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九一八事变
1.1927年,日本提出了先夺“满蒙”、后取整个中国,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的侵略政策。两年后,为了摆脱经济和政治困境,日本决定武装夺取中国东北。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材料描述的是九一八事变的 ( )
A.背景 B.经过 C.结果 D.影响
2.九一八事变后,何香凝将自己的一条裙子送给蒋介石,并赋诗一首:“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诗中的“山河”主要是指 ( )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平津地区
D.华东地区
3.(2025无锡月考)1931年至1945年,日本从东北掠走煤2.23亿吨、生铁1 100万吨、钢580万吨、木材1.4亿立方米。日本还在中国东北掠走大量黄金。由此可见 ( )
A.东北人民长期生活在压迫之下
B.日本占领东北后大肆掠夺资源
C.九一八事变是日本预谋策划的
D.日本侵略者短期内占领了东北
4.东北小调:“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中国军队有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 )
A.国民政府忙于北伐战争
B.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
C.中国的武器落后
D.没有得到国际援助
5.日本在长春留下了很多建筑,其中伪满治安部(军事部)旧址现为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这个建筑可以作为研究伪满洲国历史的 ( )
A.口述史料 B.文献史料
C.影像史料 D.实物史料
局部抗战开始
6.1942年4月28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对全国广播的“炉边谈话”中说道:“中国人民在这次战争中是首先站起来同侵略者战斗的;在将来,一个仍然不可战胜的中国将不仅在东亚,而且在全世界,起到维护和平和繁荣的适当作用。”中国人民“首先站起来”的时间是 ( )
A.1931年 B.1937年
C.1939年 D.1940年
7.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带领当地军民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英雄人物是 ( )
A.赵一曼 B.杨靖宇
C.张学良 D.杨虎城
8.“匆匆岁月九一八,国耻难书旧恨发。倭寇蹂躏枪炮乱,山河万里我无家。”面对国耻,中国各个阶层展现爱国行动,1936年东北各抗日队伍改编为 ( )
A.抗日义勇军 B.东北游击队
C.东北抗日联军 D.工农革命军
一二·九运动与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9.口号与主张蕴含着时代的特征。下列口号与主张,能够反映“一二·九运动”的是 ( )
A.“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D.“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0.(2025保定期末)爱国青年是时代的先锋。“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35年12月9日发生的‘一二·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材料表明这两场运动都 ( )
A.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B.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运动
D.面临中日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
11.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决议中指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送来了亡国灭种的大祸,号召“一切爱国的中国人为保卫自己的国家而血战到底”。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 )
A.开展国民革命运动 B.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C.主张工农武装割据 D.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西安事变
12.某同学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一份1936年12月13日的《西北文化日报》(如图)。其所示内容涉及的事件是 (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九运动
C.瓦窑堡会议
D.西安事变
13.“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处置。”材料中张学良“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是指 ( )
A.反对台湾地区割让给日本
B.在东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C.发动“兵谏”,逼蒋下台
D.要求停止内战,逼蒋抗日
14.西安事变爆发后,有人主张将蒋介石“交付人民审判”,但中共中央认为应争取国民党亲英美派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为此制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这表现出中国共产党 ( )
A.消除了与国民党的矛盾
B.以民族利益为重的伟大胸怀
C.准备同国民党首次合作
D.努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5.有学者认为,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杨虎城竭尽所能使事态向和平方向发展,中国共产党也希望能够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国民党中央和地方势力没有贸然采取军事行动,蒋介石也作了一定的调整改变,事变最终以和平的方式结束。此学者认为西安事变的解决 ( )
A.是多方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
B.主要是因为中日民族矛盾激化
C.使中国内战的局面彻底终结
D.是中国共产党全力调解的结果
16.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少帅张学良的部队冲入委员长的行营,要求他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以便一致对日抗战。这兵变的目的既达,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可以解读为 ( )
A.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B.共产党主张武装抗日
C.国共矛盾彻底消除 D.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1.(史学研究)教育部要求各级各类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学界部分专家认为,虽然海峡两岸此前都习惯称之为“八年抗战”,但从学术界根据史实的研究成果来看,“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更科学。从“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概念的转变反映出 ( )
A.历史认知具有主观性
B.史学研究成果推动认知的转变
C.历史事实的不确定性
D.历史概念在不同时代表述不同
2.从1932年春到1934年,在东北的南满、东满、北满和吉东地区相继建立了十几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反日游击队,仅据日方的统计,从1931年“九一八”至1935年末,日本关东军的伤亡数字为:战殁者4 200人,伤病者17.13万人。由此可见 ( )
A.中华民族的局部抗战战果突出
B.东北三省当时已经被日本占领
C.日本法西斯已经被彻底打败了
D.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初步形成
3.1935年6月28日,美国决定将中美外交关系提升至大使级。美国驻华公使詹森成为首任驻华大使,施肇基为首任中国驻美大使。美国作出这一决定应该是基于 ( )
A.国民政府日臻稳固 B.日本侵华进一步加剧
C.国共两党关系缓和 D.民间外交的大力推动
4.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发表文章说,从1935年起,“民族解放大学校”已经开学,这个大学没有围墙,学生至少也有四万万,学校功课只有一门,叫“民族解放教学”,等到一切失地收回,就举行毕业典礼。这表明,陶行知意在 ( )
A.改变传统社会习俗 B.鼓励兴办新式学校
C.号召全体国民积极抗日 D.呼吁召开瓦窑堡会议
5.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到西安调停。针对蒋介石的拒不让步,周恩来对蒋介石说:“只要蒋先生能够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不但我个人可以听蒋先生的话,就连我们红军也可以听蒋先生的指挥。”由此可知,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的重要原因是 ( )
A.张学良、杨虎城的和平意愿
B.国民党内部一致同意联共抗日的主张
C.中国共产党作出巨大的努力
D.蒋介石作出了主动让步
6.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其论述的是,西安事变 ( )
A.发生的原因 B.开始的时间
C.造成的结果 D.产生的影响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抗战全面爆发之前,各派军事集团的混战,特别是蒋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几次“围剿”,既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又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
材料二: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材料三:习近平强调,国共两党要对民族、对历史负责,坚定信心、勇于担当,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向……坚决反对“台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事实说明国共分裂“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描述的历史事件的名称,并分析在中国共产党的斡旋下此次事件最终得以圆满解决产生的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你认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根本出发点应是什么
8.(家国情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讲好人物故事,传承民族气节。小思同学要为“中国近代名人谱”项目式学习中的人物(图一和图二)编写符合人物经历的历史剧本。
图一 梁启超 台词 堂堂中华大国,而战败于边僻海岛的“虾夷”,这脸在地球上真是丢得又丑又苦!瓜分的灾祸迫在眉睫,所以到了戊戌年间,除了冥顽无耻的少数败类以外,都可以说是渴望政治改革有如甘霖的了。 ——吴其昌《梁启超传》
图二 张学良和杨虎城 台词 我们为什么发动这样的运动 为争地盘吗 不是。为泄愤吗 也不是。我们反对政府的屈辱外交,国家都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力自相残杀,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国运动八项主张。 ——张学良、杨虎城《张、 杨告东北军、十七路军将 士书》1936年12月
(1)从史料价值的角度分析,图一与图二中哪张图片的相应台词更有助于还原真实的人物形象 说明理由。
(2)参照图一的示例,为图二的历史剧本补充相关信息。
示例:①时代背景:清王朝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相关事件: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掀起戊戌变法运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一、图二中人物入选小思的“中国近代名人谱”的共同原因。
【详解答案】
基础达标
1.A 2.A
3.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日本从东北掠走煤2.23亿吨、生铁1 100万吨、钢580万吨、木材1.4亿立方米。日本还在中国东北掠走大量黄金”可知,日本占领东北后大肆掠夺资源,B项正确;题干反映日本大肆掠夺资源,没有提及群众的生活状况,无法得出东北人民长期生活在压迫之下,排除A项;题干反映日本大肆掠夺资源,未提及九一八事变,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日本占领东北的速度和时间,排除D项。故选B。
4.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让出沈阳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事件是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蒋介石采取了不抵抗政策,导致东三省全部沦陷。故选B。
5.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后占领了东北三省,建立了伪满洲国,在长春留下了很多建筑,这些保存下来的建筑是研究伪满洲国历史的实物史料,D项正确;建筑不属于口述史料,排除A项;建筑不属于文献史料,排除B项;建筑不属于影像史料,排除C项。故选D。
6.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罗斯福的谈话赞扬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作用;当时世界人民正在进行反法西斯战争,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国家,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A项正确;1937年爆发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排除B项;1939年、1940年,抗战早已开始,排除C、D两项。故选A。
7.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局部抗战时期,杨靖宇带领东北抗日游击队和当地军民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故选B。
8.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寇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C项正确;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1927年秋收起义时,出现工农革命军,井冈山会师后改为中国工农红军,排除D项。故选C。
9.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一二·九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冒着严寒聚集在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当局请愿。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D项正确。
10.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35年12月9日发生的‘一二·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与一二·九运动都是在民族危亡时刻开展的运动,二者都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A项正确。
11.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决议”“一切爱国的中国人为保卫自己的国家而血战到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底,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D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是指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中国人民在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战争和政治运动,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指南昌起义,排除B项;“主张工农武装割据”是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
12.D 解析:根据报纸中文字“争取中华民族生存,张杨昨发动对蒋兵谏”可知,这是《西北文化日报》关于西安事变的报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就是西安事变,D项正确。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排除A项。1935年一二·九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排除B项。1935年底召开的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排除C项。故选D。
13.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处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指的是为了逼蒋抗日,张学良发动了西安事变,D项符合题意;反对台湾地区割让给日本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在东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与张学良无关,排除B项;西安事变没有逼蒋下台,排除C项。故选D。
14.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了逼蒋抗日,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发动西安事变,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为了民族的利益,中共决定不计前嫌,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B项正确;消除了与国民党的矛盾,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国共两党首次合作发生在1924年,排除C项;此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形成,排除D项。故选B。
15.A 解析:根据材料“张学良、杨虎城竭尽所能使事态向和平方向发展”“中国共产党也希望能够和平解决”“蒋介石也作了一定的调整改变”等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张学良、杨虎城、中国共产党以及蒋介石等多方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故选A。
16.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为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A项正确。
能力提升
1.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一八事变后的1931年9月20日,中国共产党就发表抗战宣言,发动抗日救亡运动,此后还组织过东北抗联;从“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的转变,背后是对抗战历史观察视角的转变,也体现出史学研究严谨客观的“求真”精神。它是重新发现历史、解释历史的过程,而非改变历史;是史学研究成果推动认知的转变,B项符合题意。
2.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在东北的南满、东满、北满和吉东地区相继建立了十几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反日游击队,仅据日方的统计,从1931年‘九一八’至1935年末,日本关东军的伤亡数字为:战殁者4 200人,伤病者17.13万人”可知,1931年“九一八”至1935年末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组织多个反日游击队给予日本关东军以沉重打击,由此得出题干材料反映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的局部抗战战果突出,A项正确;题干的重点不是说明东北三省已被日本占领,而是说明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的抗日斗争战果突出,排除B项;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表明日本法西斯被彻底打败,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国共合作抗日,排除D项。故选A。
3.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35年6月28日,美国决定将中美外交关系提升至大使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日本侵华进一步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日本侵华也危及美国在华利益,因此中国问题引起了美国的关注,促使美方作出这一决定,B项正确;1935年,国民政府面临着日本侵华加剧的外患,并不是日臻稳固,A项排除;1935年,国民党仍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国共仍然处于内战对抗状态,并没有出现关系缓和,C项排除;美国作出这一决定是基于日本侵华损害美国在华利益,与民间外交的推动无关,D项排除。故选B。
4.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从1935年起”“民族解放大学校”“这个大学没有围墙,学生至少也有四万万”“等到一切失地收回,就举行毕业典礼”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以来,日本不断加快侵华步伐,于1931年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5年又制造华北事变,侵略华北,因此陶行知的这番话意在号召四万万中国同胞积极抗日,收复失地,C项正确。
5.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军在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三省后,又不断在华北挑起事端,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放弃“围剿”红军,共同抗日。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赴西安参加谈判。材料中强调蒋介石初期的拒不让步和周恩来的调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出的巨大努力,C项符合题意。
6.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题干中的“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论述的是西安事变产生的影响,D项符合题意。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A项;西安事变开始的时间是1936年12月12日,排除B项;西安事变的结果是获得和平解决,排除C项。故选D。
7.(1)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2)名称:西安事变。
影响: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写出任意两点即可)
(3)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8.(1)判断:图二。
理由:它的台词是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的当时产生的一手史料,史料价值更高,更有助于还原真实的人物形象。
(2)①时代背景:日本侵华导致中国民族危机加剧,蒋介石却坚持内战(“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答出一点即可)
②相关事件: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3)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在民族危亡关头勇于担当救亡图存的责任;他们的举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进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