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学单元培优卷】第二单元D——2025-2026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乐学单元培优卷】第二单元D——2025-2026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8.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6 20:1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第二单元培优卷B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得分
积累运用
一、请将孟郊的《游子吟》工整地写在下面。(5分)
二、读语段,完成以下练习。(8分)
①一座古色古香的客家院落,背倚青山,面向水田。屋后,“古田会议永放光芒”八个红色大字庄严 ,引得游客huì jí( )于此,思量其中深意。1929年,一支建党8年、建军2年的红色革命队伍,在这里探索出了“思想建党、zhèng zhì( )建军”的光辉道路。古田,因此成为载入中国革命史册的重要红色“原点”之一。近年来,古田旅游区积极开展“十个一”活动:学一篇主席诗词,陶冶革命情操;唱一首红色歌谣,激发爱国情怀;当一回红军战士,身穿红军zhì fú( ),缅怀革命先烈;写一篇红色征文,chá yuè( )红军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②红色基因薪火相传,革命精神历久弥新,老区苏区跨越赶超…… ,
, , 。
1、根据语境和拼音,在括号里写出词语,注意把字写美观。(4分)
2、第①自然段中的横线处,最适合填入的词语是( )。(2分)
A.肃静 B.肃穆 C.肃立 D.严肃
3、依次填入第②自然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一组是( )。(2分)
①山川风物依旧淳朴 ②发展光景却日新月异
③见证和诉说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永恒初心 ④90余年后再访古田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④①②③ D.④②③①
三、选择题。(12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磅礴(páng)  绷着脸(bēng)  B.擎着(qíng)  憧憬(tóng)
C.黑魆魆(xū) 逶迤(wēi) D.歼灭(jiān) 山涧(jiān)
2、给下列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填序号)(2分)
举:①举人的简称;②推选,推荐;③发起,兴起;④全。
举国欢庆( ) 举办( ) 选举代表( ) 中举( )
3、下列句子关于“说”的表述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上课前,老师走过来,看着我的眼睛说:“你的眼睛怎么肿了 ”
B.“我的作业还没完成,不能和你出去踢足球了。”我婉言谢绝了乐乐的邀请。
C.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D.教室里,老师正在讲课,“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她声情并茂地朗诵着。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用尽全身气力把手榴弹扔向敌人。
B.五个战士虽然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但是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
C.五位壮士居高临下,陆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
D.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5、下列对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动作描写)
B.马宝玉大声喊道:“同志们! 用石头砸!”(语言描写)
C.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外貌描写)
D.我的心紧缩着,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实在忍耐不住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出声来。(心理描写)
6、下列关于课文内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七律·长征》中,“七律”是诗体名,“长征”是题目,“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两句诗总领全诗。
B.《狼牙山五壮士》选取有代表性的郝副营长等五位人物,呈现出各有特色的形象。
C.《开国大典》侧重于场面描写,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来写阅兵式,既能让人感受整个阅兵仪式的庄严、隆重,也能突显各个队伍的特色。
D.《灯光》中的“灯光”不仅是标题,也是全文的线索,更是主题的升华。
四、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6分)
1、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仿写一个比喻句)(2分)
2、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一段话。(2分)
桂海潮,这位像名星一样的航天英雄,吸人眼球。他来自大山,从小非常特别勤奋
刻苦,并在心中埋下了一颗探索未知的种子。
3、请你运用反复的句式修改下面句子。(2分)
这英勇无畏的壮举,这视死如归的精神,值得我们世代传颂,永远学习。
根据所学内容填空。(6分)
1、 “苦了我一个,幸福千万家。本是同龄人,难道就我傻 虽不惜年华,也知青
春价。如若不是我,定是你和他。不管苦谁吃,总得保国家。”这是一位边防战士写的打油诗。提起边防战士,便不禁为他们“祖宗 ,当以 , ”的决心叹服。
2.《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诗,赞美了红军
的英雄气概。其中总领全诗的两句是“ , ”。
阅读理解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7分)
【材料一】从1930年10月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国副”,结果都被红军粉碎。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多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国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 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材料二】
时间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途经省份 间、赣、粤、湘、桂、黔、川、滇、甘、陕等
部队 红一、二、四方面军 历史意义 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
领导人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 目的 摆脱敌人“图影”
基本路线 瑞金→突破敌人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1、填空。(2分)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开始于 ,结束于 。(填日期)
2、判断对错,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3分)
(1)从1930年10月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的四次军事“围剿”均被红军粉碎。( )
(2)长征的主要领导人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 )
(3)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并与红二方面军胜利会师。 ( )
3、长征是“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请你就一个方面简单谈一谈自己的理解。(2分)
七、课内阅读理解。(9分)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出了红军不怕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其中,写“面”的句子是“ , ”,写“点”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等。(3分)
2、这首诗中运用了夸张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的是哪两句?写在下面的方框内。(2分)
3、“云崖暖”中的“暖”写出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________________心情,“铁索寒”中的“寒”写出了红军夺取泸定桥时________________的场面。(2分)
4、这首诗主要赞美了红军的什么精神?(2分)
八、现代文阅读理解。(16分)
十二烈士山
1938年春,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处境艰难。当时,第三师八团一连在连长李海峰、指
导员班路遗的率领下,执行警戒任务。3月16日,第三师师长命令八团于19日前将警戒部队撤回,向李炮营集中。//
18 日拂晓,一连撒出警戒,与总指挥部交通副官张风春等16人向李炮营转移,不
久遭遇数百名敌方骑兵。敌人发现了他们,正向他们包围过来! 李海峰果断地对班路遗说:“我们和敌人遇上了,不能再进山去了,不然,在雪地的脚印,会给敌人留下线索的!”他当机立断,下了命令:“立刻占领左前方小孤山,准备战斗!”//
正说着,敌人已经开始向他们射击了。战士们迅速向小孤山攀登,日伪军一窝蜂地
往山坡上冲。突然,山顶上,战士们一起开火,冲在前面的日伪骑兵被打翻在地,后面收不住的战马、敌人。互相践踏起来。一连战士趁机投出手榴弹,炸死了十几名日伪军。
敌人吃了亏,不敢再贸然进攻,就在对面的山上架起一门炮,又架起好几挺机枪,
向山头开始了猛攻。炮火枪弹把山上的战士压得抬不起头来。敌人趁势舍马徒步冲到了山脚下。战士王发高喊一声“敌人上来了”,紧接着投出一颗手榴弹。同时,敌人的炮弹也在他身边爆炸,王发壮烈牺牲了。战士们凭借着山石,和敌人展开对射。号称“射手之王”的李海峰一连打死了几个敌人。敌人的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进攻又被打下去了。敌军指挥官见几百人的队伍竞打不过十几个战士,气得狂叫起来;“活的抓不到,统统打死,打死!”
激战到下午4点多,战士已牺牲了好几名,李连长也多处负伤,但是大家还在顽强
地坚持战斗。机枪手李芳邻的子弹打光了,他含泪把机枪拆毁扔掉,又用手枪和敌人展开对射,不幸中弹牺牲。指导员班路遗胸部负伤,仍与战士张全富坚守在东面。当十几个敌人冲上来时,张全富拉响了两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班指导员打倒了两个敌人,自己也因流血过多牺牲了。//
夜暮降临了,疲乏的敌人停止了进攻。一连战士只剩下五个人了。两腿被炸断的李
连长命令那四名战士立刻突围。战士们要求留下来与连长同生共死,李海峰严厉地说:“我不能动了,你们把手榴弹给我集中一下。敌人不会给我们多少时间的,赶快突围吧! 这是命令!”果然,敌人又悄悄来进攻了,李海峰先甩出一颗手榴弹,掩护着四名战士安全滑下山去,然后又扔出几颗手榴详,就静静地躺在阵地上。几个敌人胆战心惊地摸上山来,刚要抓住他,李海峰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
此战击毙、重伤敌军百余人。第二天,我军大部队来到小孤山上,掩埋了英勇牺牲
的十二名烈士的遗体。这十二名烈士是李海峰、班路遗、朱雨亭、魏希林、陈凤山、李芳邻、夏姥武、王仁志、张全富、杨德才、王发、李才。为了永远纪念为国牺牲战士,第二路军总指挥部决定,将小孤山改名为“十二段士山”。//
1、本文是按照 的顺序记叙的。(1分)
2、文章被划分成了五部分,请先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再连起来
讲讲这个故事。(5分)
受命撤回→( )→( )→( )→烈士长眠
3、对文中的加点词“狂叫”“胆战心惊”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狂叫”表现了日伪军因不敌一连战士而恼羞成怒。
B. “胆战心惊”表现了敌人恐惧于一连战士的威名,不敢上前。
C.这两个词表现了敌人的脆弱和不堪一去,说明我军处境不再艰难。
D.这两个词表现了敌人的疯狂和胆怯,反衬了一连战士的英勇无畏,
4、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体会这句话刻画了李海峰怎样的英雄形象。(2
分)
他当机立断,下了命令:“立刻占领左前方小孤山,准备战斗!”
文中第5自然段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战士个人,结合相关内容,回答下面
的问题。(5分)
(1)请用“ ”画出描写人物群体的句子。(1分)
(2)战士个人是怎样“顽强地坚持战斗”的 照样子,写一写。(2分)
(3)这样写的好处是
。(3分)
综合实践
九、综合实践。(6分)
学校要举办以“忆峥嵘岁月,颂革命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乐乐想参加,请你帮他作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吧!
1、写一篇成功的演讲稿要注意的事项是( )。(多选)(2分)
B.观点要鲜明,主题要突出。
C.选择合适的材料说明观点,如,列举有代表性的事例,引用名言警句。
D.要有感染力,可以引用生动的故事。
2、典型事例的运用有助于增强演讲内容的说服力。下列事例不适合放在此次演讲中的是( )。(2分)
A.江姐英勇就义 B.岳飞精惠报国
C.红军过草地 D.李大钊宁死不屈
3、恰当地引用名人名言也能增强演讲稿的说服力,请你写出两句积累的爱国名言。(2分)
习作天地
十、习作。(25分)
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也有很多有意思的场面,比如:校内的“六一”联欢会、升国旗仪式、广播操比赛,街头的娱乐表演,超市的促销活动……为了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阳阳决定选择印象深刻的一个场面,试着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按一定的顺序把场面写具体、写清楚。请你也来写一写,题目自拟,不少于450字。
参考答案
一、《游子吟》唐·孟郊,全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1、汇集 政治 制服 查阅
2、B
3、C
三、1、C
2、④③②①
3、A
4、D
5、C
6、B
四、1、村子里一颗颗黑油油的广柑树,就像一把把巨大的伞挺立在那里,满树都闪着细碎的银光。
2、去掉“非常”或者“特别” 。
3、这英勇无畏的行为,这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世代传颂。这英勇无畏的行一为,这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五、1、疆土 死守 不可以尺寸与人
2、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六、1、1934年10月 1936年10月 约二万五千
2、(1)×(2)√(3)√(4)√
3、当我们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不能有畏惧心理,要把它看成一个极小的挑战,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那些困难。
七、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诿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五岭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喜悦 惊心动魄
4、这首诗主要赞美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八、1、事情发展
2、决定迎敌 浴血奋战 孤胆断后
八团一连的战士受命撤回,在转移途中被敌人包围,为了不给敌人留下线索,他们毅然决定迎敌,在小孤山上与日伪军浴血奋战。一连连长李海峰为了掩护其他战士突围,孤胆断后,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连同李海峰在内的12名战士长眠在了小孤山。
3、D
4、这句话刻画了李海峰坚定、果断、勇敢、有判断力和指挥能力的英雄形象。
5、(1)激战到下午4点多钟,战士已牺牲了好几名,李连长也多处负伤,但是大家还在顽强地坚持战斗。
(2)胸部受伤,仍坚守阵地 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3)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让读者既能感受到战士群体的顽强,又能感受到战士个人的英勇无畏       
九、1、ABCD
2、B
3、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十、 精彩的广播操比赛
“一二一,一二一……”在响亮的口号声中,校园的广播操比赛拉开了帷幕。
操场上,各班同学整齐地排列着队伍,犹如一个个训练有素的方阵。这是整个比赛的“面”,一眼望去,场面十分壮观。每个班级的同学们都穿着整齐的校服,精神抖擞,眼神中充满着自信与期待。
在众多班级中,有一个班级格外引人注目。他们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动作刚劲有力。看,领队的同学就像一个指挥家,手臂有力地挥动着,引领着队伍前进。当广播操音乐响起,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精确到位,手臂伸直时如同笔直的标杆,弯腰时又像一朵朵盛开的花朵。这个班级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众多班级的方阵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便是“点”的描写。
周围的观众们也被这热烈的氛围感染了。他们有的挥舞着手中的彩旗,大声呼喊着为班级加油助威;有的则目不转睛地盯着赛场,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瞬间;还有的在轻声讨论着哪个班级的表现更出色。
随着广播操音乐的结束,整个比赛也圆满落幕,但那精彩的场面却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之中。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