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全民族抗战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正面战场的抗战
1.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本日罗店第四军溃退,但左右各部队未动摇,故未致大害。保定阵线如常,山西平型关幸获大胜,此晋局转危为安之机乎。”材料表明平型关大捷 ( )
A.使全民族抗战局面由此形成
B.实现了国共两党全方位合作
C.推动了正面战场局势的转变
D.制止了日本武力侵华的行动
2.(跨学科·音乐)在音乐社团为抗日歌词配曲活动中,老师呈现了词作家田汉1938年写的一首歌词:将士的喊声,震动了南部山东,榴弹掷处血光红,敌人如鼠我如龙。……中华民族……要做主人翁!歌词描写的是(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3.下图所示为江西万家岭战役中,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画面。这场战役 ( )
A.由李宗仁指挥 B.属于局部战场的抗战
C.是武汉会战的主要战役 D.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4.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接连发生,它们的共同影响是 ( )
A.促进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
B.打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
C.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破灭了日本速亡中国的战略
5.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中国军队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消灭日军数万人,取得大捷。此战役是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盟军与日军的首场战役胜利,引起了当时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美国总统罗斯福也称:“盟军的胜利全赖华军长沙大捷。”此次长沙会战胜利 ( )
A.提高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
B.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C.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D.扭转了抗日战争的战局
6.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役中溃败的主要原因是 ( )
A.国民党政府执行片面抗战政策
B.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C.国民党统治区在经济上面临崩溃
D.国民党军队和日军实力对比悬殊
敌后战场的抗战
7.数据变化可以反映某段时期的历史概况。对下面图示解读正确的是 ( )
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壮大
B.工农革命运动支持北伐战争
C.敌后抗日根据地力量的发展
D.正面战场的地位遭到削弱
8.全国抗战爆发后,根据中日战争中敌强我弱的形势和敌人用兵的战略方向……八路军的作战方针是独立自主地进行山地游击战争,包括在有利条件下集中兵力消灭敌人兵团,以及向平原发展游击战争。这主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 ( )
A.英勇抗击日军侵略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坚持维护统一战线
D.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9.(时空观念)经过长时间的筹划,朱德和彭德怀在1940年8月发布命令,对日军展开大战。战斗夜以继日,一连厮杀了五个月,一百多个团打击了日军的整个交通线和封锁网。日军控制的所有的煤矿、铁路、桥梁、公路和电讯都遭到破坏。该“战斗”遍布 ( )
A.华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华南地区 D.西北地区
10.1940年某次战役胜利后,蒋介石致电 :“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奖。”同时,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一、八路军截断山西各铁路之行动,对敌军精神与计划上必受一打击。二、八路军对抗战之态度表示积极。”“ ”处是 ( )
A.李宗仁 B.张自忠
C.彭德怀 D.冯玉祥
11.下列一组图片体现了 ( )
地道战 地雷战 麻雀战
A.抗日战争爆发 B.敌后战场的抗战
C.片面抗战路线 D.正面战场的抗战
坚持全民族抗战
12.(易错题)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改变了侵华策略。下列各项与这种改变有直接关系的是 ( )
①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 ②国民政府积极抗日
③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 ④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日军进攻的重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1941年,周恩来因当时某一事件的突发而在《新华日报》上愤然写下了如图中的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该事件是 ( )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西安事变 D.皖南事变
14.下图是“图说历史—抗日战争”展览活动中的一组图片。这组图片的主题是 ( )
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战斗 被服厂工人为部队赶制夏装 海外侨胞捐款购置飞机
A.全民族的抗战 B.正面战场的浴血奋战
C.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战 D.海外侨胞的输财助战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15.1943年,中、美、英三国举行开罗会议,发布《开罗宣言》,宣言要求日本归还中国的领土。代表中国与会的是 ( )
A.清政府
B.北洋政府
C.南京国民政府
D.南京伪国民政府
16.抗日战争中,中国战场抗击和牵制了日军2/3以上的兵力,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这说明,抗日战争的中国战场 ( )
A.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
B.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重要前提
C.以地道战和地雷战为主要方式
D.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1.照片记录历史。下面两张老照片共同反映的是 ( )
上海守军奋起抗击日军 中国军队在台儿庄 与日军展开战斗
A.国共团结合作抗击日军
B.国民党军队浴血奋战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共产党军队英勇抗敌
2.《阵中日报》报道第三次长沙会战时提到:“过去一般人都有这样的错误心理……如像是敌人只要用主力出攻,谁都挡不住的。此次可以证明你只要有卓越之指导、必死的决心,一样也是攻不动的。”据此可知,这次会战 ( )
A.扩大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
B.为中国争取到更多国际援助
C.增强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D.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3.(2025廊坊月考)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指出,它无论在战略上还是在战役上,都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初期)。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国民党军队曾先后进行了平津、淞沪、徐州以及保卫武汉等战役……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上述材料有助于我们了解 (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
B.正面战场初期发挥的积极作用
C.中国军人在抗日战场上的表现
D.正面战场迫使日军改变了策略
4.“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嘿,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这首歌出现的背景是 ( )
A.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B.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抗击日本侵略者
C.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展开主力决战
D.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
5.以下七七事变后的史实,可以用来共同佐证 ( )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学生界、教育界、宗教界、妇女界都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组织
工人群众纷纷组织抗日义勇队、宣传队,支援前线,参军参战
工商界人士踊跃认购救国公债,为前线将士捐赠物资
世界各地华侨积极筹集现款和物资支持国内抗战
A.全民族的团结抗战
B.正面战场积极抵抗
C.人民游击战争展开
D.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武汉地处江汉平原,是平汉、粤汉铁路的交会点。1937年11月国民政府部分机构由南京迁至武汉后,该地实际成为中国军事、政治、经济的中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日军精锐部队和轻重武器一齐上阵,从大别山北麓直扑武汉。中日军队海陆空军齐对阵,上演了一场中国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歼敌最多的战争历史剧。这也是中国军队获得战果最多、日本军队损失最惨的战役。日军每前进一步,都遭遇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抗击,他们用一天时间才能攻下一个山头。日军攻占武汉的计划,从7月推到8月,再设定9月,可直到10月底,才以伤亡30多万人,甚至整个师团成建制被歼灭作为代价后占领武汉。此次会战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中国军队虽然也付出巨大牺牲,但中国军队的主力并未受到毁灭性打击。中国保存了有生力量,为进入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作了充分的准备。武汉抗战的近一年时间,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最团结的时期。国共两党精诚合作,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配合正面战场的军事行动,广泛开展游击战,牵制了大量日军,使日军无法调动更多的军队投入进攻徐州、武汉之战。过去令政府头疼不已的军阀派系,此时都走上抗战前线。桂系将领亲率子弟兵奔赴战争前沿,川军以最劣之装备与强敌厮杀疆场,黄埔将领挺进到第一线与敌军对垒。在抗战的大旗下,真正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1)根据材料,说明日本为什么要对武汉发起进攻。
(2)根据材料,概述武汉会战的特点。请用材料中的史实佐证武汉会战的特点。
(3)史论结合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结论是由具体史实推出的,请运用材料中具体史实填写表格。
史实 结论
① 武汉会战中国军队获得战果最多
② 武汉会战日军损失最惨重
③ 武汉会战真正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①
②
③
7.(史料实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中共中央《为日 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1937年 7月17日庐山谈话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和根据地,拖住了侵华日军的一半以上。设想,没有敌后战场,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侵华日军全部压在国民党政府军队上,国民党政府能够坚持两年以上吗 ……正面战场虽然败仗居多,牺牲惨重,但毕竟阻滞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图谋。……反过来也一样,只有敌后战场,没有正面战场,中国的抗战局面会更艰苦,付出的牺牲会更大。抗战坚持到胜利的把握也是不大的。
——摘编自张海鹏《正确看待抗战两个
领导中心,中共是中流砥柱》
(1)材料一中国共两党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结合史实举例说明国共两党是如何践行这一主张的。
(2)根据材料二,请举出中国军民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所取得的重大胜利各一例。概括两个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关系。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请拟定一个合适的学习主题。
【详解答案】
基础达标
1.C
2.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38年”“南部山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仗,这次战役指的是发生在山东的台儿庄战役,C项正确。
3.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中国军队将日军一个师团分割包围,给予重创,史称“万家岭大捷”,即万家岭战役,万家岭战役杀伤大量日军有生力量,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为武汉会战争取了时间,极大地振奋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斗志和信心,C项正确;李宗仁指挥的是台儿庄战役,排除A项;万家岭战役处在全面抗战时期,排除B项;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排除D项。故选C。
4.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都属于抗战防御阶段的重要会战,其共同影响是破灭了日本速亡中国的战略,武汉会战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D项符合题意;1937年七七事变促进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A项不符合题意;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都属于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作战,B项不符合题意;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5.A 6.B 7.C
8.B 解析:根据材料“根据中日战争中敌强我弱的形势和敌人用兵的战略方向……八路军的作战方针是独立自主地进行山地游击战争,包括在有利条件下集中兵力消灭敌人兵团,以及向平原发展游击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战略思想,B项正确。
9.A
10.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40年某次战役胜利后……‘一、八路军截断山西各铁路之行动,对敌军精神与计划上必受一打击。二、八路军对抗战之态度表示积极’”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8月至次年1月,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了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起主动进攻,史称“百团大战”,取得辉煌的战绩,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C项正确;李宗仁指挥徐州会战,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张自忠未参与百团大战,排除B项;材料所述内容体现的是百团大战,该战役由彭德怀指挥,而不是冯玉祥,排除D项。故选C。
11.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时期,身处敌人后方的广大抗日军民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并在战争中不断学习、总结、提高,创造了“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作战方式,B项正确;抗日战争的爆发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排除A项;片面抗战路线,指的是国民党不发动与武装人民群众,实行一条单纯依靠政府与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在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历经平津抗战、山西抗战、淞沪会战、平汉津浦铁路沿线作战、武汉会战,担当了正面防御作战的主要任务,起了主体作用,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
12.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对国民政府改用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策略;由此分析可知,国民政府是消极抗日,排除含②的选项,C项正确。
13.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的悲痛心情,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伏击新四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D项正确;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事件,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937年7月七七事变爆发,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的努力,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国共从敌对走向联合,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4.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战斗”“被服厂工人为部队赶制夏装”“海外侨胞捐款购置飞机”可知,中国军队、工人、海外华侨均为抗日战争作出贡献,体现了全民族的抗战的主题,A项正确。
15.C
16.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中国战场抗击和牵制了日军2/3以上的兵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抗日战争的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D项正确。
能力提升
1.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幅图片反映的都是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抗击日军,B项正确;图片未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参与,不能说国共两党合作,排除A项;上海守军奋起反抗日军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建立,排除C项;图片未体现共产党军队英勇抗敌,排除D项。故选B。
2.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此次可以证明你只要有卓越之指导、必死的决心,一样也是攻不动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三次长沙会战中,中国军队拼死抵抗,最终获得胜利。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都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中国军队采取正确战术,抱定必死决心而取得胜利,也增强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C项正确;第三次长沙会战扩大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但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从材料中不能得出这次会战为中国争取到更多国际援助的结论,排除B项;第二次国共合作在1937年就已经开始,而第三次长沙会战开始于1941年,排除D项。故选C。
3.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它无论在战略上还是在战役上,都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初期)。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国民党军队曾先后进行了平津、淞沪、徐州以及保卫武汉等战役……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可知,材料肯定了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初期发挥的作用,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正面战场的作用,B项正确;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材料强调的是正面战场的作战,不涉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的积极作用,排除C项;材料只强调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并未涉及日军改变侵华策略,排除D项。故选B。
4.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嘿,埋伏下神兵千百万……侵略者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力量,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在平原地区因地制宜地开展地道战等作战方式,抗击日本侵略者,A项正确;题干材料未涉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抗击日本侵略者,排除B项;题干材料描述的是抗战时期,不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排除C项;题干材料描述的是地道战,与抗日义勇军无关,排除D项。故选A。
5.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学生界、教育界、宗教界、妇女界都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组织”“工人群众纷纷组织抗日义勇队、宣传队,支援前线,参军参战”“工商界人士踊跃认购救国公债,为前线将士捐赠物资”“世界各地华侨积极筹集现款和物资支持国内抗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史实可以用来共同佐证全民族的团结抗战,A项正确;正面战场积极抵抗,与题干信息“学生界、教育界、宗教界、妇女界都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组织”“工人群众纷纷组织抗日义勇队、宣传队,支援前线,参军参战”没有联系,排除B项;人民游击战争展开,与题干信息“学生界、教育界、宗教界、妇女界都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组织”“工人群众纷纷组织抗日义勇队、宣传队,支援前线,参军参战”没有联系,排除C项;题干内容没有涉及抗日战争取得胜利,题干内容体现的是全民族的团结抗战,排除D项。故选A。
6.(1)武汉地处江汉平原,是平汉、粤汉铁路的交会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当时中国军事、政治、经济的中心。
(2)特点:中国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歼敌最多的大会战。
史实佐证示例(举一例即可)
规模最大:此次会战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
历时最长:日军攻占武汉的计划,从7月推到8月,再设定9月,可直到10月底才占领武汉。
歼敌最多:日军伤亡30多万人,甚至整个师团成建制被歼灭。
(3)①中国保存了有生力量,为进入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作了充分的准备。②日军伤亡30多万人,甚至整个师团成建制被歼灭。③国共两党精诚合作,国民党浴血奋战、奋勇杀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配合正面战场的军事行动,广泛开展游击战,牵制了大量日军;各派军阀都走上抗战前线,抵抗日本侵略。
7.(1)主张:实行全民族抗战。
共产党举例:改编红军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取得平型关大捷、领导百团大战等。(举出一例即可)
国民党举例:组织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领导台儿庄战役等。(举出一例即可)
(2)正面战场:台儿庄战役;第三次长沙会战。(任选一例即可)
敌后战场:百团大战。
关系: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3)国共合作(中国近代史上的两次国共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