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安徽省宣城六中中考物理模拟试卷(二)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36分。
1.甲、乙两只机械手表,放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如图,手表的表面正对凸透镜,跟主光轴垂直,从凸透镜的另一侧适当位置观察手表,则下列关于手表秒针旋转方向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表秒针顺时针旋转,但跟直接看表不相同
B. 乙表秒针顺时针旋转,跟直接看表相同
C. 甲表秒针顺时针旋转,跟直接看表相同
D. 乙表秒针逆时针旋转,但表面上下左右都颠倒过来了
2.两个完全相同的实心球,甲球放在桌面上,乙球悬挂在绳上,使它们吸收热量从同样初温升高相同温度,则正确的判断是( )
A. 两球吸收的热量相等 B. 甲球吸收的热量比乙球多
C. 甲球吸收的热量比乙球少 D. 以上情形都有可能
3.物块M在硬纸杯(重力不计)底,杯子放入水中,处于如图静止状态,a点与杯底在同一水平面。a、b点水的压强及M对杯底的压强pM正确的关系是( )
A. pa<pM B. pa=pM C. pb>pa D. pb=pa
4.如图甲所示,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实心圆柱体A浸没在水中,将其缓慢拉出水面(忽略物体带出的水),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与物体上升的高度h之间的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不考虑拉出物体时液面升降)。然后将体积为4000cm3的实心物体B用细线和A连接在一起,如图丙所示放入水中,A、B刚好悬浮。细线的重力和体积忽略不计,,g取10N/k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浸没在水中所受浮力为20N B. A的底面积为200cm2
C. 剪断细线,B露出的体积为2000cm3 D. B的密度为0.75×103kg/m3
5.在图所示的电路中,L1、L2的电阻分别为R1、R2,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R0,灯的电阻保持不变,当变阻器的滑片P由a端向b端移动时,灯L1、L2的亮度变化情况可能是( )
A. L1变亮,L2变亮
B. L1变亮,L2变暗
C. L1变暗,L2变亮
D. L1变暗,L2变暗
6.小快同学在中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中设计了一款测定风力大小的装置,如图甲所示,迎风板与压敏电阻Rx连接,工作时迎风板总是正对风吹来的方向。压敏电阻Rx的阻值随风力变化而变化,其阻值Rx与风力F的关系如图乙所示,电压表量程为0~3V。电源电压恒为4.5V,定值电阻R为30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开关闭合后,无风时电压表的示数是3V
B. 电压表示数为2.7V时,风力是400N
C. 该装置所能测量的最大风力为600N
D. 当风力增大时,压敏电阻Rx的功率一直增大
7.如图甲,底面积为20cm2的圆柱形容器装有适量的水,将物体B放入水中时,通过磅秤测得其总质量为150g。用一细绳提起物体B,使物体B的体积刚好有一半露出水面且保持静止不动时,磅秤示数为70g,如图乙。测得容器内液面下降了1cm(g取10N/kg)。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物体B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为0.6N B. 图甲中物体B受到的浮力1.0N
C. 物体B的密度为2.0×103kg/m3 D. 物体B受到细绳的拉力为0.4N
8.如图所示,某工地用固定在水平工作台上的卷扬机(其内部有电动机提供动力)提升水中的物体,其输出功率始终为1500W.物体未露出水面前,以1.5m/s的速度被匀速提升,卷扬机对绳子的拉力为F1,卷扬机对工作台的压力为N1.物体离开水面后,仍被匀速提升,卷扬机对绳子的拉力为F2,卷扬机对工作台的压力为N2.已知F1:F2=1:6,N1:N2=1:2.g取10N/kg不计绳重及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卷扬机的质量为400kg B. 物体的密度为6.0×103kg/m3
C. 物体露出水面前受到的浮力为1000N D. 物体离开水面后的运动速度为9m/s
9.如图甲所示,将金属球和木球用细绳相连放入某液体中,木球静止时露出液面的体积为它自身体积的。当把细绳剪断后,金属球沉底,木球静止时露出液面的体积为它自身体积的一半,如图乙所示。若已知金属球和木球的体积之比为1:5,则液体与金属球的密度之比为( )
A. 1:6 B. 2:3 C. 2:5 D. 1:3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0.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电流表的量程为0~3A,电压表V1的量程为0~15V,电压表V2的量程为0~3V,小灯泡L标有“6V,3W”字样,灯泡的电阻不变。当闭合开关S1、S2、S3且R2的滑片在最左端时,灯泡正常发光,电流表的示数为0.75A;当闭合开关S1、S2,断开S3,将R2的滑片置于距左端处,R1的滑片在最右端时,电压表V1的示数为U1;当闭合开关S3,断开S1、S2,在电路安全的前提下移动R2的滑片,当R2的滑片在距左端处时,电压表V2的示数为U2:已知U1:U2=2:3。在电路安全的条件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R1的最大阻值为36Ω
B. 当闭合开关S2,断开S1、S3、R2功率最大值为0.375W
C. 当闭合开关S3,断开S1、S2、R2接入电路的阻值范围为0~10Ω
D. 通过开关的断开、闭合和移动滑片,电路总功率变化范围为0.6W~4.5W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11.图甲是某居民楼前的无障碍通道,一位中年人正用轮椅推着他年迈的母亲缓缓上行,图乙是该通道斜面示意图。为了解中年人推轮椅时所用力的大小,小红和小华进行了探究。她们从斜面底端A点沿斜面确定了相距1m处的B点;
(1)使刻度尺“0”刻度线与水平地面对齐,正确测量B点高度,结果如图乙,为______cm;
(2)选用车轮与轮椅相同材质、花纹的小车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如下操作:
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车重为2.0N;
②将弹簧测力计与斜面平行放置并校零,然后沿斜面方向匀速拉动小车,如图乙所示,弹簧测力计示数为0.3N;
③计算出将小车从A点拉到B点的过程中,拉力所做的功为______J;利用斜面将小车从水平地面提升到B点时的机械效率为______。
(3)在小车上逐渐添加重物,测出小车的总重G,测出沿斜面匀速拉动小车需要的力,计算出拉小车从A点到B点所做的功W1;计算出竖直向上将小车从水平地面提升到B点所做的功W2,以功为纵坐标,以小车总重为横坐标,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作出W1和W2与小车总重G的关系图像,分别如图丙中的线段a和b;
①由图像可知:用该通道斜面提升物体时的机械效率与物重_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
②若这位母亲的质量为60kg,所坐的轮椅质量为20kg,则中年人用沿着通道斜面方向的力推轮椅匀速上坡时,力的大小为______N。
12.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如图甲所示是目前较为流行的某型号无人航拍机,当剩余电量减为电池容量的10%时,无人航拍机会自动下降并停留地面等待充电。表一为某型号无人航拍机的部分参数,其中的电池容量是指放电电流与放电总时间的乘积。
表一
额定电压/V 6 额定功率/W 42
电池容量/mAh 1500 工作噪音/dB <50
遥控距离/m 200 整机质量/g 500
充电时间/min 200 电机转化效率/% 90
无人机有竖直方向的三挡风力和水平方向的两挡风力,其中竖直方向的升力与风叶转速的平方成正比,对应关系如表二。产生的升力与风叶转速之比叫做动率,升力与每秒钟通过风叶空气重力之比为转力效率。
表二
风叶转速/(103r/min) 1 1.2 1.4
升力/N 4
动率/(N min/103r) 4
(1)起飞时,增大风叶的转速,使吹向下方的风量增加,增大了无人机向上的升力,当风叶转速为1.2×103r/min时,获得的向上的升力为______N;
(2)该无人机充满电后至下一次自动充电,能够提供无人机工作的机械能为______J(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由表二数据可知,当转速为1.4×103r/min时,无人机的动率为______N min/103r;
上述转速下,若风叶的转圈时扫过的面积为0.28m2,空气被吹动的速度为3m/s,则转力效率为______%(小数点后面保留两位,ρ空气=1.3kg/m3);
(4)光敏电阻是制作感光器材的常用元件,其阻值随受光强度的增加而减少。在无人机的航拍镜头中,加入光敏电阻电路可自动控制进入镜头的光强度,电子镜头的透光能力随着受控电压的增加而增加,如图乙所示,RG为光敏电阻,R0为定值电阻,无人机的航拍镜头中将电子镜头电路与______(光敏/定值)电阻相并联。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1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在不断熔化,导致近百年来海平面已上升了10~20cm,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有着重大影响。为了验证冰山消融后海平面会上升,同学们进行了下列实验:取一个底面积为200cm2的薄壁圆柱形玻璃杯,杯内装有适量的盐水,盐水中放入一块底面积为100cm2、重为5.94N的长方体冰块,在冰块上放一个金属块,在液面位置做标记A,如图甲所示。已知,,g取10N/kg。
(1)取下金属块,液面下降,在液面位置做标记B,如图乙所示,求此时冰块下表面受到盐水的压强;
(2)冰块完全熔化后,液面仍在标记A处,如图丙所示,求A、B之间的高度差;
(3)求金属块的质量。
14.如图甲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4.5V不变。R1为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R2标有“xΩ,1A”字样,其铭牌上所标的最大阻值模糊不清,电压表的量程为0~3V,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先闭合开关S、S1,断开S2、S3,将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从最右端移到最左端;再闭合开关S、S2、S3,断开S1,在保证电路安全的前提下最大范围移动滑动变阻器,灯泡电阻变化不可忽略。两次实验中电流表与电压表示数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求:
(1)闭合开关S、S1,断开S2、S3,工作1分钟,电路消耗的电能。
(2)该电路的最大功率与最小功率之比。
(3)用定值电阻R3替换R1,再闭合开关S、S1、S3,断开S2,在保证电路安全的前提下,滑动变阻器R2接入电路电阻最小值为aΩ,最大值为(a+7.5)Ω。请计算替换电阻R3阻值多大。
15.柱形水杯的质量M=100g,外底面积100cm2,高为10cm,漂浮在容器中水面上。向水杯中加水,水杯外底到容器底部的距离h与加水质量m的关系如图乙所示。ρ水=1.0×103kg/m3,g取10N/kg。求:
(1)未加水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2)m2的数值;
(3)从m1=800g m2的过程中浮力对水杯做的功。
16.如图所示,底面积为200cm2圆柱形容器中有1kg的水,物体A是重力为4N、高为10cm、横截面积为50cm2的圆柱体,物体B为重26N,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用轻质弹簧将A、B连接,再用一根细线将物体B固定在天花板上,此时A的下表面刚与水面接触。已知弹簧的原长为20cm,弹簧受到1N的力时形变量为1cm。现往容器内缓慢加水,当所加水的体积为2000cm3时,弹簧恰好恢复原长,停止加水。(细线体积忽略不计且不可伸长,轻质弹簧在弹性限度范围内A、B不吸水)求:
(1)此时物体A受到的浮力为多少N?
(2)加水后,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增大多少Pa?
(3)若将细线剪断,A、B在竖直方向运动,静止时B有一部分没在水中。则此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多大?
1.【答案】
【解析】解:AC、由甲图可知:甲图中的表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此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手表像,所以看到的秒针与实际转向一样,所以甲表顺时针旋转,跟直接看表一样,故A错误,C正确;
BD、由乙图可知:乙图中的表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焦距而小于二倍焦距,从凸透镜的另一侧可看到物体上下倒立、左右颠倒的放大的像,但是表针的转动方向不会改变,还是顺时针旋转,但表面上下左右都颠倒过来,故BD错误。
故选:C。
这是一个凸透镜成像问题。先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判断出甲、乙两图的成像情况,然后再判断指针的转动方向。
此题主要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乙图中看到的秒针比直接看到的粗大(这个比较容易判断),难点是判定乙图中的表的指针转动方向,总之是一道难题。
2.【答案】
【解析】解:
若不考虑热膨胀,两球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同、比热容相同,由吸热公式Q=cmΔt可知两球吸热相同;
但两球受热后,体积都要膨胀。甲球因放在不导热的桌面上,受热膨胀后,球的重心升高,要克服重力做功而耗费一部分能量;所以用来提高球体温度的能量就减少了一些,严格地讲,是甲球吸热后内能的增量就减少了一些。
乙球情况刚好与甲球相反,乙球重心的下降引起乙球重力势能的减少,重力对乙球做了功,所以乙球内能的增量要大于“供给的热量”。
而两球因膨胀而引起的对大气的做功情况是几乎相同的,所以Δt甲<Δt乙,要升高相同的温度,甲吸收的热量要多一些,
故选:B。
若不考虑热膨胀,由吸热公式Q=cmΔt分析两球吸热大小关系;
由于两球受热后,体积都要膨胀。甲球因放在不导热的桌面上,受热膨胀后,球的重心升高,要克服重力做功而耗费一部分能量;
乙球情况刚好与甲球相反,乙球重心的下降引起乙球重力势能的减少,重力对乙球做了功,使乙球内能的增加一些;
而两球因膨胀而引起的对大气的做功情况是几乎相同的,所以要升高相同的温度,甲吸收的热量要多一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吸热公式Q=cmΔt的了解和掌握,知道热膨胀对重心的影响是本题的关键。
3.【答案】
【解析】AB.物体M受到水的浮力等于物体M的重力也等于a点的压强乘以纸杯的底面积即F浮=GM=paS杯,所以,
物体M对杯底部的压强,因为S杯>SM,所以pa<pM,
故A正确;B错误;
C.D由液体的压强p=ρgh可知,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成正比,因为ha>hb,所以pa>pb,
故CD错误;
故选:A。
AB.由物体的沉浮条件可知,物体M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由浮力产生的原因可知a点的压强与浮力的关系,物体M对杯底的压强等于M的重力除以M的底面积,可知pa与pM的大小关系;
CD.由液体的压强p=ρgh可知pa与pb的大小关系。
本题考查了物体的沉浮条件,浮力产生的原因,固体、液体的压强。
4.【答案】
【解析】解:A、根据图像知,拉出水面后,不受浮力时,G=F′=20N;浸没时,F=10N;根据称重法知,F浮=G-F=20N-10N=10N;故A错误;
B、浸没时,根据F浮=ρ水gV排可得:V=V排===1×10-3m3=1000cm3;
A从开始露出水面到全部离开,上升的高度为Δh=20cm-10cm=10cm;
由于不考虑拉出物体时液面升降,则物体的高度为hA=Δh=10cm,
故A的底面积SA===100cm2;故B错误;
CD、B的体积为4000cm3;AB整体V'=4000cm3+1000cm3=5000cm3=5×10-3m3;
整体受到的浮力F浮=ρ水gV排=1.0×103kg/m3×10N/kg×5×10-3m3=50N;
根据悬浮的条件知,F浮=GA+GB;
GB=F浮-GA=50N-20N=30N;
B的密度为ρB===0.75×103kg/m3,
由于ρB<ρ水,则剪断细线,B会处于漂浮状态,则受到的浮力为:FB浮=GB=30N;
根据F浮=ρ水gV排可得B排开水的体积:VB排===3×10-3m3=3000cm3;
则B露出的体积为:VB露=VB-VB排=4000cm3-3000cm3=1000cm3;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1)根据称重法计算浮力;
(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A的体积,根据高度计算底面积;
(3)根据整体悬浮计算B的重力,得出B的质量,根据密度公式计算,然后与水的密度比较得出剪断细线B所处的状态,然后根据漂浮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求出B露出的体积。
本题考查浮力与浮沉条件的应用以及密度的计算,属于中档题。
5.【答案】
【解析】解:根据电路图知,图中滑片左侧与L2串联后,再与右侧部分并联,然后与L1串联接入电路中,当滑片在a端时,滑动变阻器与L2被短路,L2不发光,L1灯的电压为电源电压最大,此时最亮,
随着滑片左移,变阻器Pb部分与灯L2串联后与Pa并联后再与L1串联。设变阻器Pb部分电阻为Rb,根据电阻的串联规律,Pb部分与L2串联后的电阻为Rb+R2,则并联部分的电阻为
①上式中,分母为定值,若R2>R0,当变阻器的滑片P由a端向b端移动时,Rb减小,Ra增大,当(Rb+R2)与Ra之差越小,乘积越大。故并联的电阻变大,根据电阻的串联规律,电路的总电阻变大,由欧姆定律,总电流减小,所以通过灯L1的电流减小,所以L1变暗;根据分压原理,并联部分的电压变大,故通过L2的电流变大,L2变亮。
②上式中,分母为定值,若R2<R0,在变阻器的滑片P由a端向b端移动过程中,当(Rb+R2)=Ra时,上式分子之积最大,R并最大。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过程中,(Rb+R2)与Ra之差先变小后变大,乘积先变大后变小,R并先变大后变小,整个电路总电阻先变大后变小,由欧姆定律,总电流先减小后增大,所以通过灯L1的电流先减小后增大,故L1先变暗后变亮。而通过L2的电流一直变大,L2一直变亮。
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由电路图可知:灯L2与滑动变阻器的一部分串联后与另一部分并联,再跟灯L1串联连接到电源上,根据电阻的变化情况,判断电流的变化情况,进而判断灯泡变亮还是变暗。
本题考查混联电路的分析,属于极难题。
6.【答案】
【解析】解:由甲电路图可知,R与Rx串联,电压表测R两端的电压,
A、由图象可知,当无风时,电阻Rx=60Ω,
因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所以电路中的电流:
I==0.05A,电压表的示数UR=IR=0.05A×30Ω=1.5V;故A错误;
B、当电压表的示数为2.7V,即UR=2.7V,电路中的电流:
I′==0.09A,
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所以Rx两端的电压:
Ux=U-UR=4.5V-2.7V=1.8V,
则压敏电阻的阻值:
Rx′==20Ω,
由图乙可知,该装置所能测量的风力为400N;故B正确;
C、当所测风力最大时,Rx的阻值最小,电路中电流最大,则电压表的示数最大,即UR=3V,
I″==0.1A,
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所以Rx两端的电压:
Ux=U-UR=4.5V-3V=1.5V,
则压敏电阻的阻值:
Rx′==15Ω,
由图乙可知,只有当Rx两端为0Ω时,该装置所能测量的风力才为600N,故C错误;
D、由图乙可知,风力增大时,Rx的阻值减小,电压表示数增大,由前面分析知:
当电压表示数为2.7V时,Rx两端的电压:Ux1=1.8V,通过Rx的电流:Ix1=0.09A,则此时压敏电阻的功率为:
P1=Ux1×Ix1=1.8V×0.09A=0.162W;当电压表的示数为3V时,Rx两端的电压:Ux2=1.5V,通过Rx的电流:Ix2=0.1A,则此时压敏电阻的功率为:
P2=Ux2×Ix2=1.5V×0.1A=0.15W;
综合可知:当风力增大时,压敏电阻Rx的功率并非一直增大,故D错误。故选:B。
(1)由甲电路图可知,R与Rx串联,电压表测R两端的电压,由图乙可知无风时Rx的阻值,根据电阻的串联和欧姆定律求出电路中的电流,再根据欧姆定律可得电压表示数;
(2)电压表示数为2.7V时,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电流,然后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和欧姆定律求出Rx的阻值,由图乙可知此时的风力;
(3)当所测风力最大时,Rx的阻值最小,电路中电流最大,则电压表的示数最大,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电压表示数最大时电路中的电流,再根据欧姆定律求出压敏电阻的阻值,根据图乙可知该装置所能测量的最大风力;
(4)由图乙可知风力增大时Rx阻值的变化情况,进而得出电压表示数变化情况,结合前面已有数据,计算对比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的应用,关键是根据图象获取有用的信息,有一定的难度。
7.【答案】
【解析】解:
A、图甲中物体B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为F压=GB-F浮=1N-0.4N=0.6N,故A正确;
BC、由“物体B刚好有一半体积露出水面时保持静止不动,测得容器内液面下降了1cm”
可得=Sh=20×10-4m2×0.01m,则V=4×10-5m3,
物体B浸没时受到的浮力F浮=ρ水gV排=1.0×103kg/m3×10N/kg×4×10-5m3=0.4N
将F浮=0.4N代入③,解得GB=1N,
由G=mg可知,物体B的质量m===0.1kg,
物体B的密度ρ===2.5×103kg/m3,故BC错误;
D、物体B受到细绳的拉力为F拉=GB-F浮=1N-×0.4N=0.8N,故D错误。
故选:A。
(1)知道物体的重力和浸没水中受到的浮力,对物体B受力分析可知图甲中物体B对容器底部的压力;
(2)(3)再根据液面下降1cm或者排开液体的体积减少20cm3,对应B的一半体积,可得B的体积,利用F浮=ρ水gV排求出物体B浸没在水中是受到的浮力,据此可知物体的重力;根据重力公式求出物体的质量,最后利用ρ=可求得此物体的密度;
(4)对图乙受力分析可知物体B受到细绳的拉力。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利用公式和浮沉条件找等量关系,列等式,本题考查内容较多,计算量较大,在做题时力争能先进行细化逐个突破。
8.【答案】
【解析】解:物体未露出水面前,
∵P=F1v1=F1×1.5m/s=1500W,
∴F1=1000N,
卷扬机对绳子的拉力:
F1=G物-F浮=m物g-ρ水V排g=m物g-ρ水V物g,
卷扬机对工作台的压力:
N1=G机+F1;
物体离开水面后,
∵F1:F2=1:6,F1=1000N,
F2=6000N,
卷扬机对绳子的拉力:
F2=G物=m物g,
卷扬机对工作台的压力:
N2=G机+F2,
A、∵N1:N2=1:2,
即:(G机+F1):(G机+F2)=1:2,
(G机+1000N):(G机+6000N)=1:2,
∴卷扬机重:
G机=4000N,
卷扬机的质量:
m机===400kg,故A正确;
B、∵F1:F2=1:6,
即(m物g-ρ水V物g):m物g=1:6,
∴1-=,
物体的密度:
ρ物=ρ水=1.2×103kg/m3,故B错;
C、物体露出水面前受到的浮力:
F浮=F2-F1=6000N-1000N=5000N,故C错;
D、∵P=F2v2=6000N×v2=1500W,
∴v2=0.25m/s,故D错。
故选:A。
物体未露出水面前,卷扬机对绳子的拉力等于物体重减去受到的浮力,卷扬机对工作台的压力等于卷扬机重加上拉力;物体离开水面后,卷扬机对绳子的拉力等于物重,卷扬机对工作台的压力等于卷扬机重加上拉力;
A、知道N1:N2=1:2,即(G机+F1):(G机+F2)=1:2,据此求卷扬机重,再求卷扬机的质量;
B、知道F1:F2=1:6,即(m物g-ρ水V物g):m物g=1:6,据此求物体的密度;
C、物体露出水面前受到的浮力F浮=F2-F1;
D、知道功率和拉力F2,利用P=Fv求物体离开水面后的运动速度。
本题为力学综合题,考查了学生对密度公式、重力公式、阿基米德原理、定滑轮特点、力的合成的掌握和运用,要求灵活运用公式分析求解。
9.【答案】
【解析】解:把绳子剪断后,木球漂浮,金属球沉底,绳子剪断后木球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木=(1-)V木=V木,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F浮木=ρ液体g×V木,
绳子剪断前,金属球受到竖直向上绳子的拉力F、浮力和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分析物体的受力可知绳子的拉力F等于木球受到的浮力之差,
绳子剪断前木球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木′=(1-)V木=V木,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木球受到的浮力之差为F=ρ液体g×V木-ρ液体g×V木,
金属球的重力G球=F浮球+F=ρ液体gV球+ρ液体g×V木-ρ液体g×V木,
已知金属球和木球的体积之比为1:5,
液体与金属球的密度之比为===。
故选:B。
把绳子剪断后,木球漂浮,金属球沉底,木球静止时露出液面的体积为它自身体积的一半,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表示此时木球受到的浮力,绳子剪断前,金属球受到竖直向上绳子的拉力F、浮力和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分析物体的受力可知绳子的拉力F等于木球受到的浮力之差,将金属球和木球用细绳相连放入某液体中,木球静止时露出液面的体积为它自身体积的,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表示木球受到的浮力之差,进一步表示金属球的重力,已知金属球和木球的体积之比为1:5,
根据重力公式、密度公式计算液体与金属球的密度之比。
本题考查了物体漂浮的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密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分清把细线剪断前后浮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
10.【答案】
【解析】解:A、当闭合开关S1、S2、S3且R2的滑片在最左端时,灯泡正常发光,此时灯泡L和滑动变阻器R1并联接入电路,因此电源电压大小等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即6V。根据P=UI可以求得此时通过小灯泡的电流为:IL===0.5A;
则由并联电路电流关系,可以求得通过滑动变阻器R1的电流为:
I1=I-IL=0.75A-0.5A=0.25A;
根据欧姆定律可以求得此时滑动变阻器R1接入电路的阻值最大为:R1===24Ω;故A错误;
B、小灯泡的电阻为:
RL===12Ω;
当闭合开关S1、S2,断开S3,将R2的滑片置于距左端处,R1的滑片在最右端时,此时R1和R2串联接入电路,根据欧姆定律可以求得通过电路中的电流为:I2=;
则滑动变阻器R2两端电压为:U1=I2×R2=×;
当闭合开关S3,断开S1、S2,在电路安全的前提下移动R2的滑片,当R2的滑片在距左端处时,灯泡L和串联接入电路,根据欧姆定律可以求得此时通过电路中的电流为:I3=;
此时滑动变阻器R2两端的电压为:U2=I3×R2=×R2;
由题意知U1:U2=2:3,即:===;
上式可以得出R2=36Ω;
当闭合开关S2,断开S1、S3,此时R1和R2串联接入电路,此时R2消耗的电功率为:
P2=I2R2=R2==,
当R2=R1时R2消耗的电功率最大,最大为:
P2大===0.375W,故B正确;
C、当闭合开关S3,断开S1、S2,此时灯泡L和电阻R2串联接入电路,灯泡安全,则当R2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R2两端的电压逐渐变大,电压表V2的量程为0~3V,当电压表达到最大值时,灯泡两端的电压也为3V,根据欧姆定律可以求得此时通过灯泡的电流为:IL″==0.25A;
则根据欧姆定律可以求得R2接入电路的阻值最大为:R2大===12Ω;
当R2的滑片在最左端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为零,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等于电源电压,小灯泡正常发光;
故此时R2接入电路的阻值范围为0~12Ω,故C错误;
D、由电功率公式P=可知,当电路中的电阻越小时,电路消耗的电功率越大,
则当开关均闭合时,将R2的滑片移到最左端时,此时灯泡正常发光,整个电路的总电阻最小,
所以电路的电功率最大为:P大=PL+P1=3W+=3W+1.5W=4.5W,
当闭合开关S2,断开S1、S3,此时R1和R2串联接入电路,R2在最右端,电路中的电流为:I小=0.1A,
电路的最小功率为:P小=UI小=6V×0.1A=0.6W,故D正确。
故选:BD。
(1)当闭合开关S1、S2、S3且R2的滑片在最左端时,灯泡正常发光,此时灯泡L和滑动变阻器R1并联接入电路,因此电源电压大小等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可以求得此时滑动变阻器R1接入电路的阻值最大;
(2)当闭合开关S1、S2,断开S3,将R2的滑片置于距左端处,R1的滑片在最右端时,此时R1和R2串联接入电路;当闭合开关S3,断开S1、S2,在电路安全的前提下移动R2的滑片,当R2的滑片在距左端处处时,灯泡L和R2串联接入电路;
当闭合开关S2,断开S1、S3,此时R1和R2串联接入电路,根据P2=I2R2=R2==算出R2消耗的最大电功率;
当闭合开关S2,断开S1、S3,此时R1和R2串联接入电路,假若R2可以滑到最右端;可以求得R2功率最大值;
(3)当闭合开关S3,断开S1、S2,此时灯泡L和电阻R2串联接入电路,灯泡安全,则当R2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R2两端的电压逐渐变大,电压表V2的量程为0~3V,当电压表达到最大值时,灯泡两端的电压也为3V;可以求得此时R2接入电路的阻值范围;
(4)由电功率公式P=可知,当电路中的电阻越小时,电路消耗的电功率越大,则当开关均闭合时,将R2的滑片移到最左端时,此时灯泡正常发光,整个电路的总电阻最小,此时电路的电功率最大,据此解答;
当闭合开关S2,断开S1、S3,此时R1和R2串联接入电路,R2在最右端,电路中的电流最小,根据P=UI算出电路的最小功率。
本题考查动态电路分析,欧姆定律应用,电功率极值等知识。
11.【答案】
【解析】(1)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使刻度尺“0”刻度线与水平地面对齐,B点所处高度为9.00cm;
(2)②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要指向零刻度线,如果没指向零刻度线,需要校零;
由图可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0.02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0.3N;
③将小车从A点拉到B点的过程中,拉力做的功为:W总=Fs=0.3N×1m=0.3J;
利用斜面将小车从水平地面提升到B点时所做的有用功为:W有用=Gh=2.0N×9.00×10-2m=0.18J;
机械效率为:η=×100%=×100%=60%;
(3)从图像读出当小车的总重G增大到5N时,拉小车从A点到B点所做的功W1=0.75J,
竖直向上将小车从水平地面提升到B点所做的功W2=0.45J,
利用斜面将小车从水平地面提升到B点时的机械效率为:η′=×100%=×100%=60%,
η′=η,所以由图像可知:用该通道斜面提升物体时的机械效率与物重无关;
②这位母亲和所坐的轮椅总重力为:G总=m总g=(60kg+20kg)×10N/kg=800N,
中年人用沿着通道斜面方向的力推轮椅匀速上坡时,从A点到B点所做的有用功为:W有用′=Gh=800N×9.00×10-2m=72J;
由η=×100%得,中年人用沿着通道斜面方向的力推轮椅匀速上坡时,从A点到B点所做的总功为:W总′===120J;
由W=Fs得,力的大小为F′===120N。
故答案为:(1)9.00;(2)③0.3;60%;(3)①无关;②120。
(1)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读数时视线要和尺面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②弹簧测力前要检查指针与零刻度线是否对齐,若不对齐,要调整至对齐,这一步骤叫校零;弹簧测力计读数时,要先明确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再根据指针位置读数;
③利用W=Fs可求出拉力做的功;利用W=Gh可求出有用功,利用效率公式η=×100%可求出利用斜面将小车从水平地面提升到B点时的机械效率;
(3)①从图像读出当小车的总重G增大到5N时,拉小车从A点到B点所做的功W1和竖直向上将小车从水平地面提升到B点所做的功W2,利用效率公式η=×100%可求出利用斜面将小车从水平地面提升到B点时的机械效率;与上面小车重为2.0N的计算结果比较可得出结论;
②利用G=mg求出这位母亲和所坐的轮椅总重力,利用W=Gh可求出有用功,利用效率公式η=×100%变形公式可求出中年人推力做的总功,利用W=Fs的变形公式可求出推力的大小。
本题是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考查了刻度尺的读数、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功的计算、求斜面效率、实验数据分析、求拉力等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掌握功的计算公式、效率公式、总功与有用功与额外功间的关系即可正确解题。
12.【答案】
【解析】(1)当风叶转速为1×103r/min时,获得的向上的升力为4N,因竖直方向的升力与风叶转速的平方成正比,
当风叶转速为1.2×103r/min时,获得的向上的升力为:
1.22×4N=5.76N。
(3)电池容量为1500mAh,充电时间为200min,额定电压为6V,因当剩余电量减为电池容量的10%时,无人航拍机会自动下降并停留地面等待充电,充满电后至下一次自动充电,获得的电能为:
W=UIt=6V×1500×10-3A×3600s×90%=29160J,由表中数据,电机转化效率为90%
故能够提供无人机工作的机械能为:
W机=W×90%=29160J×90%=26244J;
(3)因竖直方向的升力与风叶转速的平方成正比,由表二数据可知,当转速为1.4×103r/min时,升力为1.42×4N=7.84N;
无人机的动率为:N min/103r=5.6N min/103r;
上述转速下,若风叶的转圈时扫过的面积为0.28m2,空气被吹动的速度为3m/s,则1min内通过风叶的空气总质量为:
m=ρ空气V=ρ空气Svt=1.3kg/m3×0.28m2×3m/s×1×60s=65.52kg;
升力与每秒钟通过风叶空气重力之比为转力效率:
η==71.8%;
(4)RG为光敏电阻,R0为定值电阻,光敏电阻与定值电阻串联,根据串联分压原理以及实际拍摄时为了保持清晰,当外界环境光线较强时,无人机的航拍镜头中将电子镜应减小透光能力(即减小受控电压,此时所并联的电阻应减小),当外界环境光线较弱时,无人机的航拍镜头中将电子镜应增大透光能力(即增大受控电压,此时所并联的电阻应增大),又因为光敏电阻的阻值随受光强度的增加而减少,而无人机的航拍镜头透光能力随着受控电压的增加而增加,所以电子镜头电路应该与光敏电阻相并联。
故答案为:(1)5.76;(2)26244;(3)5.6;71.8;(4)光敏。
(1)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分析;由表中数据和,根据竖直方向的升力与风叶转速的平方成正比,求出当风叶转速为1.2×103r/min时获得的向上的升力;
(2)已知电池容量和充电时间及额定电压为6V,因当剩余电量减为电池容量的10%时,无人航拍机会自动下降并停留地面等待充电,根据W=UIt求出获得的电能,由表中数据,电机转化效率为90%得出能够提供无人机工作的机械能;
(3)根据竖直方向的升力与风叶转速的平方成正比,由表二数据可知当转速为1.4×103r/min时升力大小;根据升力与风叶转速之比叫做动率,得出无人机的动率求解;
上述转速下,已知风叶的转圈时扫过的面积、空气被吹动的速度,根据m=ρ空气V=ρ空气Svt求出1min内通过风叶的空气总质量;
升力与每秒钟通过风叶空气重力之比为转力效率,据此求解;
(4)根据串联分压原理结合题意分析。
本题考查有关串联电路的规律及欧姆定律及电功的有关知识,关键是从题中获取的效的信息。
13.【答案】
【解析】解:(1)根据浮力的产生原因,漂浮时的浮力等于下底面的压力,题图乙中冰块受到的重力与浮力是一对平衡力,因此盐水对冰块底部的压力等于冰块的重力,压强;
(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知F浮=G冰=ρ盐水gV排;排开盐水的体积
;
冰块熔化时质量不变,化成水的体积;
ΔV=V水-V排=5.94×10-4m3-5.4×10-4m3=5.4×10-5m3=54cm3;
A、B之间的高度差;
(3)由上述分析可知,当金属块和冰块漂浮于盐水中时,金属块排开盐水的体积即为ΔV;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G金偶=F'浮,即m金属g=ρ盐水gΔV;
。
答:(1)此时冰块下表面受到盐水的压强是594Pa;
(2)A、B之间的高度差是0.27cm;
(3)金属块的质量是59.4g。
(1)根据漂浮时的浮力等于下底面的压力,结合漂浮的条件分析,根据压强公式计算;
(2)根据漂浮的浮力计算排开液体的体积,根据冰块的重力计算熔化后水的体积,差值等于液面变化引起的体积变化,据此计算高度差;
(3)根据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金属块的重力等于改变的体积受到的浮力,据此分析。
本题考查浮沉条件与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属于中档题。
14.【答案】
【解析】(1)闭合开关S、S1断开S2、S3,分析电路可知R1与R2串联,电流表测电路电流,电压表测滑动变阻器滑片左侧电阻的电压,根据欧姆定律可知,将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从最右端移到最左端,总电阻不变,因此电流不变,电压表示数变化,因此图乙中下面图像为此时电流表与电压表示数的关系;
由图像可知,当电压表示数为3V时,滑动变阻器阻值最大,即R滑max===30Ω,此时R1两端电压为1.5V,则定值电阻R1的阻值为R1===15Ω,
电路消耗的电能:W=UIt=4.5V×0.1A×60s=27J;
(2)根据电路可以分析得出,只有灯泡接入电路,灯泡两端的电压可达到4.5V,此时通过灯泡的电流最大为0.3A,则小灯泡的最大电功率为PL=UIL=4.5V×0.3A=1.35W,
当所有开关均闭合,且变阻器滑片移到最左端时,灯泡和定值电阻R1并联,定值电阻R1的电功率:P1===1.35W
则此时电路的电功率最大为:P总max=1.35W×2=2.7W;
由图乙可知电路中的最小电流为0.1A(此时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与电阻R1串联),
则电路的最小电功率:P总min=UImin=4.5V×0.1A=0.45W,
则该电路的最大与最小功率之比为2.7W:0.45W=6:1;
(3)闭合开关S、S1、S3,断开S2,R1、R2串联,定值电阻R3替换R1,R1、R3串联,在保证电路安全的前提下,电流表示数最大为0.6A时,R2最小值为aΩ,此时根据欧姆定律R3阻值为:R3=①,
当电压表最大示数为3V时,根据欧姆定律,此时R3的阻值:=,R3=②,
联立①②能够的出:a=2.5Ω,R3=5Ω。
故答案为:(1)闭合开关S、S1,断开S2、S3,工作1分钟,电路消耗的电能27J;
(2)该电路的最大功率与最小功率之比6:1;
(3)用定值电阻R3替换R1,再闭合开关S、S1、S3,断开S2,在保证电路安全的前提下,滑动变阻器R2接入电路电阻最小值为aΩ,最大值为(a+7.5)Ω。请计算替换电阻R3=5Ω。
(1)闭合开关S、S1,断开S2、S3,定值电阻和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串联接入电路,电压表测滑片以左部分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通过电路的电流,
将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在最右端时,电路中的电流不变,则由图象可知此时电路中的电流为0.1A,根据W=UIt即可求出工作1分钟,电路消耗的电能。
(2)由图像可知,当电压表示数为3V时,滑动变阻器阻值最大,电压表测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通过电路的电流,根据P=UI可得R1的最大功率;根据P=UI计算灯泡正常发光时电路电功率,根据P=UI结合图乙数据计算电路的最小电功率,进一步计算该电路的最大与最小功率之比。
(3)根据欧姆定律列不同情况下关于R3的表达式,进行求解。
本题考查串联电路特点、欧姆定律、电功率公式的灵活运用,正确读取图中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15.【答案】
【解析】解:(1)未加水时,水杯处于漂浮状态,F浮=GM=mMg=0.1kg×10N/kg=1N,根据F浮=ρ液V排g可知M排开水的体积为:
V排===1×10-4m3,
M放入后浸入水中的深度为:
h浸===1cm,
由乙图可知,当加入水的质量为0时,M外底到容器底部的距离h0=14.5cm,M放入后水的总深度为h总=h0+h浸=14.5cm+1cm=15.5cm=0.155m,
未加水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
p=ρ水gh总=1.0×103kg/m3×10N/kg×0.155m=1550Pa;
(2)结合分析可知,当加水800g后,水杯受到的浮力等于M的重力和加入水的重力,即F′浮=GM+G加水1=(m物+m0)g=(100×10-3kg+800×10-3kg)×10N/kg=9N,
此时M排开水的体积为:
V′排===9×10-4m3=900cm3,
此时M浸在水中的深度为:
h′浸===9cm,
因M处于漂浮状态,则加水m2后,容器中水的总高度为h总=h′浸+h1=9cm+11cm=20cm,
当加水800g时,增加的浮力等于水的重力,即F浮增=G加水1=800×10-3kg×10N/kg=8N,
此时增加排开水的体积为:
V排增===8×10-4m3,
M浸入水中后增加的高度为:
h增===8cm,
容器中水上升的体积,等于增加排开水的体积,即V排增=(S容-SM)h增,
容器的底面积为:
S容=+SM=+100cm2=200cm2,
当加水m2后容器中水加满,M外底到容器底部的距离h1=11cm,
从M中加满到容器中装满水,加入水的质量为Δm=ρ水(h1-h′)S容=1g/cm3×(11cm-10.5cm)×200cm2=100g,
m2的数值为m2=800g+Δm=800g+100g=900g;
(3)从m1=800g~m2的过程中,水杯始终漂浮,水杯和内部水的总重力为G=F'浮=9N,水杯上升的高度为Δh=h2-h1=11cm-10.5cm=0.5cm=5×10-3m,
则浮力对水杯做的功为:
W=Gh=9N×5×10-3m=0.045J。
答:(1)未加水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1550Pa;
(2)m2的数值为900g;
(3)从m1=800g m2的过程中浮力对水杯做的功为0.045J。
(1)未加水时,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求得M排开水的体积,进一步求得M放入后浸入水中的深度,利用p=ρgh求得未加水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2)由图乙分析可知,开始时M外底到容器底部的距离h0=14.5cm,当逐渐向M中加水时,M会逐渐下降,h会逐渐减小;当加水800g后,M内水装满,此时水会进入容器中,由于h又逐渐增加,则可知装满水的水杯M处于漂浮状态;当加水m2后,h不再变化,说明此时容器中的水已加满;根据漂浮条件求出当加水800g后,水杯受到的浮力,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求出排开水的体积,然后求出M浸入的深度;
因M处于漂浮状态,则加水m2后,求出容器中水的总高度;
当加水800g时,增加的浮力等于水的重力,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出增加排开水的体积,利用数学关系求出容器的底面积;
当加水m2后容器中水加满,M外底到容器底部的距离h1=11cm,从M中加满到容器中装满水,求得加入水的质量,进一步求得m2的数值;
(3)根据W=Gh求出浮力对水杯做的功。
本题考查了重力公式、做功公式、物体浮沉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的综合应用,从图象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16.【答案】
【解析】(1)当物体A下表面刚要与液体接触时,此时物体A受重力和弹簧的拉力,据此得到物体A的重力;若往容器内缓慢加水,当所加水的体积为2000cm3时,弹簧受力恰好为零,此时物体A受重力和浮力,据此得到物体A受到的浮力;
(2)由F浮=ρgV排可得物体A排开水的体积,当所加水的体积为2000cm3时,根据V加+V排=S容Δh,可求出液面增加的高度,利用Δp=ρgΔh求出水对容器底部的增大压强;
(3)先计算出原来1kg水的体积,细绳剪断前,已知A排开水的体积,加入水的体积,据此计算容器中的体积,再结合容器的底面积,算出水的深度。当绳子剪断后,对B进行受力分析,求得B物体排开水的体积VB,然后求出细绳剪断后液体的深度,然后算出剪断前后水深度的变化量,进而根据p=ρgh算出压强的变化量。
此题是一道压强和浮力的综合计算题,计算过程中求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是关键,难度较大。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