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1.(回归教材)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各阶层不断探索救国方案,如下是小丽同学制作的人物名片。据此可知,她研究的人物是 ( )
A.洪秀全 B.李鸿章
C.杨秀清 D.石达开
2.(跨学科·美术)下面两页连环画可以共同印证 ( )
1851年1月11日,晴空万里,气候宜人。紫荆山周围数十里,旌旗蔽日,欢声震天。在那金田村的犀牛岭古营盘上空,一面杏黄大旗迎风飘扬
三江圩、沙田、茶地……各村的百姓,几乎全部参加了起义军的队伍,不少是男女老幼全家入会。有的青年人为参加起义还推迟了婚期
A.太平天国的宣传组织方式落后
B.农民大力支持并参与金田起义
C.定都天京后起义军的士气大振
D.太平天国建立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
3.太平天国的斗争是一场悲壮的斗争,其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封建的东西。下列史实最能印证这一说法的是 ( )
A.金田起义
B.《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
C.永安封王
D.《资政新篇》的实施
4.有人评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劣根性,只想称王称霸。下面关于太平天国的“王”搭配正确的是 ( )
A.东王——萧朝贵 B.南王——石达开
C.西王——杨秀清 D.北王——韦昌辉
定都天京
5.(时空观念)太平天国运动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的时候,掌握的地区不包括 ( )
A.安徽 B.江西
C.湖北东部 D.北京
6.《天朝田亩制度》按其产量多寡把天下田分为三六九等,把上上田(最高一等)的产量标准设定为1 200斤,下下田(最低一等)设定为400斤,但按当时的生产条件都达不到标准。材料旨在说明《天朝田亩制度》的 ( )
A.空想色彩 B.革命主义
C.浪漫主义 D.落后局限
7.有一首歌谣唱道:“不是说天上的星星多吗 比不上太平军的战士多啊!不是说天地的恩情厚吗 比不上呼王(洪秀全)的恩情厚啊!”该“呼王”领导的军队 ( )
A.主要由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
B.在西征战场上取得重大胜利
C.被外国人率领的洋枪队镇压
D.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武器落后
天京陷落
8.柳亚子在《题太平天国战史》中写道:“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诗中的“煮豆燃萁”是指 ( )
A.北伐失利
B.永安建制
C.安庆陷落
D.天京事变
9.罗尔纲在《太平天国史纲》中写道:“正在这样的一个决定两个壁垒最终命运的关头,太平军方面乃有内讧的大事变发生。为了这一件大事变,太平军自己来摧残自己的势力,使敌人得有机会喘过气重新抬起头来向自己壁垒反攻,终归把自己扑灭了去。”材料中的“大事变”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
A.使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
B.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C.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D.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
10.近代某文献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代表了“19世纪60年代以前国人在探索近代化道路方面的最高水准”。它是 (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海国图志》 D.《四洲志》
11.下面示意图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的 ( )
A.爆发背景 B.兴衰过程
C.主要特点 D.历史影响
12.“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太平军驰骋疆场,歼灭了成千上万的清朝军队。太平军所到之处,推倒官府,扫荡封建秩序,冲击纲常名教。昔日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官绅地主无不威风扫地。”由此可见,太平天国 ( )
A.打击了清朝封建统治 B.实施了近代改革方案
C.创新了农民革命方式 D.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1.马克思在论及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原因时说道:“推动了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马克思旨在强调 ( )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国内的阶级矛盾 B.英国侵略是太平天国兴起的唯一因素
C.英国领先于世界的军事是矛盾的根源 D.太平天国的斗争矛头最主要指向英国
2.有学者指出:“《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平分土地方案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予以坚决的否定,因此,它将为中国萌芽中的资本主义扫清道路,解除其束缚并为其发育成长创造必不可少的客观条件。”据此判断,该学者认为 ( )
A.《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一定的时代发展潮流
B.太平天国运动的积极性皆体现在《天朝田亩制度》中
C.农民阶级无法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D.洪秀全等未能提出反映农民阶级愿望的纲领
3.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同所有失败的农民起义一样,没有远大的战略眼光……由于领导集团不能始终保持领导核心的团结……最后遭到内外镇压,陷于失败。上述材料指出了太平天国运动的 ( )
A.兴起背景 B.发展经过
C.失败原因 D.历史意义
4.太平天国武装力量先后发展到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山西、直隶、山东、福建、浙江、贵州、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广东诸省,攻克过600余座城市。由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是 ( )
A.涉及范围广、影响大 B.得到农民大力支持
C.受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D.提倡发展资本主义
5.(历史解释)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正是资本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时候,列强和封建势力结合在一起,就变成了凶恶的敌人。单纯的农民战争遇到这样的敌人,就不能不失败。该观点旨在说明太平天国 ( )
A.把反侵略作为革命的侧重点
B.肩负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使命
C.缺乏正确的革命理论的指导
D.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内外夹击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面是八年级某班同学对中国近代某一历史事件的描述。
·工业文明外力冲击下社会矛盾的产物。
·农民阶级的救亡图存运动。
·以基督教文明与中华本土文明相融合为特点。
·以推翻清朝统治为首要斗争目标。
·在上海遭遇华尔率领的洋枪队。
材料二: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以基督教文明与中华本土文明相融合”而创的组织。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怎样的时代特征
(2)材料二出自哪一纲领性文件 这一纲领性文件最吸引当时民众的内容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评价太平天国运动。
7.(史料实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搜刮,加捐加税。官府常毒打交不起税的人……“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摘编自《太平天国文书汇编》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人民的侵略和奴役,封建主义势力对农民群众的剥削与压迫,以及连绵不断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和中国的社会危机……1851年1月11日,规模空前、震撼中外的农民起义正式爆发。参加太平军的主要是贫苦农民、手工业者及矿山工人,也有农村知识分子和家庭富裕的各阶层人士……太平天国要推翻以清朝皇帝为代表的封建统治,建立农民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平均分配土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
《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国内背景和国际背景分别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概括太平天国运动在政治方面和经济方面的目标各是什么。
【详解答案】
基础达标
1.A
2.B 解析:根据材料“金田村”“一面杏黄大旗迎风飘扬”“各村的百姓,几乎全部参加了起义军的队伍”可知,农民大力支持并参与金田起义,B项符合题意。
3.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太平天国的斗争是一场悲壮的斗争……更在于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封建的东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在永安分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东王以下诸王均受东王节制,体现了太平天国领导者并未突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C项正确;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村领导农民起义,揭开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序幕,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天朝田亩制度》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并未实施,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
4.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51年,太平军攻克永安后,太平天国在永安建制,洪秀全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东王以下诸王受东王节制,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D项正确;东王是杨秀清,排除A项;南王是冯云山,排除B项;西王是萧朝贵,排除C项。故选D。
5.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53年,为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太平天国开始进行北伐和西征。北伐军曾逼近天津,最后全军覆没。西征战场则取得重大胜利。经过三年多的征战,太平天国控制了从湖北武昌到江苏镇江的长江沿岸城镇,掌握了安徽、江西、湖北东部和江苏部分地区,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不包括北京,D项符合题意。
6.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把上上田(最高一等)的产量标准设定为1 200斤,下下田(最低一等)设定为400斤,但按当时的生产条件都达不到标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制定的田地生产标准太高,实际根本达不到,说明其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A项正确。
7.B 解析:题干信息“不是说天上的星星多吗 比不上太平军的战士多啊!不是说天地的恩情厚吗 比不上呼王(洪秀全)的恩情厚啊”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在西征战场上取得重大胜利,B项正确;太平军主要由农民组成,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排除D项。故选B。
8.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煮豆燃萁”是指内乱,自相残杀。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在军事征战和制度建设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但领导人开始享乐腐化,争权夺利。1856年,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意图篡位,结果杨秀清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太平军损失惨重,人心士气受到严重影响,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故“煮豆燃萁”指的是天京事变,D项正确。太平军北伐是军事上的行动,进攻的是清军,不算太平军内部的“煮豆燃萁”,排除A项。永安建制为太平天国政权奠定了初步规模,处于太平天国政权的上升期,不符合“煮豆燃萁”排除B项。1860年,曾国藩的湘军包围安庆,陈玉成和李秀成率部救援失败,安庆陷落,不是太平军内部的“煮豆燃萁”,排除C项。故选D。
9.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太平军自己来摧残自己的势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天京事变,这使得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A项正确;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均与题意不符,排除B、C、D三项。故选A。
10.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主张,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符合题干材料“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19世纪60年代以前国人在探索近代化道路方面的最高水准”的说法,B项正确。
11.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北伐、西征”“天京事变(由盛转衰)”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始于1851年金田起义;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为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太平天国开始进行北伐和西征;1856年,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因此,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过程,B项正确。
12.A
能力提升
1.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推动了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后,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的矛盾,最终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A项正确。
2.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当时广大贫苦农民强烈地反对地主阶级残酷剥削的要求,以及对获得土地、追求平等的理想社会的渴望,它“将为中国萌芽中的资本主义扫清道路,解除其束缚并为其发育成长创造必不可少的客观条件”,体现了一定的时代发展潮流,A项正确。
3.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没有远大的战略眼光……由于领导集团不能始终保持领导核心的团结……最后遭到内外镇压,陷于失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因为内部的腐败和分裂以及外部的镇压,最终走向失败,因此材料指出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背景是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得清政府的剥削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太平天国经历了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天京陷落等过程,但题干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
4.A 解析:题干信息“发展到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山西、直隶、山东、福建、浙江、贵州、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广东诸省,攻克过600余座城市”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涉及范围非常广,影响力较大,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太平天国运动波及的范围,不能看出其得到农民大力支持,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波及范围广,不能看出其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排除C项;《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但是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
5.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太平天国运动肩负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使命,B项正确。
6.(1)组织:拜上帝会。
时代特征:既反封建又反侵略。
(2)文件:《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3)太平天国运动虽以失败告终,但它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它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壮烈篇章。
7.(1)鸦片战争后,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加紧搜刮人民,社会矛盾尖锐。
(2)国内背景: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加剧(或本国封建势力与人民的矛盾尖锐)。
国际背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奴役中国人民,导致中国人民和外国侵略者之间的矛盾激化。
(3)政治方面: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农民政权。
经济方面:平均分配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