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第四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郑州市第四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6 11:5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期期末课后练习
语文试卷
分值:120分 时间:10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七年级举办“语文与生活”学习成果系列展示分享活动。请你参与完成如下任务。
【任务一】举办“家国情怀”主题演讲
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巍巍中华,纵横千万里。七(1)班开展了“厚植家国情怀,建功新时代”主题演讲活动。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参与吧!
1. 下面是小牟同学撰写的演讲稿首段文字,个别字的读音和字形不太确定,请你帮他写出正确的答案。
中华大地自古至今不缺民族脊梁,国之楷模。文坛泰斗鲁迅以笔为戎,爱憎分明,对当年世风日下深恶()痛绝,诠释了坚rèn()的战斗精神;“两弹”元勋邓稼先献身戈壁,至今热血犹殷()红;航天英雄杨利伟乘“神五”,处苍穹,俯kàn()祖国大地,“太空第一人”的壮举家喻户晓。
【任务二】追寻古诗文中的情与理
2. “诗言志,歌传情。”岑参远赴边塞,途中望乡,一句“①_________,②_________”让人动容;陈子昂登上幽州台用“念天地之悠悠,③_________”来抒发悲哀苦闷的心情;王安石登上飞来峰,“④_________,⑤_________”云影飘散中坚定了变法革新的信念;李商隐托古讽今,发出“⑥_________,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慨叹;“⑦_________,⑧_________”杜甫在《望岳》中告诉我们要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任务三】提升语言组织能力
3.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
②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
③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
④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⑤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
A①⑤②③④ B. ③①⑤②④ C. ④③②①⑤ D. ③②①⑤④
【任务四】研学体验促成长
4. 同学们准备设计几条“郑州主题游”路线,请从下面两条路线中任选一条,仿照示例,拟写路线主题。(不要求字数与示例完全一样)
示例 主题:文博郑州游——开启访古之旅,寻迹古老文明 路线:河南博物院—郑州商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黄帝故里景区—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裴李岗遗址—中牟寿圣寺双塔遗址
(1)主题:
路线:郑州烩面—中牟吴庄五香兔肉—新郑粉蒸肉—新密炒虾尾—登封焦盖烧饼一巩义卤肉—荥阳烧饼夹
(2)主题:
路线:中铁工程装备集团(盾构机生产基地)——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郑州(国家)高新区智慧城市实验场——天健湖智联网产业园——中原科技城——金融岛——河南省科技馆新馆
5. 五一假期期间,有同学想去郑州中牟新晋网红打卡地“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参观,请结合微信公众号公告(见下图)信息,给大家的出行提出一些建议。
五一出行敲黑板 一、请务必提前购票 无预订,不出行。五一长假期间,请您在出行前务必先预订门票,以免出现临时空降却无法入园的情况。 二、营业时间调整 5月1日—4日,营业时间调整为9:00—22:00; 5月5日,营业时间调整为9:00—20:00。 三、文明观演须知 1.剧场内手机请调至静音、关闭闪光灯、调暗手机屏幕。 2.剧场内严禁吸烟、严禁喧哗、禁止饮食。
6. 在制作“玩转郑州之中牟篇”文旅手册过程中,同学们列出了一些和中牟相关的信息,请从中选择不少于三个,为我们家乡中牟写一段旅游宣传语。要求:文从字顺、语言简明,50字左右。
关键词:中国主题公园第一县 幻乐之城 方特欢乐世界 黄河南岸是吾家 西瓜大蒜之乡 万邦大市场 官渡古战场 潘安故里 史可法 寿圣寺双塔 楷书鼻祖钟繇故里 潘安故里 箜篌城遗址公园
【任务五】品读经典
7. “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经典作品中的人物会遭遇哪些复杂而艰难的现实?为了实现美好的梦想或远大的理想,他们是怎样奋斗的?从中你感受到哪些精神力量?请选择以下一位人物,谈谈你的阅读心得。
①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②祥子(《骆驼祥子》)
二、现代文阅读(28分)
(一)(共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除岁(节选)
汪曾祺
①守岁烛的黑烟摇摇的,像一条小水蛇游进黑暗里。烛泪漓漓淋淋地流满了锡烛台的周身,发散着一种淡淡的气味,烛焰忽大忽小,四壁的光影也便静静地变化着。
②想不到适当的事情做,我移移坐在椅子里的屁股,轻轻地嘘出一口气。父亲抬起头来看了我一眼。算盘珠子刷溜地响着,薄薄的关山纸一张一张地翻过。
③真的,过年了。
④“还好,亏不了多少,够开销的了。”
⑤父亲少年时节完全是个少爷,作得好诗,舞得好剑,能骑人不敢近身的劣马,春秋佳日常常大醉三天不醒,对于生业完全不经意。现在却变成一个老老实实的生意人,教人简直不能相信。我凝视壁上挂着他的照像,想寻出一点风流倜傥的痕迹。
⑥“一到天明,你等着瞧吧,多少字号要在公会的名单上勾去了。广源,新丰,玉记……船多不碍港,客多不碍路,兔死狐悲,要是有点办法,谁不愿援之以手,然而自顾都不暇了,只好眼睁睁看着一爿一爿的不声不响地倒。”
⑦父亲说着一手抓起茶杯,把杯内的残茶往嘴里倒,大概茶早已凉透了,他用力打了个寒噤,把茶都泼在痰盂里。
⑧炮声又紧了,纸窗沙沙地抖了一阵。也辨不清是敌人的,是我们的。夜来,炮声就没停过,不过到紧的时候才教人一惊。
⑨“这次是抗战,抗战,我们难道不明白吗?为了抗战,商人吃点苦是应该的,只是——”
⑩“写春联吧,年,总是要过的。墨已经研好了,在架子上茶杯里,你拿来渗点水,燉在脚炉上,写春联的墨要熟,才有光。炉里该还有火,三十夜,要彻夜火烈。纸——怎么‘万年红’买不到?这是本城出的啊!没有就将就省用吧。”
“大门后的联字换换,就用‘频忧启瑞,多——多福兴邦’。”“福?”“福。大年下,用个‘难’字让老太爷看见要不高兴。”“那,‘忧’字为甚不换一个呢?”“忧总是忧的,难道不忧么?只要能启瑞就好。哈哈。”
夜深了,寒气愈重了,我拨拨火盆里的炭。“不行,一会儿就要支不住了,你去再搬点炭来加上去,回来,索性拿壶酒来。”
“喝,我久不同你喝了,今天不是个平常日子,我们爷儿俩守守岁,来,干!”
我的杯子停在敲门声里。父亲掀开棉帘,一步跨了出去,我拿了蜡烛跟在后面,屏着气听着,心里不免有点忐忑,等待着甚么事发生。
门环又响。“哪个?”“是我。”“哦,是远翁,有甚么事?进来坐吧?”“不,不,不,我这就要走,你门上封着元宝,怎能开,你不用开,不用开。”“有甚么要紧事吗?前线上怎样了?”“很好,前线上,冲过去二十几里,扎到小杨村了,小杨村离麒麟壩还有四十多。我就要去,跟王团副一块去,把慰劳品带到团部,一天亮就走。”
远翁顿了顿,提高声音继续说道:“你知道收上河一带稻子的是谁?”“谁?”“陈国斌,全是替敌人收的。”“陈国斌?是去年春上被驱逐出境的?”“是他,汉奸!”“现在怎样了?”“逮到了,他正想把稻子偷运过去,由湖里。在杨林溏就擒的。所有囤粮,全部搜到,明春是没大问题了。我已经在拜年片上写明叫同业能支持的还是支持,市面要紧。”“对,市面要紧。”“我大概得过两天回来,这事得拜托您。”“当然,当然。”
“怎么样,你今年?”“还好。”“你是百节之虫——”“见笑,见笑。”“哈哈哈哈”,门里门外一片笑声。一种压抑不住的真正的笑。
“干。”
“干。”
父亲和我的眼睛全飘在墨瀋(shěn)未干的春联上,春联非常的鲜艳。一片希望的颜色。
8. 阅读文章,梳理故事情节。
父子交谈,诉说①________苦难→父子共写春联,②________,父子预备喝酒守夜。→远翁敲门,③________→内外真心欢笑,恢复④________
9. 请在下列句子括号内补写表现人物神态、动作的句子,并分析其中蕴含的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1)父亲()这次是抗战,抗战,我们难道不明白吗?为了抗战,商人吃点苦是应该的,只是——
(2)父亲()忧总是忧的,难道不忧么?只要能启瑞就好。哈哈。
10. “守岁烛”贯穿文章始终,“春联”在文中反复出现,请分析其作用。
11. 结合链接材料,谈谈这篇“战争小说”在选材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汪曾祺小说中真正见功力的,是那些谈不上有情节的,纯粹叙述生活的小说。汪先生说:“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他的小说越到后来,越是返璞归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跌宕起伏的故事,只是呈现情量。
(二)(共12分)
秋天是场人间秀
章铜胜
①秋天对我来说,是季节的华丽盛装,是每一个细节上的精致点缀,它那样骄傲,又是那样精细别致,它更像是季节降临人间的一场大秀。
②每年秋天,晒秋的照片便扑面而来,你无法躲开那一场场色彩艳丽,纯粹的炫和秀。婺源的篁岭在群山环抱之中,在徽州老房子的楼上,竹竿伸出的架子上,摆放着一个个竹匾,竹匾上晒着红的辣椒、橙黄的玉米、金黄的菊花、粉白的山芋干,也不只是这些,还有一些山里人家收获的其他东西。秋天里,乡村总有许多可晒、要晒的东西。在篁岭,从不同的角度看过去,总能看到那些色彩缤纷的晒匾,它们点缀、调和着徽派老房子粉墙黛瓦的深沉色调,在青山之间,在秋阳之下。
③去皖南歙县的阳产,是在一个秋日的黄昏,在层林尽染的山峦之中,夕阳余晖里的一栋栋土楼,晕染着温暖的色泽,一见之下,顿觉惊艳。我对阳产土楼是熟悉的,也极喜欢它们,它们实在太朴实了,有点山里人的憨厚和纯朴。而那天,再次看到这些群山之中的土楼的瞬间,我有一种艳羡时光的感觉,它们那样安静而又华丽的形象,让我默然不语,就像见到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人,又生怕惊动了眼前的风景。我静静地站立在高处,凝神望着眼前的土楼和混杂其间的几栋徽州老房子,恍如置身尘世之外。定睛细看,许多土楼上晒着一些竹匾,只是竹匾里的东西摆放得更随意一些。竹匾里有青的红的柿子、雪白的金黄的菊花、青绿的橙黄的南瓜、红豆绿豆、褐色的栗子、红色的辣椒、雪白的棉花。在阳产,晒秋是那样随意,就像秋天随意地在山间、田野涂抹一样,不在意色调,它的创意也是随意的吧。
④总觉得秋天的这场秀,是在一棵棵秋树之上。没有一个季节的树会像在秋天那样炫耀生命的华彩,诠释季节的秘密。秋天,在黄山脚下的太平湖边,我走在湖心岛的栈道上,眼前有几株柿树,叶子将要落尽,树枝上挂着一个个橙红的柿子,透过柿树和树上的柿子望出去,远山深蓝,湖水碧蓝,沿岸,蔚蓝的波浪卷起堆堆如雪的浪花。秋天,便在柿树如画的景框中明媚起来。
⑤我是在某个清晨,去看黟县塔川秋色的。在清晨的薄雾里,村庄中,粉墙黛瓦的人家已经有几处炊烟升起,能听到不远处的鸡鸣犬吠之声,乡村的自然景致就这样坦然地呈现在眼前。在浓白的雾里,深红欲滴的应该是乌桕,我老家村东的石桥边,也有一棵乌桕树,在这个季节,它就是我眼前所见到的样子。老家的那棵乌桕是社树,村里没有人会伤它的一枝一叶,这几棵乌桕不知道是不是,即便不是,它们那样好看,可能也不会有人去伤害它们的一枝一叶吧。凤凰山的银杏树很老了。秋天,银杏叶全黄了,一树金黄。风中,银杏叶扇动秋风,纷落如蝶,落了一地,一地的金黄。我喜欢一个人站在银杏树下,看树上叶黄,看风中叶落,弯腰捡起地上的黄叶,这是我与那株老银杏的秋日秀。
⑥与一棵树共秀,便有时光的静美了吧。
12.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 晒秋是篁岭独特的风景,晒着红的辣椒、橙黄的玉米、金黄的菊花、粉白的山芋干,写篁岭的晒秋和写阳产的晒秋是重复的。
B. 文章第③段作者笔下的阳产的秋,土楼憨厚而淳朴,安静而华美,还有晒匾的映衬,显得温暖安静和舒适惬意。
C. 文章描写地点和景物众多:婺源的晒秋、阳产的土楼、太平湖的柿子树、塔川的晨雾,作者最喜欢的当属太平湖畔的柿子树。
D. 从文章结尾两段来看,“秋天是场人间秀”在文章中指的是“我”与一棵银杏树的秋日秀,享受时光的静美。
E. 文章行文脉络清晰,既有全景描绘,又有局部特写,重点描写“晒秋”和“塔川秋色”,黄昏与清晨,温暖与清凉,相得益彰。
13. 文章写景极富特色,请说说第⑤段划线句是如何写景的。
在清晨的薄雾里,村庄中,粉墙黛瓦的人家已经有几处炊烟升起,能听到不远处的鸡鸣犬吠之声,乡村的自然景致就这样坦然地呈现在眼前。在浓白的雾里,深红欲滴的应该是乌桕,我老家村东的石桥边,也有一棵乌桕树,在这个季节,它就是我眼前所见到的样子。
14. 结合文章内容,根据括号内的提示回答问题。
(1)你无法躲开那一场场色彩艳丽,纯粹的炫和秀。(为什么是“无法躲开”的?)
(2)在篁岭,从不同的角度看过去,总能看到那些色彩缤纷的晒匾,它们点缀、调和着徽派老房子粉墙黛瓦的深沉色调,在青山之间,在秋阳之下。(加点的短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三、古诗文阅读。(9分)
(一)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①,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②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③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④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节选自《郑板桥集》)
【注释】:①没没墨墨:义同“懵懵懂懂”,糊涂,不明白。②啜:饮,喝。③仄径:狭窄的小路。④适适然:形容快乐开心的样子。
15. 给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或用法。
(1)无案牍之劳形()(2)惟劳苦贫病之人()
劳:A.慰劳,犒劳 B.操劳,劳苦
C.使……劳累 D.忧愁
(3)①无丝竹之乱耳()(4)用以慰天下之劳人()
之:A.代词,它 B.助词,的
C.动词,往,到 D.助词,处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6.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7. 刘禹锡和郑板桥在思想情趣上有哪些相似点?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只谈一点即可)。
【答案】15. (1)C(2)B(3)D(4)B
16. 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或:苔藓碧绿,蔓延到了台阶上;草色青翠,映入到竹帘里)。
17. 示例:都具有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他们的居所都很简陋,一个是“陋室”,一个是“三间茅屋”,但他们一个说“何陋之有”,一个说“适适然”;这些都表现了他们高洁的志趣,以及甘于清贫的超凡脱俗的思想品格。
(二)(5分)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8.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记叙了当地的风俗以及得到山西村主人的盛情款待。
B.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C.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既写出春社欢快的场景,又表达了民风的淳朴可爱。
D. 尾联中“无时”表达了诗人再也不会有机会来到这样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的村庄的遗憾与惋惜。
19. 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颂,说说这一联中作者是怎样将景、情、理融为一体的?
四、作文(50分)
任选一题作文。(50分)
20生活中,每个人都是立体的,你见过终日唠唠叨叨的妈妈在单位独当一面的飒爽英姿吗?你见过一脸严肃的班主任在运动会上为学生加油、尽情呐喊的模样吗……检索记忆的宝库,记录下那让你意外的一幕幕,重新认识那个不一样的他(她)。
请以“我重新认识了他(她)”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河南省郑州市第四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答案
  1.①wù ②韧 ③yān ④瞰
  2.①故园东望路漫漫 ②双袖龙钟泪不干 ③独怆然而涕下 ④不畏浮云遮望眼 ⑤自缘身在最高层 ⑥可怜夜半虚前席 ⑦会当凌绝顶 ⑧一览众山小
  3.D
  4.示例一:风味郑州游 —— 开启味蕾之旅,遍尝特色美食
  示例二:科技郑州游 —— 参观科技园区,感受中部崛起
  5.①要提前预约门票,避免临时无法入园;②注意营业时间,5 月 1 日 —4 日为 9:00—22:00,5 月 5 日为 9:00—20:00;③观剧时手机调至静音、关闭闪光灯、调暗屏幕;④剧场内严禁吸烟、喧哗、饮食。
  6.示例:中牟,中国主题公园第一县,有方特欢乐世界带来欢乐,也有官渡古战场承载历史,更有西瓜大蒜飘香,等你来探寻!
  7.示例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 柯察金在双腿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以钢铁般的意志坚持奋斗,通过文学创作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他展现出的坚韧不拔、永不言弃的精神,激励着人们坚守理想、直面困境。
  示例二:《骆驼祥子》中,祥子怀揣买车梦想来到城市,却屡遭打击,车被抢、钱被敲诈,但他始终靠辛勤劳动抗争。虽最终沉沦,但他曾有的执着与拼搏,体现了底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8.①社会经济 ②斟酌字句 ③传递消息 ④抗日必胜的希望
  9.(1)父亲眉头紧锁,声音低沉地说。体现出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商人处境的无奈。
  (2)父亲拿起毛笔在纸上轻点,笑着说。表现出他在困境中对希望的坚守和豁达。
  10.“守岁烛” 营造除夕夜氛围,贯穿全文,象征困境中的希望;“春联” 推动情节,其内容表达对国家兴盛、生活安定的期盼,结尾象征希望。
  11.文章未正面描写战争,聚焦抗战时期普通人的生活,如父子守岁、写春联、远翁传消息等,以日常场景展现家国情怀,真实传递抗战决心。
  12.BE
  13.示例:调动多感官描写,“薄雾”“粉墙黛瓦”“炊烟”“乌桕” 是视觉所见,“鸡鸣犬吠” 是听觉所闻,动静结合,展现塔川秋日的静美温馨。
  14.(1)因为秋天的晒秋等景象色彩艳丽,极具吸引力,人们总会被其吸引,表达对秋的喜爱与赞美,引出下文描写。
  (2)表达了对篁岭秋天美景的赞叹,晒匾、徽派建筑、青山、秋阳构成和谐画面,体现作者的喜爱之情。
  15.(1)C (2)B (3)D (4)B
  16.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17.示例:都安贫乐道。刘禹锡居 “陋室” 却觉不陋,郑板桥在 “三间茅屋” 中自得其乐,都体现了他们不慕荣华、追求高洁志趣的品格。
  18.D
  19.颈联描绘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美景,诗人心情由疑惑转为惊喜,表达对乡村风光的赞美。同时蕴含哲理:困境中坚持,终会迎来转机与希望,景、情、理交融。
  20.例文:
  我重新认识了他
  小区门口的李爷爷,每天都坐在那棵老槐树下,面前摆着一个修鞋摊。他总是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手上布满老茧,指甲缝里总嵌着黑泥。以前我每次经过,都觉得他只是个普通的修鞋匠,没什么特别。
  直到那个雨天。我的运动鞋底开了个大口子,妈妈让我去找李爷爷修。我极不情愿地走到摊前,把鞋递过去。李爷爷接过鞋,眯着眼看了看,说:“这得用线缝,结实。” 他戴上老花镜,拿出针线,手指虽然粗糙,动作却很灵活。雨越下越大,他把伞往我这边挪了挪,自己半边身子露在雨里。我不好意思地说:“爷爷,您不用管我。” 他头也不抬地说:“小孩子淋了雨要生病的。”
  过了一会儿,鞋修好了。我问多少钱,他摆摆手:“不用了,这点活儿,不值钱。” 我硬要塞给他,他才收下一块钱,还叮嘱我:“下雨天路滑,慢点走。”
  后来有一次,我看到李爷爷在给社区的流浪猫喂食。他从怀里掏出一个塑料袋,里面是干净的猫粮,倒在盘子里时,动作轻柔得像在照顾孩子。原来这个看起来粗犷的老人,还有这么温柔的一面。
  更让我意外的是,社区组织捐款帮贫困学生,李爷爷一下子捐了五百块。要知道,他修一双鞋才几块钱。居委会的阿姨说,李爷爷每年都会捐款,还常帮行动不便的老人免费修鞋。
  从那以后,我每次经过修鞋摊,都会主动和李爷爷打招呼。他不再是那个我眼中普通的修鞋匠,而是一个善良、热心、有爱心的人。他用自己的双手不仅修补了鞋子,更温暖了整个社区。我重新认识了李爷爷,也明白了不能仅凭外表判断一个人,那些平凡外表下,往往藏着最珍贵的品质。
  21.例文:
  科技点亮生活
  第一次接触 3D 打印机时,我彻底被科技的魔力震撼了。那是在学校的科技节上,老师操作着机器,一层层叠加的塑料丝竟慢慢变成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恐龙模型。从那天起,我真切感受到,科技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身边,悄悄点亮生活。
  记得小时候,奶奶总为买不到合身的鞋垫发愁。去年,爸爸用 3D 扫描技术给奶奶的脚建模,再通过 3D 打印机做出了一双完全贴合的鞋垫。奶奶穿上后,笑得合不拢嘴:“这机器比裁缝还懂我的脚!” 科技就这样解决了生活中的小难题,带来实实在在的温暖。
  不仅如此,科技还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以前遇到难题,只能翻厚厚的参考书。现在,打开学习软件,对着题目一拍,详细的解题步骤就出现在屏幕上。但妈妈总提醒我:“工具是辅助,可不能偷懒不用脑。” 我明白,科技是把双刃剑,关键在于如何使用。
  周末去科技馆,看到科学家们研发的智能机器人在照顾老人,帮他们翻身、喂饭,动作精准又温柔。讲解员说,未来会有更多这样的科技产品走进家庭,为生活增添便利。我忽然觉得,科技的终极意义,是让生活更美好。
  从 3D 打印到智能机器人,科技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世界。它像一束光,照亮了生活的角落,解决了一个个难题。但我们也要记得,科技的发展需要人类的正确引导,只有这样,它才能一直散发温暖的光芒,陪伴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