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同盟会
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1.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这一团体是 ( )
A.华兴会 B.光复会 C.兴中会 D.同盟会
2.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此次以限于资财,不能经营北方,只能就广州下手。……乃此八百人选定之后,以费用不足,不能早集……若此时有款,乘机而起,当可成事也。”由此可知,孙中山认为广州起义失败的原因是 ( )
A.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B.革命党经费不足
C.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D.缺少科学的理论指导
3.孙中山在《伦敦被难记》中回顾上书李鸿章提出改革主张遭拒时写道:“吾党于是怃然长叹,知和平之法无可复施……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据此可知,孙中山进行革命的原因是 ( )
A.充分意识到清王朝的腐败 B.改革的方式在中国行不通
C.西方思想文化的广泛传播 D.中国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4.1903年,章炳麟为驳斥康有为的保皇立宪主张,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陈天华所写的《警世钟》和《猛回头》揭露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和清政府的卖国行径。这说明当时思想传播的方式是 ( )
A.翻译西方书籍 B.创办学堂学会
C.从事革命活动 D.撰写革命著作
5.历史进入20世纪,中国出现了一大批仁人志士,他们奔走呼号,著书立说(如下图)。他们宣传的思想是 ( )
A.“实业救国”思想 B.资产阶级改良思想
C.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D.民主科学思想
6.1904年,孙中山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中指出:“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 ”材料意在号召 ( )
A.推翻清政府 B.变法自强
C.发展资本主义 D.建立革命政党
7.(2025唐山期中)《中华民国史》中写道:“他提议将分散的革命组织(合)成一个大团体,协力从事反清革命。这个建议获得一致赞成。”合成的这个“大团体”是 ( )
A.华兴会 B.兴中会
C.中国同盟会 D.光复会
8.某本书某章节的部分小节目录如下图所示。该章节的标题最可能是 ( )
檀香山与香港兴中会的影响,1894—1895年 伦敦蒙难,1896年 艰难时期,1896—1900年 同盟会成立,1905年
A.孙中山与革命 B.低烈度的革命
C.袁世凯与民国 D.民族民权民生
9.1905年《民报》创刊后,陆续发表了《民族的国民》《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驳革命可以生内乱说》等文章。这反映出《民报》作者群体 ( )
A.倾向改良
B.主张革命
C.拥护民族主义
D.赞成君主专制
10.(易错题)中山装两边的衣袖上都有三颗扣子,有人说这代表着三民主义。三民主义不包括 ( )
A.民权主义 B.民主主义
C.民族主义 D.民生主义
11.孙中山认为:“西洋人虽已实行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但社会仍不安。这是因为社会贫富不均。中国应防患未然,利用科学和工业为全民谋幸福,这就是民生主义。”材料表明孙中山的救国方案 ( )
A.强调发展工业 B.注重社会公平
C.维护民族独立 D.践行人民民主
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12.在浙江绍兴被捕遇难的革命家是 ( )
A.陆皓东 B.秋瑾 C.邹容 D.徐锡麟
13.(跨学科·语文)1911年4月,林觉民在参加起义前的《与妻书》中写道:“……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他所参加的起义是 ( )
A.安庆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绍兴起义
D.萍浏醴起义
14.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等十多次起义。这些起义的发动 ( )
A.延缓了清朝的灭亡
B.结束了太平天国运动
C.推动各地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D.宣告三民主义的形成
1.1894年6月,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国家不应片面追求坚船利炮,而要大力发展经济,变法自强。同年11月,他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这一变化反映了孙中山 ( )
A.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B.致力于实业救国
C.三民主义思想已经成熟
D.对国情认识加深
2.辛亥革命爆发前,很多人对革命党人的起义等活动并不理解,认为他们是“叛逆”“暴徒”;但在黄花岗起义后,“众多普通民众开始对革命党人另眼相看,不少人甚至暗中向革命党人表达敬意与支持”。这种变化反映出 ( )
A.国人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B.向西方学习地位的动摇
C.反清革命有广泛群众基础
D.君主专制观念已深入人心
3.(2025张家口期中)20世纪初同盟会在内部开展宣传太平天国的活动,宣传洪秀全是革命派,又褒称太平天国诸将领、诸领袖为民族英雄、老革命党。这是因为 ( )
A.二者革命任务上的一致性
B.二者革命纲领上的一致性
C.二者革命前途上的一致性
D.二者革命主体上的一致性
4.孙中山将民族主义放在了三民主义的首位,把推翻清王朝同建立统一民族国家及共和制度相结合。这反映出三民主义 ( )
A.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B.代表维新派的思想要求
C.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口号
D.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5.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以下表述符合孙中山的意思的是 ( )
A.小农经济根深蒂固,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民生主义的目标就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C.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
D.实行土地私有制度是实现民生主义的前提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孙中山活动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主要事迹
1892年 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后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
1894年 上书李鸿章,提出改良主张,未被采纳
1894年11月 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立志推翻清朝统治
1905年 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92年至1905年孙中山救国道路的变化。
材料二:
(2)结合所学知识,为材料二文物拟写一段解说词。
7.(史料实证)一场全国规模的革命想取得哪怕是部分的成功,都需要在人们面前提与以往不同并被众多人接受的新的理想和目标,使人们燃起新的希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又有说欧美共和的政治,我们中国此时尚不能合用……我们中国的改革最宜于君主立宪,万不能共和。殊不知此说大谬(错误)……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
——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
欢迎大会上的演讲词
材料二: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仅仅)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
——孙中山考察英国心得
材料三: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不久,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其基本精神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材料一中孙中山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什么理想目标 影响孙中山提出这一理想目标的国外因素是什么
(2)材料二中孙中山认为欧洲列强社会存在哪些不足 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
(3)中国同盟会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组织 在同盟会纲领中孙中山提出的核心理想目标是什么
【详解答案】
基础达标
1.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了兴中会,C项正确。
2.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此次以限于资财,不能经营北方,只能就广州下手。……乃此八百人选定之后,以费用不足,不能早集……若此时有款,乘机而起,当可成事也”可知,孙中山认为广州起义失败的原因是革命党经费不足,B项正确。
3.B
4.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章炳麟为驳斥康有为的保皇立宪主张,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陈天华所写的《警世钟》和《猛回头》揭露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和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可知,章炳麟、陈天华都通过撰写革命著作来宣传革命思想,D项正确;题干中章炳麟、陈天华都通过撰写革命著作来宣传革命思想,与翻译西方书籍无关,排除A项;题干中章炳麟、陈天华都通过撰写革命著作来宣传革命思想,与创办学堂学会无关,排除B项;题干中章炳麟、陈天华都通过撰写革命著作来宣传革命思想,与从事革命活动无关,排除C项。故选D。
5.C
6.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作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袖,认为应该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的统治,A项正确;以梁启超、康有为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进行救亡图存,但是迅速失败,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孙中山关于发展资本主义的内容,排除C项;建立革命政党属于革命途径,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
7.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他提议将分散的革命组织(合)成一个大团体,协力从事反清革命。这个建议获得一致赞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力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因此可得出“大团体”是指中国同盟会,C项正确。华兴会、兴中会和光复会属于分散的革命组织,排除A、B、D三项。故选C。
8.A
9.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05年《民报》创刊后,陆续发表了《民族的国民》《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驳革命可以生内乱说》等文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革命派以《民报》为阵地,宣传自己的主张,倡导革命,利用报刊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舆论上的准备,反映出《民报》作者群体主张革命,B项正确;清末维新变法运动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倡导改良,《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大力宣传三民主义,其宣传突破了改良思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主义,排除C项;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不赞成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B。
10.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不包括民主主义,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1.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西洋人虽已实行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但社会仍不安。这是因为社会贫富不均。中国应防患未然,利用科学和工业为全民谋幸福,这就是民生主义”可知,孙中山认识到西方社会存在贫富分化现象,为此他开始注重社会公平,提出民生主义的主张,B项正确。
12.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刺杀安徽巡抚。起义人员与清军激战四小时,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徐锡麟死难。革命党人秋瑾在浙江绍兴策应安庆起义,事发被捕,英勇就义,B项正确。
13.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11年4月,林觉民在参加起义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觉民参加的这次起义是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黄兴等人发动广州起义,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林觉民英勇牺牲。后来,人们将收敛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称为“黄花岗起义”,B项正确。
14.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萍浏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等十多次起义推动了当时革命形势的发展,推动各地革命形势日益成熟,C项正确。
能力提升
1.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孙中山的思想从变法自强到驱除鞑虏,这一变化说明孙中山认识到了清政府的腐败,从主张变法到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可见对国情认识加深,D项正确;洋务运动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排除A项;张謇致力于实业救国,排除B项;1905年孙中山成立同盟会后,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排除C项。故选D。
2.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但在黄花岗起义后,‘众多普通民众开始对革命党人另眼相看,不少人甚至暗中向革命党人表达敬意与支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花岗起义后民众对革命党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说明通过革命的方式挽救民族危机获得了民众的支持,反映了国人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A项正确。
3.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历史任务都是反侵略反封建,尤其反对清朝封建统治,二者革命任务具有一致性,A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是《天朝田亩制度》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纲领是三民主义,排除B项;二者前途是不一样的,同盟会的前途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太平天国的前途是推翻清政府,建立农民政权,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主体是农民阶级,同盟会的革命主体是民族资产阶级,排除D项。故选A。
4.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孙中山将民族主义放在了三民主义的首位,把推翻清王朝同建立统一民族国家及共和制度相结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出三民主义适应了当时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三民主义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组成,是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这一纲领的提出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概括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大斗争任务,并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D项正确;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时,洋务运动已经破产,排除A项;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要求,排除B项;民族主义就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排除C项。故选D。
5.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可知,孙中山为了谋人民全体之福利,防止出现西方国家的社会问题,主张未雨绸缪,实行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B项正确;材料反映孙中山主张实行民生主义,排除A项;根据“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可知,孙中山认为民族、民主革命和实现民生主义的社会革命同样重要,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实行土地私有制度,排除D项。故选B。
6.(1)由主张改良到主张革命,推翻清政府。
(2)1905年孙中山创立《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并在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民报》的发行推动了社会变革,传播了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
7.(1)理想目标: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国外因素:欧美共和制的影响。
(2)不足:不关注民生。
主张:实行民生主义。
(3)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核心理想目标:创立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