月 B.上升流,1~2月
C.河口附近,6~8月 D.上升流,6~8月
二、综合题
15.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一般情况下,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被誉为“天下奇观”,主要影响因素有____、____、____。
(2)除潮汐外,海水的运动形式还有____、____。
(3)读图a,说出长江入海口盐度分布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洋流的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世界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具有区域差异。下图为马达加斯加岛附近海域洋流分布图,图中①、②、③分别为南赤道暖流、莫桑比克暖流、厄加勒斯暖流。
(1)概括马达加斯加岛附近海域洋流的分布特点。
(2)分析图示②和③洋流的形成原因。
(3)说明图示②和③洋流对马达加斯加岛气候的调节作用。
一、单选题
1. 答案:B
解析:近岸波高剧增是破坏主因(A波长在深海更大;C波速随水深变浅减慢;D波峰形态非主因)。
2. 答案:B
解析:深水时台阶波高增幅显著(A/C均未体现差异;D礁坪波高始终低于台阶)。
3. 答案:C
解析:潮汐由月球引力引起(A/B影响局部形态;D突发性非周期性)。
4. 答案:D
解析:e时段涨潮水位差最大(A/B涨潮初期;C落潮阶段)。
5. 答案:B
解析:①本格拉寒流使沿岸多雾(A为寒流;C向低纬流动;D降温减湿)。
6. 答案:B
解析:东侧暖流影响小(A赤道多雨;C东南信风迎风;D山地抬升)。
7. 答案:A
解析:①河流输入营养盐+②海湾封闭不利扩散(③④影响微弱)。
8. 答案:A
解析:暖流延伸+夏季径流最大(B收缩状态范围小;C/D冬季径流少)。
9. 答案:D
解析:丁站高度异常最小流速最慢(A/B/C异常值大流速快)。
10. 答案:D
解析:①反气旋涡(海水堆聚)+②气旋涡(海水分散)(A/B/C位置错误)。
11. 答案:C
解析:丙站位于寒暖流交汇锋面(A气旋涡中心贫营养;B反气旋涡下沉;D无大河注入)。
12. 答案:A
解析:寒流降温成雾(①蒸发+②寒流)(③暖流不利成雾;④无上升流)。
13. 答案:B
解析:N洋流与南赤道暖流同向为南半球夏季(A几内亚湾北风;C观潮在农历八月;D洛杉矶雨季)。
14. 答案:D
解析:秘鲁渔场夏季上升流强(A非寒暖流交汇;B时间错误;C非河口渔场)。
二、综合题
15.
(1) 钱塘江大潮成因:
① 天文大潮(日月引潮力叠加)
② 杭州湾喇叭形河口
③ 夏季东南风助推
④ 河水顶托
(2) 海水运动形式:
波浪、洋流
(3) 长江口盐度特征:
分布规律:自河口向外海递增
主因:
① 淡水径流稀释
② 潮汐顶托作用
③ 海流扩散程度
16.
(1) 马达加斯加洋流影响:
① ①南赤道暖流:增温增湿
② ②莫桑比克暖流:形成热带雨林
③ ③厄加勒斯暖流:渔场形成
(2) 洋流差异分析:
洋流 流向 性质 影响
① 西→东 暖流 增温增湿
② 北→南 暖流 增雨增湿
③ 南→北 暖流 渔场形成
(3) 地理现象关联:
① 气候:东岸暖流形成非地带性雨林
② 生态:上升流区渔业资源丰富
③ 航运:顺流加速航行海—气相互作用
一、单选题
极地海洋中的冰间湖是指在达到结冰温度的天气条件下,仍长期或较长时间保持无冰或仅被薄冰覆盖的区域。通常情况下,水体盐度越高,冰点越低。如图示意南极阿蒙森海冰间湖面积和产冰量的季节变化。研究表明,持续的产冰能够维持冰间湖的存续。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10月,冰间湖产冰量减少,主要是因为( )
A.冷锋过境增加 B.海—气温差减小 C.海水盐度上升 D.冻结范围扩大
2.持续的产冰对维持冰间湖的作用机制体现在( )
①减少反射 ②吸收太阳辐射 ③释放热量 ④提高盐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海浩”是在海上或沿海地区上空低层大气的一种水汽凝结、海面上出现白茫茫云雾的现象。2021年1月强寒潮天气时青岛近海海面曾出现了“海浩”奇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青岛“海浩”现象形成的原因是( )
A.东南季风带来充沛水汽 B.近海海面结冰范围广
C.海水温度高于大气温度 D.海—气交换速度减弱
4.此次青岛近海出现的“海浩”现象会影响( )
A.深海科学研究 B.近海渔业捕捞 C.滨海潮汐发电 D.海底矿产开发
“沃克环流”是指空气在东太平洋较冷的洋面上下沉,然后沿赤道向西运动,成为赤道信风的一部分,当信风到达西太平洋时,受到较暖洋面的影响而上升再向东运行,如此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环流(如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5.赤道和极地之间由于冷热不均形成了三圈环流,沃克环流却只形成了单圈环流,主要原因是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和西部( )
A.水温差异不大 B.空间距离不大 C.地转偏向力小 D.表面摩擦力小
6.有的年份沃克环流的强度会发生改变甚至出现反转,当出现反转时( )
A.信风明显减弱,秘鲁寒流减弱 B.信风明显减弱,秘鲁寒流增强
C.信风明显增强,秘鲁寒流减弱 D.信风明显增强,秘鲁寒流增强
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分布状况差异较大,西部海表温度多在28℃以上,形成暖池,而东部海水温度较低,形成冷舌。赤道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会导致暖池和冷舌位置及势力发生变化。下图示意赤道太平洋暖池与冷舌所在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在正常年份,暖池与冷舌之间形成的大气环流形式中( )
A.近地面气流由冷舌向暖池运动 B.冷舌近地面气流做辐合运动
C.高空气流由冷舌向暖池运动 D.暖池近地面水汽做下沉运动
8.若冷舌所在海域水温上升,可能导致甲地沿岸地区( )
A.降水量增多 B.渔获量增多 C.东南信风增强 D.洋流势力增强
2024年厄尔尼诺事件期间,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升高,导致全球气候异常。观测显示,秘鲁寒流势力减弱,沿岸上升流受到抑制,渔业大幅减产。同时,印度尼西亚海域降水减少,珊瑚白化加剧。完成下面小题。
9.厄尔尼诺事件中,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升高的直接原因是( )
A.东南信风减弱,表层暖水堆积 B.秘鲁寒流势力增强,海底冷水上涌多
C.赤道逆流消失,热量输送中断 D.沃克环流增强,海洋表层热平流增强
10.秘鲁沿岸渔业减产的主要机制是( )
A.海水盐度降低抑制浮游生物繁殖 B.溶解氧含量升高破坏海洋食物链
C.上升流减弱导致营养盐供应不足 D.洋流速度加快带走饵料驱散鱼群
11.从海气相互作用角度分析,印度尼西亚干旱的成因是( )
A.热带辐合带北移,对流活动减弱 B.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沉气流主导
C.季风环流反转水汽输送过程中断 D.海洋向大气释放潜热弱,对流抑制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是指发生在北大西洋区域具有海盆尺度的、多十年变率的关键海域(虚线阴影区)海表面温度异常变化。研究表明:大西洋关键海域AMO的相变(海水温度变化)会通过西风带传导机制导致亚欧大陆中高纬度地带气候异常响应。下图分别示意AMO冷位相和暖位相发生机制及亚欧大陆大气环流传导机制,虚线表示低压系统范围,实线表示高压系统范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AMO冷相位时,大西洋关键海域( )
A.海气相互作用强烈 B.海洋热量亏损严重
C.海表盐度明显偏高 D.大气潜热能量较少
13.亚欧大陆大气系统对AMO相变的响应机制表现在( )
A.暖相位时欧洲东部晴天较多 B.冷相位时中亚降水频率少
C.暖相位时东亚夏季风势力强 D.冷相位时东欧沙尘天气少
14.当AMO暖相位时,我国南方地区易出现的气象灾害是( )
A.洪涝 B.干旱 C.泥石流 D.寒潮
二、综合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世界气象组织报告,2023~2024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强度达到了强等级。由于东南信风减弱,赤道中、东部太平洋表层水温持续异常偏高,南美洲西部海域秘鲁寒流流速和势力发生变化。受此影响,该地区的河流径流和湖泊水位也出现了明显波动。
(1)阐述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中、东部太平洋地区海—气相互作用过程。
(2)分析厄尔尼诺现象对南美洲西部海域秘鲁寒流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导致该地区河流径流量和湖泊水位波动。
(3)从防灾减灾和生态保护的角度,列举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应对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行性策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温距平是指某海域一定时间内的海温与同期多年平均海温的差值。一般认为当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温距平连续3个月达到或超过0.5℃时,出现厄尔尼诺现象,达到或低于—0.5℃时,出现拉尼娜现象。下图为2018年1月至2022年9月期间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月平均海温距平变化折线图。
(1)补充箭头,完善2021年年初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域大气环流模式图。
(2)推测2018年年末南美洲西海岸渔业生产状况,并分析原因。
(3)拉尼娜年西北太平洋生成的台风数量通常偏多,从海-气相互作用角度分析其原因。
一、单选题
1. 答案:B
解析:9-10月南极春季海气温差减小,冻结减缓(A冷锋应增产冰;C盐度变化小;D范围扩大应增产冰)。
2. 答案:D
解析:产冰③释放潜热+④提高盐度降低冰点(①反射率增加;②吸收辐射非主因)。
3. 答案:C
解析:"海浩"需海水温度高于寒冷空气(A冬季无东南风;B海冰减少水汽;D交换增强促发)。
4. 答案:B
解析:雾气影响渔船作业(A/C/D不受表层雾气影响)。
5. 答案:B
解析:赤道东西跨度小形成单圈环流(A水温差异显著;C/D地转偏向力全球存在)。
6. 答案:A
解析:沃克环流反转时信风减弱+寒流减弱(B/C/D与反转特征矛盾)。
7. 答案:A
解析:正常年近地面气流东→西(B冷舌气流下沉;C高空西→东;D暖池气流上升)。
8. 答案:A
解析:冷舌升温导致甲地(秘鲁)降水增多(B渔获减少;C信风减弱;D洋流减弱)。
9. 答案:A
解析:信风减弱导致暖水东移(B寒流应减弱;C逆流增强;D沃克环流减弱)。
10. 答案:C
解析:上升流减弱减少营养盐(A盐度变化小;B溶解氧减少;D洋流速度减慢)。
11. 答案:A
解析:印尼干旱因上升气流减弱(B非副高控制;C季风未反转)。
12. 答案:B
解析:AMO冷相位海洋热量亏损(A相互作用弱;C盐度偏低;D潜热释放少)。
13. 答案:C
解析:暖相位东亚夏季风强(A欧洲多雨;B中亚降水多;D东欧多沙尘)。
14. 答案:A
解析:AMO暖相位我国南方多雨(B干旱对应冷相位;C/D非直接气象灾害)。
二、综合题
15.
(1) 厄尔尼诺海气作用过程:
① 东南信风减弱→暖水东移
②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气流上升增强
③ 沃克环流减弱或反转
④ 秘鲁沿岸上升流抑制
(2) 对秘鲁寒流影响:
① 寒流势力减弱
② 流速减慢
③ 暖水覆盖增强
河流湖泊变化:
① 沿岸降水增多→径流量增加
② 蒸发加剧→湖泊水位波动
③ 冰川融水补给变化
(3) 应对措施:
① 建立海洋生态监测预警系统
② 调整渔业捕捞配额与禁渔期
③ 加强海岸带防洪工程建设
④ 推广抗旱耐涝作物品种
16.
(1) 拉尼娜年大气环流图示:
(2) 2018年末渔业状况:
状况:渔获量减少
原因:
① 厄尔尼诺事件发生
② 上升流减弱营养盐减少
③ 水温异常升高破坏生态
(3) 拉尼娜年台风增多原因:
① 西太平洋海温偏高→能量供给充足
② 沃克环流增强→对流活动旺盛
③ 垂直风切变减小→台风发展阻力小
④ 赤道辐合带活跃→初始扰动增多水循环和水平衡
一、单选题
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选项中,数码代表的环节都属于大循环的是( )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⑥ C.③④⑤⑦ D.④⑤⑥⑦
2.“清江隔河岩大坝”属于人类改造水循环中的( )
A.①环节 B.④环节 C.⑤环节 D.⑦环节
万泉河是海南第三大河,在其入海口处受海浪、流水沉积作用等因素影响形成带状沙滩半岛,名曰玉带滩。下图为万泉河入海口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万泉河流域建设水电站最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
A.蒸发 B.地表径流 C.地下径流 D.水汽输送
4.玉带滩的形成体现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 )
A.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 B.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
C.更新陆地水体 D.塑造地表形态
筼筜湖是厦门市区唯一的人工湖泊,水面面积为1.7平方千米。20世纪70年代以前,筼筜湖与海相通,面积达10平方千米,后因围海造田和筑堤,筼筜湖由海湾变为内湖,曾污染严重。现经生态修复,筼筜湖从“鱼虾绝迹”蝶变为“白鹭伴舞”,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左图是筼筜湖示意,右图是治理后的筼筜湖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筼筜湖曾污染严重的原因是( )
①接纳周边汇水,水质较差②水体较封闭,交换不充分
③水域面积减小,自净能力减弱④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6.筼筜湖从“鱼虾绝迹”蝶变为“白鹭伴舞”,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发展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持续性原则
研究人员在我国某山区选择一处观测点研究水量平衡状况。该观测点海拔3450m、坡度约58°,年均气温-1.46℃,年均降水量346.56mm。研究表明,该观测点地表水分支出中,蒸腾量约占43%,蒸发约占17%,下渗约占35%,地表径流约占5%。完成下面小题。
7.该观测点地表水分支出中,地表径流占比最小,原因可能包括( )
①地面坡度较大②植被覆盖率较高③降水较为集中④土壤孔隙度较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该观测点最可能位于( )
A.太行山脉 B.祁连山脉 C.武夷山脉 D.长白山脉
生物滞留带是一种模仿自然水文过程的生态工程设施,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的综合作用,在解决城市雨水管理问题的同时,兼顾生态、景观和资源利用效益。如图为“生物滞留带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卵石坡的主要功能表现为( )
A.削减流速,截留杂物 B.美化环境,降低噪声
C.吸烟滞尘,保持水土 D.防风固沙,涵养水源
10.蓄水沟蓄水深度小于20cm时,蓄水进入溢流井的主要方式为( )
A.降水 B.地表径流 C.下渗 D.蒸腾
11.生物滞留带的综合效益表现为( )
A.增加地表径流 B.缓解城市内涝 C.增强热岛效应 D.减轻交通拥堵
二、综合题
12.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水循环示意图
材料二:2023年7月29日起,受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与台风“卡努”和地形综合作用的影响,北京市及周边地区出现灾害性特大暴雨天气。2023年7月30日,永定河上游的北京市斋堂水库提前进行了预泄,7月31日洪峰形成后,北京市第一次动用了1998年建成的滞洪水库蓄洪,最大限度发挥水库的蓄洪调峰作用,河道向下游控泄流量700m3/s,最大限度地减轻对下游地区的影响。
(1)写出材料一图中水循环环节名称:②名称____,⑦名称____,⑧名称____;若地表植被遭到破坏,⑧的数量变化情况是:⑧____(填“增大”或“减少”)。
(2)材料二中,北京市采取的一系列蓄洪措施主要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____环节(填名称);台风“卡努”登陆表示的水循环环节是____(填名称)。
(3)此次北京特大暴雨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循环。
(4)对水循环重要意义的叙述,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①使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在其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②使全球各地的降水量保持不变
③使陆地径流增多,海洋蒸发减少
④使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统一系统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截至2021年底,“母亲水窖”慈善项目工程在以西部为主的30个省(区、市)修建集雨水窖13.99万口,受益人群共计约330万人。
材料二 左图为集雨水窖示意图,右图为水循环示意图。
(1)在右图中用箭头画出B所表示的水循环环节的方向,并写出B代表的水循环环节名称。
(2)集雨水窖工程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_______和_______。
(3)人类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
(4)关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①影响着一些地区乃至全球的气候和生态稳定
②加剧了不同纬度地区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促进地球表层区域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
④使得水体相互隔绝,维持全球水量的静态平衡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一、单选题
1. 答案:A
解析:大循环包含海陆间所有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④降水⑤地表径流),③植物蒸腾和⑥下渗属于陆地内循环,⑦地下径流属于小循环。
2. 答案:D
解析:修建大坝主要改变⑦地下径流环节(①蒸发不受直接影响;④降水非人为控制;⑤地表径流部分改变)。
3. 答案:B
解析:水电站直接拦截地表径流(A蒸发间接影响;C/D不受工程直接影响)。
4. 答案:D
解析:玉带滩体现流水沉积塑造地貌(A/B/C属于水文意义非地貌意义)。
5. 答案:A
解析:污染主因是①汇水污染+②交换受阻+③自净下降(④蒸发加剧非污染原因)。
6. 答案:D
解析:生态修复体现持续性原则(A发展性强调经济增长;B公平性关注代际平等;C共同性指全球合作)。
7. 答案:D
解析:径流少因②植被截留+④下渗强(①坡度大应增径流;③降水集中增径流)。
8. 答案:B
解析:祁连山高寒区(A太行山降水更多;C/D纬度低气温高)。
9. 答案:A
解析:卵石坡削减流速拦截杂质(B/C/D非主要功能)。
10. 答案:C
解析:浅水位时主要靠下渗补水(A降水直接进入;B径流需水位更高;D蒸腾导致失水)。
11. 答案:B
解析:滞留带核心功能缓解内涝(A应减少径流;C缓解热岛;D与交通无关)。
二、综合题
12.
(1) 水循环环节:
②:水汽输送
⑦:地下径流
⑧:下渗
植被破坏后⑧下渗减少
(2) 人类活动影响:
地表径流环节
水汽输送环节
(3) 水循环类型:
海陆间循环
(4) 水循环意义:
C(①④正确;②降水量动态平衡;③海陆水量守恒)
13.
(1) ;水汽输送
(2) 地表径流;下渗
(3) 跨流域调水(空间分布)
修建水库(时间分配)
(4) D(①③正确;②缓解热量不平衡;④维持动态平衡)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一、单选题
图为水圈的构成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水体中,平均循环更新周期最短的是( )
A.大气水 B.冰川水 C.生物水 D.河流水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水的三态中,固态水数量最大 B.热带地区没有固体状态的水
C.淡水之中,河流水数量最多 D.陆上内循环过程中会有地表径流
伊塞克湖是中亚最大的高山封闭湖泊,由地壳陷落形成,有多条河流注入,无出湖河流(图左)。气候变化与灌溉活动影响了伊塞克湖水量平衡,导致湖水水量变化。图右为1960——2009年伊塞克湖水量平衡各分量年代均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与水量平衡分量Y最相关的陆地水体是( )
A.灌溉引水 B.地下水 C.积雪融水 D.冰川融水
4.20世纪80年代以来,伊塞克湖水量收支逐步扭亏为盈,其可能原因有( )
①流域气候趋于暖干化②湖区受地下水补给增加③流域冰雪融水量增加④流域农业灌溉用水减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新疆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大气降水、河水、湖泊水和地下水是其水资源利用的主要来源。下图示意2001—2021年新疆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和降水资源量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人类直接利用的水资源主要为图中( )
A.a B.b C.c D.a和b
6.图示水资源量年变化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起伏变化大 B.夏季风不稳定
C.人类生产生活变化大 D.西风水汽输送变化大
我国东北地区某河流发源于火山口湖泊,冬季湖泊封冻后便无水体溢出。该河流全长78.6km,总落差1667m,瀑布多,含沙量小,冬季不冻,流域内平均海拔1034m,森林茂密,玄武岩地层广布。下表为“该河流月平均径流量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径流量(m /s) 4.21 4.31 15 4.44 4.91 5.39 8.08 6.39 5.35 5.24 4.53 4.48
7.该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是( )7.该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是( )
A.地下水 B.积雪融水 C.大气降水 D.湖泊水
8.该河流冬季不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补给类型②河水深浅③植被覆盖④河流比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曲流多见于河流的中下游河段,因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显著,致使河道弯曲。俄罗斯的鄂毕河流域(如图)是世界上曲流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这里的曲流经常泛滥,导致河流频繁改道,河曲处于快速的动态变化中。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鄂毕河流域多曲流的主要原因是( )
①流域内沼泽广布②流域内地形平坦③地转偏向力强④冻土广泛发育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0.鄂毕河频繁改道主要是因为河流( )
A.凌汛多发 B.含沙量大 C.落差较大 D.结冰期长
11.一年中鄂毕河曲流处于快速变化的月份可能是( )
A.1-2月 B.3-4月 C.6-7月 D.11-12月
河流中冰块阻塞水流造成水位上涨的现象,称为凌汛。下图为我国东北平原某河流甲、乙两处水文站2019年记录的即时流量数据(时间点为北京时间13时)。该河流春秋两季有凌汛现象,且仅出现在甲乙之间河段,该河段长约200千米。该河段结冰期流量来自冰下水流,河面冰层及周边积雪融化,造成流量增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与乙相比,甲水文站所在河段( )
A.纬度高,海拔低 B.纬度低,海拔低
C.纬度低,海拔高 D.纬度高,海拔高
13.4月下旬,乙水文站流量变小,其原因是周边地区( )
A.气温上升 B.气温下降 C.积雪面积变小 D.积雪厚度变小
二、综合题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泊,通过洞里萨河与湄公河相通,具有调节湄公河水量的功能。每年5月到10月,洞里萨湖面积能增加到1.6万平方千米,水量达到80立方千米。11月到翌年3月,湄公河水位降低,湖泊面积缩小到2400平方千米,水量骤减。下图为洞里萨河与湄公河。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主要的水体类型。
(2)解释每年5月到10月,洞里萨湖面积、水量显著增加的原因。
(3)绘制示意图,呈现11月到次年3月,洞里萨湖与湄公河之间的补给关系。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卡丁河是湄公河一级支流,流经石灰岩山区,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卡丁河与湄公河交汇处形成水色分明的“双色河”奇观,卡丁河水色清澈,湄公河水色浑浊。图1示意卡丁河流域水系,图2为卡丁河与湄公河交汇处卫星航拍图。
(1)分析两河交汇处卡丁河水色清澈的自然原因。
(2)“双色河”颜色界线基本平行于湄公河河岸,而未明显向湄公河内延伸,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一、单选题
1. 答案:A
解析:大气水平均循环周期仅8天(冰川水约8600年,生物水约1周,河流水约16天)。
2. 答案:D
解析:陆上内循环存在地表径流(A液态水最多;B高海拔有固态水;C冰川水占淡水主体)。
3. 答案:D
解析:Y为冰川融水补给(夏季峰值明显)(A灌溉引水人为活动;B地下水稳定;C积雪春季融化)。
4. 答案:D
解析:水量增加因③冰川融水增多+④灌溉减少(①暖干化减少水量;②地下水补给稳定)。
5. 答案:B
解析:b地表水是人类主要直接水源(a降水难直接利用;c地下水开采成本高)。
6. 答案:D
解析:西风水汽输送变化导致降水年际波动(A地形稳定;B不受夏季风影响;C人类活动影响长期趋势)。
7. 答案:A
解析:冬季稳定径流反映地下水补给(B积雪融水春季;C降水夏秋多;D湖泊冬季封冻)。
8. 答案:D
解析:①地下水温度稳定+④落差大流速快不易冻(②水深影响小;③植被保温有限)。
9. 答案:D
解析:②地形平坦+④冻土阻水下渗促侧蚀(①沼泽是结果非原因;③地转偏向力全球一致)。
10. 答案:A
解析:凌汛冰坝堵塞导致改道(B含沙量小;C落差小;D结冰期非直接原因)。
11. 答案:C
解析:6-7月汛期水流冲刷强(A/B封冻期;D初冰期变化慢)。
12. 答案:D
解析:甲站流量小反映纬度高+海拔高(乙站位于下游)。
13. 答案:C
解析:4月下旬积雪面积减小导致融水减少(A气温上升应增流量;B/D与现象矛盾)。
二、综合题
14.
(1) 洞里萨湖水文特征:
① 水位季节变化:5-10月湄公河洪水倒灌入湖,水位上升10m以上
② 面积变化机制:
湿季:湄公河水位>湖泊水位→河水补给湖泊
干季:湖泊水位>湄公河水位→湖泊补给河流
(2) 生态意义:
① 调节湄公河径流(削峰补枯)
② 维持生物多样性(东南亚最大淡水渔场)
③ 沉积营养物质(促进农业灌溉)
④ 维持周边湿地生态系统
15.
(1) 卡丁河水清原因:
① 石灰岩区下渗强,泥沙过滤
② 植被覆盖率高,水土保持好
③ 流域坡度缓,流水侵蚀弱
④ 支流少,汇入泥沙有限
(2) "双色河"现象解析:
① 两河密度差异:湄公河含沙量大密度高,下沉
② 流速对比:卡丁河流速快,横向扩散受限
③ 交汇角度:近直角交汇减弱混合
④ 水量悬殊:湄公河水量占绝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