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烛之武退秦师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hóu) 函陵(hán)
氾南(fán)
佚之狐(shī)
B.缒城(zhuì)
薄雾(bó)
瑕疵(xiá)
大肆(sì)
C.救济(jǐ)
城阙(què)
伯仲(bó)
逢孙(páng)
D.枸杞(qǐ)
戍守(shù)
供应(gòng)
疲敝(bì)
解析:A项,“佚”应读“yì”;C项,“济”应读“jì”;D项,“供”应读“gōng”。
答案:B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把……当作边邑。
C.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助。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没有。
解析:C项,“济”,渡河。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从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B.夜缒而出,见秦伯
C.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D.朝济而夕设版焉
解析:C项,“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扎。A项,“东”,名词作状语,向东;B项,“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D项,“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的用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②夜缒而出,见秦伯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A.①与③都是顺承连词。
B.②是连词,表修饰关系。
C.①②③④都不必翻译。
D.④和⑤都是转折连词。
解析:④是顺承连词;⑤是转折连词,可译为“却”。
答案:D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⑤/②⑥/③④
解析:①③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⑥结构助词“的”;⑤代词,这件事。
答案:A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9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辞曰:臣之壮也…… 辞:推辞。
B.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
C.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D.以乱易整,不武
武:威武。
解析:D项,“武”应为“使用武力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即“武德”。
答案:D
7.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烛之武高超的说服艺术的一组是( )
①夜缒而出,见秦伯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⑤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⑥秦伯说,与郑人盟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②③⑥
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排除①⑥即可。①与说辞无关,⑥是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结果,不是直接表现。
答案:B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解析:C项,“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对,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
答案:C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解析: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是文言实词和句式。“是”,这;“过”,过错;“鄙”,把……作为边邑;“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地;“陪”,增加。第一句是判断句,第二句是反问句。
参考答案:(1)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作边邑,您知道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且使遽告于郑。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文嬴请三帅,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选自《左传》)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管:管理。
B.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市:做买卖。
C.且使遽告于郑
遽:立即。
D.郑有备矣,不可冀也
冀:希求。
解析:“管”,钥匙。
答案:A
11.下列给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B.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C.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D.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解析:可以在把握前后文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内容断句。前半部分是秦穆公的行为,后面是他说的话。
答案:D
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驻守在郑国的杞子派人告诉秦穆公,让秦穆公派兵偷袭郑国,自己可以做内应。
B.秦国老臣蹇叔不赞同劳师袭远的做法,但利令智昏的秦穆公拒绝了蹇叔的意见。
C.晋国老臣原轸认为秦穆公贪婪伐郑,是天赐晋国良机,决心截击秦军营救郑国。
D.秦穆公虽因贪图疆埸之利贸然出师,但失败后能勇于认错,不失为英明的君主。
解析:C项,“截击秦军营救郑国”理解错误,截击秦军是为了晋国,而不是为了郑国。
答案: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2)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解析:这两句话翻译的重点是文言虚词和句式。“而”,表转折,“且”,而且;“其”,难道;“追之”的“之”,指秦国的三帅;“诸”,之于;“则”,却。这两句话都有省略成分,需要补充完整。
参考答案:(1)劳师动众却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
(2)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登舟离岸了。
参考译文: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从来没有听说过。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有所防备。恐怕不可以吧 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却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 ”秦穆公谢绝蹇叔的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遇到秦军。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希望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
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于是发布命令,立即调动姜戎的军队。晋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梁弘为他驾驭兵车,莱驹担任车右武士。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崤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晋文公的夫人)文嬴向晋襄公请求把秦国的三个将帅放回去,晋襄公答应了她。先轸朝见襄公,问起秦国的囚徒哪里去了。襄公说:“夫人为这事情请求我,我把他们放了。”先轸十分愤怒,不回头就(对着襄公)吐了口唾沫。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登舟离岸了。
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没有撤换孟明,(秦穆公)说:“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况且我不会因为一次小的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