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浪 炉火 种子凝匠心:解码群像劳动内核
——人物通讯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课时 5 授课班级 课题 稻浪 炉火 种子凝匠心:解码群像劳动内核
来源 统编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课型 单元导入课□ 阅读鉴赏课 综合实践课□ 单元总结课□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聚焦第二单元前三篇人物通讯的比较阅读,核心内容包括: 1.梳理三篇通讯在选材上的共性(如典型事例的选取、时代背景的关联)。 2.分析三篇通讯在描写手法上的共同特点(如细节描写、场景刻画)。 3.通过比较归纳人物通讯“真实性与文学性统一”的文体特征。 4.结合文本细读,探究不同领域劳动者(科研、服务、教育科研)的精神共性与劳动价值内涵。
学习者 分析 强(已有基础) 弱(提升空间)
1.学生已完成前三篇人物通讯的单篇学习,初步掌握了人物通讯的基本要素(如典型事例、细节描写)。 2.对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的事迹及精神有一定认知。 3.具备基础的文本分析能力,能提取单篇文本的关键信息。 1.对“比较阅读”方法的系统性运用不足,难以从“共性与差异”角度整合多文本信息。 2.对三篇通讯在选材逻辑、描写手法背后的深层用意(如如何通过文本塑造劳动者群像)理解不深入。 3.对劳动价值的认知停留在个体层面,缺乏对“劳动精神时代共性”的宏观思考。
学习策略
1.采用“文本细读+合作探究”策略,通过表格归纳、小组讨论突破比较分析的难点。 2.借助思维导图梳理逻辑关联,强化多文本整合能力。 3.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将文本认知迁移到对现实劳动价值的思考。
学习目标 1.归纳三篇通讯在选材(典型事例类型、与人物精神的关联)和描写手法(细节描写、场景描写的作用)上的共同特点; 2.掌握“找共性—析差异—探本质”的比较阅读基本步骤。 低阶目标 教学重点
1.理解不同领域劳动者精神的共性(如坚守、奉献、创新)与个性(如科研领域的突破精神、服务领域的敬业精神); 2.结合文本分析,阐释“劳动价值”在不同时代语境下的体现,形成对“劳动光荣”的深层认知。 高阶目标 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
课前学习→导入→比较选材特点→比较描写手法→探究精神共性→课堂总结→作业布置
教学活动设计
课前学习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任务一:梳理三篇通讯核心信息 三篇人物通讯的主要人物、核心事迹、典型事例及体现的精神品质。 自主回顾三篇课文,填写“人物通讯核心信息表”(包含人物、领域、典型事例、精神品质四列)。 在在线学习平台发布表格模板,提示学生关注“典型事例与精神品质的关联”,例如:“袁隆平的‘发现天然杂交稻’事例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 通过平台查看学生表格填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对典型事例提炼不准确的学生进行单独留言指导(如“张秉贵的‘一抓准’属于典型事例,需补充”)。
示例: 人物通讯核心信息表 人物领域典型事例(文本依据)精神品质袁隆平农业科研1.在田间发现天然杂交稻植株,开启杂交水稻研究。 2.顶着质疑坚持研究,成功培育“三系法”杂交水稻。 3.80岁仍深入田间指导科研,关注粮食增产问题。热爱科学、执着探索、脚踏实地、心系民生、无私奉献张秉贵商业服务1.练就“一抓准”“一口清”的售货技能,高效服务顾客。 2.对哭闹的孩子耐心安抚,主动赠送糖果。 3.面对顾客误解仍微笑服务,用热情化解矛盾。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热情真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钟扬教育与科研1.16年在西藏收集种子,填补世界种子库西藏种质空白。 2.培养研究生时坚持“严要求”,带领学生扎根野外。 3.身患重病仍坚持工作,临终前还在修改研究报告。勇于探索、甘于奉献、严谨治学、胸怀家国、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学习资源:1.三篇课文原文;2.核心信息表模板。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单篇文本关键信息,为课堂比较阅读奠定基础,强化对“典型事例”这一概念的理解。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任务二:标注细节描写并分析作用 三篇通讯中细节描写的具体语句及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在课文中圈画细节描写语句(如袁隆平“像慈母似的抚摸着稻穗”、张秉贵“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并在旁批注其作用。 提供示例批注(如《喜看稻菽千重浪》中“袁隆平眯起双眼……跨过水渠……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细节体现其亲力亲为的科研态度),引导学生模仿分析。 随机抽查5份学生批注,在课堂前反馈共性问题(如“部分同学混淆细节描写与概括叙述,需注意‘具体动作、神态’等特征”)。
批注示例:
学习资源:1.三篇课文原文;2.细节描写示例批注。
设计意图:聚焦“细节描写”这一核心手法,通过课前自主分析,为课堂比较积累素材,针对性解决学生对描写手法理解不深入的问题。
导入 5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聚焦“劳动者群像” 三篇通讯的人物身份差异与劳动场景共性。 观看袁隆平田间科研、张秉贵柜台服务、钟扬高原采样的图片组合,简述三人劳动场景的不同点。 提问:“三位劳动者分属科研、服务、教育科研领域,他们的劳动场景差异显著,但为何能被编入同一单元?” 观察学生回答是否能关联“劳动精神”对能说出“都体现敬业”的学生给予肯定。
示例:因为他们都展现了劳动的价值与精神的光辉,今天我们通过比较阅读探究其中的共性。
学习资源:1.三人劳动场景图片;2.单元主题“劳动光荣”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视觉冲击引发认知冲突,自然导入比较主题,激活学生对单元整体的关联意识。
比较选材特点15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小环节1:归纳典型事例的类型共性(8min) 三篇通讯选取典型事例的标准(代表性、细节性、精神关联性)。 小组讨论(3人一组),结合课前填写的“核心信息表”,归纳三篇通讯在选取典型事例上的共同点(如是否都选取了能体现人物核心精神的具体事件)。 引导提问:“袁隆平的‘杂交稻研究’、张秉贵的‘服务顾客’、钟扬的‘种子收集’,这些事例是否具有‘重复性’?为何选择这些而非其他事件?” 随机抽查小组代表发言,评估学生对科研贡献的提取准确性和理解程度,对能准确回答的小组给予口头表扬。
示例:这些事例是三人最具代表性的劳动内容,能集中体现他们的精神,这是典型事例的“代表性”特征。
学习资源:1.课前填写的核心信息表;2.典型事例类型板书(代表性、细节性)。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梳理,突破“选材共性”这一重点,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呼应学科大概念中“新闻通讯真实性与文学性统一”的特征。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小环节2:分析选材与人物精神的关联(7min) 典型事例如何服务于人物精神的塑造。 自主选取一篇通讯,用“事例+精神”句式造句(如“张秉贵‘给哭闹孩子糖果’的事例,体现了他耐心服务的精神”),并在全班分享。 追问:“如果张秉贵的事例只写‘他卖糖很快’,能否体现‘心有一团火’的精神?” 根据学生的分享,评估其对教育贡献的理解深度,对能结合文本细节阐述的学生给予肯定。
1.“事例+精神”句式造句示例: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事例:袁隆平在田间“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反复观察稻穗,最终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 句式:袁隆平“顶着烈日在田间逐株观察稻穗”的事例,体现了他脚踏实地、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事例:张秉贵在柜台前“先给抱孩子的顾客找糖,再耐心解答老人的疑问,最后快速为年轻人称重”,兼顾不同顾客需求。 句式:张秉贵“根据不同顾客特点灵活调整服务方式”的事例,体现了他细致入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敬业精神。 《“探界者”钟扬》 事例:钟扬在西藏海拔6200米的珠峰北坡,“冒着高原反应的风险采集种子,甚至在帐篷里坚持整理标本”。 句式:钟扬“在高原极端环境中坚持收集种子”的事例,体现了他勇于探索、甘于奉献的科研精神。 2.追问回答示例:不能,因为缺乏情感温度,典型事例需与精神内核紧密关联,这是选材的“精神关联性”。
学习资源:三篇课文原文片段(典型事例段落)。
设计意图:通过具象化表达,让学生理解选材的深层逻辑,强化“典型事例服务于精神塑造”的认知,落实知识目标。
比较描写手法 15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小环节1:聚焦细节描写的共性特征(8min) 三篇通讯细节描写的共同作用(展现人物状态、传递情感、增强真实感)。 全班交流课前标注的细节描写,分类整理(动作、神态、语言细节),分析其共同作用。 出示例句对比:①袁隆平“轻轻拨开稻穗”;②张秉贵“接过糖票时的眼神”;③钟扬“背包里的标本袋”。 提问:“这些细节是否都属于‘生活化场景’?为何不采用‘他很敬业’的概括描写?” 统计学生找出的细节类型是否全面,对能说出“细节让人物更立体”的学生记录为“优秀”。
示例:生活化细节能让读者身临其境,让人物更立体,增强真实感,同时传递人物情感,这是新闻通讯文学性的体现。
学习资源:1.课前标注的细节描写语句;2.分类板书(动作 / 神态 / 语言)。
设计意图:通过多文本细节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描写手法的共性,提升对“文学性”特征的理解,解决其对描写手法运用能力不足的问题。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小环节2:分析场景描写的烘托作用(7min) 劳动场景描写对人物精神的烘托效果。 快速浏览三篇通讯的场景描写(如袁隆平的稻田、张秉贵的柜台、钟扬的高原),用词语概括场景氛围,并说明其与人物精神的关联。 提问:“稻田的‘广阔’、柜台的‘热闹’、高原的‘艰苦’,这些场景是否与人物精神形成呼应?请举例说明。” 观察学生能否将场景氛围与精神品质关联,对表述清晰的学生(如“柜台的热闹体现张秉贵服务的价值”)给予肯定。
示例: 这些场景与人物精神形成了紧密呼应,具体体现在: 稻田的“广阔”与袁隆平的精神呼应:《喜看稻菽千重浪》中,“稻菽千重浪”的广阔场景,既真实展现了袁隆平的工作场域——他一生扎根田间,与土地为伴;又象征着他“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博大胸怀。这种“广阔”与他“脚踏实地搞科研、心系天下民生”的精神相呼应:田野越广阔,越能体现他将科研成果播撒大地的奉献精神,也让“执着探索、胸怀家国”的劳动价值更具感染力。 柜台的“热闹”与张秉贵的精神呼应:《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中,柜台前“顾客络绎不绝、人声嘈杂”的热闹场景,真实还原了他作为售货员的工作环境。这种“热闹”与他“一抓准”的高效服务、对顾客“如春风般温暖”的态度形成对比——越嘈杂的环境,越能凸显他“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职业素养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敬业精神,让“平凡岗位上的坚守”更具说服力。 高原的“艰苦”与钟扬的精神呼应:《“探界者”钟扬》中,“海拔6200米、氧气稀薄、寒风刺骨”的艰苦场景,不仅是对他采集种子环境的真实记录,更与他“背着标本袋深一脚浅一脚前行”的执着形成强烈共鸣。环境越艰苦,越能反衬他“挑战生命极限、填补科学空白”的“探界者”精神,让“勇于探索、甘于奉献”的劳动价值在极端场景中更显厚重。
学习资源:场景描写段落截图(稻田/柜台/高原)。
设计意图:通过场景与精神的关联分析,深化对“真实性”(场景真实)与“文学性”(烘托作用)统一的理解,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探究精神共性10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不同领域劳动者精神的共性(坚守、奉献、创新)及劳动价值的多元体现。 小组讨论“三位劳动者的精神有哪些共同点”,结合自身生活(如父母的工作)谈谈对“劳动价值”的新理解。 关注学生是否能突破“职业高低”的偏见,对能说出“平凡岗位也有大价值”的观点予以重点表扬。 关注学生是否能突破“职业高低”的偏见,对能说出“平凡岗位也有大价值”的观点予以重点表扬。
回答示例: (1)小组总结:三位劳动者的精神共同点:执着坚守(对事业的长期投入)、敬业专注(对工作的精益求精)、无私奉献(劳动成果惠及他人/社会)。 (2)结合自身生活谈对“劳动价值”的新理解 ①以前我觉得劳动价值就是“赚钱”,但看了张秉贵的故事,再想想我妈妈——她是社区网格员,每天帮邻居解决漏水、调解矛盾,工资不高但特别忙。现在觉得,她的劳动和张秉贵一样,都是用自己的付出让别人生活更好,这也是一种价值,不是只有袁隆平那样的大科学家才有价值。 ②爸爸是修车师傅,以前觉得他的工作又脏又累,没什么了不起。但学了钟扬“把小事做到极致”的精神后,发现爸爸修过的车从来没出过问题,他会研究每种车型的零件,就像张秉贵练“一抓准”一样。原来平凡的劳动只要用心做,也能做到“精益求精”,这也是劳动的价值。 ③以前觉得“奉献”就是牺牲自己,但袁隆平在稻田里是快乐的,钟扬说“工作时最幸福”。我奶奶种了一辈子菜,每天凌晨去市场摆摊,她说“看到别人买我的菜吃得香,就高兴”。现在明白,劳动的价值不光是给别人好处,自己也能从付出中得到快乐,这是一种双向的价值。
学习资源:无
设计意图:通过精神共性提炼,落实素养目标,自然融入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呼应单元价值目标。
课堂总结5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比较阅读的方法(找共性—析关联—悟本质)及人物通讯的文体特征。 回顾本课学习,用一句话总结“通过比较阅读学到了什么”。 板书梳理比较阅读步骤(单篇梳理→多文本对照→本质提炼),强调:“比较阅读不仅是找相同,更是通过相同理解文本背后的深层意义。” 随机抽查2名学生总结,评价是否涵盖 “选材/手法共性” 或“劳动精神”。
示例: (1)通过比较阅读,我发现三篇人物通讯都用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展现劳动者精神,原来比较不同文本时,先找共同手法再关联精神内涵,能更清楚理解“劳动光荣”的意义。 (2)比较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的通讯后,我学到了:不同领域的劳动者虽然岗位不同,但都用执着和奉献诠释劳动价值,而比较阅读就是从这些“同与不同”中看透文本背后的深层意义。 (3)这节课的比较阅读让我明白,人物通讯的选材都紧扣核心精神,描写都离不开细节和场景,这种“找共性、析关联”的方法,能帮我更深入理解每个劳动者的故事和劳动的价值。 (4)通过比较三篇通讯,我不仅总结出它们在选典型事例、用细节描写上的共同点,更懂得了:不管是科研、服务还是探索,认真付出的劳动都值得尊重,这就是比较阅读带给我的对“劳动光荣”的新认识。
学习资源:本课板书(比较步骤+核心结论)。
设计意图:系统梳理方法,强化知识结构化,为后续单元学习(如新闻评论写作)奠定基础。
作业布置 3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任务一:拓展比较——分析“时代背景与劳动选择” 三篇通讯的时代背景与人物劳动选择的关联。 查阅资料了解袁隆平(改革开放初期)、张秉贵(计划经济时期)、钟扬(新时代)的时代背景,撰写300字短文,分析时代需求如何影响他们的劳动方向。 提供时代背景资料包(如改革开放初期粮食问题、计划经济时期服务行业要求),提示:“可结合‘时代需要什么,他们就奉献什么’的思路分析。” 从“时代与劳动关联的准确性”“观点清晰度”评分,对能结合具体时代需求的作业加分。
示例: 时代背景与劳动选择:三位劳动者的时代呼应 袁隆平的劳动选择深深扎根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需求。20世纪70年代,中国面临粮食短缺的严峻问题,“吃饱饭”是全民迫切的期盼。课文中提到他“头顶烈日、脚踩泥水”坚持田间研究,正是为了回应这一时代呼唤——通过杂交水稻增产,从根本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时代需要“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突破,他便将一生献给稻田,成为“杂交水稻之父”。 张秉贵的服务坚守则与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语境紧密相连。当时物资供应紧张,售货员不仅是商品分配者,更是连接群众与社会的纽带。课文中“一抓准”“接一问二联系三”的技能描写,体现了他对“效率与温情”的双重追求:既需快速完成售货(适应物资紧张下的供应需求),又要以微笑化解顾客焦虑(呼应“为人民服务”的时代号召)。时代需要“平凡岗位的温度”,他便将柜台变成“温暖人心”的窗口。 钟扬的科研探索则呼应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命题。21世纪以来,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全球共识,而我国西藏地区的种质资源研究仍是空白。课文中他16年扎根高原收集种子,正是为了填补这一科学短板,回应“为未来留种”的时代使命。时代需要“探索未知、守护生态”的担当,他便以生命为笔,书写“探界者”的答卷。 三位劳动者的选择虽不同,却共同印证:时代需求是劳动方向的指南针,而伟大的劳动,永远与时代同频共振。
学习资源:1.时代背景资料包;2.三篇通讯原文。
设计意图:将文本分析与时代语境结合,深化对“劳动价值时代性”的理解,呼应单元核心问题“不同时代劳动价值的共性与差异”。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实践迁移——撰写“校园劳动者”通讯提纲 人物通讯选材与描写手法的实际运用。 参照三篇通讯的共性特点,为“校园劳动者”设计通讯提纲,包含3个典型事例和5处细节描写设想。 提供提纲模板(含“事例与精神关联”“细节类型”栏目),举例:“食堂师傅的‘提前半小时备餐’可作为典型事例,‘戴手套前擦三遍手’可作为细节描写。” 从“事例典型性”“细节可行性”评分,对能体现劳动者精神的提纲给予修改建议。
示例: 板块具体内容设计依据(呼应单元要求)一、标题《扫帚与暖阳——记我校保洁刘阿姨》借鉴单元通讯“具象物象+情感寓意”标题法(如《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扫帚”直指保洁工作工具,“暖阳”隐喻其劳动中的温情与力量,既贴合工作属性,又传递对劳动者的敬意,更显生动自然。二、核心精神勤恳踏实、细致入微、默默奉献呼应单元对劳动者精神的聚焦(如袁隆平“执着”、张秉贵“敬业”),体现平凡劳动价值。三、典型事例1.日常清扫的较真:每天6点前到岗,按“教室→走廊→卫生间”路线清扫,粉笔头、碎纸屑必弯腰捡拾,拖把拧到“不滴水”才进教室。 2.特殊场景的担当:暴雨后楼梯积水,赤手撕掉地垫防滑,蹲在地上用抹布蘸干缝隙水,确保学生早读安全(手上磨出红痕仍坚持)。 3.隐性的关怀:发现高三教室垃圾桶常留未喝完的水,每天午后悄悄帮忙倒空、冲洗,贴“多喝水,加油!”便签在桶上。选取3个事例(日常+特殊+情感),呼应单元“典型事例体现核心精神”特点(如钟扬“种子收集”与“育人”结合)。四、细节描写设想1.动作:擦窗台时,拇指顶在抹布边缘,沿窗框直角来回蹭3次,确保无灰痕。 2.神态:看到学生帮忙扶拖把,耳尖发红,摆手说“不用不用”却笑着加快了动作。 3.场景:工具间的水桶按“洗→涮→清”分层,抹布叠成方块,像列队的士兵。聚焦3处细节(动作、神态、场景),呼应单元“细节塑造人物”手法(如袁隆平“摸稻穗”、张秉贵“微笑”)。五、结尾思路以“晚自习后,刘阿姨背着工具包走过空荡的走廊,路灯把她的影子投在光洁的地面上,与倒影重叠成温暖的轮廓”收束,点出“洁净的校园,是她写给劳动的诗”。借鉴单元“场景烘托精神”结尾(如钟扬“高原背影”),升华“平凡劳动亦光荣”主题。
学习资源:单元表现性任务“校园里的劳动者”写作要求、提纲模板。
设计意图:将课堂所学迁移到实践,为单元表现性任务做准备,落实“学以致用”的能力目标。
板书设计
稻浪 炉火 种子凝匠心:解码群像劳动内核 共性梳理 比较方法 精神与价值 典型事例 1.步骤: 1.劳动者精神共性 (代表性、精神关联性) 单篇梳理→多文本对照→本质提炼 执着坚守 敬业专注 无私奉献 袁隆平“田间研究” 2.关键: 2.劳动价值 张秉贵“服务细节” 找共性 析差异 悟精神 (1)社会价值 钟 扬“种子收集” 物质保障 情感联结 文明延续 (2)个人价值 理想实现 品格塑造 尊严获得
教学反思
1.目标达成度:通过选材与描写手法的比较分析基本达成,学生能归纳三篇通讯的共性特征; “比较阅读方法”的运用在小组讨论中有所体现,但部分学生对“差异分析”的深度不足;通过劳动精神共性探究和生活迁移,多数学生能理解劳动价值的多元性,但对“劳动精神时代差异”的认知仍需强化。 2.单元衔接效果:作为单元第5课时,较好承接了前4课时的单篇学习,通过共性梳理实现单元知识整合;课前任务与作业设计(如“时代背景与劳动选择”“校园劳动者提纲”)呼应单元整体主题,为后续写作任务奠定基础,但与单元“新闻评论”学习的关联可进一步加强。 3.改进方向:增加“差异分析”的引导示例(如三篇通讯在语言风格上的不同),弥补比较阅读的薄弱点;在单元衔接上,可提前融入“通讯与评论的关联”伏笔,为后续学习铺垫;强化文体特征(真实性与文学性统一)的深层解析,结合文本实例加深理解。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