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课后练习:第2课《诗两首》(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课后练习:第2课《诗两首》(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24 14:19: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诗两首
雨巷 再别康桥
应是“拃”
2012年11月28日《燕赵老年报》第8版刊有一篇旅游通讯《哈尔滨三景游》。通讯中提到了闻名世界的五大连池,是这样说的:五大连池是火山喷发熔岩堆积形成的,令人惊奇的是,“在没有土壤、水分奇缺的地方,却顽强地生长着火山杨,别看它们高不过三米,粗不过半搾,树龄却大都在百年以上”。在这段文字中,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字“搾”。经查,“搾”是“榨”的异体字,现在“退休赋闲”了。榨,即挤压出物体的汁液,如榨油、榨花生、榨甘蔗等。“榨”在上述语境中显然讲不通。那么该用哪个字呢?那就是“拃”。拃读zhǎ:(1)动词,张开拇指和中指量长短,如:不用找尺子了,拃一下就行。(2)量词,表示张开拇指和中指两端之间的长度,如三拃长、两拃宽。毫无疑问,上述语句中应用“拃”字。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张剑桥
戴望舒(1905—1950),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人。代表作有《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人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戴望舒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诗集主要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等,另有译著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诗集著有《再别康桥》《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代表作有《云游》《落叶》《自剖》《我所知道的康桥》《印度洋上的秋思》《北戴河海滨的幻想》等。
戴望舒的创作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创作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如《雨巷》。第二阶段的创作较多地受法国后期象征派诗人的影响。第三阶段是在抗战开始后,诗歌从生活、情绪到艺术风格,都转向积极明朗。
(1)撑着 ____  (2)彷徨 ____
(3)寂寥 
____
(4)青荇 
____
(5)彳亍 
____
(6)惆怅 
____
(7)沉淀 
____
(8)河畔 
____
(9)颓圮 
____
(10)漫溯 
____
(11)斑斓 
____
(12)长篙 
____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1)chēnɡ (2)pánɡ (3)liáo (4)xìnɡ (5)chì
chù
(6)chànɡ (7)diàn (8)pàn (9)pǐ (10)sù
(11)lán (12)
ɡāo (13) (14)
(15) (16) (17) (18)
(1)   (2)
(3) 
(4)
答案:(1) (2) (3) (4)
“骨”字在甲骨文中像骨架的形状,本意是“骨头”,引申为支撑物体的骨架,又引申为人的品质、气概。用“骨”作意符,多与骨头有关。如“髌”bìn,左形右声,“膝盖骨”,古代有一种剔去罪人膝盖骨的酷刑,叫髌刑。又如“髀”
bì,左形右声,“股骨”,即大腿骨,引申为大腿。
(1)彳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斑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慢步行走;形容小步慢走或时走时停。
(2)色彩错杂灿烂的样子。
判断加点词语运用的正误。(打“√”或“×”)
A.1972年北京大部分人彳亍而行,如今他们骑自行车,有些人还有汽车。(  )
B.错过的年华,在北漠开出斑斓的紫薇花,却荒芜了轮回的春夏。(  )
答案:A.√ B.√
(1)沉淀·沉积
[辨析]“沉淀”:①指溶液中难溶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或指沉淀到溶液底层的物质;②比喻凝聚、积累。“沉淀”可用于抽象事物,也可用于具体事物。“沉积”指物质在溶液中沉淀后积累起来,比喻沉淀、积聚。多用于抽象事物。
①情感需要________,才能写出好诗。
②唐玄宗在潞州驻足近三年,在潞州的山山水水间,书写下了丰厚的文化________。
答案:(1)①沉淀 ②沉积 
(2)彷徨·徘徊
[辨析]“彷徨”含有“内心苦闷,不知所向”的意思。“徘徊”强调来回地走,含有“慢慢踱着”的意思,也可比喻生产时起时落、没有向前发展的情况。
①近几年来,鲁东南地区夏播玉米产量呈现出______不前的局面。
②他在人生的十字路口________观望。
答案:(2)①徘徊 ②彷徨
(3)凄清·凄婉
[辨析]“凄清”形容清冷;“凄婉”是指(声音)悲哀而婉转。
①________的笛声从远处的高楼上传来,令人哀伤不已。
②当________的月光,在朦胧的幽径上流过,我的思绪也随之飞扬。
答案:(3)①凄婉 ②凄清
(1)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雨巷》)
(2)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
(3)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
(4)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
答案:(1)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2)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3)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4)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背景链接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痛苦,心中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启了一个“新纪元”。
《再别康桥》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旅游欧洲的归途中,时值1928年11月6日。“康桥”现在通译为“剑桥”,英国的学术、文化中心,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也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徐志摩年轻的时候曾在此读书、生活,结识了许多英国朋友。这次重游康桥是在一个夏天晴朗的下午,一个人怀着对美好往事回忆的激动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由于他事先没有联系好,他所熟悉的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地迎接他,于是,他就一个人漫步在七八年前曾生活过的地方,感受那美好的回味。在他乘船离开马赛归国途中,在汹涌澎湃的海涛声中记下了重返康桥时的感受。
?文脉梳理
(1)《雨巷》
(2)《再别康桥》
一、阅读《雨巷》,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诗歌形式上看,《雨巷》舒缓悠扬的节奏是怎样形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独特朗读形式,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②韵律诗停顿时须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③复沓句式的妙用。如“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④词的重叠运用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重叠的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2.《雨巷》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都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油纸伞、雨巷、丁香。
油纸伞: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暮春时节,寂寥地下着小雨,平添了一份冷漠和凄清。“撑伞独立”的形象在独特的环境中产生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雨巷:这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雨是细雨,天色阴沉就易产生伤感。小巷狭窄破旧、色调阴冷,这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雨巷”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
丁香:丁香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丁香象征着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3.有人认为,《雨巷》是一首爱情诗,是一首男子追寻、等待姑娘的诗歌;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政治诗,诗歌中的这些意象,雨巷、丁香姑娘,都有它们独特的政治象征。你赞同哪一种看法呢?为什么?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应该是一首政治诗。诗中的“丁香姑娘”是有象征意义的:她美丽高洁,象征美好理想;哀怨彷徨,象征理想难以实现;飘然离去,象征理想的幻灭。而那悠长、狭窄、寂寥的雨巷,则象征着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的黑暗社会。整首诗就是通过对丁香姑娘、雨巷、油纸伞等意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在革命低潮期追求理想的苦闷惆怅之情。
诗歌的节奏
诗歌的节奏,是音节组合的长短、高低、强弱有规律地出现所造成的节拍,是作者思想情感的抒发,也是作者内在情绪的流动。节奏是诗歌的生命,所有诗歌都有节奏。诗歌节奏鲜明,才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抑扬顿挫,铿锵悦耳,朗朗上口,易诵易背,易于流传。郭沫若在《文艺论集·论节奏》中说:“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格律诗每句节拍相同,新体诗也要在每句中有相同或相近的停顿,于自由中求整齐,于统一中求变化,从而增强表达效果。
二、阅读《再别康桥》,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诗人为什么一开始说“轻轻的我走了”而不说“我轻轻的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轻轻的我走了”与“我轻轻的走了”相比,在语言表达上强调“轻轻”二字,这样更能表达“我”不愿打扰梦中康桥的情态,更能表现“我”离别时的洒脱又惆怅的情绪。
2.“金柳”“青荇”等意象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诗人为何“甘心做一条水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将“河畔的金柳”比喻为“夕阳中的新娘”,既写出了柳枝的娉婷袅袅、妩媚多姿,也表达了诗人对母校的极度迷恋之情。河底的泥是“软”的,青荇的色泽是“油油的”,写出了景物的质感美。“招摇”将青荇拟人化,写出了它的动态美,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欢迎。“甘心做一条水草”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热烈的爱恋之情。
反 复 句
反复句是有意重复某个意思,以强调语意的修辞手法。一般情况下,反复有两种:一是连续反复,二是间隔反复。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叫连续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中间叫间隔反复。  
3.如何理解“彩虹似的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彩虹似的梦”美丽朦胧,“虹”和“梦”,两个奇异的意象叠映,写出了潭水的静美。这里的“梦”也是对上节中的“梦”的引申,是对过去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暗含了作者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
4.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这对于表达揭示主题起什么作用?开头的“轻轻的”与结尾的“悄悄的”能不能对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首尾两节虽然语意相似、节奏相同,但并不让人觉得啰嗦,而在客观上强调了诗歌的抒情性,一唱三叹,反复回旋,强化了诗人心中那种对康桥恋恋不舍的感情,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缭绕心头。②两词不能互换,“轻轻”是诗人客观的动作和心理,而“悄悄的”既是周围环境的静,也是诗人内心的宁静,诗人不忍心打搅康桥的一切,所以选择轻轻地来、悄悄地去。
5.《再别康桥》中描写的意象与诗人的情感是如何融在一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中描写了诗人再别康桥时所看到的特定的景物:西天的云彩、夕阳中的河畔金柳、在水底招摇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星辉以及想象中的笙箫和沉默的夏虫,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清丽的画面,这些景物融入了诗人对康桥深沉的爱,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愁别绪。
三  美
“三美”,新月派的新诗主张。闻一多提出了“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特有的贡献。具体而言,“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其主要目的是在诗的内容和诗的格式上都拥有美。
[名家视角]
《雨巷》在音节上完美无缺。
 ——诗人朱湘
《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叶圣陶 
【上下求索】
1.《雨巷》中多次出现了“丁香”这一意象,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呢?改成“梅花”“兰花”“菊花”行不行?
[探究思路]
―→―→
[探究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丁香颜色为白色或紫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象征“美丽、高洁”;丁香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丁香未开时形状像结,所以诗人们往往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品,象征“愁怨、忧郁”。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丁香”多为“惆怅”的代表。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浣溪沙》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
总之,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的感觉。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所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忧愁、凄婉、容易消失离去的。用丁香形容姑娘不仅写出了姑娘的淡雅、美丽,还刻画出了她那楚楚动人的忧郁。
梅花,傲霜斗雪,凌寒独放,芳香清幽,象征“高洁”;兰花,常青、独秀、幽香、素雅,象征“清逸”;菊花,在百花纷纷枯萎的秋冬季节,傲霜怒放,不畏寒霜欺凌,象征“孤傲”。与诗歌“愁怨、忧郁”的格调不符,此处只能用“丁香”。
2.《再别康桥》是如何体现诗歌“三美”的艺术主张的?
[探究思路]
―→―→
[探究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具体而言,“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其主要目的是在诗的内容和诗的格式上都拥有美。本诗每节押韵,运用叠字,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体现了音乐美。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诗中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体现了一种绘画美。讲究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四行一节,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单行和双行错开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体现了建筑美。
请你运用象征手法,就你熟悉的事物写一篇200字以上的短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小草的可敬之处不单单是在这里,它们身上还闪耀着一个亮点——顽强不屈的精神。小草虽然没有参天大树那样的高大挺拔,也没有花朵那样的鲜红美丽,但是,它们的精神足以盖过这一切,足以让人们重新去认识并惊叹它们。
暴风雨里,高大挺拔的大树被连根拔起,五颜六色的花朵已花残叶败,而小草呢,却以一种比物质的力量更加有力的力量赢得了胜利……等到暴风雨过后,花树都变了样,只有小草依然昂首挺胸地站在那儿,享受着雨后的阳光……正因为此,它们才对得起大诗人的一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我想: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人人都会遇到崎岖与坎坷,只要我们具有小草的精神,绝望之云终会驱散,希望之花将会常开。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彷徨(pánɡ)
巷道(xiànɡ)
怅惘(chànɡ)
寥若晨星(liáo)
B.踟蹰(chí)
漫溯(sù)
颓圮(qǐ)
载歌载舞(zài)
C.河畔(pàn)
埋怨(mán)
青荇(xìnɡ)
悄然无声(qiāo)
D.斑斓(lán)
长篙(ɡāo)
似的(shì)
泥古不化(nì)
解析:A项,“巷”应读hànɡ;B项,“圮”应读pǐ;C项,“悄”应读qiǎo。
答案:D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组是(  )
A.水藻 挑衅 河畔 无耻谰言
B.惋惜 凄宛 踯躅 春意阑珊
C.笙箫 朔风 漫溯 波澜不惊
D.竹篙 蒿草 彷徨 色彩斑斓
解析:B项,宛—婉。
答案:B
3.下列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诗圣”杜甫在去世一千多年后的今天突然变得很忙,很火。借助网络的推波助澜,杜甫很忙:一会是送水工、肌肉男,一会是火影忍者、高达战士……各种搞怪造型不一而足。年轻人“恶搞”杜甫画像,拿名人大家开涮,这种穿凿附会的做法不得不令人担心。随意拿文化名人消遣娱乐,久而久之,会失了分寸,辱没传统。
A.推波助澜 
B.不一而足
C.开涮 
D.穿凿附会
解析:D项,“穿凿附会”指生拉硬扯地解释,把讲不通的或不相干的道理、事情硬扯在一起进行解释。用在此处不符合文意。A项,“推波助澜”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B项,“不一而足”原指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满足。后指同类的事物或现象很多,反复出现,不止一个,不能一一列举。C项,“开涮”指耍弄,开玩笑。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新规定对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提高处罚分值,是为了充分发挥机动车驾驶人累积记分制度在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中的作用。
B.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作为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家”大本营,科研院所的兴盛,与年轻人能否安心坐冷板凳仍有必然关系。
C.日本政府自从悍然宣布购买钓鱼岛以来,中国各地爱国民众以不同的方式对日本政府的丑恶行径予以强烈的谴责和声讨。
D.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教改道路的有益尝试才是最佳途径。
解析:B项,两面对一面,可将“兴盛”改为“兴衰”;C项,语序不当,将“日本政府”放在“自从”后面;D项,句式杂糅,可去掉“才是最佳途径”。
答案:A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事实上,无论《论语》《庄子》,还是柏拉图、《圣经》、佛经,核心的东西都是世界观,而每一种世界观都有着特殊而深刻的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舍弃世界观,把心灵快乐当作目的本身来追求,就真会把伟大哲学稀释为心灵鸡汤了
②凡深刻的世界观,所达到的心灵状态绝不仅是快乐,必定还有博大的悲悯
③快乐只是心灵状态,不是世界观,至多是世界观所达到的某一种心灵状态
④对于社会现实的关系也绝不仅是超脱,必定还有坚定的批判
A.③②④①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②  
D.③④①②
解析:本段的主题是“世界观”,语段中通过与“快乐的心灵状态”的比较来说明其特殊而深刻的内涵。②句中的“绝不仅是快乐”承接了③句的“快乐只是心灵状态”来谈;④句中的“也绝不……”是承接②句的“绝不……”来谈。③②④句是推论,①句为总结,应放在最后。
答案:A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2)题。
代  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1)“楼上黄昏欲望休”一句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芭蕉不展丁香结”中芭蕉、丁香两个意象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诗中的女子深居高楼。黄昏时分,她走到楼前,想去眺望远处,盼他前来,可欲望还休,欲见而无法相见,这种复杂的心情折磨得她坐立难安,满楼徘徊。此句把女子复杂矛盾的心理和孤寂无聊的失望情态含蓄地表现出来了。
(2)芭蕉顶部长出的新叶还未舒展开来,丁香的花蕾仍然含苞待放。它们在清冷的春风里,样子就像各怀心事一样,各自愁眉不展。丁香结(花蕾)是愁思的传统意象,用丁香花蕾含苞未放的样子比喻人的愁心不展是古人习惯的用法。这里用芭蕉未展的新叶、丁香未开的花蕾,暗喻女子愁肠百结的心情。
7.根据下列句子提供的信息,写一段介绍“飞行板”的文字,不超过70字(含标点符号)。
①“飞行板”是由水上运动爱好者、法国的弗兰基·萨帕塔研制而成的。
②在“飞行板”的帮助下,人们可以像海豚那样在水中快活玩耍。
③这种装备需使用者将双脚绑在一双特殊的鞋子里。
④这一双鞋附有一个很大的喷水器,用以提供上升力。
⑤使用时,双手要拿着用以稳定飞行的喷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时要先揭示对象的本质属性——水上运动装置,然后逐句提炼主要信息,表述时注意顺序要合理,且不要超过规定的字数。
答案:(示例)飞行板是水上运动装置。使用者将脚绑在特殊的鞋里,借附在鞋上的喷水器提供的上升力,双手拿着用以稳定飞行的喷嘴,就可以在水中玩耍。
8.欣赏漫画《低碳生活》(“低碳生活”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生活方式)。请仿照画面二、三的文字,补写其余两处。
要求:①紧扣画面内容;②写两个5字句;③句末押韵。
________ 食物少煎烤 住房环保型 ________
________ 清蒸油烟少 节能灯照明 ________
解析:本题属于图文转换类仿写题。要求共三项:其中字数和押韵的要求属于形式上的要求。题干已经指明了这是以低碳生活为主题的漫画,因此内容上还要结合画面突出“三低”特征。
答案:(示例一)(1)衣衫自己洗 
小件不劳你 
(2)急事你出马 
平日你休假
(示例二)(1)洗衣不用电 手洗身体健
(2)拒绝小汽车 绿色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