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学背景
课标分析:
新课标语文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本任务群第二学段(3~4年级)学习内容的第二条指出:“阅读解决生活问题的故事,尤其是中华智慧故事,结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思考的方法,尝试用列提纲、画思维导图等方式来表达故事中的道理。”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中华智慧故事,也就是说每一篇都有智慧在里面,所以我们将这个单元定位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
教材分析: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本课是一篇文言文,讲的是王戎小时候的故事,作者不是直接写王戎的聪明,而是先写别的小孩“竞走取之”,再写“唯戎不动”,反衬了王戎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优秀品质。教学本课,要注意运用多种朗读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能够综合运用以前学过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如:结合插图、借助注释等方法来学习课文,并适时介绍“补充”新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将故事的情节复述完整。
教学目标:
1文化自信.会认“戎、诸”等4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语言运用.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3审美创造.通过分析“此必苦李”的原因,学习王戎的“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形象特点。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此必苦李”的原因,感受王戎的“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形象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理解“俊杰”,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将开启第八单元的学习,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
2.出示情境任务
师:我校广播站要开设一个“俊杰人物故事会”专栏,现征集小小广播员来讲述故事。同学们想参加吗?
预设:想参加。
3.猜一猜俊杰人物。
师:在咱们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英雄辈出,人才无数。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秘俊杰人物的童年智慧吧!其实我们学过不少俊杰人物呢,你能根据这些图片猜一猜吗?
过渡:司马光、曹冲他们都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呢,今天呀,我们要再来认识一位智慧少年,他叫王戎。
4.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王戎小时候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谁来读一读课题?
指名读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
师:戎是一个后鼻音,也是一个翘舌音,请一位同学来读。
5.理解课题含义。
师:谁来告诉老师课题中的“取”这个字你怎么理解?
所以,课题的含义就是王戎不去摘路旁的李子。
6.指导写“戎”字。
师:“戎”也是一个会意字,你们看,右上部分“戈”代表兵器,里面的“”代表铠甲,两部分合在一起指武器。
师:“戎”也是我们今天要写的生字,书写斜钩时要把握好弧度,写得挺拔舒展。两个撇画要写出区别,第一个是竖撇,第二个是斜撇,要写出锋芒。
师:请拿出字帖,描一写二。
同学们书写时做到了头正、身直、肩平、足安,真不错。老师看你到大家端正的坐姿,想必已经写完了。
(二)新授
任务一:俊杰故事我会读
1.初读课文,自由朗读。
师:同学们,想要成为广播员,首先要读好。文言文语言精炼简洁,寥寥数字就能生动讲述一个故事。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开始吧!
评价:老师发现很多同学朗读的很投入,并且字正腔圆,特别好。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师:同学们,课文中的这些生字你能读准吗?
评价:你的字音真准确。
3.出示含生字的句子,指名朗读。
师:老师把它送到句子中去,你还会读吗?
评价:你的朗读停顿非常好。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评价:字音都很准确,但要注意停顿和节奏。
5.再读课文,读出节奏。
师:现在我们借助停顿提示,再来读。
6.继续挑战,多种形式读。
评价:哇,大家读得也很不错。
师:现在老师要加大难度,去掉停顿提示和标点符号,大家还能读准确吗?
评价:嗯,大家都很有自信。看来的确对同学们来说没有难度。
师:大家知道吗?以前古代的文言文除了没有标点符号,还是竖排的,要从右往左读,大家想不想挑战一下这种形式?再次齐读古文排版的课文。
评价:看来还真难不倒同学们。
7.全班配乐朗读。
师:最后让我们跟着古乐,再一次读一读这篇文言文。
评价:同学们读得越来越好了,字音准确,并且很有感情,为大家点赞,掌声送给自己。
任务二:俊杰故事我能懂
1.默读课文,理解文意。
师:课文会读也要读懂。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运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文意。
评价:同学们用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已经读完了,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
2.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
师:故事发生在王戎几岁的时候?
预设:故事发生在王戎七岁的时候。
评价:没错,你留意到了第一句话。
师:谁来读这一句?课件出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评价:字音非常标准。
(1)理解“尝”字的意思。
师:谁来告诉老师这句话中的“尝”是什么意思?
预设:“尝”是曾经的意思。
小结:是呀,通过看注释,我们知道了“尝”在文中是“曾经”的意思。看注释是我们三年级学过的方法,在读文言文时要熟练运用。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猜一猜“诸”的意思。
师:那“诸”是什么意思?“诸小儿”的意思是?
评价:没错,“诸”表示人数众多。
师:那古代的王侯将相可以说是诸侯。教室里在座的各位就可以称作诸位。
师:谁来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预设: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游玩。
3.引导质疑诸小儿在游玩时的所见所闻。
师:他们在游玩的时看见了什么?
预设: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4.借助插图和课文内容,指导“折”的读音及在文中表达的意思。
师:这句话中有个字标红了,它读?这个字是个多音字,你知道它有几个读音吗?
评价:没错,三个读音,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在这句话中它读?
预设:读zhe,第三个意思,弯弯曲曲。
师:读zhe也有三个意思,这里是指树枝弯弯曲曲。
评价:借助插图和课文内容,我们理解了“折”的含义。
师:那你知道“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预设:王戎和孩子们看见道边有李子树上的李子多得压弯了枝条。
5.联系旧知,借助动作,理解“竞走”。
师:看到这一场景,他们是怎么做的?“走”是什么意思?
预设: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预设:“走”在这里是“跑”的意思。
师:在我们学过的《守株待兔》当中有这么一句,请大家齐读。
生:齐读“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师:“兔走”说的就是兔子跑过来。我们还背过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儿童急走追黄蝶。”
评价:在古文中“走”就是跑的意思,和现在说法不一样,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联系旧知。
6.探究王戎不动的原因。
师:那王戎为什么不动呢?
预设:因为树在道路旁边还有那么多李子,所以李子一定是苦的,他才没有去摘李子。
评价:树在道边而多子是王戎通过眼睛观察到的,此必苦李是他的推断。
师:那最后王戎的判断是否正确呢?
预设:王戎判断正确。
评价:是的,取之,信然。
7.引导学生探究“之”字的意思。
师:请大家观察这里出现了三个“之”分别代表了什么呢?
预设:“诸儿竞走取之”,这里的“之”指的是李子。
预设:“人问之”指的王戎不去摘李子这件事。“取之”指的是李子。
评价:大家很棒,根据不同的语境理解了“之”的含义。
小结:小小年纪的王戎就能通过观察事物的细节,看到事物的本质。
8.通过对比,感悟王戎的形象。
师:这里通过对比的写法,“竞走取之”的是“诸小儿”,“不动”的是王戎。读到这里你们觉得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预设: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有主见。
评价:看来你们也像王戎一样爱思考。
小结:王戎从小智慧过人,被人们称为小神童,长大后他成为了竹林七贤之一。
任务三:俊杰故事我会讲
1.同桌合作,互讲故事。
师:下面请同桌两人合作,互相讲一讲这个故事。
2.借助图片,讲述故事。
师:下面你能根据图片的提示,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预设: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评价:你的声音真好听;你的故事讲的真生动。
师:请你来评价一下。
3.借助提示,尝试背诵。
师:你能根据提示,背诵这篇课文吗?
评价:同学们可真棒,基本都能流利地背诵下来。
4.介绍《世说新语》。
师:同学们,成语道旁苦李、道边苦李就出自这个故事,而故事它出自一本书《世说新语》,在世说新语当中,像这样有意思的故事比比皆是。
(三)课堂总结
老师更希望大家能以本节课为起点打开中国古典书籍的大门,几千年来祖先一直在记录我们的历史,讲述我们的故事。每一部典籍都凝聚着前人的心血和智慧,人们世代守护,薪火相传,将精神的血脉延绵至今。
打开典籍,知道我们的生命源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朝气蓬勃的中华少年,望你们以新的方式读懂典籍,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日积月累地读下去,到那时你就能真正体会篇章页上的这句话,一起读: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
今天的俊杰故事就学习到这,希望大家成功竞选为广播员,继续讲述智慧少年的故事!
(四)课后作业
1.基础性作业(必做):背诵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
2.拓展性作业(选做):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讲一讲、画一画或演一演这个故事。
三、教学反思
在《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入探索了如何引导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培养思辨能力,通过实践与反思,有以下思考:
(一)深入文本,确定思辨目标
从篇章页导入,让学生浏览目录感知单元主题,建立知识的联结,犹如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往古代智慧世界的大门。聚焦“戎”字的教学,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生字的读音和字形,更通过其象形字的讲解及拓展组词,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古人造字的智慧,也为引出王戎这一人物奠定了基础。而对课题的质疑“王戎为什么不取道旁李?”则像一颗石子投入学生的心湖,激起了他们探索的涟漪。这一疑问成为了贯穿整堂课的主线,也是学生思辨的起点。明确了从文本中寻找答案、探究王戎行为背后的原因这一思辨目标,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方向,也激发了他们深入研读文本的兴趣。
(二)品读词句,挖掘思辨的深度
在初读课文环节,多样化的朗读活动为学生后续的思辨搭建了基石。读准字音、把握停顿、整体齐读以及去标点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之美,逐渐熟悉文本内容,为理解词句含义和故事情节做好了充分准备。
聚焦情节理解故事时,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自学与合学,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在起因部分,对“诸小儿”含义的理解及拓展,拓宽了学生的词汇量,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从一个词语延伸到生活中的同类表达,这是思维拓展的初步体现。经过部分是挖掘思辨深度的关键环节。关注李树时,对“道”和“多子折枝”的解读,结合图片猜图辨析以及直观展示,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形象,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他们更易于理解文本所描绘的场景。对比人物表现,通过模拟诸小儿的行为和采访,让学生深入角色内心,体会到诸小儿的急切与冲动,而王戎的“不动”则与之形成鲜明反差,引发学生思考其背后的原因。品读王戎的回答“此必苦李”,从“必”字中感受其坚决,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结论的得出过程,进而展开小组讨论“为什么此必苦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积极调动思维,结合生活常识和文本细节,梳理出王戎的推理逻辑: 甜一摘一少、不甜一不摘一多、道旁人多→此必苦李。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还让他们学会在文本中寻找线索、分析问题,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结果部分的讨论以及对王戎品质的体会,让学生在验证推理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物的认识,也促使他们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像王戎一样善于观察和思考, 将思辨从文本延伸到生活实际。
(三)融通资源,激活思辨性
为了让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我注重融通各种资源。联系生活实际,在讨论诸小儿的行为时,引导学生联想自己在类似情境下的反应,将文言文与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意识到古人的故事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蕴含着生活的智慧,从而激发他们在生活中运用思辨能力的意识。拓展阅读资源,在课堂结尾向学生介绍《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故事,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古代文化世界的窗户,保持对古代文化的探索热情,使思辨活力得以持续激发。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文言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阵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如何更好地挖掘文本中的思辨元素,优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不断提升思辨能力,开启智慧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