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新课标】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5.3.2《等边三角形(第2课时 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课件(共23张PPT)+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新课标】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5.3.2《等边三角形(第2课时 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课件(共23张PPT)+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07 06:05:07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数学学科
15.3.2 等边三角形(第2课时 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 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 内容
本节课在学习了轴对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的基础上,探究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特殊性质,它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本节课是等边三角形性质的简单运用,同时也为九年级学习锐角三角函数作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2. 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探究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边角性质,其知识体系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承上”体现在对已有知识的调用:借助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的性质,可推导出30°角所对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整个探究过程体现了“转化”思想—— 将未知的直角三角形问题转化为已知的等边三角形问题,同时强化了几何图形之间的联系,凸显了知识的系统性。“启下”则表现为该性质为九年级锐角三角函数中“30°角的正弦值” 等知识奠定基础,搭建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边角关系研究桥梁。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探索并理解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 目标
(1)探索并理解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并会应用它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
(2)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体会转化思想。
(3)在探索和证明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提高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数学建模意识和应用意识。
2. 目标解析
(1)探索环节需引导学生通过构造等边三角形(如延长直角边),直观感知30°角所对直角边与斜边的数量关系;理解环节要明确定理的适用条件(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为 30°)和结论(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避免忽略“直角三角形”这一前提。能依据该性质推导线段的倍分关系,解决边长问题。
(2)通过将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补成(或分割)为等边三角形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未知图形可转化为已知图形进行研究,在图形构造与性质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通过联想旧知解决新知的思维习惯。
(3)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需经历观察、猜想、验证、证明的完整思维流程,锻炼逻辑推理能力;在表述证明思路或与他人交流时,需清晰、有条理地运用几何语言,从而提高数学表达能力,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性质理解的局限性
学生易忽略性质成立的前提 “直角三角形”,在非直角三角形中错误应用该性质解题;或混淆“30° 角所对的直角边”与“30°角相邻的直角边”,导致边的对应关系出错。在教学中可采取以下措施:设计“反例对比”练习,让学生判断正误,明确“直角三角形”是性质应用的前提。利用“图形标注法”,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中,用不同颜色标注30°角、其所对的直角边和斜边,通过多次标注和对应练习,强化边与角的对应关系,避免混淆。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熟练应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
问题1 将等边三角形对折,可以得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答 ∠D=90°,∠B=60°,∠A=30°.
问题2这个三角形的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等边三角形和其对折后得到的三角形,促使学生思考等边三角形对折后,边和角的数量关系变化,培养学生的猜想与探究思维。
(二)合作探究
探究 如图,在△ABC中,∠C=90°,∠A=30°,测量∠A所对的直角边BC与斜边AB,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再画几个满足条件的三角形,你得到的结论还成立吗 证明你的结论.
猜想 在Rt△ABC中,如果∠A=30°,那么直角边BC等于斜边AB的一半.
信息技术验证
分析 要证明BC=AB,只要证明2BC=AB.为此可以构造长为2BC的线段,证明它和AB相等即可.
证明 如图,延长BC到D,使CD=BC,连接AD,则AC是BD的垂直平分线,
∴AB=AD.
又∵∠B=90°-∠BAC =90°-30°=60°,
∴△ABD是等边三角形,
∴BD=AB.
又BD=2BC,
∴BC=AB.
追问 你还有其他证明方法吗?
证明 如图,作∠BCE =60°,
交AB于E,连接CE,
则∠ACE =90°-60°=30°.
在△ABC 中,
∵∠ACB=90°,∠A =30°,
∴∠B =60°.
在△BCE 中,
∵∠BCE=60°,∠B =60°,
∴△BCE 是等边三角形.
∴BC =BE =CE.
在△ACE 中,
∵∠A=30°,∠ACE =30°,
∴CE =AE.
∴BC =BE =CE =AE.
∴BC =BE =AE =AB.
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 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符号语言 ∵在Rt△ABC 中,∠C =90°,∠A =30°,
∴BC =AB.
设计意图:通过 “观察,测量,猜想,验证,证明“等活动,强化证明逻辑,突出转化思想。设置 “信息技术验证” 环节,用数据支撑猜想的合理性;通过 “构造辅助线证明”,引导学生运用等边三角形的知识,严谨推导结论;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证明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三)典例分析
例5 图是屋架设计图的一部分,点D是斜梁AB的中点,立柱BC,DE垂直于横梁AC,AB=7.4 m,∠A=30°·求立柱BC,DE的长.
解 ∵DE⊥AC,BC⊥AC,∠A=30°,
∴BC=AB,DE=AD.
∴BC=×7.4=3.7(m)
又 AD=AB,
∴DE=AD=×3.7=1.85(m).
答:立柱BC的长是 3.7 m,DE的长是1.85 m.
设计意图:本题将抽象的几何性质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解决工具,强化学生对该性质的理解与掌握,实现知识从 “理论” 到 “实践” 的跨越,培养学生的几何模型识别能力,让学生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几何图形,运用几何知识解决问题,增强数学建模意识。
(四)巩固练习
1.如图,在中,,,,则的长为( C )
A.30 B.15 C.12 D.10
2.在Rt△ABC中,∠C=90°,∠B=2∠A,∠B和∠A各是多少度 边AB与BC之间有什么关系
解 ∵∠C=90°,
∴∠A+∠B=90°.
∵∠B=2∠A,
∴∠A+2∠A=90°,
∴∠A=30°,∠B=60°.
∴AB=2BC.
3.在Rt△ABC中,∠C=90°,AB=2BC,∠B和∠A各是多少度
解 延长BC至点D,使DC=BC.
∴AC垂直平分BD,BD=2BC.
∴AB=AD.
∵AB=2BC,
∴AB=BD,
∴AB=BD=AD,
∴△ABD是等边三角形,
∴∠B=60°,
∴∠BAC=90°-∠B=30°.
4.如图,在等边中,D是的中点,于点E,于点F,已知,则的长为( C )
A.6 B.8 C.10 D.12
5.如图,在等腰三角形中,,点,在等腰三角形的内部,连接,使,且平分.若,则 .
第4题图 第5题图
设计意图:学完新知识后及时进行课堂巩固练习,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新知的记忆,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还可以及时反馈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归纳总结
感受中考
1.(2023·贵州)5月26日,“2023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在贵阳开幕,在“自动化立体库”中有许多几何元素,其中有一个等腰三角形模型(示意图如图所示),它的顶角为,腰长为,则底边上的高是( B )
A. B. C. D.
2.(2024·内蒙古)如图,在中,,以点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于点和点,再分别以点为圆心,大于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连接并延长交于点.若的面积为8,则的面积是( B )
A.8 B.16 C.12 D.24
3.(2022·内蒙古)如图,∠AOE=15°,OE平分∠AOB,DE∥OB交OA于点D,EC⊥OB,垂足为C.若EC=2,则OD的长为( C )
A.2 B.2 C.4 D.4+2
第1题图 第2题图 第3题图
4.(2023·吉林)如图,在中,.点,分别在边,上,连接,将沿折叠,点的对应点为点.若点刚好落在边上,,则的长为 .

5.(2021·广东广州)如图,在中,,,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C、AB于点D、E,连结BD.若,则AD的长为 2 .
第4题图 第5题图
设计意图:在学习完新知识后加入中考真题练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考试方向,熟悉考试题型,检验学习成果,提升应考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七)小结梳理
(八)布置作业
1.必做题:习题15.3 第7,12题.
2.探究性作业:习题15.3 第15题.
五、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