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晚练35】选必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4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晨读晚练35】选必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4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7 23:05:08

文档简介

选必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4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单选题
1.(2025·江西新余·模拟预测)唐代通过官府组织的自凉州(甘肃武威市)至敦煌再向伊州、西州、庭州(三地今属于新疆)的运输,剑南道(治所为今成都)之练进入西域。胡商的贸易更将剑南之练通过市场环节,带到丝绸之路上的各个角落,河西白练贸易圈逐渐形成。唐政府该举措( )
A.加快陆上丝绸之路发展 B.体现唐代兼收并蓄政策
C.提升西域地方治理水平 D.说明政治中心西移趋向
【答案】A
【知识点】丝绸之路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界)。根据材料可知,唐政府在西域地区的商业运行方式和剑南道白练贸易发展的重要性,这必将推动丝绸治理的快速发展,A项正确;兼收并蓄是唐代吸收外来文化,但在材料中强调中华文化外传,排除B项;白练贸易属于对外交流,无法说明西域地方治理水平的提升,排除C项;唐朝政治中心在长安,并未再西移,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5·浙江金华·三模)1998年德国打捞公司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附近海域发现一艘古代沉船,因靠近黑色礁石得名“黑石号”。经考证,这是一艘9世纪上半叶的阿拉伯商船。船上载有大量中国外销商品,虽历经千年岁月洗礼,大部分商品依旧保存完好,如同一部凝固的史书,生动展现了千年前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网络与文化交融。据此推断,该船运载的主要商品最有可能是( )
A.丝绸 B.瓷器 C.琉璃 D.香料
【答案】B
【知识点】丝绸之路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9世界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黑石号”沉船考证为9世纪上半叶(唐代中期)的阿拉伯商船。唐代瓷器生产进入高峰,越窑青瓷、邢窑白瓷、长沙窑釉下彩瓷等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东南亚、阿拉伯半岛及非洲,且瓷器属无机质,耐海水腐蚀,适合长期水下保存,B项正确;丝绸是中国古代传统出口商品,汉代以来即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欧亚。丝绸属有机纤维制品,易受海水侵蚀、微生物分解,千年沉船中难以大规模保存完好,排除A项;琉璃(玻璃)在唐代多为进口品或高端工艺品,原料与工艺受西域影响。中国本土琉璃生产规模较小,且成本较高,并非外销大宗货物,排除C项;香料主要产自东南亚(如胡椒、乳香)、印度及阿拉伯地区,是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口的重要商品,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5·湖南·一模)3世纪,罗马帝国与萨珊波斯帝国交恶,丝绸之路西段贸易明显回落。4—5世纪,两大帝国出现战争转向和平的契机,丝绸之路西段出现了长期稳定的局面。6世纪萨珊波斯阻断了丝路西段交通,拜占庭查士丁尼一世一方面签约纳贡谋求和平,另一方面努力开辟草原丝路和海上丝路交通以获得中国丝绸。这些变化表明( )
A.两大帝国交往与交流的主旋律是和平与合作
B.丝绸之路西段贸易的广度和范围不断被拓宽
C.沿路大国关系影响丝绸之路贸易的通阻与兴衰
D.萨珊波斯对罗马—拜占庭帝国皆处于军事优势
【答案】C
【知识点】丝绸之路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公元3-6世纪罗马——拜占庭帝国与萨珊波斯的战和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丝绸之路贸易的通阻与兴衰,突出贸易通阻与国际关系的关联,C项正确;材料中两国多次交恶,说明冲突与博弈是常态,和平仅是阶段性结果,排除A项;开辟草原丝路和海上丝路交通是被迫应对措施,并非主动拓展贸易范围,且题干未强调“广度”,而是突出贸易通阻与国际关系的关联,排除B项;查士丁尼一世通过外交和开辟新路线维持贸易,说明双方存在战略制衡,“皆处于军事优势”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5·内蒙古包头·三模)18世纪末,欧洲国家以海外殖民地为主要基地,在全球建立了约1600座不同类型的植物园。这些植物园充当了获取外来高价值植物的农业实验站和国内外大宗贸易植物、稀有药物性植物及经济植物的驯化中转站。这些植物园的建立说明( )
A.殖民地的地位提高 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C.商品输出开始出现 D.全球之间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答案】D
【知识点】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末(世界)。根据材料“以海外殖民地为主要基地”“在全球建立了约1600座不同类型的植物园”“国内外大宗贸易植物”等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全球航路的开辟,西欧的殖民扩张加剧,欧洲国家在海外殖民地建立了众多植物园,这些植物园的建立和运作实际上说明全球经济之间的联系加强,D项正确;欧洲国家在海外殖民地建立植物园,是对海外殖民地的一种资源掠夺,不能说明殖民地地位提高,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排除B项;这些植物园的建立说明全球之间经济联系不断加强,材料与商品输出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5·福建福州·模拟预测)在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记载中,“赛里斯”泛指生产丝绸的亚洲远东国家或地区,并无明确的地理位置。然而公元4世纪拜占庭作家阿米亚努斯在其著作《历史》中,不但将“赛里斯”划归萨珊波斯(今伊朗),且深化了有关内容与细节。阿米亚努斯的描述侧面反映出( )
A.东西交流逐渐加深 B.丝绸之路贸易受阻
C.地理知识不断丰富 D.历史研究注重细节
【答案】B
【知识点】丝绸之路
【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在公元4世纪,萨珊波斯控制了丝绸之路的中间贸易路线,垄断了丝绸等商品的流通,导致拜占庭等西方世界难以直接与远东地区(如中国)交流。因此,阿米亚努斯误将“赛里斯”(丝绸产地)定位在波斯,而非更远的中国,这间接反映了丝绸之路贸易受阻的现实。贸易受阻导致信息传递受限,西方获取的丝绸来源信息被扭曲,从而产生了地理认知错误,B项正确;若交流加深,地理位置应更准确,但阿米亚努斯的描述反而将中国误归波斯,表明直接交流不足,排除A项;虽然细节增加,但地理位置错误(赛里斯应是中国,却被划归波斯),表明知识丰富但有偏差,并非单纯的知识积累,排除C项;题干强调“侧面反映”的外部历史现象,而非阿米亚努斯的历史研究方法,排除D项。故选B项。
6.(24-25高三下·辽宁沈阳·阶段练习)《唐开元廿年瓜州都督府给西州都督府过所》载:“粟特商胡石染典,赍奴婢、驼马及缣帛等物,自伊州诣西州,道出瓜州,乃请过所。文内备录其名籍、货贿,钤‘伊州都督府印’‘瓜州都督府印’以验。”又同地唐墓出土波斯银器、天竺佛画,并有粟特文简牍存焉。由此可见,唐代( )
A.通使互市皆由官营 B.边陲诸郡自治其民
C.丝路市易规检详密 D.西来异俗尽代华风
【答案】C
【知识点】丝绸之路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过所登记、官府检验等流程,反映陆上丝绸之路(“丝陆贸易”)的管理规范、检查细致,与材料逻辑一致,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互市官营”,仅强调贸易检查,排除A项;唐代中央集权下,边塞郡无“自治”权,且材料核心是商业管理非地方治理,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风俗同化”,聚焦商业管理,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5·湖北黄冈·模拟预测)以下是不同时期跨区域贸易状况表。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时间 代表性商品 主要贸易通道
公元前6世纪 地毯、香料 波斯御道
13世纪 瓷器、乳香 丝绸之路
17世纪 烟草、黑奴 三角贸易
19世纪 茶叶、棉布 全球海上贸易
A.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格局 B.商品逐渐转向以大众消费品为主
C.资本流动全球化成为主导趋势 D.国际多边贸易体制从兴起到繁荣
【答案】B
【知识点】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丝绸之路
【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6世纪至19世纪的世界。根据材料概况可知:商品演变路径显示,早期(前6世纪)代表性的商品是地毯/香料等奢侈品,中期(13-17世纪)则变为瓷器/乳香和烟草,呈现半奢侈品向日常品过渡到近代19世纪则以茶叶/棉布这些完全大众消费品为主,这说明商品逐渐转向以大众消费品为主,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不同时期主要贸易通道和代表性商品,未涉及世界贸易中心的信息,无法得出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格局,排除A项;“资本流动全球化”是20世纪后的特征,表格截止到19世纪且未涉及资本流动内容,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国际多边贸易体制”在表格时段(前6世纪-19世纪)尚未形成,WTO等机制是二战后产物,排除D项。故选B项。
8.(2025·江苏南京·模拟预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2021年)显示:“全球75%的影视作品由欧美公司制作,非洲国家电影仅占0.1%。”法国学者布迪厄批判:“西方通过学术评价体系垄断文明标准,将非西方艺术贬为地方性知识。”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是( )
A.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加剧文化传播不平等
B.冷战期间美苏的竞争导致文化输出失衡
C.非洲国家独立后忽视本土文化产业发展
D.世界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文化霸权的确立
【答案】D
【知识点】现代文化产品的贸易与交流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非洲)。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以来,西方通过殖民扩张、工业化领先、国际规则制定等,在全球化进程中确立文化霸权。这种霸权直接导致发展中国家(如非洲)文化产业弱势(影视占比极低),是题干现象的历史根源,逻辑成立,D项正确;互联网技术普及是现代技术现象,并非“历史根源”,且题干未体现互联网直接影响,排除A项;冷战美苏竞争侧重美苏二元对立,题干核心是“西方”对非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体与逻辑不匹配,排除B项;非洲忽视本土文化是“结果”而非“根源”,且题干问西方主导的历史根源,非非洲自身行为,排除C项。故选D项。
9.(2025·浙江·模拟预测)观察下面的示意图,通过图中所示路线,最有可能发生的是( )
A.汉朝与罗马帝国有官方的直接往来 B.樱桃、杏等从亚洲传到罗马
C.葡萄、苜蓿、玉米等作物传入中国 D.中国的指南针向西传入欧洲
【答案】B
【知识点】丝绸之路
【详解】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和世界。结合所学可知,樱桃、杏等原产于亚洲,通过丝绸之路,这些作物有可能从亚洲传到罗马。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物质交流,B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到丝绸之路连接了汉朝与罗马帝国。在历史上,虽然汉朝和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有一定的间接交流,但并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双方有官方的直接往来,排除A项;葡萄、苜蓿是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入中国的,但玉米原产于美洲,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才传入中国的,与丝绸之路无关,排除C项;指南针是在南宋时期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主要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而图中所示路线主要是陆上丝绸之路。排除D项。故选B项。
10.(2025·重庆·三模)下图是13世纪的地中海贸易路线简图,图中所示的贸易网络( )
A.促进了跨区域物质文化多级流通 B.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
C.催生了以白银为基准的货币体系 D.加速伊斯兰教向东亚单向传播
【答案】A
【知识点】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句,可知是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世纪地中海地区。根据材料贸易路线分析可知,材料贸易涉及亚洲、非洲和欧洲,其中意大利商人、中国商人和阿拉伯商人都参与其中,因此材料所示的贸易网络促进了跨区域物质文化多级流通,A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全球化开始起步,与材料不相符,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贸易,不涉及货币体系,排除C项;材料贸易路线有利于促进伊斯兰教的传播,但是“单向传播”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1.(24-25高三下·海南·阶段练习)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人理查德·帕斯卡尔推出《战略家的头脑——日本企业的管理艺术》,构建一种充满信任的人际关系。在此基础上,美国IBM公司确立尊重人、信任人的企业宗旨,麦当劳倡导家庭式快乐文化,都大获成功。这说明( )
A.跨文化学习助推企业管理创新 B.日本企业取得全球竞争的优势
C.全球化的深入增强了美国实力 D.跨国公司成为文化交融的主体
【答案】A
【知识点】现代文化产品的贸易与交流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句,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根据材料分析可知,美国学习日本的企业艺术,推动了自身管理能力的提升,这说明跨文化学习助推企业管理创新,A项正确;材料重点在于美国学习日本提升了自身的管理水平,并不是强调日本企业,且材料只能看出日本的企业管理有特色,并不能说明其取得全球竞争的优势,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美国企业管理得到提升,不涉及全球化,也不能看出美国的总体实力提升,排除C项;材料强调文化交流提升了美国的企业管理水平,并不是强调跨国公司在文化交融中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12.(2025·吉林通化·三模)下表是中世纪世界主要文明圈的一些发展情况,表格说明( )
A.文化交往伴随着物质交往 B.各文明圈内具有同一性
C.商业在各文明圈缓慢发展 D.世界性商贸体系已形成
【答案】A
【知识点】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世界)。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鉴真东渡、阿拉伯地理学家到各地旅行、朝圣者到圣地朝圣等文化交往活动中,都伴有一定的物质交流活动,这体现了文化交往伴随着物质交往,A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东亚文化圈与阿拉伯文化圈及基督教文化圈并不具有同一性,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各文明圈内的商业发展状况,排除C项;世界性商贸体系是在新航路开辟后逐渐形成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3.(24-25高三下·重庆·阶段练习)骆驼古称“橐驼”,是西北地区常见的牲畜,也是重要交通运载工具,骆驼形象大量出现在西北地区的墓葬壁画中。下列两幅不同时期壁画中典型骆驼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A.丝绸之路上贸易的兴衰变化 B.民族交融程度的不断加深
C.中原王朝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D.西北地区畜牧业迅速发展
【答案】A
【知识点】丝绸之路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本质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牧驼图体现骆驼在当地畜牧生活场景中,唐代胡人牵驼图,胡人多为丝绸之路贸易参与者,骆驼是重要运输工具,从魏晋到唐代壁画中骆驼形象变化,反映出丝绸之路贸易从相对不活跃到繁荣的兴衰变化,A项正确;仅从骆驼形象变化难以直接体现民族交融程度不断加深,缺乏足够依据,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原王朝对西域管理措施等相关内容,排除C项;壁画重点在骆驼形象及用途变化,不能直接得出西北地区畜牧业迅速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4.(2025·安徽芜湖·二模)19世纪末以来,新疆地区陆续出土大量魏晋时期汉文经典纸质写本残卷,包括《论语》《春秋左传》《战国策》《孝经》《三国志》等。这些或是当年从中原辗转流传下来,或者当时西域人学习汉字后写成。这印证了当时( )
A.重视教育成为社会共识 B.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C.书法开始成为一种艺术 D.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
【答案】D
【知识点】丝绸之路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新疆地区出土了魏晋时期的汉文残卷,结合所学,魏晋时期,新疆地区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推测可能从中原流传下来或者当地人学习汉文化形成,体现出了中原文化对边疆地区的影响,反映了地区文化交流,D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新疆地区的汉文经典,“社会共识”说法夸张,排除A项;材料强调边疆地区出现中原文化典籍,而不在于侧重当时的主流思想,排除B项;结合所学,因为造纸技术的改进,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5.(2025·福建厦门·三模)北宋中期以后,于阗、拂菻(拜占庭)等国使者往往改道吐鲁番盆地——河湟谷地(今西宁一带)前往中原,进贡地图、珠玉、珊瑚等;宋朝则“每赐以晕锦旋襴衣、金带、器币”。这反映出当时( )
A.民间消费市场有所扩大 B.文明交流存在现实需求
C.辽朝建立冲击原有商路 D.对外交往内容不断丰富
【答案】B
【知识点】丝绸之路、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后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中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段被西夏占据,东欧、西域等国使者改道前往中原,与宋朝进行物产、文化交流,这说明互通有无的需要促使双方突破阻碍、另辟道路实现交流,反映出文明交流存在现实需求,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官方往来,并非民间贸易,排除A项;材料中冲击原有商路的是西夏而非辽朝,排除C项;材料强调宋朝与西域等国突破阻碍实现交流,没有强调双方交往内容的丰富,排除D项。故选B项。
16.(2025·河北秦皇岛·模拟预测)下图为1840~1910年在华英国建筑师群体数量的统计情况(单位:人/个)。这一现象( )
A.表明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 B.致使建筑行业被列强所垄断
C.有效改善了民众生活条件 D.客观上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
【答案】D
【知识点】现代文化产品的贸易与交流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通过观察图表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建筑师纷纷来到香港、上海等大城市,将西方近代设计理念、建筑技术和建筑规范等带到中国,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进程,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建筑师以个人身份到中国城市发展,没有直接带来投资和战争,不能说明列强侵略方式发生了转变,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只有英国一国建筑师的到来,不能致使建筑行业被列强垄断,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英国建筑师提供了救助和帮扶等信息,不能得出“有效改善普通民众的生活条件”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17.(2025·陕西安康·模拟预测)公元6世纪,西域地区的高昌国继承了敦煌流行的聚族而葬和用砾石堆垒茔圈的葬俗,其墓采用汉式墓葬形制,墓顶结构则为中原地区罕见的平弧顶。这一葬俗可用来印证该区域( )
A.立足本地的文化交融 B.封建化进程逐渐加快
C.与内地的一体化发展 D.受中原文化影响有限
【答案】A
【知识点】丝绸之路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6世纪(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高昌国既继承了敦煌的葬俗,又采用了汉墓形制,说明高昌国的葬俗在民族交融中也保留有本土特色,A项正确;封建化一般是指封建生产方式的形成和确立过程,即在封建生产关系主导下,各种非封建因素向封建关系转化,材料还涉及高昌国对当地葬俗文化的继承,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高昌国葬俗与中原地区异同并存,而“一体化”是指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一发展趋势,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汉代开通丝绸之路后,西域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且材料反映的是西域与中原地区的交融,排除D项。故选A项。
18.(2025·黑龙江·二模)如表是《东南亚地区出土的汉朝文物(部分)》简表,据此推论正确的是( )
地区 遗址 出土文物
泰国南部(马来半岛最南端) 考山考等遗址 岭南类型和江东(江浙)类型陶瓷器
越南东南沿海 沙萤文化墓地 铜镜、铜容器和铜炊具,印度产各类珠子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 潘坤帕遗址 铜镜,来自印度、罗马的玻璃及黄金珠饰
A.汉代生活习俗在当地流行 B.汉文化走出国门迈向世界
C.中西文化交流呈繁荣景象 D.中华文化发展领先于世界
【答案】B
【知识点】丝绸之路
【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和东南亚地区)。题干表格显示,各遗址出土的文物有汉代的陶瓷器、铜器以及印度、罗马的文物,说明表中所列地区是当地经贸往来的中心,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汉文化向外传播,B项正确;表格中出土的文物主要是汉朝的陶瓷器、铜镜等物品,文物多为器物而非生活习俗的载体,排除A项;表格中虽然提到印度和罗马的玻璃及黄金珠饰,但这只能说明东南亚地区与印度、罗马有文化交流,并不能直接证明中西文化交流呈繁荣景象,且汉代中西交往以陆上丝路为主,排除C项;材料只能说明汉文化传播到了东南亚地区,未有对比信息无法直接证明中华文化领先,排除D项。故选B项。
19.(2025·河北沧州·二模)下图为元代藏文文献蔡巴·贡噶多吉《红史》的相关记载。
1.(僧人)念一次超度经给五十多块大砖茶 2.土鼠年,蔡巴听到法王转世之事迹后,马上派人给他送去茶叶和邀请信 3.他(噶玛噶举派四世噶玛巴活佛)从九月到鼠年二月,因为调解了朵甘思地方的大纠纷,所以各地纷纷送来礼品,其中有马七百多匹,金子二千多两,砖茶五百块……
这主要反映出( )
西南丝绸之路繁荣 B.边患问题缓和
C.汉藏民族文化交融 D.茶马贸易兴起
【答案】C
【知识点】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元代藏文文献中出现了一系列有关茶的记载,茶作为礼品、赠品,而且赠送的量还较大。这表明,随着茶马贸易的发展,当时藏人已经较为爱好茶叶,体现出汉藏民族文化交融,C项正确;西藏不是西南丝绸之路的途经点,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藏地民众内部的关系,排除B项;唐朝时期,茶马贸易就已经兴起,排除D项。故选C项。
20.(2025·广东汕头·二模)自从狮子形象传入我国,昆仑奴牵狮造型发生了深刻变化。读下表:
昆仑奴牵狮形象的变化
元素 具体表现 初唐、盛唐 中唐、晚唐 五代以后
昆仑奴 用力、神色紧张 + — —
引绳僵直 ++ + —
数量 ++ + —
狮 獠牙 + + —
装饰 — + ++
表情狰狞 ++ + —
注:“+”表示包含相关元素;“—”表示不含相关元素
上表反映了( )
A.异域文化的中国化趋势 B.盛唐文化逐渐走向衰落
C.陆上丝绸之路日渐阻滞 D.藩镇割据影响艺术创作
【答案】A
【知识点】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丝绸之路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至五代的中国。昆仑奴牵狮造型从印度、西域等地传入中国内地,起初保留明显的异域文化特征,如初唐、盛唐时期狮子形象凶猛慑人,有獠牙,表情狰狞,牵狮的昆仑奴用力、引绳僵直,给人紧张感。到了后期昆仑奴牵狮造型逐步中国化,如晚唐、五代时期昆仑奴的神态更自然、狮子的形象更可亲,成为增加了装饰的瑞兽。上述变化反映了异域文化的中国化趋势,A项正确;材料所述为昆仑奴牵狮造型在不同时期的差异,反映不同时期的文化特色,而非文化盛衰变化,排除B项;唐代之后,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但材料所述变化主要是因为文化融合和中国化,而非主要因为对外交往通道情况的影响,排除C项;藩镇割据主要是造成文化破坏,初唐、盛唐的一些异域文化特性在晚唐、五代时期淡化,是因为文化融合和中国化,而非由于藩镇割据的破坏,排除D项。故选A项。
21.(2025·内蒙古·二模)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文献超五万件,其中约90%为佛教典籍,另有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经典,以及大量官府文书、文学作品等。此外,敦煌西北烽燧遗址中发现用丝绸包裹粟特文信札。这可用于佐证( )
①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②敦煌是古代中国宗教文化中心
③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
④佛教对中国文化有较大影响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丝绸之路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有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经典”“敦煌西北烽燧遗址中发现用丝绸包裹粟特文信札”可知,粟特文信札与丝绸包裹反映了丝路贸易往来,多元宗教经典体现了文化传播,由此得出,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①正确;根据材料“约90%为佛教典籍,另有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经典,以及大量官府文书、文学作品等”可知,多元宗教与世俗文化并存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③正确;根据材料“约90%为佛教典籍”可知,佛教文献占比极高,反映其传播深度与影响力较大,④正确;敦煌虽存大量宗教文献,但未提及其宗教理论创新或核心地位,敦煌是丝路文化交流枢纽,但非宗教核心区域,②错误。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22.(2025·全国·模拟预测)如图所示是10世纪中国外输陶瓷及地区。该图体现了当时中国( )
经济重心南移 B.对外交流频繁
C.交通系统发展 D.手工技艺进步
【答案】B
【知识点】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0世纪(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0世纪中国南北瓷窑所生产的瓷器销往了亚洲各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世纪正处于唐末、五代和宋初,这一时期中外经贸、文化往来较为频繁,瓷器的外输就是明证,B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中叶,材料没有体现南北经济问题,体现的是中外经济问题,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当时中国的交通的发展情况,不能说明交通系统发展,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对外贸易问题,与手工业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3.(2025·山东·模拟预测)1657年,产自中国的茶叶首次来到英国,随即风靡开来,甚至改变了英国人的作息习惯,“中午稍晚一些时候,人们要停下来喝茶,在18世纪,午茶演变成一顿分开的饭点”。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社会观念的转变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世界市场的形成 D.生产效率的提高
【答案】C
【知识点】饮食文化的交流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18世纪(世界)。根据材料可知,茶叶在英国流行开来,并影响了一个国家的作息习惯,这一现象得益于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形成,茶叶大量且持续不断地出口英国,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观念的改变,排除A项;茶叶首次来到英国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展,排除B项;生产效率的高低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4.(2025·安徽·一模)1993年关贸总协定谈判中,美国要求欧洲国家开放市场,允许美国电影、电视、磁带、书籍等文化产品自由进入。法国坚决反对把文化产品等同于一般产品,并提出了“文化例外”的主张。据此可知( )
A.美国丧失了文化的霸权地位 B.资本主义阵营已完全分裂
C.法国此举意在维护文化安全 D.法国对战后国际秩序不满
【答案】C
【知识点】现代文化产品的贸易与交流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背景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美国要求欧洲国家开放市场”“文化产品自由进入”“法国坚决反对把文化产品等同于一般产品”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反对把文化产品等同于一般产品,是为了应对美国文化的冲击,目的在于维护自身文化安全,C项正确;只有法国一国尝试维护文化主权,不足以说明美国已丧失了文化霸权地位,排除A项;“西方阵营已完全分裂”的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法国希望保护民族文化,并未强调法国对战后世界秩序不满,排除D项。故选C项。
25.(2025·河北保定·一模)下图为西域古国于阗地区的合璧钱,又称和田马钱,是公元1-3世纪当地制造的钱币。图中钱币为小钱,呈不规则圆形,一面为浅浮雕骆驼纹和一圈佉卢文字(于阗、鄯善地区语言),制作工艺源自古希腊的“打压法”,另一面有篆书“六铢钱”。从中可以判断出( )
①该币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物证 ②陆上丝绸之路保持长期畅通
③少数民族地区吸收中原文化 ④当时于阗地区边境贸易繁荣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B
【知识点】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公元1-3世纪的世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结论:钱币的打压法工艺源自古希腊(西方),而篆书“六铢钱”属于中原汉字文化(东方),两者结合体现了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技术、文字与艺术的融合;于阗是西域古国(少数民族地区),钱币上的篆书“六铢钱”直接采用中原汉字,这表明于阗主动吸收并模仿中原的货币制度和文化符号,据结论可知,①③正确。题干仅提及钱币存在于公元1-3世纪,无法证明丝绸之路在更长时间内的“长期畅通”,②错误;钱币的存在仅能说明存在贸易活动,但无法直接得出“繁荣情况”,④错误。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26.(2025·河南新乡·二模)下图所示为清朝宫廷使用的铜镀金洋楼钟,于18世纪由英国制造。钟顶矗立着一位阿拉伯人,钟上层建筑环绕一圈哥特式长窗,窗内各有一位打扮成教皇模样的僧侣,手持长杖,神态端庄。该楼钟集中反映了( )
全球贸易的兴起 B.世界文化的多样
C.多元文化的融合 D.审美观念的趋同
【答案】C
【知识点】钟表的发展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中国)。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英国制造”“阿拉伯人”“哥特式长窗”“教皇模样的僧侣”可知,铜镀金洋楼钟体现了世界不同地区文化元素的融合,C项正确;全球贸易兴起是15世纪的新航路开辟,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世界文化的交融,而不是世界文化的多样,排除B项;清朝宫廷使用的物品具有外来文化元素,不能据此说明审美观念的趋同,排除D项。故选C项。
27.(2025·新疆乌鲁木齐·二模)18世纪后期,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李嘉图认为,全球化为各国开展国际合作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平等”“公平”的发展环境。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尚不发达国家)一旦卷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统治的世界市场……就会在奴隶制、农奴制等野蛮暴行上,再加上过度劳动的文明暴行”。比较两者看法可知( )
A.李嘉图强调西方国家应承担历史责任 B.两者都揭示出殖民扩张的残酷本质
C.全球化改变了国际交往的不平等关系 D.马克思对世界历史展开批判性研究
【答案】D
【知识点】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英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马克思指出不发达国家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会遭遇奴役、过度劳动等“暴行”,这是对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历史的批判性研究,D项正确;李嘉图强调全球化提供“平等”“公平”环境,未提及西方国家承担历史责任,排除A项;李嘉图未揭示殖民扩张残酷本质,他仅肯定全球化的“平等”一面,只有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压迫,排除B项;马克思的论述表明,不发达国家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后遭受奴役,说明国际交往仍不平等,与“改变不平等关系”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
28.(2025·贵州黔东南·一模)16—17世纪,来自中亚和蒙古的商队频频造访西伯利亚的各个城市,将那里的毛皮和其他商品运往中原地区。传统的“毛皮之路”东段路线在这一时期向东北方向偏移,中俄毛皮贸易取代俄国—中亚毛皮贸易,在欧亚内陆毛皮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毛皮之路”的变化( )
A.引发了农牧文明碰撞 B.丰富了丝绸之路内涵
C.深受政治局势的影响 D.服务于沙俄殖民扩张
【答案】C
【知识点】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至17世纪的世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沙俄在中亚和北亚地区的扩张,改变了当地的民族分布格局,也使俄国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同清朝有了更多的商贸往来,C项正确;“毛皮之路”的变化伴随着农牧文明的碰撞,但二者不是因果关系,排除A项;这一变化只是“毛皮之路”的路线变化,并没有涉及主要商品和文化内涵的变化,排除B项;这一变化是沙俄扩张的客观结果,并非沙俄有意为之,排除D项。故选C项。
29.(2025·内蒙古赤峰·二模)《开蒙要训》创作于六朝时期,唐五代时在敦煌地区广泛流传,当地州县学、寺学普遍采用该书作为儿童启蒙教材。近代在敦煌藏经洞发现该书的多个写本,内容涉及自然地理、伦理道德、纺织女红、司法审案等。这些写卷( )
A.是唐代社会生活的客观反映 B.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C.反映古代基础教育体系完备 D.是研究敦煌教育的一手史料
【答案】D
【知识点】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五代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开蒙要训》在唐五代时在敦煌地区作为儿童启蒙教材,近代发现其多个写本,所以它是研究敦煌教育的一手史料,D项正确;该书创作于六朝时期,不能完全说是唐代社会生活的客观反映,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内部的文化,不是中外文化交流,排除B项;启蒙教材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儿童,不能反映古代基础教育体系完备,排除C项。故选D项。
30.(2025·陕西商洛·三模)统计显示,自2025年1月29日上映以来,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屡破纪录。该影片不仅在国内热度爆棚,在国外也引起了广泛关注,美国巨幕电影首席执行官里奇·盖尔方德感慨:“中国大片的规模与创新力,正在重塑全球电影市场格局。”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新时代中国( )
A.电影业借助传统文化得到新发展
B.动漫产业引领国际文化发展潮流
C.改革开放使人民的生活丰富多彩
D.经济发展助推文化强国目标实现
【答案】A
【知识点】现代文化产品的贸易与交流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哪吒闹海为蓝本进行创作,借助传统文化元素,通过现代电影技术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广泛影响,体现了电影业借助传统文化得到新发展,A项正确;仅仅一部动画电影取得成功,不足以说明中国动漫产业引领了国际文化发展潮流,说法夸张,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电影业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没有直接体现改革开放与人民生活丰富多彩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表达《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上映的原因,得不出经济发展与实现文化强国目标之间的具体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
二、材料题
31.(2025·广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3世纪的阿拉伯文献中,硝(火药的主要成分之一)被称作“巴睿得”,因来自中国,故又名“中国雷”。欧洲文献中最早的火药知识全都来自阿拉伯地区。大约14世纪上半期,火药已经在欧洲广泛传播。
——摘编自武斌《重回1500—1800:西方崛起时代的中国元素》等
材料二 最晚到17世纪初,欧洲传统产品天鹅绒已传入广州等地,并开始生产,其后逐步向江浙等地扩展。中国的天鹅绒生产发展迅速,其中绣花和嵌绣黄金的高级天鹅绒产品,技艺之精湛已经超过欧洲的水平。利玛窦注意到,中国的产品所要的价钱,“大约是我们在西方所付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中国天鹅绒大量销往日本、菲律宾、欧洲,并通过马尼拉转贩到美洲的广大市场。
——摘编自沈定平《“伟大相遇”与“对等较量”》等
(1)根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中国火药传播到欧洲和欧洲天鹅绒传播到中国的路径。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天鹅绒后来居上并远销海外的原因。
【答案】(1)火药传播路径:中国→阿拉伯地区→欧洲。天鹅绒传播路径:欧洲→广州(通商口岸)→江浙等地。
(2)原因:技艺精湛程度超过欧洲原品,形成产品竞争力;具有成本优势,性价比高;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贸易网络形成,中国通过广州等港口融入世界市场。
【知识点】中国科技在世界的传播、服饰的交流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古代世界。由材料“欧洲文献中最早的火药知识全都来自阿桓伯地区。大约14世纪上半期,火药已经在欧洲广泛传播。”可知,火药传播路径:中国→阿拉伯地区→欧洲。由材料“最晚到17世纪初,欧洲传统产品天鹅绒已传入广州等地,并开始生产,其后逐步向江浙等地扩展。”可知,天鹅绒传播路径:欧洲→广州(通商口岸)→江浙等地。
(2)本题是原因题。时空是近代世界。由材料“中国的天鹅绒生产发展迅速,其中绣花和嵌绣黄金的高级天鹅绒产品,技艺之精湛已经超过欧洲的水平。”可知,技艺精湛程度超过欧洲原品,形成产品竞争力;由材料“利玛窦注意到,中国的产品所要的价钱,‘大约是我们在西方所付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可知,具有成本优势,性价比高;由材料“中国天鹅绒大量销往日本、菲律宾、欧洲,并通过马尼拉转贩到美洲的广大市场。”及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贸易网络形成,中国通过广州等港口融入世界市场。
32.(2025·山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农业时代,人们主要依靠太阳、月亮的升落来划分时间,“一顿饭”“一炷香”等常被用来表达时间长度。14世纪前后,欧洲出现了机械钟,钟面上通常没有指针,只是为了在祷告时间让人们听到钟声。后来,钟面上普遍安装了时针;再后来,时钟有了分针、秒针。“准时”逐渐具有了概念上的意义。
但是,人们仍然生活在不同的时间里。1843年,在美国波茨维尔镇选举中,选民因投票站关闭的时间产生争论。一名选举监督员依据三天前在费城核准过的表宣布,投票站确实是在7点按规定准时关闭的。但有许多目击者按照本地的时间说,8点20前还有市民在投票。选举失败方由此发起了旨在推翻选举结果的运动。
1884年,格林尼治时间正式被确定为国际标准时间。就在这一年,有人写文章抱怨说:“把时间分割成这么僵化的时段……根本没有考虑我们的性情和情感差异。”1891年,一则电子信号钟广告宣称,“主宰者”型钟表“提供军人般的准确”,学校、办公场所和工厂都应该使用它。1914年的另一则钟表广告说,钟表“可以节省金钱,强化纪律,增加生产时间”。2010年,在“深圳十大观念”评选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居于首位。
时间也是诗人的朋友。徐志摩在《我等候你》中写道:你怎还不来?希望/在每一秒钟上允许开花……钟上的针不断的比着/玄妙的手势,像是指点/像是同情……
——据【美】罗伯特·莱文《时间地理》等摘编
以“时间与生活”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论题:时间观念的变迁映射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阐述:农业社会中,时间认知紧密依附于自然现象。人们遵循着自然的节律进行耕种、收获,生活节奏相对缓慢而稳定。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14世纪前后,欧洲出现了机械钟。最初,钟面没有指针,只是为了在祷告时间提醒人们。但随着时针、分针、秒针的陆续出现,“准时”开始具有了概念上的意义。这一转变反映了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生产活动变得更加复杂和有组织,精确的时间计量成为提高生产效率和社会协作的必要条件。1884年,格林尼治时间被确定为国际标准时间,这标志着时间的标准化和全球化。此后,时间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愈发凸显,时间成为了一种宝贵的资源,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对时间的精准把握成为提高效率、追求成功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时间与生活相互影响、相互塑造。从农业时代的自然时间观到现代社会的精准时间观,时间的演变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推动了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效率提升。
【知识点】钟表的发展
【详解】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古代至近现代的世界。设问是以“时间与生活”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首先,根据材料“农业时代,人们主要依靠太阳、月亮的升落来划分时间,‘一顿饭’‘一炷香’等常被用来表达时间长度。”“把时间分割成这么僵化的时段……根本没有考虑我们的性情和情感差异。”“可以节省金钱,强化纪律,增加生产时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及所学可得出论题:时间观念的变迁映射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其次,由材料“农业时代,人们主要依靠太阳、月亮的升落来划分时间,‘一顿饭’‘一炷香’等常被用来表达时间长度。”及所学可知,农业社会中,时间认知紧密依附于自然现象。人们遵循着自然的节律进行耕种、收获,生活节奏相对缓慢而稳定。由材料“14世纪前后,欧洲出现了机械钟,钟面上通常没有指针,只是为了在祷告时间让人们听到钟声。后来,钟面上普遍安装了时针;再后来,时钟有了分针、秒针。‘准时’逐渐具有了概念上的意义。”及所学可知,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14世纪前后,欧洲出现了机械钟。最初,钟面没有指针,只是为了在祷告时间提醒人们。但随着时针、分针、秒针的陆续出现,“准时”开始具有了概念上的意义。这一转变反映了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由材料“1843年,在美国波茨维尔镇选举中,选民因投票站关闭的时间产生争论。一名选举监督员依据三天前在费城核准过的表宣布,投票站确实是在7点按规定准时关闭的。但有许多目击者按照本地的时间说,8点20前还有市民在投票。选举失败方由此发起了旨在推翻选举结果的运动。”及所学可知,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生产活动变得更加复杂和有组织,精确的时间计量成为提高生产效率和社会协作的必要条件。由材料“1884年,格林尼治时间正式被确定为国际标准时间。”“学校、办公场所和工厂都应该使用它”“可以节省金钱,强化纪律,增加生产时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及所学可知,1884年,格林尼治时间被确定为国际标准时间,这标志着时间的标准化和全球化。此后,时间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愈发凸显,时间成为了一种宝贵的资源,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对时间的精准把握成为提高效率、追求成功的关键因素。最后,总结升华,指明时间与生活的关系。时间与生活相互影响、相互塑造。从农业时代的自然时间观到现代社会的精准时间观,时间的演变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推动了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效率提升。
33.(24-25高三上·贵州六盘水·阶段练习)商路的开辟对促进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最大的影响,并不在于货品的流通,而在于丝路上穿行的人们将他们各自的文化像种子一样沿途撒播,包括观念、信仰、技术以及它们在物质上的表现。因此,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诸种文明的穿行与交流之路。
——摘自(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任选一个或多个角度,自拟一个论题,并子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论题: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论述:中国古代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不仅是商贸路线,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出产的丝绸被辗转贩运到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成为广受欢迎的珍贵 商品。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到西方,极大地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和变革。佛教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 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阿拉伯的历法和医术传入中国。
总之,丝绸之路是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促进了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加速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知识点】丝绸之路
【详解】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西汉(中国和世界)。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任选一个或多个角度,自拟一个论题,并子以论述”,结合所学史实,可以拟定题目为: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其次,论述,由材料“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最大的影响,并不在于货品的流通,而在于丝路上穿行的人们将他们各自的文化像种子一样沿途撒播”可得出,中国古代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由材料“包括观念、信仰、技术以及它们在物质上的表现”及所学可得出,可从丝绸之路地位和对世界影响角度分析,比如:“丝绸之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不仅是商贸路线,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出产的丝绸被辗转贩运到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成为广受欢迎的珍贵商品。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到西方,极大地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和变革;由材料“ 因此,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诸种文明的穿行与交流之路”可得出,可从佛教、中亚西亚和阿拉伯文化等角度分析,比如:佛教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阿拉伯的历法和医术传入中国;最后进行总结概括,总之,丝绸之路是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促进了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加速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4.(2025·湖北·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不仅是一种饮品文化,更是一种生活艺术和精神追求,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生活方式。这些思想和理念对于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其深邃的内涵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有着诸多契合之处,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元素。
请以“茶文化与内涵”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答案】茶文化中的“中和”思想作为一种平和思想, 讲究各方面条件的和谐, 不管是品茶环境, 还是从人的心境,,都需要保持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需要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从实际出发。茶文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互为因果。茶文化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有促进了经济发展。随着中外贸易的发展,茶文化传播到西方,17世纪成为欧洲普通民众的饮品。这体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从文化融合看,在跨文化交流中,茶文化传播到不同国家后,与当地文化相互借鉴、融合,形成多元共存局面。有助于人们追求更精致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品质。传统茶文化与现代才艺相互融合,有利于提高审美标准和艺术修养。在我国悠久的发展历史中, 茶文化备受人们喜爱, 现如今,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人民群众向往的美好生活也包括对于茶文化的需求。所以在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进程中, 必须要继承我国茶文化, 是新时代人民群众的一致要求。
【知识点】饮食文化的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详解】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首先,根据题目要求“请以‘茶文化与内涵’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确定论题为“茶文化与社会发展”。其次,结合所学和题目要求,从社会影响、经济交流和文化融合的角度,论述茶文化的具体表现和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关系。从社会影响看,茶文化中的“中和”思想作为一种平和思想, 讲究各方面条件的和谐, 不管是品茶环境, 还是从人的心境,,都需要保持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需要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从实际出发。从经济交流看,茶文化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外的商贸往来,是经济交流的重要媒介。从文化融合看,体现了茶文化与世界文化及茶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从而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最后,总结升华。说明茶文化与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强调新时代坚持发展茶文化的重要性。
35.(2025·陕西安康·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边茶”是内地销往藏区的专供茶,有“西番茶”“马茶”等多种叫法。边茶贸易有悠久的历史,唐朝已有文献可考。北宋时,统治阶层意识到茶叶对西北少数民族的重要性,”茶之为物,西戎土蕃古今皆仰给之”“西人颇以善马至边,所嗜惟茶,乏茶与市”。蒙古族建立元朝,因其本部产马,没有必要保留茶马互市机构,茶马贸易被废止。明政府将茶引分为边引、腹引两类。边引(只能在边地少数民族地区销售的茶证)易行而腹引(行销内地茶的凭证)常滞、其原因在于明政府认为“茶乃番人之命,(边引)不宜多给,以存羁縻节制之意”。
——摘编自陈树珍《“边茶”贸易制度变迁》等
材料二 边茶用以交换内地缺乏的马匹、药材、羊毛、皮革、硼砂等物,同时茶税也成为国家财政和地方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边茶有着“以茶驭番”的功能,历朝中央政府通过调节茶叶输出的数量对边疆民族进行政治上的控制,加强中央政府与边疆民族的联系。此外,边茶还间接地充当了农耕与游牧两种文化交流的中介和纽带。以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为例,他们饮食生活中有四个主要的食品,分别是糌粑、肉、茶叶和酥油,唯有茶叶需要从内地输入,其种植、加工完全由千里之外的内地控制。
——摘编自刘志扬《边茶贸易与中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边茶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边茶贸易的作用。
【答案】(1)特点:①地域性;②历史悠久;③互补性;④阶段性;⑤政治性。
(2)作用:①发挥经济互补的作用;②增加政府收入;③是中央王朝控制和稳定边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④促进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和民族交融;⑤对边疆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识点】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一“‘边茶’是内地销往藏区的专供茶”可知地域性;据材料一“边茶贸易有悠久的历史”可知历史悠久;据材料二“边茶用以交换内地缺乏的马匹、药材、羊毛、皮革、硼砂等物”可知互补性;据材料一“蒙古族建立元朝,因其本部产马,没有必要保留茶马互市机构,茶马贸易被废止。”可知阶段性;据材料二“边茶有着‘以茶驭番’的功能”可知政治性。
(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二“边茶用以交换内地缺乏的马匹、药材、羊毛、皮革、硼砂等物”可知发挥经济互补的作用;据材料二“茶税也成为国家财政和地方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可知增加政府收入;据材料二“边茶有着‘以茶驭番’的功能”可知是中央王朝控制和稳定边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据材料二“边茶还间接地充当了农耕与游牧两种文化交流的中介和细带”可知促进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和民族交融;结合所学可知边茶贸易对边疆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6.(2025·陕西西安·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传佛教禅宗达摩把自己的眼皮割下扔在地上,结果眼皮在地上生根发芽,长成了茶树。这个故事来自卡姆弗1728年出版的《日本史》。但在日本传世的文献典籍和绘画 资料中,没有记载这个故事,中国有关达摩的相关典籍中也没有这一传说的记载。19世纪英国在印度等殖民地发展茶叶产业并取得成功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学者通过多种手法改写这个故事。记录“达摩眼皮变茶树”故事的欧洲报纸和杂志迅速增多,“茶 叶起源于中国”这一原本在西方已被广为接受的观点,火速被炮制成“茶叶印度起源说”。
——摘编自武汉大学《近代史研究》|达摩的眼皮:一个茶叶起源故事的由来、传播与变异(宋时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凝练一个观点,谈谈你对“达摩眼皮变茶树”故事传播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答案】观点:“达摩眼皮变茶树”故事在欧洲的传播与变异折射出文化交流与国家利益的交织。
阐释:“达摩眼皮变茶树”这一故事在近代通过欧洲传教士、商人和学者的传播,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象征。然而,其传播背后不仅体现了文化交融,更折射出欧洲国家在殖民扩张与贸易竞争中的利益诉求。16至18世纪,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启,茶叶作为中国的重要商品进入欧洲市场,饮茶逐渐从欧洲上流社会普及到各个阶层,成为欧洲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仅丰富了欧洲人的饮食文化,还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在英国,下午茶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交活动。清政府实行一口通商政策,只允许洋行在特定时间、在广州城外的特定区域,与官方特许经营商十三行开展贸易,英国等西方国家茶叶需求量甚大,而中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相对有限,这极大地限制了欧洲茶叶进口。随着英国在印度建立了茶叶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全产业链的资本主义经营模式,茶叶贸易重心从中国逐渐转向印度。在这一过程中,“达摩眼皮变茶树”的故事被欧洲人重新诠释,被扭曲为茶叶印度起源论,试图打破中国对茶叶的垄断,美化茶叶的印度起源,以服务于印度茶叶在欧洲的市场开拓。综上所述,“达摩眼皮变茶树”故事的欧洲传播,不仅是文化交融的见证,更是近代世界贸易与殖民扩张的缩影,它揭示了英国等先发国家崛起后利用学术主导权篡改历史、打压其他国家茶叶产业、服务本国贸易和殖民经济发展的话语逻辑。表明了文化交流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复杂关系,文化既是沟通的桥梁,也是利益的工具。
【知识点】饮食文化的交流、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详解】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和世界)。首先,根据题干要求“达摩眼皮变茶树”,结合所学史实,可以拟定题目为:“达摩眼皮变茶树”故事在欧洲的传播与变异折射出文化交流与国家利益的交织,其次,论述,由材料“据传佛教禅宗达摩把自己的眼皮割下扔在地上,结果眼皮在地上生根发芽,长成了茶树”可得出,“达摩眼皮变茶树”这一故事在近代通过欧洲传教士、商人和学者的传播,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象征。然而,其传播背后不仅体现了文化交融,更折射出欧洲国家在殖民扩张与贸易竞争中的利益诉求;由材料“但在日本传世的文献典籍和绘画 资料中,没有记载这个故事,中国有关达摩的相关典籍中也没有这一传说的记载”及所学可得出,16至18世纪,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启,茶叶作为中国的重要商品进入欧洲市场,饮茶逐渐从欧洲上流社会普及到各个阶层,成为欧洲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仅丰富了欧洲人的饮食文化,还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在英国,下午茶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交活动;由材料“19世纪英国在印度等殖民地发展茶叶产业并取得成功后”可得出,清政府实行一口通商政策,只允许洋行在特定时间、在广州城外的特定区域,与官方特许经营商十三行开展贸易,英国等西方国家茶叶需求量甚大,而中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相对有限,这极大地限制了欧洲茶叶进口。随着英国在印度建立了茶叶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全产业链的资本主义经营模式,茶叶贸易重心从中国逐渐转向印度;由材料“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学者通过多种手法改写这个故事。记录‘达摩眼皮变茶树’故事的欧洲报纸和杂志迅速增多,‘茶叶起源于中国’这一原本在西方已被广为接受的观点”及所学可得出,在这一过程中,“达摩眼皮变茶树”的故事被欧洲人重新诠释,被扭曲为茶叶印度起源论,试图打破中国对茶叶的垄断,美化茶叶的印度起源,以服务于印度茶叶在欧洲的市场开拓。综上所述,“达摩眼皮变茶树”故事的欧洲传播,不仅是文化交融的见证,更是近代世界贸易与殖民扩张的缩影,它揭示了英国等先发国家崛起后利用学术主导权篡改历史、打压其他国家茶叶产业、服务本国贸易和殖民经济发展的话语逻辑。最后进行总结概括,表明了文化交流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复杂关系,文化既是沟通的桥梁,也是利益的工具。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选必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4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单选题
1.(2025·江西新余·模拟预测)唐代通过官府组织的自凉州(甘肃武威市)至敦煌再向伊州、西州、庭州(三地今属于新疆)的运输,剑南道(治所为今成都)之练进入西域。胡商的贸易更将剑南之练通过市场环节,带到丝绸之路上的各个角落,河西白练贸易圈逐渐形成。唐政府该举措( )
A.加快陆上丝绸之路发展 B.体现唐代兼收并蓄政策
C.提升西域地方治理水平 D.说明政治中心西移趋向
2.(2025·浙江金华·三模)1998年德国打捞公司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附近海域发现一艘古代沉船,因靠近黑色礁石得名“黑石号”。经考证,这是一艘9世纪上半叶的阿拉伯商船。船上载有大量中国外销商品,虽历经千年岁月洗礼,大部分商品依旧保存完好,如同一部凝固的史书,生动展现了千年前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网络与文化交融。据此推断,该船运载的主要商品最有可能是( )
A.丝绸 B.瓷器 C.琉璃 D.香料
3.(2025·湖南·一模)3世纪,罗马帝国与萨珊波斯帝国交恶,丝绸之路西段贸易明显回落。4—5世纪,两大帝国出现战争转向和平的契机,丝绸之路西段出现了长期稳定的局面。6世纪萨珊波斯阻断了丝路西段交通,拜占庭查士丁尼一世一方面签约纳贡谋求和平,另一方面努力开辟草原丝路和海上丝路交通以获得中国丝绸。这些变化表明( )
A.两大帝国交往与交流的主旋律是和平与合作
B.丝绸之路西段贸易的广度和范围不断被拓宽
C.沿路大国关系影响丝绸之路贸易的通阻与兴衰
D.萨珊波斯对罗马—拜占庭帝国皆处于军事优势
4.(2025·内蒙古包头·三模)18世纪末,欧洲国家以海外殖民地为主要基地,在全球建立了约1600座不同类型的植物园。这些植物园充当了获取外来高价值植物的农业实验站和国内外大宗贸易植物、稀有药物性植物及经济植物的驯化中转站。这些植物园的建立说明( )
A.殖民地的地位提高 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C.商品输出开始出现 D.全球之间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5.(2025·福建福州·模拟预测)在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记载中,“赛里斯”泛指生产丝绸的亚洲远东国家或地区,并无明确的地理位置。然而公元4世纪拜占庭作家阿米亚努斯在其著作《历史》中,不但将“赛里斯”划归萨珊波斯(今伊朗),且深化了有关内容与细节。阿米亚努斯的描述侧面反映出( )
A.东西交流逐渐加深 B.丝绸之路贸易受阻
C.地理知识不断丰富 D.历史研究注重细节
6.(24-25高三下·辽宁沈阳·阶段练习)《唐开元廿年瓜州都督府给西州都督府过所》载:“粟特商胡石染典,赍奴婢、驼马及缣帛等物,自伊州诣西州,道出瓜州,乃请过所。文内备录其名籍、货贿,钤‘伊州都督府印’‘瓜州都督府印’以验。”又同地唐墓出土波斯银器、天竺佛画,并有粟特文简牍存焉。由此可见,唐代( )
A.通使互市皆由官营 B.边陲诸郡自治其民
C.丝路市易规检详密 D.西来异俗尽代华风
7.(2025·湖北黄冈·模拟预测)以下是不同时期跨区域贸易状况表。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时间 代表性商品 主要贸易通道
公元前6世纪 地毯、香料 波斯御道
13世纪 瓷器、乳香 丝绸之路
17世纪 烟草、黑奴 三角贸易
19世纪 茶叶、棉布 全球海上贸易
A.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格局 B.商品逐渐转向以大众消费品为主
C.资本流动全球化成为主导趋势 D.国际多边贸易体制从兴起到繁荣
8.(2025·江苏南京·模拟预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2021年)显示:“全球75%的影视作品由欧美公司制作,非洲国家电影仅占0.1%。”法国学者布迪厄批判:“西方通过学术评价体系垄断文明标准,将非西方艺术贬为地方性知识。”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是( )
A.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加剧文化传播不平等
B.冷战期间美苏的竞争导致文化输出失衡
C.非洲国家独立后忽视本土文化产业发展
D.世界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文化霸权的确立
9.(2025·浙江·模拟预测)观察下面的示意图,通过图中所示路线,最有可能发生的是( )
A.汉朝与罗马帝国有官方的直接往来 B.樱桃、杏等从亚洲传到罗马
C.葡萄、苜蓿、玉米等作物传入中国 D.中国的指南针向西传入欧洲
10.(2025·重庆·三模)下图是13世纪的地中海贸易路线简图,图中所示的贸易网络( )
A.促进了跨区域物质文化多级流通 B.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
C.催生了以白银为基准的货币体系 D.加速伊斯兰教向东亚单向传播
11.(24-25高三下·海南·阶段练习)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人理查德·帕斯卡尔推出《战略家的头脑——日本企业的管理艺术》,构建一种充满信任的人际关系。在此基础上,美国IBM公司确立尊重人、信任人的企业宗旨,麦当劳倡导家庭式快乐文化,都大获成功。这说明( )
A.跨文化学习助推企业管理创新 B.日本企业取得全球竞争的优势
C.全球化的深入增强了美国实力 D.跨国公司成为文化交融的主体
12.(2025·吉林通化·三模)下表是中世纪世界主要文明圈的一些发展情况,表格说明( )
A.文化交往伴随着物质交往 B.各文明圈内具有同一性
C.商业在各文明圈缓慢发展 D.世界性商贸体系已形成
13.(24-25高三下·重庆·阶段练习)骆驼古称“橐驼”,是西北地区常见的牲畜,也是重要交通运载工具,骆驼形象大量出现在西北地区的墓葬壁画中。下列两幅不同时期壁画中典型骆驼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A.丝绸之路上贸易的兴衰变化 B.民族交融程度的不断加深
C.中原王朝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D.西北地区畜牧业迅速发展
14.(2025·安徽芜湖·二模)19世纪末以来,新疆地区陆续出土大量魏晋时期汉文经典纸质写本残卷,包括《论语》《春秋左传》《战国策》《孝经》《三国志》等。这些或是当年从中原辗转流传下来,或者当时西域人学习汉字后写成。这印证了当时( )
A.重视教育成为社会共识 B.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C.书法开始成为一种艺术 D.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
15.(2025·福建厦门·三模)北宋中期以后,于阗、拂菻(拜占庭)等国使者往往改道吐鲁番盆地——河湟谷地(今西宁一带)前往中原,进贡地图、珠玉、珊瑚等;宋朝则“每赐以晕锦旋襴衣、金带、器币”。这反映出当时( )
A.民间消费市场有所扩大 B.文明交流存在现实需求
C.辽朝建立冲击原有商路 D.对外交往内容不断丰富
16.(2025·河北秦皇岛·模拟预测)下图为1840~1910年在华英国建筑师群体数量的统计情况(单位:人/个)。这一现象( )
A.表明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 B.致使建筑行业被列强所垄断
C.有效改善了民众生活条件 D.客观上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
17.(2025·陕西安康·模拟预测)公元6世纪,西域地区的高昌国继承了敦煌流行的聚族而葬和用砾石堆垒茔圈的葬俗,其墓采用汉式墓葬形制,墓顶结构则为中原地区罕见的平弧顶。这一葬俗可用来印证该区域( )
A.立足本地的文化交融 B.封建化进程逐渐加快
C.与内地的一体化发展 D.受中原文化影响有限
18.(2025·黑龙江·二模)如表是《东南亚地区出土的汉朝文物(部分)》简表,据此推论正确的是( )
地区 遗址 出土文物
泰国南部(马来半岛最南端) 考山考等遗址 岭南类型和江东(江浙)类型陶瓷器
越南东南沿海 沙萤文化墓地 铜镜、铜容器和铜炊具,印度产各类珠子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 潘坤帕遗址 铜镜,来自印度、罗马的玻璃及黄金珠饰
A.汉代生活习俗在当地流行 B.汉文化走出国门迈向世界
C.中西文化交流呈繁荣景象 D.中华文化发展领先于世界
19.(2025·河北沧州·二模)下图为元代藏文文献蔡巴·贡噶多吉《红史》的相关记载。
1.(僧人)念一次超度经给五十多块大砖茶 2.土鼠年,蔡巴听到法王转世之事迹后,马上派人给他送去茶叶和邀请信 3.他(噶玛噶举派四世噶玛巴活佛)从九月到鼠年二月,因为调解了朵甘思地方的大纠纷,所以各地纷纷送来礼品,其中有马七百多匹,金子二千多两,砖茶五百块……
这主要反映出( )
西南丝绸之路繁荣 B.边患问题缓和
C.汉藏民族文化交融 D.茶马贸易兴起
20.(2025·广东汕头·二模)自从狮子形象传入我国,昆仑奴牵狮造型发生了深刻变化。读下表:
昆仑奴牵狮形象的变化
元素 具体表现 初唐、盛唐 中唐、晚唐 五代以后
昆仑奴 用力、神色紧张 + — —
引绳僵直 ++ + —
数量 ++ + —
狮 獠牙 + + —
装饰 — + ++
表情狰狞 ++ + —
注:“+”表示包含相关元素;“—”表示不含相关元素
上表反映了( )
A.异域文化的中国化趋势 B.盛唐文化逐渐走向衰落
C.陆上丝绸之路日渐阻滞 D.藩镇割据影响艺术创作
21.(2025·内蒙古·二模)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文献超五万件,其中约90%为佛教典籍,另有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经典,以及大量官府文书、文学作品等。此外,敦煌西北烽燧遗址中发现用丝绸包裹粟特文信札。这可用于佐证( )
①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②敦煌是古代中国宗教文化中心
③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
④佛教对中国文化有较大影响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2025·全国·模拟预测)如图所示是10世纪中国外输陶瓷及地区。该图体现了当时中国( )
经济重心南移 B.对外交流频繁
C.交通系统发展 D.手工技艺进步
23.(2025·山东·模拟预测)1657年,产自中国的茶叶首次来到英国,随即风靡开来,甚至改变了英国人的作息习惯,“中午稍晚一些时候,人们要停下来喝茶,在18世纪,午茶演变成一顿分开的饭点”。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社会观念的转变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世界市场的形成 D.生产效率的提高
24.(2025·安徽·一模)1993年关贸总协定谈判中,美国要求欧洲国家开放市场,允许美国电影、电视、磁带、书籍等文化产品自由进入。法国坚决反对把文化产品等同于一般产品,并提出了“文化例外”的主张。据此可知( )
A.美国丧失了文化的霸权地位 B.资本主义阵营已完全分裂
C.法国此举意在维护文化安全 D.法国对战后国际秩序不满
25.(2025·河北保定·一模)下图为西域古国于阗地区的合璧钱,又称和田马钱,是公元1-3世纪当地制造的钱币。图中钱币为小钱,呈不规则圆形,一面为浅浮雕骆驼纹和一圈佉卢文字(于阗、鄯善地区语言),制作工艺源自古希腊的“打压法”,另一面有篆书“六铢钱”。从中可以判断出( )
①该币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物证 ②陆上丝绸之路保持长期畅通
③少数民族地区吸收中原文化 ④当时于阗地区边境贸易繁荣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26.(2025·河南新乡·二模)下图所示为清朝宫廷使用的铜镀金洋楼钟,于18世纪由英国制造。钟顶矗立着一位阿拉伯人,钟上层建筑环绕一圈哥特式长窗,窗内各有一位打扮成教皇模样的僧侣,手持长杖,神态端庄。该楼钟集中反映了( )
全球贸易的兴起 B.世界文化的多样
C.多元文化的融合 D.审美观念的趋同
27.(2025·新疆乌鲁木齐·二模)18世纪后期,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李嘉图认为,全球化为各国开展国际合作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平等”“公平”的发展环境。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尚不发达国家)一旦卷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统治的世界市场……就会在奴隶制、农奴制等野蛮暴行上,再加上过度劳动的文明暴行”。比较两者看法可知( )
A.李嘉图强调西方国家应承担历史责任 B.两者都揭示出殖民扩张的残酷本质
C.全球化改变了国际交往的不平等关系 D.马克思对世界历史展开批判性研究
28.(2025·贵州黔东南·一模)16—17世纪,来自中亚和蒙古的商队频频造访西伯利亚的各个城市,将那里的毛皮和其他商品运往中原地区。传统的“毛皮之路”东段路线在这一时期向东北方向偏移,中俄毛皮贸易取代俄国—中亚毛皮贸易,在欧亚内陆毛皮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毛皮之路”的变化( )
A.引发了农牧文明碰撞 B.丰富了丝绸之路内涵
C.深受政治局势的影响 D.服务于沙俄殖民扩张
29.(2025·内蒙古赤峰·二模)《开蒙要训》创作于六朝时期,唐五代时在敦煌地区广泛流传,当地州县学、寺学普遍采用该书作为儿童启蒙教材。近代在敦煌藏经洞发现该书的多个写本,内容涉及自然地理、伦理道德、纺织女红、司法审案等。这些写卷( )
A.是唐代社会生活的客观反映 B.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C.反映古代基础教育体系完备 D.是研究敦煌教育的一手史料
30.(2025·陕西商洛·三模)统计显示,自2025年1月29日上映以来,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屡破纪录。该影片不仅在国内热度爆棚,在国外也引起了广泛关注,美国巨幕电影首席执行官里奇·盖尔方德感慨:“中国大片的规模与创新力,正在重塑全球电影市场格局。”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新时代中国( )
A.电影业借助传统文化得到新发展
B.动漫产业引领国际文化发展潮流
C.改革开放使人民的生活丰富多彩
D.经济发展助推文化强国目标实现
二、材料题
31.(2025·广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3世纪的阿拉伯文献中,硝(火药的主要成分之一)被称作“巴睿得”,因来自中国,故又名“中国雷”。欧洲文献中最早的火药知识全都来自阿拉伯地区。大约14世纪上半期,火药已经在欧洲广泛传播。
——摘编自武斌《重回1500—1800:西方崛起时代的中国元素》等
材料二 最晚到17世纪初,欧洲传统产品天鹅绒已传入广州等地,并开始生产,其后逐步向江浙等地扩展。中国的天鹅绒生产发展迅速,其中绣花和嵌绣黄金的高级天鹅绒产品,技艺之精湛已经超过欧洲的水平。利玛窦注意到,中国的产品所要的价钱,“大约是我们在西方所付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中国天鹅绒大量销往日本、菲律宾、欧洲,并通过马尼拉转贩到美洲的广大市场。
——摘编自沈定平《“伟大相遇”与“对等较量”》等
(1)根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中国火药传播到欧洲和欧洲天鹅绒传播到中国的路径。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天鹅绒后来居上并远销海外的原因。
32.(2025·山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农业时代,人们主要依靠太阳、月亮的升落来划分时间,“一顿饭”“一炷香”等常被用来表达时间长度。14世纪前后,欧洲出现了机械钟,钟面上通常没有指针,只是为了在祷告时间让人们听到钟声。后来,钟面上普遍安装了时针;再后来,时钟有了分针、秒针。“准时”逐渐具有了概念上的意义。
但是,人们仍然生活在不同的时间里。1843年,在美国波茨维尔镇选举中,选民因投票站关闭的时间产生争论。一名选举监督员依据三天前在费城核准过的表宣布,投票站确实是在7点按规定准时关闭的。但有许多目击者按照本地的时间说,8点20前还有市民在投票。选举失败方由此发起了旨在推翻选举结果的运动。
1884年,格林尼治时间正式被确定为国际标准时间。就在这一年,有人写文章抱怨说:“把时间分割成这么僵化的时段……根本没有考虑我们的性情和情感差异。”1891年,一则电子信号钟广告宣称,“主宰者”型钟表“提供军人般的准确”,学校、办公场所和工厂都应该使用它。1914年的另一则钟表广告说,钟表“可以节省金钱,强化纪律,增加生产时间”。2010年,在“深圳十大观念”评选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居于首位。
时间也是诗人的朋友。徐志摩在《我等候你》中写道:你怎还不来?希望/在每一秒钟上允许开花……钟上的针不断的比着/玄妙的手势,像是指点/像是同情……
——据【美】罗伯特·莱文《时间地理》等摘编
以“时间与生活”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33.(24-25高三上·贵州六盘水·阶段练习)商路的开辟对促进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最大的影响,并不在于货品的流通,而在于丝路上穿行的人们将他们各自的文化像种子一样沿途撒播,包括观念、信仰、技术以及它们在物质上的表现。因此,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诸种文明的穿行与交流之路。
——摘自(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任选一个或多个角度,自拟一个论题,并子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4.(2025·湖北·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不仅是一种饮品文化,更是一种生活艺术和精神追求,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生活方式。这些思想和理念对于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其深邃的内涵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有着诸多契合之处,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元素。
请以“茶文化与内涵”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35.(2025·陕西安康·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边茶”是内地销往藏区的专供茶,有“西番茶”“马茶”等多种叫法。边茶贸易有悠久的历史,唐朝已有文献可考。北宋时,统治阶层意识到茶叶对西北少数民族的重要性,”茶之为物,西戎土蕃古今皆仰给之”“西人颇以善马至边,所嗜惟茶,乏茶与市”。蒙古族建立元朝,因其本部产马,没有必要保留茶马互市机构,茶马贸易被废止。明政府将茶引分为边引、腹引两类。边引(只能在边地少数民族地区销售的茶证)易行而腹引(行销内地茶的凭证)常滞、其原因在于明政府认为“茶乃番人之命,(边引)不宜多给,以存羁縻节制之意”。
——摘编自陈树珍《“边茶”贸易制度变迁》等
材料二 边茶用以交换内地缺乏的马匹、药材、羊毛、皮革、硼砂等物,同时茶税也成为国家财政和地方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边茶有着“以茶驭番”的功能,历朝中央政府通过调节茶叶输出的数量对边疆民族进行政治上的控制,加强中央政府与边疆民族的联系。此外,边茶还间接地充当了农耕与游牧两种文化交流的中介和纽带。以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为例,他们饮食生活中有四个主要的食品,分别是糌粑、肉、茶叶和酥油,唯有茶叶需要从内地输入,其种植、加工完全由千里之外的内地控制。
——摘编自刘志扬《边茶贸易与中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边茶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边茶贸易的作用。
36.(2025·陕西西安·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传佛教禅宗达摩把自己的眼皮割下扔在地上,结果眼皮在地上生根发芽,长成了茶树。这个故事来自卡姆弗1728年出版的《日本史》。但在日本传世的文献典籍和绘画 资料中,没有记载这个故事,中国有关达摩的相关典籍中也没有这一传说的记载。19世纪英国在印度等殖民地发展茶叶产业并取得成功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学者通过多种手法改写这个故事。记录“达摩眼皮变茶树”故事的欧洲报纸和杂志迅速增多,“茶 叶起源于中国”这一原本在西方已被广为接受的观点,火速被炮制成“茶叶印度起源说”。
——摘编自武汉大学《近代史研究》|达摩的眼皮:一个茶叶起源故事的由来、传播与变异(宋时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凝练一个观点,谈谈你对“达摩眼皮变茶树”故事传播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知识点1:丝绸之路
1.名称来源:
(1)人类早期几个文明中心之间的交往通道中,最著名的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
(2)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而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
2.标志事件: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此次出使被称为“凿空”,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3.分支路线: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尤为复杂。
4.衰落: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知识点2: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1.综述:除丝绸之路外,古代欧亚大陆还存在其他重要的商路,它们往往也被纳入“丝绸之路”的广义范畴。
2.概况
(1)“草原丝绸之路”: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
(2)“西南丝绸之路”: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
(3)“海上丝绸之路”
①早在西汉,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②宋元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
③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知识点3: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物质和技术
(1)对外输出
①随着丝绸的不断向西出口,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
②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也很早经由中亚向西传播。
③瓷器主要经由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深受当地人喜爱。
④西亚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国各类瓷器。
(2)对内引入
①西汉获得了大宛国当地出产的良种“汗血马”,同时引进了优良的饲草苜蓿,以及葡萄等水果。
②西瓜和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物种,如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萝卜等,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
③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曾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④宋元时期,棉花从陆、海两个渠道传入中国。
⑤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
2.精神和文化
(1)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此后逐渐中国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
(2)丝绸之路沿线保存下来的著名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
(3)继佛教之后,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4)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知识点1: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15世纪之前:世界贸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
2.地理大发现后
(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
(2)表现:
①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咖啡、烟草、可可等出现在欧洲市场并成为欧洲人喜爱的商品。
②欧洲的产品也开始在美洲市场销售。
③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如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等。
④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工业革命以后
(1)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使欧美国家需要寻求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形成了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2)类型丰富的工业产品,通过更快速的交通工具输送到世界各地。
4.两次世界大战期间:20世纪上半期的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因冷战的发生,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受到极大影响。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仍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
(3)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冷战的结束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世界贸易突飞猛进。
(4)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一些产品由众多国家的公司合作完成。
知识点2: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1.条件
(1)买卖双方的接触、洽谈、协商、协议,以贸易为平台输送的各种商品,把世界各地的生产者、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2)同时也以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呈现各自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等。
2.表现
(1)饮茶风俗
①最初,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16世纪以后,中国茶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②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形成了著名的“万里茶道”。
③英国茶会上用中国茶和中国的茶具来招待客人成为主人炫耀的方式。荷兰许多富裕家庭都设有专门的“茶室”。
④各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如在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在英国形成了“下午茶”。
(2)服饰变化
①17世纪末,回到法国的传教士穿着中国服装参加舞会,获得全场喝彩。
②中国服装柔软的面料、富有东方韵味的款式、线条流畅的龙凤花草纹样等,融入法国18世纪的服装设计之中。
③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有取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有吸收了中国服装剪裁方法的“自由”套装,有杂糅了日本和服样式的午茶便装。这些服装大胆采用东方女装宽松的样式,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④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3)钟表技术
①钟表诞生于欧洲,大约在16世纪中期经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
②到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一些清朝高官将进口的钟表作为珍稀物品收藏。
③钟表在社会中下层中逐渐流行,一些公共场所也安装有钟表。
④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其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
3.发展
(1)进入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2)除了传统的与吃、穿、用等相关的商品,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