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总结提升学案(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历史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总结提升学案(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历史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6 10:5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总结提升
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一次变革政治制度的尝试:戊戌变法(维新运动)
两次列强的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两个不平等条约:1895年的《马关条约》和1901年的《辛丑条约》
三个运动的口号:洋务运动,“自强”“求富”;戊戌变法,“变法图强”;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
八位主要历史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邓世昌、左宝贵、康有为、梁启超
1.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比较
项目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相同 背景 都发生在列强的侵略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方式 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内容 都是向西方学习,涉及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
结果 都失败了,但都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不同 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
性质 封建地主阶级改革 资产阶级改革
目的 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主张 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自强、求富 实行君主立宪制
影响 开辟中国近代化的道路 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2.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列强 侵华 侵华方式 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力量对比 列强在中国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战前主要是英国和法国,战后日本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并逐渐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之一,到19世纪末逐渐发展成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瓜分中国的局面
列强关系 列强关系发生变化,战前以勾结为主,战后以争夺为主
近代 化探 索进 程  领导阶级 近代化探索的领导阶级由地主阶级转变为资产阶级
民族觉醒 开始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更多的阶级阶层投身爱国救亡行列,诸如农民阶级、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等)、无产阶级等
续表
中国民族危 机的程度 战前列强争夺中国的邻国和边疆,战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民族资本主 义发展历程 战前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取得了初步的发展
3.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比较
项目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不同 组织与 发展  有组织、有纲领,建立了政权,坚持了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 没有统一组织,没有纲领,没有建立政权,主力在山东、直隶一带发展,持续时间短
主要斗 争矛头 以反封建为主,斗争矛头主要指向清政府 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帝国主义
相同 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农民运动;都是利用宗教结社形式来发动组织群众,都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1.(2024广州中考)1848年刊行的《瀛寰志略》,多次指出西方能在中国火器基础上制造出锐利且易用的枪炮,对此中国既要反思,更要仿效。1866年,清政府刻印此书并送官员参阅。清政府此举意在 (  )
A.查禁鸦片走私 B.推动洋务运动
C.宣传维新变法 D.抗击八国联军
2.(2024济宁中考改编)下图描绘了慈禧太后仓皇逃出北京城的场景。当时慈禧出逃是由于 (  )
A.英法联军攻占了北京 B.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朝战败
C.义和团发动反清起义 D.八国联军进逼北京城
3.(2024苏州中考)从两次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土地和开放通商口岸是重要内容,但由于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下列哪一条约没有此类条款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2024河北中考改编)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856年10月 三艘英国军舰闯入珠江口,炮轰广州
1858年5月 英法联军炮轰大沽炮台,清军奋起还击。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60多万平方千米
1858年6月 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10月 英、法控制了北京城,对圆明园大肆抢劫后又纵火焚烧
1860年 10月、11月 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南端,俄国割占中国领土约40万平方千米
——摘编自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这场战争是中日两国模仿西方近代化起步时期的一次军事较量,同时也是对两国“被动模仿”成效的一次大检验。自此中国在贫弱的道路上继续衰落,半殖民地化更加严重。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大事年表所述的战争名称。指出该战争期间割占中国领土的两个国家。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结束后日本通过哪一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再次割让了大片领土。
(3)综合上述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请从清政府方面探究晚清时期中国领土不断丧失的原因。谈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详解答案】
体验中考真题
1.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848年刊行的《瀛寰志略》,多次指出西方能在中国火器基础上制造出锐利且易用的枪炮,对此中国既要反思,更要仿效。1866年,清政府刻印此书并送官员参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赞同学习西方器物的主张,这与洋务运动的主张是相吻合的,所以清政府意在推动洋务运动,B项正确。
2.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8月14日,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狼狈西逃,D项正确。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是在1860年,此时慈禧还不是太后,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朝战败是在1895年,但日本并未攻入北京,慈禧太后也并未仓皇出逃,排除B项;义和团发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并不反清,排除C项。故选D。
3.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两次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列强的侵华方式主要是直接的领土扩张和贸易利益获取。然而,到了《辛丑条约》签订的时候,列强的侵华方式已经转变为通过金融、政治和文化等手段进行渗透和控制。这种变化反映在条约内容上,就是不再需要直接割让土地和开放通商口岸,而是通过其他方式实现其利益,D项正确。
4.(1)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国家:俄国、英国。
(2)《马关条约》。
(3)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领土主权意识较弱;武器装备水平落后;学习西方不彻底。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要坚定维护我国的领土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