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教学背景分析
【课程标准】 了解两次世界大战引起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变化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的第一课,这节课由三个部分组成:1、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介绍了帝国主义的形成与一战爆发的背景及性质;2、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围绕战争的过程,其中包括中国的贡献和战争的残酷而展开;3、一战后的国际秩序,主要介绍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及其缺陷。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私高一学生,从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在九年级下册第8课与第10课已经接触过,已经初步掌握了一战爆发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的基础。但仍然停留在对知识的记忆上,对相关史事缺乏理性认识,故在讲解过程中应当通过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的背景、主要过程、重要战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件的理性认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学习一战中中国等弱小国家的抗争与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培养人道主义精神和对和平的珍视。(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和影响 【教学难点】战后国际秩序的演变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纪录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情境代入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导入新课 展示日本特摄剧导演饭岛敏宏,引出他设计的巴尔坦星人(Bartan)这一荧幕形象,进而引出巴尔干半岛(Balkan)。 学生根据生活经历猜测饭岛敏宏是谁,了解巴尔坦星人的名称源于巴尔干半岛这一词汇。 采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奥特曼题材作为导入材料,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 帝 国 主 义 与 世 界 大 战 的 酝 酿 一、背景 材料: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教师:资本主义大国奉行殖民政策,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二、战争的爆发 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的相关材料 经济根源: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军事冲突:欧洲主要国家间政治军事冲突不断(同盟国VS协约国) 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材料:各国的极端民族主义者都坚信本国文化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而战争则是执行文化传播的“天意”和“使命”。法国人指责德国文化“粗鲁野蛮”,德国人污蔑法国文化“腐朽堕落”。 “民族情绪远远超过对自由的热爱,人们都愿意怂恿统治者去粉碎那些非我族类、语言有异的其他民族的自由和独立” ——《20世纪的和平与战争》 社会意识: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的泛滥,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小结: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政治家积极谋划战争,扩军备战+民众被极端民族主义裹挟,最终导致一战在“欧洲的火药桶”——巴尔干半岛爆发。 思考:结合材料,尝试概括列宁定义的“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 观察相关材料思考并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相关背景 联系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为讲述世界大战做铺垫 培养学生材料阅读、归纳的能力
三、 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战 一、三条战线 西线——德国对战英法 东线——德奥对战俄国 南线——奥匈对战俄塞 三个阶段 展示表格 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奥迪曼帝国;英、法在大战中衰落;美、日在战后崛起。旧的国际体系瓦解,急需一个新的世界体系。 独立自学: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填写表格 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 一 战 后 的 国 际 秩 序 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 历史情景讨论活动 一、关于如何处理德皇威廉二世 A:直接吊死 B:先审判,然后吊死 C:以德皇“严重违背国际道德与条约”为名指控,并进行审判 D:这跟我有什么关系? E:处死国王?这简直无法想象 二、关于德国战后赔偿数目 A:我不要任何东西 B:240亿英镑(约1200亿美元),什么?没钱?没钱那就少赔一点 C:440亿英镑(约2200亿美元),什么?没钱?没钱也要想办法赔 D:欠德国人的钱不给了 E:给我一点呗?没有?那当我没说 F:反对,德国不应该赔款(内心活动) 1.凡尔赛体系——欧洲秩序的重建 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 ②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 ③德国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④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2.华盛顿体系——亚太利益的平衡 ①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②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③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3.国际联盟—— 强权政治下的和平 全体一致,集体安全;委任统治,殖民工具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存在巨大的隐患,该体系之下存在“三大问题”“四大矛盾” 最终酿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材料:“ 这不是和平, 这是20年的休战“ ——法国元帅福煦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播放纪录片《天启:第一次世界大战》片段 展示材料: (1928年签订的《非战公约》)宣布在国家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执行国家政策的工具,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并以国际条约的形式否定了侵略战争的合法性。 ——方连庆等主编《国际关系史(现代卷)》 这个世界再也不以欧洲为其中心……1914年时的“诸强”,全部为欧洲国家,如今都已不复当年。……如今世界已经不再唯欧洲独尊,任何协议若没有美国这个新强国支持,一定难以持久。 ——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14-1991》 1、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间接影响了后期英法的“绥靖政策”) 2、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3、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学生需要在英法美等阵营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以对应国家身份作出相应的决策;接着教师再提供相应材料,对比前后两次决策。 学生观看视频,感受战争的残酷性;学生更具材料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通过还原巴黎和会三巨头在两个问题上的决策,由学生代入相应角色并讨论,感受巴黎和会分赃性质以及凡华体系内在的不稳定性。 该纪录片直观展示了战争对民众身体的摧残和心灵的折磨,通过观看视频学生更能体会到和平的重要性
五、 课 堂 小 结 回顾本节内容,形成知识框架
六、 当 堂 诊 学 1.(2024·福建卷) 下表呈现了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不同时段内,西方国家政治军事类同盟和协定的数量。 这一数量变化表明该时期( ) A.世界性国际组织涌现 B.旧有国际秩序崩溃 C.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 D.西方各国矛盾激化 2.(2024·山东卷)下图为1918年10月23日英国《笨拙》杂志刊登的一幅漫画《大兵与文官》。该漫画揭示出( ) A.英国对德国的强烈担忧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非正义性 C.战后国际关系体系的脆弱 D.英、法、美利益诉求的一致性 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尝试做题 及时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