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同步练(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历史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同步练(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历史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6 10:3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2025石家庄期中)下图为《1842—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示意图》(单位:万英镑)。该图所示现象有助于我们理解 (  )
A.清朝政府实行禁烟的原因
B.列强再次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C.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
D.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瓦解
2.近代史上某条约规定:“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准将自汉口溯流至海各地,选择不逾三口,准为英船出进货物通商之区。”该条约是 (  )
A.《虎门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黄埔条约》
3.(史料实证)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美三国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向来洋药(鸦片)……等物,例皆不准通商,现定稍宽其禁……洋药准其进口,议定每百斤纳税银三十两。唯该商只准在口销卖,一经离口,即属中国货物。”以上规定使清政府 (  )
A.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B.开始大量进口外国药品
C.采取禁止鸦片贸易的措施
D.对所有进口货物征重税
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4.1861年3月6日,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题目为《香港卖奇珍,北京战利品令人炫目》的报道,文中提到,香港转运的部队天天“无不满载着抢回来的赃物”。这些部队 (  )
A.主要来自美洲 B.曾经参与洗劫圆明园
C.劫掠了大量敦煌宝藏 D.遭到三元里人民阻击
5.作家冯骥才说:“从历史角度看,天津小洋楼是西方入侵的一目了然的证据;从文化角度看,它却是本土文化一个奇异的创造。进而说,是在被动历史背景下主动的文化创造。”上述文化现象与下列哪一项有关 (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瑷珲条约》
6.(家国情怀)文物是一个民族成长的符号和记忆。下图所示圆明园的废墟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  )
A.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B.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C.中国近代对文物的保护工作不够重视
D.中国人民充满智慧和创造力
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7.《沙俄侵华史》中写道:“沙俄就是用自己的血手,写下了侵华的罪恶史……沙俄确实是中国人民最凶恶、最危险的敌人……沙俄掠取的侵略权益最广。”材料中的“侵略权益最广”是指 (  )
A.获得最多的赔款
B.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
C.取得片面最惠国待遇
D.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8.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割占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千米中国领土的条约是中俄 (  )
A.《瑷珲条约》
B.《勘分西北界约记》
C.《北京条约》
D.《改订条约》
9.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雅克萨之战 D.郑成功收复台湾
1.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有人认为,“《黄埔条约》规定:‘若有应行更易章程条款之处……核计满十二年之数,方可与中国再行筹议。’修改有关的通商订约,本属平常外交事务,清政府一拖再拖,加深了双方的矛盾”。该观点 (  )
A.没有揭示出战争的侵略本质
B.指出了解决中外矛盾的途径
C.全面剖析了战争爆发的原因
D.批评了清朝天朝上国的观念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军头目额尔金说,“焚毁圆明园……实际上是谈判前的一个步骤”,使中国人记住我们给他们的教训。由此可判断,侵略者焚毁圆明园的主要目的是 (  )
A.惩罚清政府的反抗
B.掩盖抢劫圆明园的罪行
C.让中国人记住惨痛的教训
D.使清政府同意他们提出的苛刻条件
3.(历史解释)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关税要与外国协商确定,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通商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在华犯法由外国领事裁判。这说明当时中国 (  )
A.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B.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C.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4.一个美国学者曾这样描述发生在1860年9月21日的这场战争:“一支4 000人的英法先头近卫部队对阵一支3万人的清军。侵略军的准确炮击,使清军骑兵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英法步兵极其迅速地向前推进,佐之以炮兵火力、步兵齐射,从而一举瓦解了清军的意志。”他认为这场战争清军失败的原因是 (  )
A.清军兵力不足 B.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
C.美军武器先进 D.中西方军事实力差距大
5.(2025西安月考)下表是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洋员人数变化表。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  )
时间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1861年 5 2 1 1
1864年 6 3 1 1
1873年 58 13 11 7
A.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B.小农经济逐渐瓦解
C.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D.救亡意识开始萌发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们不能希望贸易立刻发展到按照该国(指中国)人口的众多、土地的富饶和人民的勤勉所可测定的那种规模……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将更能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摘编自1854年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
致包令博士函》
材料二:但不论什么时候我们谈判条约的修订,我们都可以提出建议……
一、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城。如果这一点做不到,则……
二、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到南京为止(包括南京在内)的各城以及浙江省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
——摘编自1854年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
致包令博士函》
(1)材料一中“自从条约缔结以来”指的是什么条约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你认为英国要求修订条约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所列的内容,英、法等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得到了吗 简述你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和鸦片战争的关系。
7.(史料实证)云实践——探寻“万园之园”的前世今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探源·网络搜索】
材料一:康熙末年,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统一,呈现兴盛景象。明末清初,大批造园能匠涌入北方,以其精湛技艺进行皇家园林的营造。同时,诸多造园理论书籍的问世,为清代大规模园林建设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康雍乾三帝努力学习汉族文化和政治制度,个人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崇尚园林艺术与造园文化。在这样的条件下,成就了这座一代名园。
——摘编自姜贝《圆明园规划布局
及其结构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圆明园修建的背景和条件。
【今世·浏览新闻】
材料二:2020年12月1日,圆明园马首铜像在被劫掠160年后正式回家!自圆明园罹难至今,马首先后有过6位藏主。2007年,马首突然现身香港拍卖行图册。国家文物局第一时间表达了终止公开拍卖的坚定立场和促成文物回归的意愿。同年,澳门爱国企业家何鸿燊购得该铜像,并于2019年将马首铜像正式捐赠给国家文物局。
——摘编自圆明园遗址公园官网
(2)根据材料二,指出导致马首铜像流失海外的历史事件。概括马首铜像回归的原因。
【展望·思考感悟】
材料三:马首回家后的存放位置让圆明园管理处犯了愁。在圆明园的最西部,露天存放着大量回归的条石、灰砖。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圆明园文物也存在保护不力的情况。同时,圆明园内现存的56处建筑遗址、21处叠石遗址、9处夯土遗址,都不同程度地需要经常性的保护,就连人们熟知的大水法,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摘编自中央电视台
《新闻调查·守卫圆明园》
(3)根据材料三,为圆明园文物和遗址的保护提出可行性建议。
【详解答案】
基础达标
1.B 解析:图示反映了1845—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迅速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联合法国于1856年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B项正确;1840年前清政府实行禁烟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842年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材料不能反映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1845—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迅速下降,究其原因是中国小农经济的抵抗作用,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故选B。
2.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准将自汉口溯流至海各地,选择不逾三口,准为英船出进货物通商之区”可知,汉口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津条约》开放南京、汉口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并允许外国商船和舰队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B项正确。在《虎门条约》中,英国从中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等权利,排除A项。《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割九龙半岛南端给英国,大幅增加赔款额度,排除C项。1844年签订中法《黄埔条约》,法国享受英国在华取得的各种特权,并扩大侵略权益,排除D项。故选B。
3.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洋药准其进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这一条约,清政府被迫允许进口鸦片,从而使得鸦片贸易合法化,A项正确;这一规定是使清政府允许进口鸦片,而非外国药品,排除B、C两项;这一规定并未使清政府对所有进口货物征重税,排除D项。故选A。
4.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861年3月6日”“香港卖奇珍,北京战利品令人炫目”“香港转运的部队天天‘无不满载着抢回来的赃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抢劫了大量的珍宝,B项正确。
5.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从历史角度看,天津小洋楼是西方入侵的一目了然的证据;从文化角度看,它却是本土文化一个奇异的创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此相关的内容是开天津为通商口岸。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安定门,控制北京城,并扬言要直捣皇宫。奕?被迫与英、法两国代表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在条约中,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割九龙半岛南端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C项正确。
6.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圆明园景观之一,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留下的启示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勿忘国耻,振兴中华,B项正确。
7.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是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题干中“侵略权益最广”是指占领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D项正确。
8.C 9.B
能力提升
1.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修改有关的通商订约,本属平常外交事务,清政府一拖再拖,加深了双方的矛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观点把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归结为清政府拖延修改条约,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实际上,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等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而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而该观点没有触及列强的侵略本质,A项正确。该观点只是在陈述事件的表面原因,没有提出解决中外矛盾的有效途径,排除B项。该观点只是强调了清政府的拖延这一因素,没有全面剖析战争爆发的原因,排除C项。该观点主要是在阐述事件的因果关系,没有对清朝天朝上国的观念进行批评,排除D项。故选A。
2.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焚毁圆明园……实际上是谈判前的一个步骤”“使中国人记住我们给他们的教训”可知,侵略者实际上是为了在条约谈判中向清政府施压以攫取更多利益并使清政府同意其提出的苛刻条件而焚毁圆明园。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3.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的关税要与外国协商确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内河航运权遭到破坏,主要表现在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由此可见,中国的主权遭到严重破坏,C项正确。
4. 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一支4 000人的英法先头近卫部队对阵一支3万人的清军。侵略军的准确炮击,使清军骑兵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英法步兵极其迅速地向前推进,佐之以炮兵火力、步兵齐射,从而一举瓦解了清军的意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武器先进,以较少的兵力就使清军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说明中西方军事实力相差巨大,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失败的原因之一,D项正确;根据“一支
4 000人的英法先头近卫部队对阵一支3万人的清军”可知,清军兵力多于英法联军,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对战清军,与美军无关,排除C项。故选D。
5.A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861年到1873年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洋员人数迅速增加,其中英国人数增长最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6—1860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A项正确;海关总税务司洋员人数的变化体现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无法反映小农经济的瓦解,排除B项;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洋员人数变化说明中国的关税主权遭到破坏,而不是领土主权,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开眼看世界,说明救亡意识开始萌发,排除D项。故选A。
6.(1)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
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扩大侵略权益。
(2)观点:得到了。
理由:通过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列强增加了在中国的通商口岸,获得了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3)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7.(1)背景: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条件:江南地区的工匠来到北方;造园理论书籍提供了系统指导;统治者个人的文化艺术修养。(任意两点即可)
(2)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或火烧圆明园。
原因:企业家的爱国行为;我国政府的努力;国家实力的提升。(任意两点即可)
(3)政府要完善保护设施,加大投入,加大宣传力度,力争做到家喻户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