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由早期维新思想家发展而来的一批新式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共同认识。他们的“共同认识”指的是 ( )
A.谋求制度变革
B.发动军事战争
C.举行人民起义
D.镇压人民反抗
2.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下列属于康梁的实践的是 ( )
A.发动公车上书
B.编写《四洲志》
C.废除科举考试
D.戊戌政变
3.(历史解释)康有为写成一万八千余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接着,由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材料描述的事件 ( )
A.标志着维新变法达到高潮
B.推动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C.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D.导致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维新运动的开展
4.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当时发生的,可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以下可以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第一手史料的是 ( )
A.学者撰写的戊戌变法论文
B.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叙述
C.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
D.影视作品中“公车上书”的片段
5.某报纸发行一年后,发行量从创刊时的3 000多份增加到1.2万份,最高达1.7万份,对推动维新运动起了很大作用,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该报纸是 ( )
A.《时务报》 B.《知新报》
C.《国闻报》 D.《直报》
6.清末政论家王韬在《变法》中说:“《易》曰:‘穷则变,变则通。’知天下事未有久而不变者也。……不知道贵乎因时制宜而已,即使孔子而生乎今日,其断不拘泥古昔,而不为变通,有可知也。”上述材料体现的观点是 ( )
A.迁都定天下之本
B.下诏鼓天下之气
C.变法成天下之治
D.练兵强天下之势
7.胡适以“适”为名,即从“适者生存”而来;孙中山手下大将陈炯明,字“竞存”,即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语而来。从名字看历史,上述人物名字最有可能参考的著作是 ( )
A.《海国图志》 B.《变法通议》
C.《天演论》 D.《四洲志》
8.(回归教材)《马关条约》签订的那一年,严复发表了《救亡决论》,第一次响亮地喊出□□的口号。自那时起的近半个世纪内,“□□”成为所有爱国者心中最紧迫、最关注的中心问题,这是中国近代民族觉醒历程中有着里程碑意义的巨大变化。“□□”中应填入的内容是 ( )
A.救亡 B.变法
C.求富 D.自强
百日维新
9.这次战争的对手是中国人一直看不上眼的小国日本……惨败的结局使光绪皇帝蒙受到难以承受的耻辱与刺激。他痛感国事危艰、危亡在即,“若不□□□□,社稷难资保守”。“□□□□”应是 ( )
A.禁绝鸦片 B.实行洋务
C.变法图强 D.签订条约
10.下列维新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款是 ( )
A.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士民上书言事
B.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C.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创办京师大学堂
11.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其中一项法令规定:创办京师大学堂。这项法令变革的是 ( )
A.政治方面 B.教育方面 C.经济方面 D.军事方面
12.“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临刑时激昂陈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里的“贼”是 ( )
A.以恭亲王奕?为代表的洋务派
B.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C.所有清朝统治者
D.西方列强
1.(史学研究)长期以来,史学界因《康南海自编年谱》记载“(1895年)四月八日投递,则都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而有学者详查清朝军机处等各类档案,证明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未送。由此可见 ( )
A.原始档案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事实
B.历史研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探寻真相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综合多种历史记录即可确认客观事实
2.《变法通议》是梁启超阐述维新变法理论的主要著作。书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下面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 )
A.裁撤冗官冗员
B.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C.创办京师大学堂
D.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3.新政(戊戌变法)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修建,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对以上材料解读正确的是,戊戌变法 ( )
A.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B.法令得到了广泛落实
C.取得了成功
D.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4.(2025淄博期末)维新志士们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大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材料主要阐述了戊戌变法 ( )
A.发起的背景 B.推进的过程
C.产生的影响 D.失败的原因
5.“公车之人散而归乡里者,亦渐知天下大局之事,各省蒙昧启辟,实起点于斯举。”据此可知此举 ( )
A.拉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
B.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C.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D.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6.(易错题)李鸿章是洋务派,康有为是维新派,他们在下列问题上看法不一致的是 ( )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维护清王朝统治
C.进行社会政治改革 D.建设近代化企业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严重的“内忧外患”促使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产生了内有奕?,外有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他们上承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的经世致用思想,外求西洋的“器用”,提出“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力图改变中国在军事装备、机器生产、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落后状态……
——摘编自欧阳哲生《二十世纪中国文化》
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是以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变革为目的的,因而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在戊戌变法
110周年之际》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为救亡图存采取的救国方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揭开维新运动序幕的事件,并概括戊戌变法被“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的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上述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的共同影响。
8.(家国情怀)勿忘国耻,奋发图强,决不让历史悲剧重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895年春 公车上书
1895年8月 北京成立强学会
1897年10月 《国闻报》在天津创刊
1897年11月 德国强占胶州湾
1897年12月 严复译述的《天演论》首次刊出
1898年6月 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1898年9月 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德国强占胶州湾”引发的民族危机是什么。在这次民族危机中,美国有什么表现
(2)根据材料,概括维新人士传播变法思想的途径有哪些。
(3)了解不同史实的因果联系,是初中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就材料中1898年发生的两件史实的因果联系进行说明。
【详解答案】
基础达标
1.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维新思想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进行变法维新,进行制度革新,A项正确;近代发动军事战争的是西方列强,它们发动战争侵略中国,与维新派不符,排除B项;举行起义及镇压人民反抗与维新派不符,排除C、D两项。故选A。
2.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领导了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A项正确。
3.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事件是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C项正确。维新变法的高潮是1898年的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排除A项。推动维新思想广泛传播的是维新派创办的报刊,排除B项。“公车上书”是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目的是反对《马关条约》的签订,拒绝割地赔款,以图强国,并没有导致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排除D项。故选C。
4.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料按照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因此可以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的第一手史料的是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C项正确;而A、B、D三项属于第二手史料,是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或诠释,均排除。故选C。
5.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对推动维新运动起了很大作用,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较大的报刊有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刊,C项正确。
6.C
7.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因此题干材料这些命名体现了严复的《天演论》的影响,C项正确。魏源的《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排除A项。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倡导维新变法运动,排除B项。《四洲志》与鸦片战争有关,排除D项。故选C。
8.A
9.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这次战争的对手是中国人一直看不上眼的小国日本……惨败的结局使光绪皇帝蒙受到难以承受的耻辱与刺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后,维新派人士掀起维新变法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国内,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因此“ ”应是变法图强,C项符合题意;禁绝鸦片与虎门销烟相关,A项排除;实行洋务与洋务运动相关,B项排除;签订条约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D项排除。故选C。
10.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按照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士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业、工业、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创办京师大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等。这些内容中有利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是经济上采取的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C项符合题意;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士民上书言事属于政治方面,A项不符合题意;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属于军事方面,B项不符合题意;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创办京师大学堂属于教育方面,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教育、军事方面的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士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业、工业、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创办京师大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等。其中“创办京师大学堂”属于教育方面的变革,正确答案为B项。A、C、D三项与“创办京师大学堂”不符,均排除。故选B。
12.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谭嗣同作为“戊戌六君子”之一,参与戊戌变法,旨在谋求国家改革和富强。他临刑时提到的“贼”主要是指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保守势力,这些人对变法持反对态度,顽固维护旧制度,发动了戊戌政变,最终导致变法失败,B项正确。以恭亲王奕?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掀起了洋务运动,排除A项。“贼”主要是指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反对变法的顽固派,并不是所有清朝统治者,如光绪帝是支持变法的,排除C项。西方列强并没有直接扼杀戊戌变法,不是谭嗣同临刑时提到的“贼”,排除D项。故选B。
能力提升
1.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史学界因《康南海自编年谱》记载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而有学者详查清朝军机处等各类档案,证明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未送,由此证明历史真相需要通过多种史料、多种方式去探寻,B项正确;学者详查清朝军机处等各类档案得出的结论也是一种观点,并不一定就是历史事实,因此不能证明原始档案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事实,排除A项;文献记录是了解历史真相的一种途径,但不能说通过文献记录就能够还原历史真相,排除C项;依据题干可知,围绕着“公车上书”的问题,史学界根据不同的文献或记录,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因此不能说综合多种历史记录即可确认客观事实,排除D项。故选B。
2.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话的意思是变法的最根本在于改革官制,这种思想在维新变法中的内容是裁撤冗官冗员,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3.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成立了商务局……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可知,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4.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未能走入民间获得大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阐述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D项正确。
5.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公车之人散而归乡里者,亦渐知天下大局之事,各省蒙昧启辟,实起点于斯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车上书后,返回各省的举人开始关心时局,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C项正确;洋务运动与材料所述无关,排除A项;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群众基础,排除B项;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排除D项。故选C。
6.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19世纪60—90年代,以李鸿章为首的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在民族危机和康有为屡次上书的情况下,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所以李鸿章、康有为在进行社会政治改革问题上有分歧,C项符合题意。
7.(1)学习西方技术。
(2)事件:公车上书。
理由: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挽救民族危亡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它还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3)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8.(1)民族危机: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表现: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试图在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插足。
(2)上书皇帝、成立学会、创办报刊和翻译西方书籍。
(3)1898年发生的两件史实是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和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前者是戊戌变法的开始,后者则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这两件史实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联系,即戊戌变法的实施引发了慈禧太后等守旧势力的反对,最终导致了变法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