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 9端午粽 学科 语文
一、教学目标
1语言运用. 学生能够准确认读 “端、粽” 等 13 个生字,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间架结构,规范书写 “午、节” 等 7 个字。2文化自信.正确、流利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等习俗。3审美创造.体会文中一家人温馨的氛围,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4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扎实掌握 13 个生字的读音、字形和字义,规范书写 7 个要求会写的字。难点:流利朗读课文,了解端午节的相关习俗。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过程 媒体或技术应用
第一课时导入播放一段热闹的赛龙舟视频,视频中人们奋力划桨,龙舟如箭般飞驰,周围观众呐喊助威。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小朋友们,刚刚我们看到的这么热闹的场景,是在庆祝什么节日呀?” 引导学生回答出端午节。教师接着展示一些端午节的图片,如人们挂艾草、戴香囊、包粽子的画面,同时说道:“小朋友们,端午节是我们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大家会有很多有趣的活动。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端午节里发生的故事。” 随后板书课题《端午节》,带领学生认读 “端” 和 “午” 两个字,简单解释 “端” 有开头、初始的意思,农历五月初五是五月的开端,所以叫 “端午”。(二)初读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倾听,注意生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读完后,提问学生:“小朋友们,刚才老师读的时候,你们听到了哪些生字宝宝的名字呀?” 引导学生说出听到的生字。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教师巡视,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出示生字卡片,通过 “开火车读” 的游戏方式,让学生轮流认读生字。教师及时纠正读错或读不准的读音,并给予鼓励。例如,读到 “粽” 字时,强调是平舌音;读到 “肉” 字时,提醒学生发音要饱满。开展 “识字小能手大比拼” 活动,让学生自主分享识字方法。比如,运用 “加一加” 的方法,“立” 加 “耑” 是 “端”,“米” 加 “宗” 是 “粽”;“换一换” 的方法,把 “清” 的三点水换成日字旁就是 “晴”,将 “们” 的单人旁换成三点水就是 “汇”;还可以编字谜,如 “一个人靠在树木旁” 是 “休”。教师对学生的方法进行总结和补充,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记忆。把生字放入词语和句子中,让学生再次朗读,巩固生字的认读。如 “端午节”“粽子”“节日”“总是”“糯米”“中间”“分开”“红豆”“鲜肉”“带来”“知道”“据说”“纪念” 等词语。(三)识字部件识字以 “粽” 字为例,教师引导:“小朋友们,看‘粽’这个字,左边是‘米’字旁,我们吃的很多食物都和‘米’有关,像米饭、米粉。右边是‘宗’,我们可以这样记,用米包成的粽子,有很多种,就像一个大家族一样,有着各种不同的口味,这样是不是就记住‘粽’字啦。”对于 “端” 字,教师说:“大家看,‘端’字左边是‘立’,右边是‘耑’。我们可以想象,在端午节这一天,大家都早早地起床,精神饱满地站立着,准备迎接这个特别的节日,这样就能记住‘端’字的写法啦。”对比识字将 “分” 和 “份” 进行对比,教师提问:“小朋友们,这两个字很像,你们发现哪里不一样了吗?”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不同之处,教师总结:“‘分’有分开、分别的意思,比如把一个苹果分成两半;‘份’一般和数量有关,像一份礼物、一份报纸。”游戏巩固开展 “生字对对碰” 游戏,教师把生字卡片分成两组,一组写着生字,一组写着对应的部件。请学生上台,找出能组成正确生字的卡片组合,其他同学一起认读。例如,教师拿出 “米” 和 “宗” 的卡片,学生找到对应的 “粽” 字卡片,并大声读出 “粽”。(四)写字观察字形教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 “午” 字,边写边说:“小朋友们,看‘午’字,它是独体字,横要写得稍微短一些,第二横要比第一横长,竖要写在竖中线上,要写直。”对于 “节” 字,教师示范时讲解:“‘节’是上下结构,上面的‘艹’要写得宽一些,像小草的叶子一样舒展。下面的‘卩’,横折钩的横要短,折角处要干脆,竖要写直。”学生练习学生在练习本上进行描红和书写,每个字写 3 - 4 遍。教师巡视,纠正学生的书写姿势和笔画顺序,如提醒学生保持 “一拳一尺一寸” 的书写距离,强调 “午” 字竖画的起笔和收笔位置。展示评价选取几位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先请学生自评,说说自己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再请其他同学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教师给予总结评价,对写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如奖励小红花贴纸,对需要改进的学生提出具体建议。(五)总结教师总结:“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很多和端午节有关的生字朋友,还学会了写‘午’和‘节’这两个字。回家后,把今天学的生字读给爸爸妈妈听,再把‘午’和‘节’每个字认真写 5 遍哦。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看看端午节还有哪些有趣的事情。”第二课时(一)复习1.生字复习通过 “识字大闯关” 游戏,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快速认读并说出识字方法。例如,教师出示 “肉” 字,学生回答:“这是‘肉’字,我用联想的方法记住它,肉是我们吃的食物,它和身体有关,所以里面有两个人字,就像我们吃的肉是从动物身上来的。” 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奖励一个小贴纸。课文朗读复习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重点评价朗读的流畅度和情感表达。如评价 “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这句话中,“总会”“盼着” 要读出外婆期待的心情。理解学习第一自然段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从第一自然段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端午节外婆做法的句子,如 “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教师追问:“‘总会’说明了什么?‘盼着’又表达了外婆怎样的心情呢?” 让学生体会外婆对家人的思念和对端午节团聚的期待。学习第二自然段教师引导:“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仔细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相关的句子。”学生找出句子后,教师出示句子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引导学生观察句子中描写颜色的词,如 “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感受粽子的诱人。教师提问:“除了样子,外婆包的粽子还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粽子香气和味道的句子,如 “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体会粽子的美味。学习第三自然段教师提问:“粽子除了红枣粽,还有哪些花样呢?”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答案,如 “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教师展示红豆粽和鲜肉粽的图片,简单介绍它们的特点,拓宽学生的认知。学习第四自然段教师引导:“小朋友们,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 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找出相关原因。教师简单介绍屈原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在每年的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整体感悟教师提问:“通过学习课文,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一家人在端午节团聚的温馨氛围,以及端午节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三)拓展教师指导朗读教师先范读课文,读出不同段落的情感,如第一自然段读出外婆的期待,第二自然段读出对粽子的喜爱,第三自然段读出对各种粽子花样的新奇,第四自然段读出对屈原的敬重。学生跟着教师一句一句地模仿朗读,体会情感的变化。教师强调一些关键词语的语气,如 “总会”“盼着”“又黏又甜” 等。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如男女赛读、小组接力读、配乐朗读等,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感受情感。拓展延伸教师提问:“小朋友们,除了吃粽子,你们还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习俗,如赛龙舟、挂艾草、戴香囊等。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包粽子,或者画一幅关于端午节的画,然后在班级里和小伙伴们分享自己的经历和作品。(四)总结教师总结:“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端午节》这篇课文,知道了端午节的很多习俗,还感受到了一家人在一起的温暖。希望大家能记住这个特别的节日,把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五、板书设计
9 端午粽箬竹叶糯米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