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解放区土地改革
1.(回归教材)1947年10月某次决议中记载: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贫农……终年劳动,不得温饱。这可用于研究土地改革的 ( )
A.结果 B.措施
C.背景 D.影响
2.1947年中共中央公布的一份文件中规定: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该文件在当时起到的积极作用是 ( )
A.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B.加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
C.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掀起了军民联合大生产运动
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3.某学者指出,在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还没有被粉碎、人民解放军的数量和装备还没有超过国民党军队时,立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这是一个了不得的决策。该“决策”是 ( )
A.赴重庆进行谈判
B.进行土地改革
C.千里跃进大别山
D.发动渡江战役
4.(跨学科·语文)下面是描写人民解放战争中几次重要战役的诗句。其中属于辽沈战役的是 ( )
A.锦州南取锁喉咽,敌我力量由此变
B.转战江淮千里长,中原逐鹿锦旗扬
C.入关主力夜兼程,京津古都歌再生
D.百万雄师过大江,南京解放凯歌扬
5.下方这件革命文物见证了华东野战军 ( )
华东野战军一等功臣辛界思的淮海功臣服
A.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和将台堡胜利会师
B.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C.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得到解放
D.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6.此役共歼灭、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余人,这一伟大胜利,是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结果,使悠久的文化古都北平和工商业大城市天津回到人民手中,并从此写就新的历史篇章。此战役是 ( )
A.平型关大捷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7.(2025大同期末)“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 ( )
A.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B.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C.战略决战取得胜利
D.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8.1949年4月24日,合众社记者描述了在南京的所见所闻:今晨南京秩序已完全恢复。大批民众一早就聚集街头,等着瞻仰人民解放军的雄姿。人民解放军的卡车往来奔驰在街头,民众并不害怕人民解放军,却都兴奋地渴望看到人民解放军。材料所描述的事件 ( )
A.标志着三大战役的胜利结束
B.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C.标志全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
D.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9.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是指( )
A.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的胜利
10.一次会议上,毛泽东指出,要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号召全党要学会管理和建设城市,将恢复与发展生产作为城市工作的中心。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正致力于 ( )
A.纠正组织和军事上的错误 B.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C.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D.把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随后又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此后,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土地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 )
A.团结抗战的需要 B.推翻国民政府的需要
C.巩固政权的需要 D.恢复发展经济的需要
2.对比两则资料,结合历史发展的事实,可以推测出的结论是 ( )
根据新华社电讯和各地方报纸材料,晋冀鲁豫解放区到1946年10月间已有2 000万农民获得土地,每人所有土地可达三至六亩。 ——摘编自金冲及《转折 年代——中国·1947》 1947年4月,天津一个低层政府职员的月收入是20万法币,这笔钱仅能支付他的伙食费和其他生活杂费,但不包括房租。 ——摘编自[美]胡素珊 《中国的内战》
A.中国共产党完成土地改革 B.城乡经济生活差距缩小
C.国民政府政策变化较频繁 D.解放区的群众基础牢固
3.某电影讲述了东北野战军向长春国民党军发动强大攻势,从打入敌人内部,到最后瓦解敌军的故事。影片展示了主人公从坚持反动立场到弃暗投明的全过程,体现了我军政治工作的巨大威力。据此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
A.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相结合 B.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
C.实行土地改革,争取农民支持 D.战略战术得当,军队英勇作战
4.在东北战场上,毛泽东明确指出应把锦州地区作为首要的重要攻击目标,长春守敌做出了起义或投诚的行为也就势在必然;淮海战场上,毛泽东做出把歼灭黄百韬兵团和“截断宿蚌路”作为本次战役的首战目标;平津战场上,为了实现切断敌人退路不让敌人逃走以就地歼灭的战略意图,毛泽东确立了“先打两头”的作战方针,最后陷于孤立绝境的北平之敌被迫接受了和平改编的建议。材料表明三大战役 ( )
A.都是以人民军队的胜利结束
B.中国国民党都采取了正确的决策
C.实现了人民的当家作主
D.胜利主要是由于决策者的正确指导
5.(2025廊坊月考)(1949年)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在长江岸边,木帆船、渔船是百姓赖以为生的生产资料、命根子,但他们纷纷支援渡江战役。这充分说明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 ( )
A.人民战争的胜利 B.先进武器的胜利
C.经济实力的胜利 D.国际声援的胜利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当时在晋冀鲁豫解放区华北大学任教的美国人韩丁,在观察了土改后的农村社会后说:“中国革命创造了一整套新的词汇,其中一个重要的词就是‘翻身’。……对于全国几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来说,这意味着站起来,打碎地主的枷锁,获得土地、牲畜、农具和房屋,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意味着进入一个新世界。”
材料二:解放战争期间流行于解放区的民谣:“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
抗战胜利以后流行于国统区的民谣:“盼中央,望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想老蒋,盼老蒋,老蒋来了米面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谢春涛《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1)据以上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取得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2)不同的史料具有不同的历史价值。对于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同学认为材料一更有价值,有同学认为材料二更有价值。你认为这两则材料中,哪一则材料更有价值呢 试加以说明。
7.(史料实证)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
材料二:战争开始时,国民党在军事上和经济上都占有优势,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他指出:“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武器虽然是战争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战争的决定性因素是人民。
——摘编自肖岩松、李似苹《试析共产党
取得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
材料三:华北有近百万农民参加解放军,东北解放区有160万人参军……1946年7月到1948年9月,山东有580万农民支援前线……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中,有539万民工支前,并送了担架107 700副,大车389 820辆,牲畜1 009 300头,粮食95亿斤以及大量的其他物资。
——摘编自莫宏伟、张成洁
《新区农村的土地改革》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民众对此事件的态度并阐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阐述内战初期中国共产党面对敌强我弱形势采取的策略。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述人民群众为人民解放战争所作出的贡献。
【详解答案】
基础达标
1.C
2.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让农民获得了土地,从而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积极参军参战,A项正确;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是在1927年至1937年间,排除B项;抗日战争于1945年结束,材料内容与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排除C项;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掀起了军民联合大生产运动,与材料时间“1947年”不符,排除D项。故选A。
3.C 解析:根据题干“在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还没有被粉碎、人民解放军的数量和装备还没有超过国民党军队时,立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这是一个了不得的决策”并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C项正确。
4.A
5.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华东野战军”“淮海功臣服”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文物见证了华东野战军在淮海战役中的重大贡献,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C项正确。
6.D
7.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渡江战役胜利后,毛泽东写下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D项正确。
8.D
9.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把我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基本任务,A项正确。
10.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要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号召全党要学会管理和建设城市,将恢复与发展生产作为城市工作的中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主要内容有“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由此可知,题干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正致力于把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D项正确;纠正组织和军事上的错误的是遵义会议,排除A项;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开始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排除C项。故选D。
能力提升
1.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随后又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此后,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满足了推翻国民政府的需要,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物力、人力保障,B项正确;减租减息政策体现了团结抗战的需要,排除A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并非巩固政权的需要,排除C项;恢复发展经济的需要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
2.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晋冀鲁豫解放区到1946年10月间已有2 000万农民获得土地,每人所有土地可达三至六亩”可知,解放区农民获得土地,可推测出中国共产党得到农民的拥护,解放区的群众基础牢固,D项正确;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开始于1947年,据题干信息推测不出中国共产党完成土地改革,排除A项;“月收入是20万法币,这笔钱仅能支付他的伙食费和其他生活杂费,但不包括房租”体现了国统区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推测不出城乡经济生活差距缩小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国民政府的政策,无法推测出国民政府政策变化较频繁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
3.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东北野战军向长春国民党军发动强大攻势”“影片展示了主人公从坚持反动立场到弃暗投明的全过程,体现了我军政治工作的巨大威力”判断可知,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相结合,A项符合题意。
4.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在东北战场上,毛泽东明确指出应把锦州地区作为首要的重要攻击目标,长春守敌做出了起义或投诚的行为也就势在必然;淮海战场上,毛泽东做出把歼灭黄百韬兵团和‘截断宿蚌路’作为本次战役的首战目标;平津战场上,为了实现切断敌人退路不让敌人逃走以就地歼灭的战略意图,毛泽东确立了‘先打两头’的作战方针,最后陷于孤立绝境的北平之敌被迫接受了和平改编的建议”可知,毛泽东在三大战役中发挥了重要的指挥作用,D项正确。
5.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可知,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不仅仅是因为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也因为人民的无私支援,所以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A项正确。
6.(1)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成功实行了土地改革。材料二:解放区人民支持共产党,国统区老百姓不支持国民党。
(2)示例一:认为材料一更有价值。韩丁在当时当地亲自观察解放区土改后说的话是接近历史真实的,他是历史的亲历者。
示例二:认为材料二更有价值。当时流行的民谣代表了广大老百姓对现实的普遍心声,是历史真实的反映。
7.(1)态度:欢迎毛泽东来重庆,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
理由: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使人民看到了国内和平、民主和国家统一、富强的希望。
(2)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从理论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极大地增强了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的勇气和必胜信心;中国共产党还发展了人民战争战略战术,依靠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战争。
(3)民众为解放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资和兵力资源,促进了人民解放军兵力由弱变强,国共兵力对比发生转变,进而促进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