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6张PPT)
导入新课
同学们,70年前,在上海,有一群和你们年纪相仿的女孩被人骗到日本纱厂当女工,她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她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从此阳光永远和她们绝缘,陪伴她们的是无尽的黑夜 对于她们的悲惨遭遇,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能不感到无比震惊,这是怎样的一个弱势群体?她们为什么会遭人欺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夏衍先生写的报告文学——《包身工》
作者:夏衍
学习目标
知识 与 能力
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常识,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2. 了解包身工的来源和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
3.理清课文思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4.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过程 和 方法
1.引导学生抓住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
2.把握文章思路,领会文章主旨。
3. 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联系时代背景,反复阅读课文,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把握作者对包身工的同情和对黑暗制度的谴责。
重点:
(1)学习本文叙述、描写、议论、说明等交错使用,相得益彰的写作手法。
(2)对重点语句、段落进行赏析,分析其内在涵义,解析其在文本中的作用。
(3)通过对包身工制度以及对包身工悲惨境遇的深入了解,将现行社会与旧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在异同之中反思社会良知。
难点:
通过对包身工制度以及对包身工悲惨境遇的深入了解,将现行社会与旧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在异同之中反思社会良知。
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浙江省杭县市人。著名作家,电影艺术家;此笔名从发表《包身工》起用。
作者简介
夏衍(1900——1995)
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
创作和改编的主要作品:
《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戏剧作品,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改编为电影剧本。
文体知识
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特写、速写等的总称。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真实性、
报告文学基本特征: 典型性、
文学性。
因为它是“报告”,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
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报告文学不能像新闻报导那样,只有事件梗概,它必须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必须有生动的形象化的细节。
报告文学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包身工》属于第三种,写问题。以“包身工”为题,点明文章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同时也暗示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包身工”
题目的意思:
制度。
《包身工》, 1936年发表于‘左联”机关刊物《光明》创刊号,它反映的是“一·二八”前后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东部沿海地区大批贫苦农民涌向城市,又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的劳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
背景:
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上海工人运动的威胁,就大量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这篇作品虽是以写问题为中心,也离不开写人物。一共两类人物:一类是包身工,一类是压迫和剥削包身工的带工老板、老板娘、东洋婆、打杂的、拿摩温、荡管等。着重要写的是包身工,写第二类人物也是为了描写包身工。全篇没有一个完整的人物和事件,但作为整个包身工形象却十分鲜明。
梳理文章思路
探究课文内容
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木栅(zhà)子 游说(shuì) 蠕动(rú)
拎着(līn) 弄堂(lòng) 赚(zhuàn)
褴褛(lán) 执拗(niù) 簿子(bù)
籼米(xiān) 莴苣(wō jù) 揩地板(kāi)
搽粉(chá) 蹒跚(pán shān) 皮辊(gǔn)
谄媚(chǎn) 骷髅(kū lóu) 噩梦(è)
怔住(zhèng) 锭子(dìng)
1、作者在描述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状况时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找出其中主要的表示时间的词语。
3、作者写不同时间段的场景,意在从哪几个方面描述包身工的惨状?
时间顺序
上午四点过一刻、四点半之后、五点钟
住、吃、上工、放工
整体认知
(3)由于吸收了廉价劳动力的滋养,日本纱厂的包身工制度有很大的发展,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明确:从日本纱厂的发展看,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由一个厂,不到两万锭子,发展到有六个纱厂、五个布厂,25万个锭子。从包身工人数看,上海三十间日本厂,包身工人数按最少占50%算,也有二万四千人以上。
整体认知
提问:根据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2)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
明确: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
明确:三个原因: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16——22自然段
包身工为什么要身受这样深重的苦难?
明确:包身工是“二十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十六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受双重的压榨剥削,是双重奴隶。
明确:国民党反动统治,造成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农村破产,抵抗不了水旱自然灾害;农村破产造成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流入城市。帝国主义又和中国封建势力勾结起来拼命压榨剥削。一句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是使农村少女变成双重奴隶的社会根源。 四十年后的今天,重读这篇作品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旧中国的黑暗,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激发起加速现代化建设改变我国落后面貌的热情。
包身工为什么会成为双重奴隶?
重点分析的片断:
① 1-4段包身工起床的场面描写。
② 14、15段“芦柴棒”得病备受折磨这一场面描写。
③ 21-23段“小福子”受“文明的惩罚”的记叙。
④ 26段关于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概括描写。
⑤ 最后三段的抒情议论。
内容分析
一、朗读1-6段包身工起床的场面描写。
下面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1)这一场面描写按什么顺序着笔,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符合原文:
A 先写打杂再写包身工
B 先写地下再写楼上
C 先写群体再写个人
D 先写环境再写人的活动( )
答案:D
(2)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
( )
(3)用扼要的词语概括一下这几段中所描写的包身工住宿的环境的特点。( )
凶恶
地方狭窄、空气污浊
内容分析
(4)分析描写楼下包身工起床情况的这句话:“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a 试用一个词语概括句中所描写的情况。
( )
b 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
( )
c 这句话用了7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
(
)
乱哄哄
住的地方太狭窄
按起床时动作先后的顺序排列,这一连串动作的记叙与描写具体表现了骚乱的情况
(5)分析描写楼上的包身工起床后下楼的句子:“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a 用一个短语概括这句子描写的情况。
( )
b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 )
c “冲”这一动作表现了包身工当时怎样的心态?( )
d 这句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
)
狼狈不堪
穿拷绸衫裤男子的威迫
害怕
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到主语前边,突出了她们当时的狼狈相,更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怜。
(6)第3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表现? 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的出现?
(
)
(7)1-4段和第7段都写到包身工住的条件的恶劣,两者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
)
表现了包身工长久受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
前面用叙述、描写方式通过写起床情况表现了住地的狭窄,空气的污浊,后者用说明方式直接作介绍。前者形象、具体,使人有如临其境的感觉;后者准确,使人有全面的了解。两者结合给人较完整的认识。这样写法显示了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技巧的熟练。
文章内容探究:场景一
清晨四点一刻
起 床
猪猡们:蓬头垢面。
工房里:拥挤恶臭
群体,引出芦柴棒。)
记叙 (写包身工
一——六
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欺骗;身份:赚钱机器来源:灾区农村;手段
七——十一
解释说明(举例、数据
文章内容探究:场景二
四点半之后
吃 饭
伙食:质劣量少—两粥一饭;不够一人一碗。
记叙:写包身工群体,突出轮值的。
十二——十四
包身工增加的原因
没有自由;与世隔绝;工价低廉。
说明:解说、举例、数据
十五——二十二
文章内容探究:场景三
五点钟
做 工
条件:三大威胁。遭遇:三大罚规。
记叙:面上写群体,点上写小福子。
二十三——三十二
包身工增加的结果
日本纱厂飞跃膨大,成年工人人数减少。
说明:举例、数据、对比
三十三——三十四
文章内容探究:场景四
放工的时候
命 运
牛马活、猪狗食、遭践踏、被蹂躏。
抒情、议论、记叙
三十五——四十七
包身工制度的趋向
黑夜将过去,黎明必将到来,包身工制度定灭亡
抒情、议论:类比、对比。
四十八——五十
小结
这篇报告文学材料丰富,画面广阔,揭示深刻,采用了双线交织的结构形式。
主线
以时间为序,描绘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画面:清晨起床→吃早饭→上工→黄昏收工。这四个片段从生活条件恶劣、劳动条件恶劣两方面形象地反映出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和劳动情况。
副线
文中穿插着包身工制度的形成发展及膨大的状况,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和黑暗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本文着重描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愤怒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培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地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并坚信中国工人必将奋起斗争,砸烂枷锁,迎来黎明。
总结
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课文中很多句子充满了作者强烈的情感,请大家仔细揣摩,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有什么表达效果?
合作学习,品味语句
①粥菜 是不可能有的,有几“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通过反问和褒义贬用的修辞手法,含蓄的表达情感.“慈祥”本为褒义,在此却转为贬义,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似为改善包身工生活,实际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她们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市场收集来的菜叶当然不是什么“佳肴”,变褒义为贬义,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以及质量之差,暗含讽刺的意味。
合作学习,品味语句
②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老到不能走路,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
这是一段整散结合的话,通过反复,排比等修
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情况,形象地说
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
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寄予的关切与同
情,作者的情感灌注在字里行间。
合作学习,品味语句
③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地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这是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控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指斥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后一句中,“20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的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
合作学习,品味语句
④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合作学习,品味语句
黑暗象征旧社会,黎明象征光明的新世界,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新社会出现的坚强信念。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要摧毁这一罪恶制度的强烈愿望。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迫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这就使这篇侧重于揭露黑暗的报告文学,显出了一点亮色。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为什么要用“饲养”这一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一句中也用了“饲养”一词,其作用与表达的感情有没有不同?
明确:用“饲养”一词是运用了比拟(拟物)的修辞方法,这词在两句中的作用和表达的感情是不同的。在前一句,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在后一句中是描写农民的贫困,无力抚养儿女,只能像饲养牲畜那样对待他们,表现了作者的同情。
合作学习,品味语句
内容总结
文章是作者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要详细地占有大量可靠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他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住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之于世,愤怒地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同时告诉人们,包身工制度是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了党反动政府“特别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
1、在选材上,注重点面结合。
2、在结构上,采用时间顺序。
3、在表达上,多种方式结合。
合作探究,写作特点
①思考研讨,文章在写作方面有哪些特点?
点面结合
面: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
(骨架)
↓↑
(血肉)
点:典型人物、事件、细节、场面
揭露包身工
制度的罪恶
4:15 起身──住宿
4:30 早餐──饮食
5:00 上工──劳动
面(群体人物)
描写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点(典型人物)
点面结合
芦柴棒
小福子
合作探究,写作特点
用来比喻包身工有:墨鸭、猪猡、懒虫、机器。
用来比喻日本纱厂的有: 红砖头的怪物,罐头。
合作探究,写作特点
③课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比喻:
①包身工与带工老板在住、吃、穿、收入等方面对比。 ②包身工与外头工人对比。
对比:
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
慈祥、佳肴、文明; 饲养
在复杂的记叙过程中有条理穿插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增加文章的深度,深化文章的主题。
主线 副线
一、包身工起床的情景与住宿环境——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二、包身工吃早餐的情景——包身工制度得以发展的原因
三、包身工劳动的环境和条件——包身工制度发展的情况
叙述、描写 说明、议论、抒情
表达方式的多样化
学习探究,延伸拓展
包身工处在旧社会底层,受尽剥削、压榨,甚至丧失了做人的尊严。现代社会,决不允许包身工制度存在,这是社会进步使然。今天,工人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状态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兴趣的同学,可就相关内容进行调查。
近些年来,“弱势群体”这一字眼频现报端。在这个群体中,“农民工、童工、私企小煤窑矿工 ” 常常与“讨薪、挨打、逃跑、惨死”等词汇联系在一起。你知道这类事件吗?你关注过他们的生活吗?课外可进行相关内容的调查。
中学课本里,著名作家夏衍的《包身工》,描写了旧中国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如今,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北景乡的一个黑砖窑里,上演了一出现代版的“包身工”活剧。四十多名来自四川等地的农民工在这里被强迫劳动达数月,每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他们中最小的十五六岁,最大的六十多岁,甚至还有残疾人和智障者。
四月下旬,他们被运城警方成功解救。五月初,陆续踏上返乡之路。
山西黑砖窑外景
现代包身工
满目疮痍
左图为满身伤痕的工人
上图为加在工人身上的刑具
这就是民工的“窝”,腿上的伤是打手打的.
在山西万荣县一黑窑场做苦工的孩子最小的8岁,最大的13岁。现在有29名孩子获得解救,还有几百个孩子不知下落。
几乎呆滞了的眼神
相关链接
6月5日,大河论坛出现一个题为——《罪恶的“黑人”之路!孩子被卖山西黑砖窑400位父亲泣血呼救》的帖子,帖子以400位河南籍父亲的口吻陈述:
他们的孩子大多在郑州火车站、汽车站、立交桥下、马路边等地方被人贩子或诱骗或强行拉上车,以500元一个的价格卖到山西的黑砖窑做苦工,山西临汾市、永济市是窑场比较集中的地方。
砖窑“黑人”生活在悲惨世界
帖子里描述了不久前成功的一次解救过程,情景催人泪下——“我们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在这些手脚并用、头发长得像野人一样的孩子中间,有的已经整整和外界隔绝了七年,有的因逃跑未遂被打致残;有的孩子被监工用烧红的砖头把背部烙得血肉模糊(后被人救出在医院治了数月也未痊愈)。
相关链接
他们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还不让吃饱饭,有时因劳累过度,稍有怠工就会被监工随手拿起的砖头砸得头破血流,然后随便拿起一块破布一裹了之,继续干活,至于拳打脚踢,棍棒伺候更是家常便饭,更有甚者,有的孩子被打手打成重伤也不给医治,如不能自愈或伤情恶化,奄奄一息时黑心的工头和窑主就把被骗的苦工活活埋掉。这些孩子身上都因为长期不洗澡长满了牛皮癣似的皮屑,他们最小的只有8岁,8岁的孩子为了一顿饱餐是那么顺从,每天都干着成人都难以承受的重活。他们被限制了人身自由,全天候有监工或打手巡逻站岗。”
相关链接
无限供给的廉价劳动力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竞逐“世界工厂”的核心竞争力。但在中国加工制造业的心脏---珠三角竟然爆发了“民工荒”。王观玉对缺工原因的解释是:工资水平低且长期得不到提高、长时间加班、劳动条件恶劣、生活质量不高、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等,导致很多企业无法留住老员工,招不到新工人。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企业劳工平均月工资在600元以下,92%以上的受调查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加班,其中近7成企业每周加班超过10小时,个别企业每周加班多达28小时。
其它报道
“你这件T恤的人工费绝对不超过两块5毛钱。”一见面,24岁的付文华就摆出一副老车缝工的架势,指著记者穿的上衣说。这件名牌T恤在北京商场里打完折后卖80元人民币。
付文华刚刚辞去一家制衣厂的工作。从2000年离开湖北老家到东莞市虎门镇滨沙村一家制衣厂打工至今,他已经换了20多家工厂。跳来跳去,一心想多挣点钱的付文华沮丧地发现,居然还是第一家工厂的工资稍高一点。
其它报道
来东莞工作了4年工的付文华几乎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工资有什么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份报告显示,最近12年来,珠江三角洲外来工月平均工资仅增长了68元。 与珠三角年均20%多的GDP增速比起来,在东莞打但十多年不变的低工资正是珠三角吸引外来投资的最大砝码。
“事实上,老板赚取的纯利润包括当地村民拿到的年终分红,都来自工人超过自身劳动所得的剩余劳动。”专门从事劳工研究的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刘开明说。 珠三角很多地方都与深圳一样,外来工已数倍于当地户籍人口。“没有外来工,就没有今天的深圳,也没有今天的珠三角。”刘开明说。
然而这个事实,被大多数人忽略了。
其它报道
不能漠视生命,
不能怠慢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