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 同步练(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历史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 同步练(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历史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6 10:39: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
洋务运动
1.19世纪60年代,外国侵略者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向中国人民展开了全面的、猛烈的进攻,清政府在与外国侵略势力和中国人民的对战中力图调整步伐,加固营垒,以应付来自双方的压力。材料是洋务运动的 (  )
A.历史背景 B.主要内容
C.发展过程 D.重要影响
2.奕?等人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就可以镇压人民的反抗,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由此可见,封建地主阶级开展这次运动最大的目的是 (  )
A.增强清政府的科技实力
B.维护封建统治
C.抵御外来侵略
D.开启中国近代化
3.《中国近代史》中说:“新式的国防比旧式的费用要高几倍……所以李鸿章要办招商局来经营沿江沿海的运输,创立织布厂来挽回权利,开煤矿金矿来增加收入。”材料旨在表明洋务派 (  )
A.注重发展近代军事国防
B.兴办民用企业以辅助军事工业
C.注重创办近代民用企业
D.兴办军事工业以推动民用企业
4.(跨学科·美术)根据漫画,下列企业的创办能够直接体现“求取大炮”的是 (  )
A.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开平煤矿
D.汉阳铁厂
5.1872年,李鸿章大声疾呼:“中国正面临着三千余年未有之变局,西洋人自印度至南洋而至中国,步步紧逼而来,此种推进无法阻挡,中国必须迎头抗御这一挑战,断然采纳西式船炮来加强自身。”上述材料表明当时中国政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 (  )
A.发展军事工业,巩固国防
B.进行改革,建立先进的政治制度
C.收复新疆,维护国家统一
D.发展民用企业,增强经济实力
6.(回归教材)洋务运动期间,奕?考虑到,由于中国和外国的“语言不通,文字难辨”,急需培养外语人才,为此,要求设立同文馆。1862年,同文馆正式成立,课程初设英、法、俄文,后增添算学、天文等。这表明洋务运动 (  )
A.推动军事工业发展
B.单纯学习先进技术
C.努力发展民族工业
D.注重培养实用人才
7.下面漫画描绘的是一个清朝官员把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西方先进技术”)粘在了墙(“封建专制制度”)上。这幅漫画 (  )
如此“修墙”
A.反映了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
B.揭示了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C.肯定了洋务运动的进步意义
D.讽刺了晚清官员的盲目排外
8.1864年,李鸿章在一封信中谈到,西方船坚炮利,中国“若不及早自强,变易兵制,讲求军实,仍循数百年绿营相沿旧规,厝火积薪,可危实甚”。下列举措中,不属于在李鸿章该建议下采取的措施的是 (  )
A.发展近代军事工业 B.开始筹建新式海军
C.成立海军衙门指挥 D.进行近代海防建设
美、日侵略台湾
9.在19世纪60年代,最先使用武力侵犯我国宝岛台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 (  )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日本
10.(时空观念)1874年10月,清政府接受英、美、法等国站在袒护日本立场上的“调停”,被迫与日本订立《北京专约》,日军限期从□□撤退,中国“赔偿”日本兵费50万两白银,承认日本出兵是“保民义举”。□□中应填入的内容是 (  )
A.台湾 B.广西
C.福建 D.上海
收复新疆
1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支持中亚浩罕国阿古柏侵占中国新疆造成中国西北边疆危机的国家是 (  )
A.英美 B.英俄 C.英法 D.俄日
12.前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说:“左宗棠是近百年史上世界伟大人物之一,他将中国人的勇武精神展现给俄罗斯,给整个世界。”华莱士评述左宗棠的历史事件是 (  )
A.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B.收复台湾
C.创办轮船招商局
D.收复新疆
13.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为收复新疆,左宗棠采取的主要战术是 (  )
A.先难后易,各个击破
B.先礼后兵,当仁不让
C.先北后南,缓进急战
D.先发制人,攻心为上
中法战争
14.在1885年中法战争中,他率领清军打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他是 (  )
A.刘铭传 B.刘锦棠 C.左宗棠 D.冯子材
15.19世纪中后期,我国台湾地区遭到多次侵略,中国东南海疆一再遭受危机。这期间,侵略过台湾地区的列强不包括 (  )
A.美国 B.日本 C.法国 D.俄国
16.(2025唐山期中)1885年镇南关大捷后,军机处在发寄给两广总督张之洞的电报中说:“现在桂(军)甫复谅(山),法即据澎(湖),冯(子材)、王(德榜)若不乘胜即收,不惟全局败坏,且孤军深入,战事益无把握。”据此可知,中法战争中中国“不败而败”是因为 (  )
A.清政府以战促和顾全大局
B.英美为维护利益对华施压
C.清政府奉行妥协退让政策
D.清政府害怕军队寡不敌众
17.以下史实反映了中国 (  )
1874年,日本派军队进攻台湾。 19世纪70年代,俄国直接出兵侵占新疆伊犁地区。 1884年,法国军舰闯入福建马尾军港,对清军发动突然袭击。
A.小农经济逐渐瓦解 B.边疆危机日益严重
C.民族危机全面加深 D.救亡图存过程曲折
18.19世纪70—80年代,帝国主义列强从侵占中国周边邻国发展到蚕食中国边疆地区,中国陷入“边疆危机”的地区不包括 (  )
A.西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东南地区
1.1872年8月11日,包括詹天佑在内的中国政府下令派出的第一批官费留美学生从上海启程出洋。在1872—1875年,清政府先后遣送120名幼童赴美留学。据此可知,我国近代官派留学得以开展的主要原因是 (  )
A.中法战争的爆发
B.西方列强的入侵
C.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D.洋务运动的开展
2.轮船招商局成立后,在华的英国太古、怡和,美国旗昌等轮船公司,三次(分别为1877年、1883年和1889年)签订“齐价合同”: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确定水脚(水上运输费用)收入和货源分配方案。这说明轮船招商局的成立 (  )
A.开启了中国水上运输近代化进程 B.借鉴了国外的先进管理方式
C.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国的利权 D.没有摆脱对外资企业的依赖
3.(历史解释)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1865年……李鸿章筹办……在上海成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此外,各省先后办过20个机器局……这种机器局都是兵工厂……这个过程不仅搬入了西方的枪炮、轮船、弹丸、雷管,而且使外国的制器之器(机器)也由此而入中国。……这类企业,由国库支付开销,以调拨分配产品;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兴办这些企业体现了洋务派“求富”的要求
B.兴办这些企业使李鸿章等官僚大发横财
C.洋务派兴办了近代第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D.这些企业的经营方式导致经济效益低下
4.(2025青岛期末)“在改革范式上,这是史上第一次输入式改革,意识形态上的破冰难乎其难。这又是本民族从千年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惊险一跃’。”这场改革 (  )
A.率先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口号 B.基本实现了向工业文明转型
C.从经济领域深入政治领域 D.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5.1843年至1893年,中国城镇人口由2 072万增加到2 351万,城市人口比重由5.1%提高至6%。河北的唐山、河南的焦作、台湾的基隆等地,正是洋务派在那里采新法开矿才发展为近代城市。该材料主要反映了洋务运动 (  )
A.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C.促进了中国近代城市化 D.解决了中国的边疆危机
6.晚清掀起了一场海防与塞防之争,左宗棠主张“是(西北)停兵节饷,于海防未必有益,于边塞则大有所妨”“利害攸关,亟宜熟思审处者也”。李鸿章则认为“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大患愈棘”。该争论 (  )
A.说明清政府政治统治的腐败无能
B.体现出清廷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
C.致使清政府开始重视边疆地区
D.反映出清朝边疆危机促使观念转变
7.19世纪中后期,中国边疆地区形势严峻。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清政府于1884年在新疆建立行省;因美、法等西方列强先后觊觎中国台湾,清政府于1885年在台湾建立行省。新疆、台湾建省的主要目的是 (  )
A.提升边疆地区的教育水平 B.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
C.削弱地方权力以加强皇权 D.加强边疆管理以巩固国防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94年,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生铁炉正式出铁。外国报刊将其视为中国崛起的象征,惊呼:“汉阳铁厂之崛起于中国,大有振衣千仞一览众山之势。”从1895年到1911年,汉阳铁厂是中国唯一的钢铁生产基地,生铁年产量最高的1910年达到119万吨,钢产量6万吨,超过了同期日本最大钢铁企业的年产量。中国早期兴建的京汉、粤汉、津浦等8条铁路干线所用钢轨和钢件均由其提供,产品一度远销美国、澳大利亚。
——中国地图出版社
《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洋务运动活动范围仅仅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信、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和文化的尝试。自强的努力也仅仅触及了现代化的表皮而已,而没有获得工业化的突破。洋务派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而且全然没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和现代变革的概念。
——摘编自刘春福《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1871年以后,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倭逼于东南,俄环于西北”。面临来自陆、海防务的双重威胁,1874—1875年,清王朝内部发生了著名的“海防塞防之争”。争论的结果,清政府选择了海防与塞防并重,即防日与防俄并重、西北与东南并重。但是在国力不振、朝政腐败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下,“两防并重”的战略并没有得到真正实现。
(1)根据材料一,说说汉阳铁厂受到外国报刊高度评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洋务运动的口号。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政府加强“塞防”的有关史实。分析清政府“两防并重”战略未能真正实现的原因。
9.(史料实证)19世纪中叶,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掀起了洋务运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那个时候“自强”一词应有两重含义。一就阶级意义而言,它所寻求的是在农民战争(太平天国、捻军)打击面前王朝的自我振兴。对中国社会来说,这多少是一个被重新提出的古老问题。二就民族意义而言,它所寻求的是在“鸱张弥甚”的外国侵略面前,中国的自我图强。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
新陈代谢》
材料二:他们(指洋务派)的大政方针分两层:以外交治标,以自强治本。这个治本之策是步步发展的。最初不过练洋枪队;继则买制器之器、以图自己造船;终而设学校、派留学生,以图自己能制这制器的器具。等到光绪年间,他们进而安电线、开煤矿、修铁路、办海军、设招商局、立纱厂。但是19世纪的后四十年,外来的压迫节节加紧,治标没有治好,治本也不足济事。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指出“自强”一词提出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治本”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自强运动”有何积极影响。
【详解答案】
基础达标
1.A
2.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奕?等人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就可以镇压人民的反抗,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筹办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B项正确。
3.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新式的国防比旧式的费用要高几倍”可知,新式的国防费用巨大,因此李鸿章等人创办民用企业的重要目的是获取军费,体现了洋务派兴办民用企业以辅助军事工业,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发展民用工业,并非近代国防,排除A项;创办民用企业并非目的,而是为国防筹措军费,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兴办民用企业以推动军事工业,D项说法错误,排除。故选B。
4.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求取大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为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制造枪、炮、弹药、兵船和修配武器。A项能够直接体现“求取大炮”,符合题意。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开办了一些近代民用企业,以辅助军事工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5.A 6.D 7.B
8.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若不及早自强,变易兵制,讲求军实,仍循数百年绿营相沿旧规,厝火积薪,可危实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强调中国要自强,变革兵制,讲求军事,这是洋务运动中“自强”的思想,海军衙门是清政府为统一海军指挥权而设立的机构,1885年成立,它的成立更多是出于海军管理和协调的需要,并不是直接在李鸿章“自强”“变易兵制,讲求军实”这一具体建议下立即采取的措施,符合题意,C项正确;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如李鸿章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等,是洋务派“自强”的重要举措,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在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主持筹建了北洋水师等新式海军,是加强军事力量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筹建新式海军等行为也属于近代海防建设的一部分,是遵循了李鸿章加强军事力量的建议,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
9.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早就有侵略中国台湾的野心,19世纪60年代,美国军舰进犯台湾,遭到台湾人民坚决抵抗。此后,美国转而支持日本侵略台湾。因此19世纪60年代最先使用武力侵犯我国宝岛台湾的是美国,A项正确;中法战争期间,法军于1884年侵入中国台湾,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19世纪60年代,英国未入侵中国台湾,排除C项;1874年,日军进攻台湾南部,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
10.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874年”“日军限期从□□撤退,中国‘赔偿’日本兵费50万两白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4年,日本派军队进攻台湾。台湾人民据险反击,清政府也派沈葆桢率兵入台。在英、美等国“调停”下,日本勒索清政府白银50万两后从台湾撤兵,A项正确。
11.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中亚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柏率兵侵入新疆,俄、英两国支持阿古柏侵略,造成中国西北边疆危机,B项正确。
12.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中期,钦差大臣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治理边疆,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3.C
14.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885年中法战争中,老将冯子材率领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D项正确;中法战争中刘铭传在台湾地区击退法国舰队,排除A项;刘锦棠是晚清湘军重要将领,曾参与收复新疆,排除B项;左宗棠是晚清洋务派代表人物,曾主持收复新疆,排除C项。故选D。
15.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侵略过台湾地区的列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美国侵略台湾,A项不符合题意;19世纪70年代,日本侵略台湾,B项不符合题意;在中法战争中,法国派军舰进犯台湾基隆,C项不符合题意;19世纪中后期俄国并未侵略过台湾地区,D项符合题意。故选D。
16.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不惟全局败坏,且孤军深入,战事亦无把握”分析可知,清政府在战争中奉行妥协退让政策,C项正确;清政府害怕战争,奉行妥协退让政策,并未以战促和顾全大局,排除A项;英美为维护利益对华施压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清政府害怕军队寡不敌众,排除D项。故选C。
17.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表格中日本进攻台湾,俄国侵占新疆伊利地区,法国袭击福建马尾军港,台湾、新疆和福建都是中国边疆,这说明边疆危机日益严重,B项正确。
18.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法国从越南侵犯广西(西南),俄国从中亚入侵新疆(西北),日本吞并琉球、侵犯中国台湾(东南),这其中不包括东北地区,C项符合题意。
能力提升
1.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为了洋务的需要,洋务派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D项正确。
2.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确定水脚(水上运输费用)收入和货源分配方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一定程度上对西方经济侵略有抵制作用,保护了中国的利权,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C。
3.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了促进作用。洋务运动中创办了很多企业,但是这些企业的经营方式导致经济效益低下,最终失败。题干现象表明了这一点,所以答案选D项。
4.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这是史上第一次输入式改革,意识形态上的破冰难乎其难。这又是本民族从千年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惊险一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洋务派进行的洋务运动。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项正确。
5.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河北的唐山、河南的焦作、台湾的基隆等地,正是洋务派在那里采新法开矿才发展为近代城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人口比重有所提高,这体现了洋务运动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即促进了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C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主要是指民间私人投资兴办的近代企业,而材料重点强调的是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城市化,没有涉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抵制外国经济侵略主要表现在与外国商品竞争市场、夺回经济利权等方面,如通过创办近代企业生产产品抵制洋货倾销等,但材料未提及这些方面,排除B项;解决边疆危机主要涉及军事防御、领土主权维护等方面,如在边疆地区加强军事设施建设、抗击外国侵略等,材料没有这些方面的表述,排除D项。故选C。
6.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左宗棠与李鸿章的争论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在面对民族危机和国家安全问题时,如何权衡利弊并作出政策选择。此争论的核心在于如何应对边疆危机,这表明随着外部压力的增大,清政府内部人士逐渐意识到边疆防务的重要性,并由此引发了观念上的转变,D项正确;题干争论的核心在于如何应对边疆危机,不能体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排除A项;题干争论的核心在于如何应对边疆危机,不能说明清廷已改变“妥协求和”心态,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排除B项;清朝建立之初就开始重视边疆地区,排除C项。故选D。
7.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中国边疆地区形势严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疆、台湾建立行省的目的是巩固边防,维护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D项正确。
8.(1)原因:汉阳铁厂是当时中国唯一的钢铁生产基地;产量高;质量优;产品远销国外。(答出两点即可)
口号:“自强”“求富”。
(2)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技术而不改变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注定了洋务运动终将失败。
(3)史实:左宗棠收复新疆,清政府在新疆建省。
原因:国内,清政府内部腐败,国家实力日益衰弱;国外, 外国势力的侵略。
9.(1)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对外抵御外国侵略。
(2)编练新式军队(或练洋枪队);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培养新式人才(或设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创办近代民用企业。(写出三点即可)
(3)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写出一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