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1.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率先通电全国,号召坚决抵抗日本侵略。8月,召开洛川会议,提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并通过《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这说明 ( )
A.国民党开始进行全面抗战
B.共产党积极推动全面抗战
C.国共第二次合作已经实现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2025泰州期末)1938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抗日战争的政治目的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必须把这个目的告诉一切军民等,方能造成抗日的热潮。”可见,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 ( )
A.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B.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C.强调广大群众参与抗战的重要性
D.制定了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方针
3.1939年7月7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战两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方针。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 ( )
A.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
B.积极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C.坚持团结抗战的方针
D.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4.“三三制”是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重要原则,即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和中间派在抗日民主政权中各占三分之一。1941年,在陕甘宁边区政府选举中,当选共产党员超过三分之一。为落实“三三制”,一名党员主动退出,递补了一位党外人士。这一原则 ( )
A.团结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力量
B.降低了中国共产党崇高声望
C.激化了根据地政府的内部矛盾
D.壮大了土地革命的群众基础
中共七大与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5.抗战期间,有一个“人人想去的、充满阳光的、愉快和蔼的地方”,那里的革命士气和热情令人感动,党代表们在那儿聆听毛泽东的中共七大报告。这个地方是 ( )
A.延安 B.重庆 C.瑞金 D.西安
6.(跨学科·语文)下面是陈毅1945年所作《七大开幕致词诗》。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 )
百年积弱叹华夏, 八载干戈仗延安。 试问九州谁作主 万众瞩目清凉山。 注:清凉山在延安城东。作者用以指延安。
①总结了抗日战争的丰富经验 ②指明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奋斗方向
③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④决定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中共七大的一个重大历史功绩是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说明中共七大 ( )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C.为党和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D.指出了实现和平建国是当前的任务
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8.对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敌后抗战
B.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的抗战
C.苏联红军歼灭驻中国东北的日本侵略军
D.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
9.1945年8月,为了尽快促使日本投降,美国在日本的 分别投下了一枚原子弹。“ ”处应填 ( )
A.广岛、东京 B.大阪、长崎
C.九州、神户 D.广岛、长崎
10.(2025保定期末)如下两张图片反映的史实相距 ( )
《马关条约》谈判 何应钦(左)代表中
国接受日本投降书
A.8年 B.14年 C.50年 D.100年
1.在《毛泽东传》、党史资料、抗战将领的回忆录中,均能找到许多人对阅读《论持久战》后激动心情的描述,如“一扫多日来隐晦的心情”,心里“一下子感觉亮堂”,做好了长期抗战的准备。这反映了《论持久战》 ( )
A.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增强了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
C.阐明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正义性
D.使全党达到空前团结和统一
2.(跨学科·数学)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 )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
军队与国民党军抗击日军兵力比较
A.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B.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C.中国的抗日战争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支持
D.国共合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
3.1937年到1941年,中国独立抗击了100多万日军,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日本230万海外派遣军中有120万被牵制在中国。中国战场消耗了日本全部战争开支340亿美元中的120亿。材料反映抗日战争 ( )
A.发生的背景 B.胜利的原因 C.发挥的作用 D.产生的后果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这一时期蒋介石和国民党表现了积极抗战的态度,并采取了许多准备抗战的措施,中国共产党从有利于国共合作和团结抗战的大局出发,在坚持本党独立自主政策的同时,承认了国民党作为执政党的地位。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接连不断地与国民党进行谈判,为实现团结抗日、捍卫民族生存和独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材料二: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付出极大的代价取得的。中国共产党是团结全民族的中坚力量,集中了中国各族人民中最优秀的儿女,始终坚持以民族大义为重,坚决维护民族的独立和尊严、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制定和实施了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正确战略、策略,制定和实施了动员人民、保护人民的正确路线,因而牢牢掌握着历史的主动权。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维护团结、反对分裂,克服了各种阻力,保证了全民族的团结,并使自己的正确主张深入人心。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承认国民党作为执政党的地位是出于什么考虑。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重要贡献。
5.(史料实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丰岛海战后,有人建议清政府调南洋舰队北上参战,黄海海战后李鸿章等人再次提议,但终不见行。至于普通民众,更是一盘散沙,对战争漠然视之。甲午中日战争后,一位日本官员到湖北沙市,吃惊地发现在这座长江中游港口城市,官员和民众根本就不曾听说过刚刚打过的战争,他们还完全沉醉于自己的天地里。曾经亲历这场战争的英国人泰莱说,此役非中国与日本战,实李鸿章与日本战,大多数中国人于战事尚懵然无知也。清朝上下为什么会如此散漫呢
——摘编自参考消息《甲午惨败根本剖析:
民间一盘散沙军事消极应付》
材料二:八路军新四军这时(注:抗战初期)数量虽小,质量却很高,只有它才能进行真正的人民战争,它一旦开到抗日前线,和那里的广大人民相结合,其前途是无限的。人民是正确的,当我在这里做报告的时候,我们的军队已发展到了九十一万人,乡村中不脱离生产的民兵发展到了二百二十万人以上。……它已经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主力军。这个军队之所以有力量……他们不是为着少数人的或狭隘集团的私利,而是为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着全民族的利益,而结合,而战斗的。
——节选自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1)有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时清政府的军事装备并不比日本弱,战争败在“一盘散沙”。根据材料一,归纳“一盘散沙”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综上所述,思考近代两场抗击日本侵略战争的不同结局,你能获得怎样的启示
【详解答案】
基础达标
1.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中国共产党率先通电全国”可知,共产党积极推动全面抗战,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指出国民党进行全面抗战,A项错误;1937年9月国共才进行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C、D两项错误。故选B。
2.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必须把这个目的告诉一切军民等,方能造成抗日的热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需要广大群众参与抗战,C项正确。
3.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中央坚持团结抗战的方针,C项正确。
4.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三三制’是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重要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原则团结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力量,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三三制”原则让中国共产党积聚了力量,同时也获得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对后来的成功有一定的正面作用,A项正确。
5.A
6.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4月至6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大会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抗日战争的丰富经验,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次代表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三项。故选A。
7.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可知,材料表明1945年中共七大为党和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C项正确;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排除A项;一二·九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排除B项;题干只体现了要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没有指出建国的方式,排除D项。故选C。
8.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因素,A项正确;国民党军队的抗战是正面战场的抗战,对抵抗日军侵略起了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性作用,排除B项;苏联红军歼灭驻中国东北的日本侵略军,只是加速了日本的投降,排除C项;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只是加速了日本的投降,排除D项。故选A。
9.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向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弹,D项正确;美国并未向东京、大阪、神户投下原子弹,排除A、B、C三项。故选D。
10.C
能力提升
1.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一扫多日来隐晦的心情”“一下子感觉亮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论持久战》增强了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B项正确;《论持久战》发表于1938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于1937年,排除A项;中国抗日战争的正义性,是因为抗日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是中国为了捍卫自己的自由和权利而战,与《论持久战》内容没有联系,排除C项;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全党达到空前团结和统一,与《论持久战》内容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B。
2.A 解析: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在1939—1945年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抗击日军的兵力数量较多。例如1945年,侵华日军总数较多的情况下,人民军队抗击日本兵力达到较高数值,而国民党军抗击日本兵力相对较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军队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大量日军。中国共产党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始终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图中人民军队抗击日军的兵力情况能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A项正确;图示主要呈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国民党军抗击日军兵力的比较,并没有涉及中国战场与世界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关系等内容,排除B项;图中仅仅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国民党军抗击日军兵力的情况,没有任何关于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抗日战争支持的信息,排除C项;图示只是呈现了国共双方军队抗击日军的兵力对比,没有直接体现出国共合作的相关内容,不能得出国共合作为抗战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这一结论,排除D项。故选A。
3.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中国独立抗击了100多万日军”“日本230万海外派遣军中有120万被牵制在中国”“中国战场消耗了日本全部战争开支340亿美元中的120亿”可知,这些数字表明中国的抗日战争消耗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为二战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C项符合题意。
4.(1)考虑:维护国共合作和团结抗战的大局。
地位:团结全民族的中坚力量。
(2)制定和实施了正确的战略、策略和路线;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维护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局面;领导敌后战场抗战,取得辉煌战果;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等等。(答出三点即可)
5.(1)清军缺乏配合,如南洋舰队始终没有北上参战;民众麻木不仁,大多数国人对战事懵然无知,如湖北沙市官员和民众根本就不曾听说过中日交战。
(2)变化:数量由少到多,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力军。
原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人民群众、全民族的利益,坚持全面抗战路线,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进行人民战争;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如回答“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根据地建设”等言之有理的答案亦可)
(3)必须广泛发动组织群众,必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赢得群众的支持;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取得民族革命的胜利。(一点即可,其他答案意思相近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