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五四运动 同步练(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历史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五四运动 同步练(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历史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6 10:46: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 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 (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蔡元培
2.他们的斗争“为适合中国社会需要的新思潮,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斗争”的主要阵地是 (  )
A.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
B.北京大学和《民报》编辑部
C.上海和《新青年》编辑部
D.上海和《时务报》编辑部
3.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一文中疾呼:“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材料表明李大钊 (  )
A.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B.提倡人性,反对神学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跨学科·语文)下图是胡适在《新青年》第五卷第4号(民国七年十月十五日)上发表的诗歌。他用近乎口语化的语言抒写情感,这得益于新文化运动 (  )
三溪路上大雪里一个红叶 雪色满空山,抬头忽见你!我不知何故,心里很欢喜; 踏雪摘下来,夹在小书里;还想作首诗,写我欢喜的道理。 不料此理狠(很)难写,抽出笔来还搁起。
A.主张男女平等 B.抨击封建旧道德
C.提倡民主科学 D.倡导使用白话文
5.胡适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留下的日记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其中1916年7月6日,他写下:“改良之法,余力主张以白话文作文作诗作戏曲小说。”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突出贡献是著有 (  )
A.《孔子与宪法》 B.《文学改良刍议》C.《狂人日记》 D.《文学革命论》
6.“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新文化运动的躁动,就没有五四运动这样空前规模的爱国群众运动,也不可能形成独特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这说明新文化运动 (  )
A.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坚实基础
B.沉重打击了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
C.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D.壮大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力量
7.1920年春,北京大学首次招收9名女生入学旁听,开创了中国国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这打破了当时“男尊女卑”以及“女子无才便是德”等陋俗。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 (  )
A.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B.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盘否定
C.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思想基础
D.推动白话文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
五四运动的爆发
8.“……学子激扬焚佞府,群团奋起游街巷。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春雷响。……气轩昂,誓与列强争抗。抖擞中华民众志,挫败掠者千夫莽。”这首诗词中的“学子激扬焚佞府”和“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春雷响”分别发生在 (  )
A.北京、广州 B.北京、上海
C.上海、北京 D.广州、北京
9.近代中国有报刊登载了一篇“特约通讯”,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由该标题可知 (  )
A.爱国浪潮已遍及全国
B.学生是五四运动的先锋
C.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D.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0.“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上要求吞并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国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可见,材料中学界的主要目的是 (  )
A.抗议日本吞并青岛行为 B.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C.反帝反封建,救亡图存 D.挽救民族危机,推动社会变革
11.1919年6月,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巴黎和会与其说引起了中国学生的争取国权运动,不如说它是近代中国人第一次对西方人说“不”的国际会议。这段评论的依据是 (  )
A.巴黎和会促使中国新的革命时期到来
B.巴黎和会迫使北洋政府废除了“二十一条”
C.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收回了山东主权
D.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12.“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上述材料说明 (  )
A.五四运动主要是以学生为主力
B.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个卖国贼是斗争的主要目标
C.武装斗争的必要性
D.工商界参加斗争起了重大作用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3.五四运动引领了新思潮的兴起,通过呼吁民主与科学,激发了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的觉醒,不仅如此,它还促进了群众参与政治的意识。材料说明五四运动是一场 (  )
A.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B.伟大的农民战争
C.思想启蒙运动
D.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14.(2025邢台期中)“近代中国革命运动此起彼伏……辛亥革命与义和团相比已有很大不同,而五四运动则带有更新的时代烙印。”下列选项对“更新的时代烙印”理解正确的是 (  )
A.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B.追求民主共和的进步性
C.反对清朝统治的革命性
D.发起武装斗争的正义性
15.1920年5月,陈独秀发表演说:“中国古人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现在我们要将这句话倒转过来说,‘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9月,他发文主张“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由此可见,当时 (  )
A.工人待遇得到极大改善 B.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C.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义和团运动蓬勃发展
16.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大,开始与工人阶级接触而进行工人运动。这则材料说明 (  )
A.俄国十月革命是五四运动的起因
B.知识分子成为革命的主力
C.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17.五四运动在斗争过程中凝聚而成一种伟大的精神——五四精神。五四精神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一精神的核心是 (  )
A.艰苦奋斗 B.百折不挠
C.爱国主义 D.开拓创新
1.新文化运动开始后,陈独秀、鲁迅等人相继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章(如下表),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  )
文章 作者 摘录
《青春》 李大钊 由历史考之,新兴之国族与陈腐之国族遇,陈腐者必败;朝气横溢之生命力与死灰沉滞之生命力遇,死灰沉滞者必败
《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陈独秀 试问民主共和的国家组织、社会制度、伦理观念,是否能容这“以君统民,以父统子,以夫统妻”不平等的学说
《狂人 日记》 鲁迅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A.提倡使用白话文
B.抨击旧道德旧文化
C.旨在推翻清王朝
D.主张通过变法图强
2.陈独秀主张国民应该“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鲁迅主张“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胡适主张“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他们的共同主张是 (  )
A.提倡民族平等 B.批判伦理纲常
C.呼吁人的解放 D.倡导文学革命
3.(史学研究)有人将中国传统文化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所谓“大传统”,是指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所谓“小传统”,是指五四以来开辟的新文化传统,或曰向西方学习后得来的“现代性”传统。长期以来,对于这两个传统,不论是文学还是文化都处于断裂甚至尴尬状态:既然五四新文学和新文化是在批判乃至否定中国古代传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求新求变、去老破旧也就势在必行。以五四运动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的主题可以概括为 (  )
A.中国古典文化的消逝
B.中国新兴文化的崛起
C.中国古典文化的复兴
D.中国文化的重构
4.《吴玉章回忆录》中写道:“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他认为 (  )
A.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B.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C.革命主力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
D.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已经完成
5.(新情景)某网站评论:五四运动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向前,我们可以看到历经数年积蓄而成的文化、思想洪流;向后,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施行主义”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这一评论重在突出五四运动 (  )
A.确立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B.重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C.是近代救亡图存的延续和发展
D.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6.青年学生是爱国的先锋,加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9年,青年学生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奋不顾身,为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封建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而奔走呼号……他们以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不朽丰碑。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和学生爱国运动是互为因果的,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们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国家危亡境遇的警觉,更使青年们认真考虑……以什么思想来救中国。……经过五四运动,介绍、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又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及其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并探讨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关系。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体现的精神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7.(史料实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新气象
《新青年》(月刊) 新潮社 全国教育联合会要求政府正式提倡白话文
《每周评论》(周刊) 国民社 教育部训令国文教学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新潮》(月刊) 平民演讲团 教育部下令废除所有文言文教科书
《国民》(月刊) 少年中国学会 1918—1919年制定了汉语“注音符号”
《少年中国》(月刊) 工读互助团 1920—1921年白话文被公认为“国语”
——摘编自[美]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
材料二:这以前,中国人民也发生过多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政治行动,可是它们或者是单纯的军事行动,或者是只有较少人参加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就大不相同了。它所牵动的社会面如此之广,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
中国史纲》第一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文化运动期间呈现的“新气象”。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前后政治行动特征有怎样的变化。
(3)综合材料和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思想传播的角度概括材料一中“新气象”和材料二中“新变化”之间的联系。
【详解答案】
基础达标
1.A 2.A 3.C
4.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胡适”“用近乎口语化的语言抒写情感”“新文化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他的诗歌正是用白话文所写的,D项正确;题干强调胡适用近乎口语化的语言抒写情感,且诗歌内容没有涉及男女平等的主张,也没有涉及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旧道德、提倡民主科学的内容,排除A、B、C三项。故选D。
5.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B项符合题意;《孔子与宪法》为李大钊所写,A项不符合题意;《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作品,C项不符合题意;《文学革命论》为陈独秀所写,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6.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没有新文化运动的躁动,就没有五四运动这样空前规模的爱国群众运动”可知,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坚实基础,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针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猖獗一时的尊孔复古逆流,《新青年》发表了大量文章,猛烈抨击封建的旧道德和旧文化,但是题干未提到相关内容,排除B项;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排除C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力量,排除D项。故选A。
7.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20年春,北京大学首次招收9名女生入学旁听,开创了中国国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这打破了当时‘男尊女卑’以及‘女子无才便是德’等陋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现象得益于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口号,提倡男女平等,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A项正确。
8.B 解析:由“学子激扬焚佞府”可联想到五四运动中,群情激昂的学生火烧赵家楼;由“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春雷响”可联想到工人阶级参加五四运动并在斗争中起了巨大作用。五四运动初期中心在北京,以学生为运动主力。6月初,运动中心转到上海,工人阶级成为运动主力。故选B项。
9.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曹汝霖宅之焚烧”“章宗祥大受夷伤”可知,这反映了学生内除国贼;根据题干信息“青岛问题之力争”可知,这反映了学生外争主权。由此可见,题干体现了学生是五四运动的先锋,B项正确。
10.B 11.D
12.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曹、章、陆去”可知,五四运动中,政府对学生罢课置之不理,甚至严加镇压,但对于工、商业人士罢工、罢市则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度,体现了五四运动中工商界参加斗争起了重大作用,D项正确;五四运动前期以学生为主力,后期以工人为主力,排除A项;五四运动斗争的主要目标是维护主权,严惩卖国贼只是部分内容,排除B项;五四运动并未发展到武装斗争的程度,排除C项。故选D。
13.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五四运动引领了新思潮的兴起,通过呼吁民主与科学,激发了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的觉醒,不仅如此,它还促进了群众参与政治的意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民众的思想解放,C项正确。
14.A
15.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20年5月”“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陈独秀主张工人阶级用革命手段建立无产阶级政权,C项正确。
16.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可知,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和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根据题干信息“开始与工人阶级接触而进行工人运动”可知,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C项正确。五四运动的起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革命的主力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排除D项。故选C。
17.C
能力提升
1.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新兴之国族与陈腐之国族遇,陈腐者必败;朝气横溢之生命力与死灰沉滞之生命力遇,死灰沉滞者必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并结合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抨击了旧道德、旧文化,B项正确;提倡使用白话文,材料没有提及,排除A项;1912年清政府的统治结束,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开始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戊戌变法主张通过变法图强,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B。
2.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可知,三人都主张人性的自由和解放,C项正确;民族平等指的是一切民族在享有权利方面的平等,题干中没有涉及民族平等,排除A项;伦理纲常指的是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题干中没有涉及传统伦理纲常,排除B项;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
3.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既然五四新文学和新文化是在批判乃至否定中国古代传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求新求变、去老破旧也就势在必行”可知,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重构,D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中国古典文化的消逝,A项表述错误,排除;中国新兴文化的崛起,与新文化运动侧重“求新求变、去老破旧”、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变革不相符,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侧重“求新求变、去老破旧”、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变革,不是对古典文化的复兴,排除C项。故选D。
4.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吴玉章在这段话中明确表达了对人民群众力量的认可,认为“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这表明他认为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极其强大且能够推动社会变革的,即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动力,B项正确;题干中这段话并没有直接提到革命的对象是什么,而是着重于比较了以往革命者关注的上层社会力量与人民群众力量之间的差异,从这段话中不能直接得出吴玉章认为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结论,排除A项;革命主力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与吴玉章的描述不符,他强调的是人民群众的力量,而非特指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排除C项;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已经完成与吴玉章的描述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不符,五四运动时期,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未完成,排除D项。故选B。
5.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五四运动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向前,我们可以看到历经数年积蓄而成的文化、思想洪流;向后,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施行主义’和‘解决问题’的实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因此说“向前,我们可以看到历经数年积蓄而成的文化、思想洪流”;而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继续领导中国革命,C项符合题意;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而不是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排除A项;材料强调五四运动前可以看到历经数年积蓄而成的文化、思想洪流,向后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实践”,而五四运动并未“重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排除B项;“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只是强调五四运动后,而未涉及“向前看的内容”,D项片面,排除。故选C。
6.(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历史地位: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口号:民主、科学。
关系: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是互为因果的;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五四运动使新文化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写出一点即可)
(3)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7.(1)出版刊物;成立社团;使用白话文(或文化革新)。
(2)牵动的社会面较广(或群众基础广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或彻底地不妥协)。
(3)新文化运动促进新思想的传播,解放人们的思想,为五四运动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使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新思想,进一步促进新思想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