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课后练习:第10课《短新闻两篇》(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课后练习:第10课《短新闻两篇》(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24 14:1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尾大”就“去不掉”了吗
2013年4月号《特别文摘》载有一篇题为《诸葛亮昏招害关羽》的文章,其中有一句话写道:“现在也有人……说也许是他们故意让关羽死,害怕他不好驾驭,害怕他尾大去不掉。”这里对“尾大不掉”的理解有误。
“尾大不掉”比喻属下势力过大或机构组织庞大臃肿,以致指挥失灵、调度不动。典出《左转·昭公十一年》。楚灵王想任命弃疾为蔡公去管辖蔡地,征询申无宇的意见。申无宇对楚灵王论述了国内国外的情况之后,说了两句带有结论性的话:“末大必折,尾大不掉。”意思是说:树梢粗大了,必定会被折断;尾巴太大,就会摆动不了。这里的“掉”应该理解为“摆动”;“不掉”,就是掉转不灵、摆动不了。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董鸿毅
《别了,“不列颠尼亚”》的作者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是新华社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的合称。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
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1922—2006),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自1977年起任《纽约时报》执行主编。在总部工作期间,他长期主管国际新闻报道,形成了崭新的报道风格,为巩固该报在美国新闻业中的重要地位立下了功劳。作品《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对战争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并因此于1960年获普利策国际新闻奖。
新闻如何体现真实性
(1)新闻五要素必须准确无误。即新闻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经过和事情发生的原因必须具体、确凿,不能含糊不清。
(2)新闻事实发生的环境和条件、过程和细节、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包括心里活动和思想活动都不能进行“合理想象”式的报道,更不能搞“创作”式的报道。
(3)新闻中引用的数字、引语、用典,以及其他背景材料都必须有根有据。
(4)新闻中对事实的解释和说明,必须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能夸大、扭曲或变形。
(1)旗帜
____ (2)紫荆花____
(3)冉冉升起
____
(4)明媚
____ (5)婆娑
____ (6)噩梦
____
(7)撰写
____
(8)焚烧
____ (9)雏菊
____
(10)窒息
____
(11)祷告
____
(12)绞刑
____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1)zhì (2)jīnɡ (3)rǎn (4)mèi (5)suō
(6)è (7)zhuàn (8)fén (9)chú (10)zhì (11)dǎo (12)jiǎo (13) (14)
(15)
(16)
(17)
(18)
(1)
   (2)
(3)
(4)
(5)
(6)
(7)
(8)
答案:(1) (2) (3) (4)
(5) (6) (7) (8)
“自”是个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像人鼻子的形状。“自”的本意是“鼻子”,在古代,“自”

“鼻”音义相同。由于人们说话时常用手指着自己的鼻子以表示自己,“自”渐渐地被借用为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用“自”作意符,多与鼻子有关。如“臭(xìù)”,会意字,上部“自”是鼻子,下部“犬”是狗,会合起来意思是:狗用鼻子闻气味。“臭”的本意是“嗅”,用鼻子闻。故后来造“嗅”字,以代“臭”的本意。“臭”也当名词“气味”讲。“臭”还当形容词表示气味难闻,跟“香”相对。
(1)祷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茫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宗教徒向神求保佑。
(2)鲜明可爱;明亮美好。
(3)模糊不清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判断加点词语运用的正误。(打“√”或“×”)
A.网络曝出一个视频,某高中一个女生被同校的其他几个女生堵在厕所进行殴打,该女生躺在地上不断向她们祷告,可她们仍然不依不饶。(  )
B.去年10月,来自北欧的帅小伙迎在明媚的阳光中娶了他美丽的中国新娘。(  )
C.原先茫然的凝视和随之而生的恐惧的眼神从她的双眸消失了。(  )
答案:A.× B.√ C.√
(1)序幕·序曲
[辨析]序幕:戏剧第一幕之前的一场戏,用来介绍人物的历史、剧情发生的起因或暗示全剧的主题;比喻某件事情的开始阶段。序曲:歌剧、清唱剧、芭蕾舞剧等开场前演奏的乐段,一般由交响乐队演奏;用这种体裁写成的独立器乐曲。
①校园文化节定于近日拉开________。
②17世纪早期歌剧的________是一种简短的开场音乐,没有固定的形式。
答案:①序幕 ②序曲 
(2)凝重·庄重
[辨析]凝重:端庄、庄重。庄重:风度、仪表、举止或谈吐不随便;沉着稳重。
①会场上________的空气,压迫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②家里的人不知道都去了什么地方,在这样________的场合,居然只留下我一个人在家准备。
答案:①凝重 ②庄重
(3)消逝·消释
[辨析]消逝:声音、时间等慢慢逝去,不再存在。消释:消除、处理、解除,一般与“误会、疑虑、嫌隙”等搭配。
①随着时间的________,他逐渐明白了这个道理。
②误会________了,他俩又走到了一起。
答案:①消逝 ②消释
(4)终身·终生
[辨析]终身:今生今世;此生;毕生相关,一般指与个人相关的事。终生:毕生,一般指事业而言。
①多少仁人志士把为共产主义事业作为自己________奋斗的理想。
②________教育的思想目前已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
答案:①终生 ②终身
(5)权利·权力
[辨析]权利: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权力和享受的利益。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
①父母应该有管教子女的________。
②保障人民的合法________是各级党政机关“以民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
答案:①权力 ②权利
(6)冉冉·徐徐
[辨析]两个词都有“慢慢地”的意思。冉冉:多形容炊烟等事物,除了有“缓慢”的意思之外,还有“柔软”的意思。徐徐:多用于列车等的前进。
①在庄严雄壮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迎着晨风________升起。
②2008年9月17日,北京残奥会圣火________熄灭,“奥运时间”落下帷幕。
答案:①冉冉 ②徐徐
(1)大英帝国从海上来,______________。
(2)在布热金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3)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____________。
答案:(1)又从海上去
(2)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 不该有光亮 不该有碧绿的草地 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
(3)雏菊花在怒放
?背景链接
《别了,“不列颠尼亚”》写于1997年7月1日,就在那一天的零点,在中国,香港发生了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那便是香港在这一时刻又回归了祖国的怀抱。《中英南京条约》使香港离开了祖国,变成了大英帝国的殖民地,150多年来,25任港督代表英国对香港进行统治。为了使香港回归,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了许多努力,终于有了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使香港的回归指日可待。13年的漫长等待,当1997年7月1日零时这一庄严时刻到来之际,哪一个中华儿女不热血沸腾呢?《别了,“不列颠尼亚”》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写于1958年8月,当时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有13年,时间已经磨平了战争造成的创伤,但德国法西斯在二战期间残酷地屠杀被占国人民的集中营还在警醒着世人,法西斯集中营的牢房、毒气室、鞭刑柱、焚尸炉无不向人们诉说着德军犯下的滔天罪行。本文便是作者目睹了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后有感而写的一篇新闻。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这主要得益于他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即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
?文脉梳理
(1)《别了,“不列颠尼亚”》。
(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一、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回答下面的问题
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的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2.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场景二:下午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的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中国国旗升起。
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
3.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4.文中三次写到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次降旗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这标志着今后的香港再也不会由港督来统治;第二次降旗是香港岛上的每天一度的降旗,这面旗的降下,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第三次降旗是写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易帜,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它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的结束,也标志着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5.作者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并体会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试结合文章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4、7、11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很强,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比如:港督降旗仪式,作者说“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最后一次。
6.如何理解下面的句子?
①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②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富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③“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运用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
②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标志着英国对香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的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而喜悦的心情。
③这短短的13个字,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为了等到这一天,中国人做出了多少努力啊!大英帝国离开香港,是中华民族的胜利。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新闻(消息)
(1)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①when:何时 ②where:何地 ③who:何人 ④what:何事 ⑤why:何因 ⑥how:何果,(3)消息的特点:
①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②短:消息要求短。③快:时效性要强。④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⑤强:消息的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①标题(正标题、副标题)。
②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④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响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7.如果把这篇通讯改写成一篇新闻,可以省略哪些语言?体会一下这些省略了的语言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可省略掉新闻要素之外的一些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等。如①“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广场上灯光渐暗”“‘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环境描述的语言,这些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
②“末任港督官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统治5年的彭定康登上了带有皇家标致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将于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等细节描写。这些交代告别的细节,将事情的因果、始末交代得具体清楚。
③“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但两处用笔,写出过程,对仪式的气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④“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写,但在这里交代,对“告别”的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
二、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回答下面的问题
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作者出于一种来源于不安的心情产生的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2.文章一上来就说布热金卡“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作者为什么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结合下文可知,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作者踏进集中营,却吃惊地发现两种不相称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可怕”。作者虽无直接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一种莫名的压抑弥漫开来,让读者感到沉重。
3.如何理解“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4.作者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祷告是为了求得保佑或宽恕。但在这个“人间地狱”里,生命、人性、文化、信仰全部被灭绝。因此,在这里,受难者不可能得到一丝的安慰和生的希望,而刽子手也不可能忏悔自己的罪行,更得不到宽恕。
5.从文章中找出一两例细节描写,试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如①对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进行肖像细节描写,启发世人反思:美和善就是这样被蹂躏、践踏和毁灭的!活着的人,要永远牢记法西斯的罪恶,警惕法西斯幽灵的复活。②还有对参观者表情反应细节的摹写,如用“张大了嘴巴”表现参观者的惊惧莫名,用“浑身发抖”表现参观者的怒不可遏,用“跪了下来”表达参观者的诚挚祈祷等等,这些细节都给读者以立体的视觉形象和强烈的情感震撼。
6.既然这是一个阴森恐怖的“杀人工厂”,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却把它写得这样安宁、祥和,为什么,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首尾照应,首尾相贯,文章浑然一体。(2)今日美好祥和的景象与昔日集中营的阴森恐怖、残暴血腥形成鲜明对比,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今日的祥和与昔日的恐怖形成强烈的反差,强烈的对比反衬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新闻和通讯的区别
新闻和通讯的主要区别是:
(1)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
(2)新闻叙述要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有较细致的描写,往往还含有作者的议论,一般篇幅比较长。
(3)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
[名家视角]
新闻报道除了要真实、准确,具有时效性外,还必须具有强烈的可读性。学会用“眼睛采访”,多写实录性新闻。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作品《别了,“不列颠尼亚”》一稿,就是一篇实录性新闻佳作。
——刘保全
【上下求索】
1.《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了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探究思路]
―→―→
[探究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如①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②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二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香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③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意。“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在记者参与度上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探究思路]
―→―→
[探究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这样写,突破了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上不朽的名篇。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写一篇不少于100字的新闻短评。
《南方都市报》3月8日(特派北京记者李月刚)“感谢你爹你妈没问题,首先还是要感谢国家。”昨日上午,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于再清参加全国政协体育界别分组讨论,谈起有运动员夺冠后感谢父母。于再清说:“小孩儿有些心里话没有表述出来”,运动员得奖感言“说孝敬父母感谢父母都对,心里面也要有国家,要把国家放在前面,别光说父母就完了,这个要把它提出来”。他表示,要加强对运动员的德育。
此前,周洋在冬奥会女子短道速滑1
500米比赛夺冠后说“让我爸我妈生活得更好一点”,感动了很多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冬奥会短道速滑冠军周洋获得冠军后感谢父母,要“让我爸我妈生活得更好”;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于再清认为运动员要把国家放在前面,别光说父母就完了。
先谢父母就是不爱国?其实不说感谢国家的话,并不说明周洋没有把国家放在心里,爱国也不是全凭一张嘴说了算。她能够为国家勇夺金牌,为国争光,已经将爱国落实在行动中,不必因为没有说“感谢国家”之类的话就苛求她。再说了,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他又能够怎么去爱国家呢?
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烘托(hōnɡ) 
发掘(jué)  矫揉造作(jiáo)
B.臂膊(bó) 
脊背(jǐ) 
毋庸赘言(zhuì)
C.驰骋(chěn) 
讥讽(fěnɡ) 
豁然开朗(huò)
D.噩梦(è) 
凋谢(diāo) 
婆娑起舞(shuō)
解析:A项,“矫”应读jiǎo;C项,“骋”应读chěng;D项,“娑”应读suō。
答案: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消声匿迹 销魂勾魄 积毁销骨
B.顺理成章 自找烦恼 融汇贯通
C.标新立异 迥然不同 不落窠臼
D.娇生惯养 娇枉过正 精美绝伦
解析:A项,消声匿迹—销声匿迹;B项,融汇贯通—融会贯通;D项,娇枉过正—矫枉过正。
答案:C
3.在下面文字中的画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使整个段落语意连贯,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孩子上学后,父母应及时向他们讲述如何管理和使用零花钱。①________孩子随着年龄增长,消费欲望渐趋强烈,需要用钱的地方也越来越多。这时②________不加以教育和引导,他们就可能会乱花钱,家长要经常关注孩子的消费行为,以免孩子过度消费③________产生某种不良后果。一般情况下,家长只可救“急”,不必救“穷”,比如当孩子遇上非用钱不可④________又无钱可用的情况时,可让孩子预支一部分零花钱,⑤________一定要跟他说清楚:预支的部分必须在下次的零花钱中扣除。
解析:①后面解释原因,②假设关系,③表示结果,④转折关系,⑤转折关系。
答案:①因为 ②如果 ③而 ④却 ⑤但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正确表达逻辑语意关系亦可)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些逸闻就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B.歹徒在向他人勒索巨额钱款时,猝死于作案现场。他一生恶贯满盈,真是死得其所。
C.“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
D.这次选举他最有希望,但由于他近年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解析:D项,“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A项,“笔走龙蛇”形容书法或文章洒脱雄健,很有气势;B项,“死得其所”指死得有价值,有意义,是褒义词;C项,“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品德的崇敬与仰慕。
答案: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通讯日渐发达,手机几乎成为大家必不可少的必需品,但使用量增加之后,关于手机质量的投诉也越来越多。
B.制造灾祸然后去救灾,让人掉进陷阱然后去救人,这不是正义,这是正义的反面。
C.许多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时,是优先考虑专业还是优先考虑学校,很大程度上是受市场需求、社会动向、父母意愿、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D.对偶尔失足的青少年,应耐心教育,热情帮助,而不要歧视他们。这不利于他们改正错误,也不利于对他们的教育工作。
解析:A项,关联词使用不当,介词“关于”与宾语“手机质量”搭配不当,可将“关于”改为“对于”;另外“必不可少”与“必需”重复,可删去“必不可少”;
C项,“受……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句式杂糅,可删去“造成的”;D项,“这”指代不明,应将“这”改为“否则”。
答案:B 
6.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1)~(4)题。
香港,一个身世十分朦胧的城市。
身世朦胧,大概来自一股历史悲情。回避,是忘记悲情的良方。香港,没有时间回头关注过去的身世,她只是努力朝前方,紧紧追随着大流适应急剧的新陈代谢,这是她的生命节奏。好些老香港,离开这都市一段时间,再回来,往往会站在原来熟悉的街头无所适从,有时还得像个异乡人一般向人问路,因为还算不上旧的楼房已被拆掉,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及高架天桥出现在眼前,一切景物变得如此陌生新鲜。
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我常想总结一下香港的个性和特色,以便向远方的友人介绍,可是,做起来并不容易,也许是她的多变,也许是每当想起她,我就会陷入了浓烈的感情魔网中……爱恨很不分明。只要提起我童年生命背景的湾仔,就可说明这种爱恨交缠的境况。
说湾仔是一个与海争地的旧区,并不过分,因它大部分土地都是从海夺过来的,老街坊站在轩尼诗道上,就会咀嚼着沧海桑田的滋味。当初在填海土地上建成的房子已经残旧,给人一幢一幢拆掉,代替的是更高更遮天的大厦。偶然一座不知何故可以苟延残喘夹在新厦中间的旧楼,寒伧得叫人凄酸。有时,我宁愿它也赶快被拆掉,可是,又会庆幸它的存在,正好牵系着我的童年回忆。洛克道、谢非道,曾经是有名的烟花之地,自从那苏绍黄故事出现之后,湾仔这个名字,在许多外国浪子心中,引起无数蛊惑联想。每逢维多利亚港口停泊着外国船只时,我就很怕人家提湾仔。我曾经厌恶自己生长在这个老区,但别人说她的不是,我又会非常生气,甚至不顾一切为她辩护。在回忆里,尽管是寻常街巷,都具温馨。现在,湾仔——已经面目全新了,新型的酒店商厦,给予她另一种华丽生命。我本该为她高兴才对,但随着她容貌个性的变易,仿佛连我的童年记忆也逐渐褪色,湾仔已经变得一切与我无干了。
不知不觉,无声岁月流逝。蓦然,我们这一代人发现,自己的生命与香港的生命,变得难解难分。离她而去的,在异地风霜里,就不禁惦记着这地方曾有的护荫。而留下来的,也不得不从头细看这抚育我的土地;于是,一切都变得很在乎。但,没有时间关注过去的身世了,前面还有漫漫的长路要走。
我常对朋友说,香港既是一个朦胧之城,生长在其中的人,自当也具备这种朦胧个性。香港人不容易让人理解,因为我们自己也无法说清楚。生于斯长于斯,血脉相连着,我们已经与香港订下了一种爱恨交缠的关系。对于她,我们有时很骄傲,有时很自卑,这矛盾缠成不解之结,就是远远离她而去的人,还会时时在心头。
(1)第三段“我常常想总结一下香港的个性和特色”,根据文意,香港的“个性和特色”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5个字)
答案:朦胧而多变。
(2)第三段中,作者说她对香港“爱恨不分明”。这种“爱恨不分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旧建筑的存在牵系着我童年的记忆,我庆幸;②新建筑又使湾仔似乎一切与我不相干了,我又难以高兴。
(3)第五段为什么说“我们这一代人”对香港“一切都变得很在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我们的生命与香港的生命已变得难舍难分;②离她而去的,惦记着曾有的护荫;③留下来的,也不得不从头细看这抚育我们的土地。
7.请为下面的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人民网消息:中国银行业协会和普华永道昨日联合发布《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3》,尽管今年实行了严厉的楼市调控措施,仍有2/3的受访者认为未来一年一线城市房价将继续上涨,还有超四成银行家认为二、三线城市房价未来一年内也会继续上升。据悉,报告受访者为全国76家银行的1604位银行高管。
报告显示,大部分银行高管认为房地产市场风险正在下降。
在对未来一年房地产市场走势的调查中,有66.3%的银行家看涨一线城市房价,仅有6.1%看跌;87.3%的银行家看好一线城市的房地产销量,43%认为二、三线城市房地产销量也将上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超六成银行家看涨一线城市房价。
8.阅读方式在数字时代已发生变化,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近完成了“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请根据以下两个统计表简要说明调查结果。
(数字媒介阅读包括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采用图表分析的形式,旨在考查考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图文转换能力。图表分析题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图表中的有关内容来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提取、挖掘其中隐含的信息,进而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解答此类题,首先应该看懂图表,总结图表中传递出来的信息,如某种事物的变化或发展趋势,然后在此基础上对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作深入的思考。
答案:(示例)近年来各媒介综合阅读率逐年上升,其中数字媒介阅读率近三年上升迅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