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8-06 14:42: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绪论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化学科学发展历程。
2.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基础学科。
3.了解化学科学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价值。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宏观上认识化学与人类衣、食、住、行的联系,从微观上理解化学从分子层次认识物质的特征。
2.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通过了解化学发展史和化学对社会的贡献,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学好化学的责任感。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化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理论和成果,建立化学科学发展的认知模型。
一、教学重点
1.化学的发展史。
2.化学研究的对象和特征。
二、教学难点
1.理解化学从分子层次认识物质以及通过化学变化创造物质的特征。
本节教学内容源于人教版2024年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的绪论《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化学的起始章节,具有启蒙性和引领性,在整个化学课程体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构建化学学科的整体认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材围绕化学的发展史、化学的定义以及学习化学的意义三个方面展开。化学的发展史部分,按照古代、近代、现代的时间脉络,介绍了化学学科从萌芽到成为独立学科的漫长历程,展示了不同时期的重要成就和代表人物,让学生了解化学的起源和发展。化学的定义部分,明确了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特征是从分子层次认识物质、通过化学变化创造物质,为学生后续深入学习化学知识奠定基础。学习化学的意义部分,强调了化学在生活、科技、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价值。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实例和典型范例,将抽象的化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逐渐成熟,对科学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然而,由于化学是他们首次系统接触的一门新学科,学生们对化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还缺乏深入了解,知识储备较为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启发式地引导他们逐步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些与化学相关的知识,如物质的简单性质、简单的化学实验等,这为九年级化学的学习打下了一定基础。然而,学生对化学作为独立学科的系统性和复杂性还没有充分认识,可能会对化学感到陌生或有一定畏惧心理。
此外,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启蒙教学的影响。本节课作为化学的启蒙课,承担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习动机的重要任务。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化学的魅力,树立学习信心。
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同时,教师应注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例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逐步引导他们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教学环节一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身上穿的色彩斑斓的衣服,餐桌上美味的食物,居住的温馨房屋、马路上行驶的各种车辆。
【问题】大家想一想,这些和我们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事物,都和什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学生思考】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可能会提到衣服的纤维和染料是化学合成的,化肥和农药能促进粮食增产是化学物质的应用等。
【讲解】从我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能看到化学的身影,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可以说,化学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那么,化学究竟是什么?它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学习化学又有什么意义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化学课堂,开启这段精彩的化学之旅。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衣、食、住、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化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提高课堂参与度,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环节二 化学的发展史
活动一:古代化学
【引入】同学们,我们生活的世界丰富多彩,而化学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实人类认识化学并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大家想一想,在古代,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就已经有很多和化学相关的活动了。比如,大家知道在古代人们是怎么获得铜这种金属的吗?其实在孔雀石等铜矿上燃烧炭火,就会有红色的铜生成。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古代化学。
【问题】在古代人们有哪些与化学相关的活动呢?
【学生思考】学生们可能会回答出冶炼金属、烧制瓷器、酿酒等。
【讲解】人类学会使用火是化学史的一个重要开端。在孔雀石等铜矿上燃烧炭火,有红色的铜生成,这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化学反应。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逐渐积累了大量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制得了许多用品。像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商代四羊青铜方尊、西汉彩绘雁鱼青铜釭灯、东汉酿酒画像砖等,都是古代化学工艺的见证。我国是发明陶瓷、冶金、酿造、印染、造纸和火药等较早的国家,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就有相关详尽的记载。我国古代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冶铁更是闻名世界。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古代精美的文物和介绍古代化学工艺,激发学生对化学发展史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古代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对应训练1】下列属于我国古代化学工艺的是( )
指南针的发明 B. 制造青铜器 C. 地动仪的发明 D. 活字印刷术
【学生回答】B
【讲解】制造青铜器涉及到金属的冶炼,属于化学工艺;而指南针的发明、地动仪的发明、活字印刷术主要与物理和机械等方面相关,不属于化学工艺。答案选B。
活动二:近代化学
【引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化学的发展进入了近代阶段。在这个阶段,许多科学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让化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近代有哪些重要的化学理论和科学家的贡献。
【学生思考】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出原子— 分子学说、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等,以及道尔顿、阿伏加德罗、拉瓦锡、门捷列夫等科学家。
【讲解】1661年,英国的波义耳提出元素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1803年,英国的道尔顿提出原子论;1811年,意大利的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1774年,法国的拉瓦锡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1789年又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1869年,俄国的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了元素周期表。这些理论和发现为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近代化学的重要理论和科学家的贡献,让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和对科学探索的精神。
【对应训练1】下列科学家与他的贡献对应不正确的是( )
A.道尔顿—提出原子论 B.拉瓦锡—编制元素周期表
C.张青莲—测定相对原子质量 D.徐寿—译出钠、铝、钾、钙等元素中文名称
【学生回答】B
【讲解】拉瓦锡的主要贡献是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等结论,还建立了氧化学说,推翻了燃素说等,而编制元素周期表的是门捷列夫,不是拉瓦锡,科学家与他的贡献对应不正确。故选B。
活动三:现代化学
【引入】进入20世纪,化学的发展迎来了新的阶段,人们对物质的研究和认识从宏观深入微观。
【问题】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生活实际,说一说现代化学有哪些成果和应用。
【学生思考】学生可能会回答出扫描隧道显微镜、国产航空发动机使用的合金材料、高强度芳纶复合材料、世界最大口径碳化硅单体反射镜等。
【讲解】现代化学在微观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扫描隧道显微镜让我们能够观察到分子的结构。我国在化学应用领域的技术研发及高端制造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国产航空发动机使用的耐高温、高强度的合金材料,以及我国研制的高强度芳纶复合材料应用于国防、交通等领域高端装备的制造,都体现了现代化学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现代化学的成果和我国在化学领域的成就,让学生了解化学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化学的动力。
【对应训练1】下列属于现代化学研究成果的是( )
A. 烧制陶器 B. 冶炼钢铁 C. 合成新材料 D. 酿造美酒
【学生回答】C
【讲解】烧制陶器、冶炼钢铁、酿造美酒属于古代或近代化学的工艺,而合成新材料是现代化学在材料科学领域的重要成果。
教学环节三 化学的定义
活动一:化学研究的对象
【引入】在了解了化学的发展历程后,我们来明确一下化学到底研究什么。
【问题】请同学们观察周围的物质,思考化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学生思考】学生可能会回答出各种物质,如氧气、水、塑料等。
【讲解】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这些物质包括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如氧气、水、金刚石、石墨等,也包括根据需要创造出来的物质,如塑料、合成纤维、橡胶、药品等。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以金属铁为例,它由铁元素组成,具有银白色、有金属光泽、导热性、导电性等性质,能与氧气发生反应,在生活中可用于冶炼钢和合金,制磁铁、药物、墨水、颜料等。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物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化学研究的对象,再以铁为例详细讲解化学研究物质的几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研究对象的内涵。
【对应训练1】从“嫦娥奔月”到“天问探火”,中国技术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前沿不断创新、突破。下列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材料研制 B.月壤分析 C.卫星定位 D.能源开发
【学生回答】C
【讲解】材料研制属于研究、制取新的物质,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月壤分析属于研究物质的组成,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卫星定位系统,主要是物理学研究的范畴,不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开发新能源,可缓解化石能源的危机,属于研究、制取新的物质,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
故选C。
【对应训练2】下列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研究领域中,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A. 研制碳纳米管材料 B.研发高纯稀土金属提取技术
C.开发研制高强度、耐高温的新型材料 D.研发数字货币加密技术
【学生回答】D
【讲解】制碳纳米管材料属于材料化学,涉及物质结构与合成,是化学研究范畴;稀土金属提取技术需化学方法分离提纯,属于冶金化学或工业化学;新型材料开发需研究物质性质与合成,属于材料化学;数字货币加密技术依赖计算机科学与密码学,与物质研究无关,不属于化学范畴。
故选D。
活动二:化学的特征
【引入】明确了化学研究的对象,那化学有什么独特的特征呢?
【问题】请同学们观察水分子模型图,思考化学是从什么层次认识物质的。
【学生思考】学生回答出从分子层次认识物质。
【讲解】化学的特征之一是从分子层次认识物质,就像我们通过水分子模型图能更深入地了解水的结构。另一个特征是通过化学变化创造物质,目前,人们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有上亿种,其中很多是自然界原本没有的,比如航天防热瓦等。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水分子模型图,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化学从分子层次认识物质的特征,再通过介绍合成物质的成果,让学生了解化学通过化学变化创造物质的特征。
【对应训练1】下列体现化学通过化学变化创造物质的是( )
用木材制作家具 B. 用铁矿石炼铁 C. 用玻璃制作杯子 D. 用石头雕刻石像
【学生回答】B
【讲解】用铁矿石炼铁过程中有新物质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体现了化学通过化学变化创造物质;用木材制作家具、用玻璃制作杯子、用石头雕刻石像都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所以答案选B。
教学环节四 学习化学的意义
活动一:学习化学的意义
【引入】我们学习了化学的发展史和定义,那学习化学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
【问题】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和教材内容,讨论学习化学的意义有哪些。
【学生思考】学生可能会回答出掌握化学观念、形成科学思维、进行科学探究与实践、养成科学态度等。
【讲解】学习化学可以让我们掌握化学观念,形成科学思维,能够进行科学探究与实践,还能养成科学态度。在新时代,我们希望同学们学好化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学习化学的意义,让学生明确学习化学的目标和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力。
【对应训练1】2025年我国环境日的主题是“美丽中国我先行”。下列做法不符合该主题的是( )
A. 分类回收生活垃圾,充分利用资源 B.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保护水资源
C.大力发展燃煤发电,保障电力供应 D.使用新型可降解塑料,减轻白色污染
【学生回答】C
【讲解】积极扩大燃煤发电规模,会产生更多的有害气体污染空气,不符合该主题。所以答案选C。
【对应训练2】我国力争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CO2的相对“零排放”。下列做法与此相违背的是( )
A.随手关灯 B.严禁乱砍滥伐森林 C.“低碳”出行 D.露天焚烧垃圾
【学生回答】D
【讲解】露天焚烧垃圾,会加大二氧化碳排放。所以答案选D。
绪论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化学的发展史
1.古代化学
2.近代化学
3.现代化学
二、化学的定义
1.研究对象:物质
2.研究内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
3.特征:从分子层次认识物质、通过化学变化创造物质
三、学习化学的意义
1.掌握化学观念
2.形成科学思维
3.进行科学探究与实践
4.养成科学态度
1.下列是《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发布的2024年“十大突破性技术”中的四项,其中属于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
A. 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 B. 首例基因编辑治疗 C. 增强型地热系统 D. 超高效太阳能电池
2.“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下列有关化学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造纸、制火药、烧瓷器是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
B. 古代的炼丹术违背了自然科学,对化学的发展毫无贡献
C.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D. 现代科学技术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进行微观探测
3.下列对化学的认识错误的是( )
A. 化学是一门实用的、富于创造性的中心学科
B.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C. 化学物质不能存在于任何食品中,以保障食品安全
D. 化学既能创造出我们需要的物质,也能消除我们不需要的物质
4.“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其核心要求是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下列做法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
A. 将垃圾废物浇上汽油焚烧 B. 研究、开发、利用氢能源
C. 让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汉江 D. 禁止化工厂生产化工产品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展示生活实例导入新课,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在讲解化学发展史时,结合图片和故事,使学生对化学的发展历程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于化学定义中抽象的概念,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后续应多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在随堂演练环节,学生对一些涉及实际应用的题目掌握不够好,说明在教学中应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