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同步练(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历史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同步练(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历史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6 10:47: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七七事变
1.历史永远铭记1937年7月7日的那个晚上,日本开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枪声唤醒了中华民族百年的沉睡。侵华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的借口是 (  )
A.一二·九运动的爆发
B.一名士兵失踪
C.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D.柳条湖事件
2.(跨学科·语文)下边诗词描写了 (  )
《沁园春》(佟麟阁) 晓月芦沟,怎忘当年,战火曳空!惹英雄奋起,旗风所向,悲歌吼处,气贯长虹。永定河边,南苑巷内,多少男儿浴血中。一腔恨,俱凝刀枪上,怒向顽凶! ……
A.七七事变中国军人的抵抗
B.淞沪会战反抗日军的悲壮
C.南京大屠杀的血腥与惨烈
D.北平以及天津的相继失陷
3.日本早在1931年就对中国发动了侵略,而我们却把“卢沟桥事变”作为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主要依据是 (  )
A.日本对中国发动了更大规模的进攻 B.事变加速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进程
C.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日战争 D.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
第二次国共合作
4.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指出“卢沟桥事变已经到了退让的最后关头”“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果再退让,北平“就要变成沈阳第二”。上述谈话内容表明蒋介石 (  )
A.要寻求美国的援助 B.要继续实行不抵抗政策
C.要抗击日本侵略者 D.要组建南京国民政府
5.中国共产党从1937年2月到1937年9月,在西安、杭州、南京、庐山等地同国民党进行了多次协商和斗争。在谈判的曲折过程中,我党坚持革命原则。这体现了 (  )
A.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实现
B.国共两党的政治分歧彻底消除
C.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
D.中国共产党放弃了革命领导权
6.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起草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正式交付国民党,其中保证:“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这一做法 (  )
A.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B.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到来
C.推动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形成
D.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淞沪会战
7.七七事变后,日军想在华北以强大的军事打击,速战速决,迫使中国屈服。因此,淞沪会战打响后,日方最初仅想以第3、第11师团组成“上海派遣军”应对。但随着对中国军队决心在上海“大打”的意图逐渐明了,日方向上海增派兵力。该材料 (  )
A.说明了中国政府对抗日有充足的准备 B.反映了淞沪会战打乱了日军作战计划
C.体现了日本在侵华的战略上比较被动 D.证明了日军发动侵华战争是迫于无奈
8.1937年11月28日,伦敦《泰晤士报》曾这样报道淞沪会战:“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据此可知,淞沪会战的意义在于 (  )
A.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支持 B.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C.扭转了抗日战争的战局 D.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南京大屠杀
9.与下图所示公祭日相关的事件是 (  )
A.九一八事变 B.卢沟桥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南京大屠杀
10.(2025石家庄期末)日军占领南京期间,德国人约翰·拉贝于日记中记载:“军队在进城后抢劫掠夺达数周之久……成千上万的无辜平民惨遭杀害。整个城市约有三分之一被日本人纵火焚毁……”这段记载说明 (  )
A.拉贝帮助过南京市民
B.日军凶恶残暴的本质
C.日本不承认侵华战争
D.中日关系的曲折发展
11.1938至1945年,日本731部队等以活人实验和活人解剖等灭绝人性的手段杀害中国人、苏联人、朝鲜人及盟军战俘超过1万人。下列反映这方面历史真相的证据中,最具说服力的是 (  )
A.侵华日军所写的回忆录
B.遗址和原始档案的互证
C.当年受害者的口述资料
D.历史学者所著书籍记载
1.下面大事年表反映了当时我国 (  )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成立伪满洲国
1935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
1936年,西安事变
1937年,七七事变
A.国共内战越发激烈
B.民族危机日趋严重
C.国共合作即将到来
D.地方自治逐步推广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名称,七七事变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人民军队名称的变化反映出 (  )
A.社会性质的变化 B.中共地位的变化
C.社会矛盾的变化 D.领导阶级的变化
3.(跨学科·美术)中国近代,一批漫画家执笔为刃,以“轻”形式传递出厚重的家国观。下图是刊载于1937年9月《救亡漫画》上的画作。对该画作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
A.谴责日寇全面侵华暴行
B.蕴含对战争的逃避心理
C.呼吁同心合力保卫中华
D.强调“攘外必先安内”原则
4.1936年中共中央计划出版“长征纪实”。由于人手有限,毛泽东专门致信,要求亲历者就“自己所经历……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段”,务必保证出版。1937年初,《长征记》编订完成,但直到1942年,中共中央仅作为内部资料少量印发,并未公开出版。中国共产党的出发点是 (  )
A.迫于战时环境出版业遭遇重创
B.中共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国民政府实行严格的新闻管制
D.国共两党消除争端团结抗战
5.作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德国人约翰·拉贝,目睹了1937年9月到1938年2月间侵华日军的暴行,并用日记记录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拉贝日记》,同时,拉贝还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和翔实说明。《拉贝日记》可以作为研究南京大屠杀史料的最主要理由是 (  )
A.作者经历的真实性
B.日记时间的一致性
C.作者身份的特殊性
D.日记内容的丰富性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
材料二: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
材料三:根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调查报告,无辜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被集体屠杀,有30多万人丧生。
(1)材料一中“夺我东三省”的局面发生在哪次事件之后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该事件有什么影响 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样的抗日主张
(3)材料三控诉的是日本侵略者制造的什么事件
(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针对当今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抹杀这一人间惨剧真相的行为,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中日关系。
7.(史料实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5年12月,党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决议分析了当时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规定了党在新形势下的策略路线: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7年7月15日)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我党的政治策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当时中共制定政策的主要依据,并谈谈你对国共两党关系的认识。
【详解答案】
基础达标
1.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发动卢沟桥事变,由此日本开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B项正确;一二·九运动指的是1935年12月9日,北平数千名学生举行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排除A项;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12月,是国共两党由对峙到合作抗日开始的序幕,排除C项;1931年9月18日,日本借“柳条湖事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排除D项。故选B。
2.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晓月芦沟”“永定河边”“佟麟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佟麟阁率军在与日军鏖战中壮烈殉国,因此诗词描述的是七七事变中中国军人的抵抗,A项正确;淞沪会战发生在上海,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南京大屠杀是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七七事变中中国军人的抵抗,与北平以及天津的相继失陷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
3.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进行局部抗战,卢沟桥事变后,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开始,C项正确。
4.C
5.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1937年在西安、杭州、南京、庐山等地同国民党进行了多次协商和斗争,这充分体现了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诚意,C项正确;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实现是在1937年9月,时间上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政治分歧彻底消除”说法错误,国共两党因为抗日而走向合作,并未消除政治分歧,排除B项;第二次国共合作属于党外合作,中国共产党并未放弃革命领导权,排除D项。故选C。
6.C
7.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淞沪会战中日方被迫向上海增派兵力,这说明日军最初的作战计划没有能够顺利完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迫使日本改变了作战计划,B项正确。
8.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淞沪会战持续三个月,毙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斗志,D项正确;材料仅为伦敦《泰晤士报》的报道,不能反映出中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支持,排除A项;淞沪会战失败了,排除B项;淞沪会战最终失败,没有扭转抗日战争的战局,排除C项。故选D。
9.D
10.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日军占领南京期间”“军队在进城后抢劫掠夺达数周之久……成千上万的无辜平民惨遭杀害。整个城市约有三分之一被日本人纵火焚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随即进行了持续六周的血腥大屠杀,屠杀的人数超过30万,题干材料描述的是南京大屠杀的概况,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凶恶残暴,B项正确。
11.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反映这方面历史真相的证据中,最具说服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遗址是历史事件发生的实际地点,它是历史的实物见证。原始档案则是当时记录事件的文件,这些档案是由事件的制造者(日本军队)自己记录的,虽然可能存在歪曲事实的情况,但通过与遗址相互印证,可以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真相。两者相互补充,形成强有力的证据链,B项正确。侵华日军所写回忆录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和为自己开脱罪行的可能性,排除A项;当年受害者的口述资料虽然能够从亲身经历者的角度提供宝贵的信息,但由于时间久远,记忆可能出现偏差,排除C项;历史学者所著书籍,其内容可能会受到学者个人观点、研究方法、资料获取完整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
能力提升
1.B 解析:根据大事年表信息“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华北自治运动”“七七事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事年表内容均与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有关,且每一次侵略活动都使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日趋严重,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日本侵华导致的民族危机,不是国共内战,排除A项;体现国共合作即将到来的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和七七事变后国共再次合作,排除C项;“华北自治运动”体现的是日本侵华的阴谋,与地方自治无关,排除D项。故选B。
2.C 解析:中国工农红军和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对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七七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共同抗日,中国工农红军和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接受国民党改编,分别成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C项正确;中国工农红军和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前后,中国的社会性质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人民军队名称的变化无法体现中共地位的变化、领导阶级的变化,排除B、D两项。故选C。
3.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37年9月《救亡漫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家处于危亡时刻,而“树无枝干哪有花,国不存在哪有家”,反映了国和家的紧密关系,表达了作者呼吁同心合力保卫中华的思想,C项正确;谴责日寇全面侵华暴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对战争的逃避心理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B项;“攘外必先安内”的意思是对抗外面势力前,先得把内部问题解决了,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
4.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毛泽东专门致信,要求亲历者就‘自己所经历……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段’,务必保证出版。1937年初,《长征记》编订完成,但直到1942年,中共中央仅作为内部资料少量印发,并未公开出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虽然《长征记》在1937年就已经编订完成,但面对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长征记》中关于国共矛盾的记录不适合此时期团结抗战的需要,所以一直没有公开出版,反映了中共努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项正确;战争环境影响《长征记》的出版,但不会使其不能公开出版,排除A项;材料所述中共中央将《长征记》仅作为内部资料少量印发,并未公开出版的主要出发点是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不是因为国民政府的新闻管制政策,排除C项;这一时期国共两党没有消除争端,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故选B。
5.A 解析:我们要研究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最有力的证据是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的新闻照片。只有当时的遗迹和新闻照片最客观。《拉贝日记》记录的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具有真实性。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B、C、D不是最主要理由。故选A。
6.(1)九一八事变。
(2)事件: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影响: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南京大屠杀。
(4)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以史为鉴,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大力发展经济,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尊重历史,坚决捍卫国家权益;等等。(答出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7.(1)由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
(2)依据: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认识: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