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同步练(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历史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同步练(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历史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6 10:4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合作的实现
1.“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决议。”上述材料表述的是国民革命 (  )
A.发生的历史背景 B.开始的具体标志
C.直接受苏联领导 D.带来的社会影响
2.孙中山指出:“我今天来分别共产主义和民生主义,可以说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基于这种认识,孙中山 (  )
A.提出三民主义 B.组织广州起义
C.主张国共合作 D.领导辛亥革命
3.1924年,中国共产党首次派25名代表出席中国国民党一大,约占出席大会代表人数的15.2%,其中李大钊为会议主席团5个成员之一。可见当时 (  )
A.国共两党政治地位平等
B.国共两党开展第一次合作
C.中共掌握了革命领导权
D.主席团里共产党员占多数
4.(跨学科·音乐)这是一首校歌:“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作奋斗的先锋。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的民众。携着手向前行,路不远莫要惊。亲爱精诚,继续永守发扬我校精神,发扬我校精神。”这个学校是 (  )
A.国共合作的产物
B.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
C.北伐战争胜利的成果
D.培养人民军队的重要力量
5.它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该军校创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为国民政府发动北伐战争统一全国培养主力军。“它”指的是 (  )
A.京师同文馆 B.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C.京师大学堂 D.黄埔军校
北伐胜利进军
6.(2025衡水期末)“由于国共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次“革命”的主要目的是 (  )
A.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C.建立南京国民政府
D.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7.北伐军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首先集中优势兵力攻取两湖,为北伐军向北发展扫除障碍。然后消灭孙传芳,最后,在适当时机讨伐张作霖。这表明北伐军 (  )
A.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制定了正确的军事方针
C.实现了中国统一的目标
D.促进了工农运动的开展
8.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叶挺在这场战争中的主要贡献是 (  )
A.担任北伐军总司令,指挥北伐战争
B.率领北伐军第四军独立团,攻克汀泗桥、贺胜桥
C.领导上海工人,发动了三次武装起义
D.歼灭孙传芳主力,攻克南京
9.王桧林在《中国现代史》中写道:北伐军……以主力指向湖南、湖北战场……再集中兵力转向东南各省……最后进入长江以北地区。能完整体现这一过程中战果的是 (  )
A.在湖南、湖北同吴佩孚主力的决战
B.先后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
C.汀泗桥、贺胜桥上北伐军英勇战斗
D.中国共产党在北伐进军中威信增强
10.“此次北伐军能迅速地荡平吴军(吴佩孚),得力于两湖农民援助之力非常之多……凡战事区域,我们所组织的农会均号召农民起来实际参加战争,因参战而牺牲的农民虽尚未得确实统计,然大致不在少数。”材料反映了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原因是 (  )
A.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 B.北伐作战方针正确
C.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D.国共两党合作
11.1924年,中国共产党员罗汉等人在海南创办农工职业学校。学校开设栽培、染织、雕刻等课程,并介绍共产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由此可知,该学校的创办主要是为了 (  )
A.立农务本,学以致用
B.实业救国,富裕海岛
C.普及教育,发达文化
D.扶助农工,唤醒民众
12.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毛泽东到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考察农民运动情况。之后,毛泽东根据调查研究的情况,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此行的背景是 (  )
A.国民党一大正式召开
B.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C.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D.张学良“改易旗帜”
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3.(2025保定期末)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悍然发动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精卫召开会议,决定“分共”,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了革命,导致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国共两党从合作到敌对,根本原因在于 (  )
A.阶级利益对立
B.封建势力收买
C.帝国主义破坏
D.官僚买办腐蚀
14.“这一事件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国民政府至此获得了形式上的统一。”材料中的“事件”是指 (  )
A.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发动
B.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
C.汪精卫召开会议“分共”
D.张学良宣布“改易旗帜”
15.(时空观念)1927年4月,蒋介石成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这一政府的所在地是 (  )
A.武汉 B.南京 C.广州 D.上海
16.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书中说道:“……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大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材料中“大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指的是 (  )
A.晚清政府
B.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C.北洋军阀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1.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 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  )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西方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2.毛泽东说:“中国的革命,自从一九二四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材料中革命“获得了巨大的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  )
A.辛亥革命的胜利
B.中共一大的召开
C.国共两党的合作
D.黄埔军校的建立
3.(回归教材)我们在学习《北伐战争》时,课本中有这样一个“人物扫描”栏目,此栏目可用于探究北伐战争 (  )
【人物扫描】
叶挺,广东惠阳人。曾任孙中山警卫团第二营营长。1924年8月下旬赴苏联学习,其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回国,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独立团以共产党员为骨干,是北伐军的主力先锋,所向披靡,屡破强敌,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美誉。叶挺也因此成为北伐名将 叶挺 (1896—1946)
A.开始的时间 B.发展的过程 C.胜利的原因 D.产生的影响
4.“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疾风骤雨般的农民运动给了北伐军极大的支持。上海工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武装起义,欢迎北伐军入城。”这主要叙述了 (  )
A.国民革命军作战勇猛
B.农民运动蓬勃发展
C.工农运动与北伐相辅相成
D.国民革命取得最终胜利
5.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阶层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了。笔与枪联合起来,所到之处如入无人之境。材料强调了国民革命时期 (  )
A.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B.革命影响的深远性
C.斗争姿态的彻底性
D.民众参与的广泛性
6.以宋庆龄为代表的国民党部分中央委员在《民国日报》上声明:“武汉与南京所谓党部政府,皆已成为新军阀之工具,曲解三民主义,毁弃三大政策,为总理之罪人,为国民革命之罪人。”宋庆龄等人发表这一声明的社会背景是 (  )
A.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
B.俄国爆发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C.国民政府领导北伐胜利进军
D.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
7.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亲密无间,共同抗敌,也曾分道扬镳,挥戈相向,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诸君知道中国的革命,有了十三年,现在得到的结果,只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所以,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孙中山
材料二:全国工农支持北伐情景图
材料三:1927年3月至4月,蒋介石来到上海,与帝国主义列强、江浙财阀和上海流氓头子,举行一系列会谈。蒋介石还与汪精卫密谈“分共”。经过一系列活动,蒋介石完成了发动反革命政变的准备。
(1)材料一中创办的学校有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伐战争与工农运动之间的关系。
(3)蒋介石最终发动了哪一政变使国共合作破裂 根据材料三,概括蒋介石在政变后建立的政府性质。
(4)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8.(史料实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七纪念馆 国民党一大旧址
材料二:国共合作使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深入人心;中国共产党在广东可以公开从事活动,更便于中国共产党在群众斗争中得到锻炼,培养了大批干部,积累了许多可贵的经验;1923年,共有中国共产党党员420名,1925年1月发展到994人,年底增加到1万人,一些原来没有党组织的地方建立了党组织,如云南、福建等。在国共两党的通力合作下,1926年10月,北伐军已控制吴佩孚支配的两湖地区,11月,又在江西战场取得对孙传芳部的决定性胜利。
——摘编自金冲及《生死关头——
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抉择》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两幅图片反映史实之间的联系。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国共合作的影响。
(3)综上所述,你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中获取了什么智慧
【详解答案】
基础达标
1.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决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领导工人运动中逐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敌人力量的强大,力量弱小的工人阶级单枪匹马难以完成中国革命的任务,必须联合其他革命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而当时的国民党长期从事资产阶级革命斗争,是中共民主革命的同盟军,根据共产国际的建议,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由此可知,材料表述的是国民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A项正确。
2.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认为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这种认识反映出他对共产主义和民生主义关系的一种理解。基于这种认识,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主张国共合作,C项正确。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早期提出的革命纲领,早于这种对共产主义和民生主义关系的认识,排除A项;广州起义是1895年的反清武装起义,与这种对共产主义和民生主义关系的认识无关,排除B项;辛亥革命是1911年发生的,也早于这种认识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C。
3.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中国共产党首次派25名代表出席中国国民党‘一大’,约占出席大会代表人数的15.2%,其中李大钊为会议主席团5个成员之一”可知,这反映了国共两党开展第一次合作,B项符合题意。
4.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作奋斗的先锋”可知,这是黄埔军校校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在国共两党合作、国民革命兴起之际,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为北伐战争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A项正确;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排除B项;北伐战争开始之前,黄埔军校已经建立,排除C项;黄埔军校是培养北伐战争人才的重要力量,D项说法错误,排除。故选A。
5.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为国民政府发动北伐战争统一全国培养主力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黄埔军校,它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作了准备,D项正确;京师同文馆创建于洋务运动时期,与题干信息“该军校创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为国民政府发动北伐战争统一全国培养主力军”没有联系,排除A项;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外交机构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排除B项;京师大学堂创建于百日维新时期,排除C项。故选D。
6.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由于国共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内容涉及的是国民革命,国民革命的目的是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D项正确;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在1912年,排除A项;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是在1915—1916年,排除B项;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是在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革命走向失败,排除C项。故选D。
7.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北伐军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首先集中优势兵力攻取两湖,为北伐军向北发展扫除障碍。然后消灭孙传芳,最后,在适当时机讨伐张作霖”分析可知,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是由于制定了正确的军事方针,B项正确;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是北伐战争的结果,不是原因,排除A项;北伐战争没有实现中国统一的目标,排除C项;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农村爆发了农民运动,城市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得到很大发展,体现的是北伐战争的过程,不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B。
8.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伐军以叶挺领导的第四军独立团为先锋,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一鼓作气将国民革命军的旗帜插上武昌城头,B项正确;担任北伐军总司令的是蒋介石,排除A项;上海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发动三次武装起义,并最终取得胜利,迎接北伐军进入上海,书写了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排除C项;北伐军击溃吴佩孚的主力后,又在江西歼灭孙传芳的主力;接着,一路沿长江东下,攻占南京,但并非叶挺的贡献,排除D项。故选B。
9.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北伐军……以主力指向湖南、湖北战场……再集中兵力转向东南各省……最后进入长江以北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伐军以叶挺领导的第四军独立团为先锋,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一鼓作气将国民革命军的旗帜插上武昌城头,吴佩孚主力被基本消灭。北伐军击溃吴佩孚的主力后,又在江西歼灭孙传芳的主力。接着,一路沿长江东下,攻占南京。另一路由福建进入浙江、上海。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所以在这一过程取得的战果是先后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B项正确。
10.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北伐”“农民援助”“号召农民起来实际参加战争”“因参战而牺牲的农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原因是得到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A项正确;B、C、D三项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故选A。
11.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24年”“学校开设栽培、染织、雕刻等课程,并介绍共产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大力开展工农运动,创办工农学校,有利于达到“扶助农工,唤醒民众”的目的,D项正确;“立农务本,学以致用”指以农业为本,学习的知识要在实际中运用,这并非该学校创办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实业救国”指发展实业来救国救民,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对工农进行职业教育,“普及教育”说法夸大化,排除C项。故选D。
12.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毛泽东到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考察农民运动情况。之后,毛泽东根据调查研究的情况,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可知,毛泽东在1927年前半年到湖南地区考察农民运动情况,这一地区处于长江流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北伐战争正在进行,且成功发展到长江流域,与材料信息相符,B项正确;国民党一大正式召开是在192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是在1927年4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张学良“改易旗帜”是在192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
13.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两党阶级利益对立,最终导致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A项正确;封建势力收买、帝国主义破坏、官僚买办腐蚀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C、D三项。故选A。
14.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国民政府至此获得了形式上的统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学良于1928年底发表通告,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此举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D项正确。
15.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B项正确;1927年初,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排除A项;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排除C项;上海不是国民政府所在地,排除D项。故选B。
16.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大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是国民党在1927年建立的政权,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与毛泽东的描述相符,D项正确;晚清政府仍是封建君主专制,排除A项;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短暂且不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排除B项;北洋军阀政府主要是军阀割据形态的统治,排除C项。故选D。
能力提升
1.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俄革命六年成功……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革命历时长久仍未成功,是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可以学习俄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国民党中各派斗争激烈,党中央领导力不强,孙中山从苏俄的成功经验中得出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对于革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其意在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C项正确。孙中山找到的方法是“组织”上的方法,并不是革命道路上的方法,孙中山是资产阶级,不会走苏俄社会主义道路,排除A项;孙中山先生作为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创立者,并未放弃过资产阶级代议制,同时他作为革命先行者,自始至终也未改变过反封建的斗争目标,排除B、D两项。故选C。
2.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年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故“中国的革命”获得“巨大的成就”的主要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合作,C项正确;1911年,辛亥革命取得胜利,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黄埔军校的建立,为北伐战争作了准备,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D项。故选C。
3.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叶挺”“独立团”所向披靡,屡破强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伐军以叶挺领导的第四军独立团为先锋,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一鼓作气将国民革命军的旗帜插上武昌城头,吴佩孚主力被基本消灭,北伐取得阶段性胜利,C项正确;北伐正式开始于1926年,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A项;北伐发展的过程指的是吴佩孚、孙传芳等被消灭的过程,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北伐产生的影响出现在北伐结束之后,即1928年之后,张学良改易旗帜,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排除D项。故选C。
4.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可知,北伐战争推动各地工农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而“疾风骤雨般的农民运动给了北伐军极大的支持。上海工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武装起义,欢迎北伐军入城”说明工农运动也给予北伐战争极大的支持,由此得出题干材料主要叙述工农运动与北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C项正确。题干的主旨并非强调国民革命军作战勇猛,而是说明北伐战争与工农运动之间的关联,排除A项;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只是题干中的部分意思,排除B项;国民革命最终因为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而失败,排除D项。故选C。
5.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阶层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了”可知,国民革命时期民众参与的广泛性,D项正确;材料旨在强调民众的参与度,并未提及国共合作,排除A项;革命影响的深远性与题干表述不符,排除B项;斗争姿态的彻底性材料并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
6.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武汉与南京所谓党部政府,皆已成为新军阀之工具,曲解三民主义,毁弃三大政策,为总理之罪人,为国民革命之罪人”可知,这是宋庆龄等人在声讨国民党内反动集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宋庆龄在这一背景下发表了声明,D项正确。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时候的政府是北洋军阀政府,题目考查的是南京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排除A项;俄国爆发十月革命的时候也是北洋军阀政府,排除B项;领导北伐战争的是广州国民政府,排除C项。故选D。
7.(1)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2)工农运动的大力支持,使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果;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推动了工农运动的高涨。
(3)政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性质: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政府。
(4)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使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帝国主义绞杀中国革命;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缺乏斗争经验,放弃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8.(1)京汉铁路大罢工的失败使共产党人认识到单枪匹马难以战胜强大的敌人,需要团结革命者,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宣告国共合作的实现。
(2)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积累了革命斗争的经验;壮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队伍和力量;推动了北伐的胜利进军。(写出三点即可)
(3)坚持革命理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