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桂花雨》 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桂花雨》 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6 14:13:01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桂花雨》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箩、杭”2个生字,会写“兰、箩”等10个字,会写“桂花、木兰花”等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本内容,说说“桂花”给“我”带来哪些美好的回忆。
4.理解句子含义,感受桂花香,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教材分析
《桂花雨》为台湾作家琦君所写。文章采用童年视角为焦点的倾诉式叙述,注重场面和细节描写,让文章内容引人入胜;口语式的絮语,书卷气的词语,动态化的叙述语,加之恰到好处的语气词,让文章的语言韵味无穷。文章在桂花的馨香中,向读者细细诉说着温暖的童年旧事,字里行间有着细密妥帖的美。在悠悠桂花香中,对故土、亲人的怀念、爱意表现得温和而沉静,是学生积累语言、培育审美情感不可多得的素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朗读、默读,初步学习了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也有了一定量的语言积累。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逐步发展,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阅读的乐趣。
本课的设计以“深沉的眷恋,美丽的乡愁”为灵魂,以“魂牵梦萦”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交流、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情意,从而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深化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为今后学习有关习作奠定基础。
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李白的诗《静夜思》,我们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通过“月”这件事物来表达思乡之情。是啊,人们往往把思乡之情寄托于一件事物,今天,我们就看看作者琦君是怎样把思乡之情寄托于“桂花雨”的吧!(板书:桂花雨)
大家已预习过课文,请用课文中的话解释什么是“桂花雨”?(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作者简介:琦君,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温州人。著有《烟愁》《细纱灯》《桂花雨》《细雨灯花落》《琦君寄小读者》《七月的哀伤》等作品。
一、任务一:初识桂花
(一)布置任务: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想一想课文围绕桂花讲了哪些内容?
(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长句子注意停顿。
1.我会读
懂得 兰花 箩筐 婆婆 糕饼 沉浸 缠着 茶叶 杭州 捡起
2.多音字
3.我会写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小时候和父亲赏桂花、给乡亲们送桂花、摇桂花、泡桂花茶、做桂花糕饼、在杭州捡桂花给母亲)
3.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事?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小组交流、讨论。
师:请同学们展示交流、讨论的成果。
过渡语:要想整体把握一篇文章,我们首先要把握这篇文章的结构。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桂花开放的时间,描写桂花树的样子。
第二部分具体回忆了家乡院子里桂花开放的情形,细致地描写了“我”和母亲摇桂花的情景。
第三部分描写了杭州一座小山上的桂花,将它与家乡的院子里的桂花比较,再次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过渡语: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写了“摇桂花”这件事。(板书:爱桂花——摇桂花——思桂花)
二、任务二:闻“桂花香”
(一)初读课文,初闻花香
1.“ 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桂花。”
(1)“无论···都、并不喜欢、我喜欢的”表达出什么?
将“我”对各种花“不喜欢”的态度与对桂花“喜欢”的态度对比,突出了桂花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表达了喜爱之情。
(2)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桂花的喜爱,是因为桂花很美吗?请大家找出课文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想想作者喜爱桂花的原因。
2.“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1)从哪些语句中可以 体会出桂花的香?
小组交流、讨论。
师:请同学们展示交流、讨论的成果。
①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②如果让它开过了,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③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④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⑤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⑥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3.“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问:句子中,哪个字最能体现出桂花的香气呢?
“浸”形象写出桂花香气的浓郁,无处不在,整个村庄都弥漫在香气里,以“浸”写香,生动传神描绘了人们身处桂花香气中的幸福感受。
三、任务三:感“摇花乐”
过渡:读了刚才的句子,让人不禁沉醉在浓郁的桂花香里了。那么在作者的记忆里难以忘怀的仅仅是桂花香吗?不,桂花带给作者的快乐很多,但作者觉得最快乐的是—摇花乐
创设情境,感受摇花乐:年少的琦君,站在桂花树底下,望着星星点点的桂花,闻着迷人的花香,她是多么想快点摇桂花啊!默读第五自然段,找一找,划一划那些句子,写出了“我”摇桂花的原因。
1.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了,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点明了要摇桂花的原因。
2. 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抱、摇、喊”从这些动词中你感受到什么?(作者的兴 奋、喜悦)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着纷纷扬扬的桂花轻轻地落在了你的头发上,落在了你的脸颊上,落在你的眼睛上,你的脖子里,你的手心里,你的全身都是金黄的、散发着迷人的清香的桂花,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教学预设:(桂花轻轻落在头发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多幸福啊!)(桂花落在我的颈间,有一股痒痒的、酥酥的感觉。多舒服啊!多快乐啊!)
  师:此时此刻,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
  课件出示:我()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快乐、激动,拍着手、又蹦又跳、手舞足蹈、闭着眼睛、陶醉)
多么美丽、温馨的画面,难怪多年以后作者还总是想起这阵阵桂花雨,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板书:摇花乐)
3.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
桂花有什么用途?——泡茶、做糕饼
4.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与前文呼应,前文指桂花香气,此处指桂花永远香在人们心里、生活里。
四、任务四:悟“桂花情
1.“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怎样理解这句话?——出示阅读链接
琦君和母亲原先住在浙江温州的瞿溪,家里有个大院子,种满了桂花。她十二岁时,一家人迁居杭州。杭州有个叫“满觉垅”的地方,种满了桂花,香气浓郁。琦君1949年离开家乡,写这篇文章时已经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一直没有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
2.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同学们,请想一想,母亲会怎样说这句话?(压低声音,放慢速度来说。)
母亲并不是单纯地从香味来区别杭州和家乡的桂花。家乡院子里的那棵桂花树饱含着亲情,代表着故乡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是无可替代的,所以母亲才会这样说。摇落的桂花寄托的是作者对桂花、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和对童年生活的深切怀念。
3.“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借助桂花这一具体事物抒发自己的思乡怀旧之情,把情感寄托在充满回忆的童年事物中。
【借物抒情】写抒情文章时,可以借助与特定事物相关的事件抒发感情。
【方法】
(1)准确写出“物”的特征,描绘出“形”。
(2)抓住与“物”相关的事件,感受蕴含的人的情感,突出与情感的相通之处。
(3)“物”与“物”要水乳交融,用一两句话含蓄表达情感。
五、课文总结
1.出示课文框架
2.主题:本文以细腻的笔触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与桂花相关的生活场景,抒发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无比怀念的感情。
结束语: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把握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体会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令我们感动。课上,我们感受到了童年的美妙,故乡的可爱:我们收获的不仅是芬芳,是快乐,是温馨,更是无尽的相思、暖暖的牵挂,收获的更是我们美丽的人生。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5张PPT)



困困困不醒大王 原创制作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请用课文中的话解释什么是“桂花雨”?
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温州人。
著有《烟愁》《细纱灯》《桂花雨》《细雨灯花落》《琦君寄小读者》《七月的哀伤》等作品。
作者简介
琦君
任务一
初识桂花
0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02
想一想课文围绕桂花讲了哪些内容?
任务一
初识桂花

我会读
懂得 兰花 箩筐 婆婆 糕饼 沉浸 缠着 茶叶 杭州 捡起
hánɡ
luó
多音字
xiǎn( )

xiān( )
鲜少
鲜艳
chéng( )

shèng( )
盛着
盛开
dàn( )

dān( )
重担
担心
tiǎo ( )

tiāo( )
挑战
挑选
我会写








dǒnɡ lán luó pó ɡāo
bǐnɡ jìn chán chá jiǎn


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小时候和父亲赏桂花
给乡亲们送桂花
摇桂花
泡桂花茶
做桂花糕饼
在杭州捡桂
花给母亲
爱桂花
摇桂花
思桂花
任务二
闻“桂花香”
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桂花。
将“我”对各种花“不喜欢”的态度与对桂花“喜欢”的态度对比,突出了桂花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表达了喜爱之情。
为什么“我”只喜欢桂花?
笨笨的
有姿态
不开花时
开花时
只见到满树的叶子
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
平淡无奇
为何喜欢?
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从哪些语句中可以
体会出桂花的香?
①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②如果让它开过了,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③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④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⑤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⑥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形象写出桂花香气的浓郁,无处不在,整个村庄都弥漫在香气里,以“浸”写香,生动传神描绘了人们身处桂花香气中的幸福感受。
任务三
感“摇花乐”
读了刚才的句子,让人不禁沉醉在浓郁的桂花香里了。那么在作者的记忆里难以忘怀的仅仅是桂花香吗?
不,桂花带给作者的快乐很多,但作者觉得最快乐的是——
摇花乐
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了,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点明了要摇桂花的原因。
原因
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从这些动词中你感受到什么?
兴 奋
喜 悦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
用途
泡茶
做糕饼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与前文呼应,前文指桂花香气,此处指桂花永远香在人们心里、生活里。
春季
吃上一块桂花饼,
我们浸在——
夏季
泡上一杯桂花茶,
我们浸在 ——
过年时
吃上一口桂花糕,我们浸在——
任务四
悟“桂花情”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怎样理解这句话?
琦君和母亲原先住在浙江温州的瞿溪,家里有个大院子,种满了桂花。她十二岁时,一家人迁居杭州。杭州有个叫“满觉垅”的地方,种满了桂花,香气浓郁。琦君1949年离开家乡,写这篇文章时已经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一直没有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
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母亲并不是单纯地从香味来区别杭州和家乡的桂花。家乡院子里的那棵桂花树饱含着亲情,代表着故乡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是无可替代的,所以母亲才会这样说。摇落的桂花寄托的是作者对桂花、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和对童年生活的深切怀念。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借助桂花这一具体事物抒发自己的思乡怀旧之情,把情感寄托在充满回忆的童年事物中。
写抒情文章时,可以借助与特定事物相关的事件抒发感情。
借物抒情
1.准确写出“物”的特征,描绘出“形”。
方法
2.抓住与“物”相关的事件,感受蕴含的人的情感,突出与情感的相通之处。
3.“物”与“物”要水乳交融,用一两句话含蓄表达情感。



爱桂花
忆桂花
思桂花
喜欢它迷人的香气
桂花盛开
香气四溢
摇落桂花
乐趣无穷
杭州赏桂花
母亲念桂花
又想“摇花乐”和桂花雨
乡情浓郁
魂牵梦萦
一年四季
满村飘香
主题
本文以细腻的笔触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与桂花相关的生活场景,抒发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无比怀念的感情。
困困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