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1物质及其变化——项目化学习 专练
一、选择题
1.(2023九上·越城期中)“有一些花的颜色是红的、蓝的或紫的。这些花里含的色素叫'花青素’,花青素遇到酸就变红,遇到碱就变蓝…"。小勇阅读此段文字后,做了如下家庭实验:将一朵紫色喇叭花泡在肥皂水中,喇叭花很快变成了蓝色;将另一朵紫色喇叭花泡在厨房的某种调味品中,喇叭花变成了红色。请你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回答:
(1)小勇选用的调味品最有可能是 (填“食醋”、“酱油”或“黄酒”);
(2)肥皂水的pH 7(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仅用喇叭花不能鉴别的一组是____(填序号)。
A.HCl、NaOH B.HCl、NaCl
C.NaOH、NaCl D.H2O、NaCl
【答案】(1)食醋
(2)大于
(3)D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 (1)喇叭花汁液遇酸性溶液变红;
(2) 将一朵紫色喇叭花泡在肥皂水中,喇叭花很快变成了蓝色 ;
(3)喇叭花可以鉴别酸性和碱性溶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1)在调味品中,喇叭花为红色,说明该调味品呈酸性,可能是食醋;
(2)喇叭花汁液在肥皂水中蓝色,说明肥皂水的汁液呈碱性,碱性溶液的pH大于7;
(3)A.在盐酸中,喇叭花汁液呈红色,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喇叭花汁液呈蓝色,颜色不同,可以鉴别,故A不合题意;
B.在盐酸中,喇叭花汁液呈红色,在氯化钠溶液中,喇叭花汁液呈紫色,颜色不同,可以鉴别,故B不合题意;
C.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喇叭花汁液呈蓝色,在氯化钠溶液中,喇叭花汁液呈紫色,颜色不同,可以鉴别,故C不合题意;
D.在水中,喇叭花汁液呈紫色,在氯化钠溶液中,喇叭花汁液呈紫色,颜色相同,无法鉴别,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实验与探究题
2.(2024九上·杭州月考)酸碱反应是初中阶段重要的一类反应,同学们开展了项目式学习.
(1)任务一:探究酸碱反应中pH的变化.小明取三份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
分别滴入两滴无色酚酞溶液.再以相同的速度同时滴加不同浓度的盐酸,已知盐酸浓度a>b>c,得到溶液的pH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1
小明的实验目的是探究 。
(2)任务二:从能量变化角度探究酸和碱的反应.小明测量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观察到溶液温度升高.因此,得出两者能反应的结论.小柯认为此结论不够严谨.为此他在室温下设计了以下实验:
① 10mL、20%的盐酸与10mL蒸馏水混合,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② 10mL、20%的氢氧化钠溶液与10mL蒸馏水混合,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③ 10mL、20%的盐酸与10mL、20%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用数字化实验技术测得3个实验中溶液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2所示.
小柯做出上述设计基于的假设是 .
(3)任务三:探究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实质.
[查阅资料]相同状况下.溶液中离子浓度越大.导电性越强.电导率越大.
用电导率传感器测得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浓盐酸的电导率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
如图4表示氢氧化钠溶液与浓盐酸反应过程中,溶液中微观粒子的变化情况,按时间先后排列的顺序为 (填字母).
【答案】(1)不同浓度的盐酸对酸碱反应中的ph的变化的影响
(2)氢氧化钠溶于水也会放热
(3)1-3-2-4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任务一的描述分析其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而确定实验的目的;
(2)注意步骤②中加入的是氢氧化钠的溶液,而不是氢氧化钠固体;
(3)根据图像分析溶液中离子的种类和浓度变化即可。
【解答】(1)根据题意可在,小明探究的是溶液中pH值的变化,而变量为不同浓度的盐酸,那么他的实验目的是: 不同浓度的盐酸对酸碱反应中的ph的变化的影响 。
(2)步骤①探究盐水与水混合是否会放热,步骤②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与水混合是否会放热,步骤③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后是否会放热,上述设计的假设是: 氢氧化钠溶于水也会放热 ;
(3)根据图像可知,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浓盐酸的过程中,浓盐酸中的氢离子不断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从而使离子浓度降低,电导率减小。当氢氧化钠完全反应时,不再生成水,随着浓盐酸的滴入,离子浓度不断变大,从而导致电导率增大,因此微观粒子的变化情况按时间先后排列顺序为: 1-3-2-4 。
3.(2024·杭州模拟)某校项目化小组同学以食品包装袋干燥剂为主题开展了微项目化学习。
【认识干燥剂】
(1)生活中常见的干燥剂有生石灰、浓硫酸、氢氧化钠……从食品安全角度考虑,食品包装袋内的干燥剂最有可能是 。
【探秘干燥剂】
小明同学对一包久置的生石灰干燥剂成分(如图)进行如下探究:查阅资料:
①生石灰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在500℃以上会分解为氧化钙和水。
②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能生成碳酸钙,碳酸钙在900℃左右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氧化钙。
(2)为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氢氧化钙,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用天平称量少量干燥剂质量为m1,在700℃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其质量为m2。若样品中含氢氧化钙,则m1 m2(选填“>”、“<”或“=”)。
(3)为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碳酸钙,取样品于试管中,加水后发现试管底部有固体剩余。小明认为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钙,小敏认为小明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 。
【项目评价】
物质的检验有不同的方案,不同方案中所用试剂的量会影响检验的结果。为此他们设计了如下评价量表。
评价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 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可用感觉器官直接判断 现象不是很明显,但可借助仪器判断 借助仪器也不能判断
(4)在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氧化钙时,小明设计的方案是取适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水振荡,观察现象,这一方案的评价等级是 。
【答案】生石灰;>;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白色沉淀可能是氢氧化钙;优秀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浓硫酸和氢氧化钠虽具有吸水性,但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来分析解答;
(2)根据700℃条件下,氢氧化钙会分解为氧化钙和水,而碳酸钙在该温度下不分解来分析解答;
(3)根据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白色沉淀可能是氢氧化钙来分析解答;
(4)根据氧化钙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小科设计的方案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可用感觉器官直接判断来分析解答。
【解答】(1)生活中常见的干燥剂有生石灰、浓硫酸、氢氧化钠,从食品安全角度考虑,食品包装袋内的干燥剂最有可能是生石灰,因为生石灰能够与水反应,可以用作食品干燥剂,而浓硫酸和氢氧化钠虽具有吸水性,但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用作食品干燥剂;
(2)氢氧化钙在500℃以上会分解为氧化钙和水,碳酸钙在900℃左右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氧化钙,用天平称量少量干燥剂质量为m1在700℃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其质量为m2,由结论可知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钙,说明m1>m2;
(3)为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碳酸钙,取样品于试管中,加水后发现试管底部有固体剩余,小科认为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钙,由于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白色沉淀可能是氢氧化钙,则小丽认为小科的结论不正确;
(4)氧化钙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则在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氧化钙时,小科设计的方案是取适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水振荡,会观察到试管外壁发热,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可用感觉器官直接判断,故这一方案的评价等级是优秀。
4.(2024九上·绍兴月考)小明看到妈妈用皮蛋粉制作皮蛋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以“皮蛋制作”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1)配制皮蛋粉:在妈妈的指导下,小明将“石灰”、纯碱和食盐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皮蛋粉。
【提出问题】配料中所用“石灰”是生石灰还是熟石灰
【查阅资料】相同条件下,生石灰、熟石灰与水混合后均能放出热量,但放出热量不同。
【实验探究】常温下,将“石灰”、生石灰和熟石灰分别加入水中,测量固体加入前后温度的变化情况。实验过程中需要保持不变的量有固体形状、固体的量和
(2)【数据分析】根据数据比对,可知配料中的“石灰”为生石灰。
浸鲜蛋:向配制的皮蛋粉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充分反应后过滤,所得滤液称为浸出液,将新鲜鸭蛋放入其中浸泡即可。
①向皮蛋粉中加水,发生反应中的化学方程式为 (此处有两个反应,任写一个)。
②浸出液中还含有哪些溶质 小明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下表(不考虑生石灰中杂质的影响)
预测假设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浸出液中含碳酸钠 取少量浸出液加入试管,然后滴加足量稀盐酸 没有气泡生成 浸出液中不含碳酸钠
浸出液中含 有白色沉淀产生 浸出液中所含溶质与预测一致
③综合分析,确定皮蛋浸出液中的溶质有(写化学式)
(3)皮蛋制作过程中,碱液会渗入皮蛋使之略带涩味。妈妈告诉小明食用时可以蘸少量食醋去除涩味,该方法运用了酸碱中和反应,其微观实质是 。
【答案】(1)水的量
(2)CaO+H2O=Ca(OH)2;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溶液;、、 NaCl
(3)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对比试验要确定好常量和变量;
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显碱性溶液的pH>7;
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
酸能和碱反应。
【解答】(1)该实验应用的是控制变量法,为了对比三种物质遇到水后温度的变化,实验过程中需要保持不变的量是石灰、生石灰、熟石灰和水的量;
(2)①皮蛋粉包含生石灰、纯碱和食盐,生石灰为氧化钙的俗称,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食盐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钠,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
②根据实验结论:浸出液中含有氢氧化钙,则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Na2CO3溶液,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
综合分析,氢氧化钙可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过量,氯化钠没有反应,则确定皮蛋浸出液中的溶质有、、 NaCl;
(3)皮蛋制作过程中,碱液会渗入皮蛋使之略带涩味。妈妈告诉小明食用时可以蘸少量食醋去除涩味,这是由于食醋中含有醋酸,能跟碱发生反应,其微观实质是:。
故答案为:(1)水的量;(2)CaO+H2O=Ca(OH)2;、、 NaCl;(3)。
5.(2024九上·诸暨月考)中和反应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某化学兴趣小组以“中和反应”为课题进行项目式学习,请你一起参与。
(1)【任务一】探究酸和碱之间能否反应
通过pH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完成以下实验:烧杯中装有40mL溶质质量分数为0.4%的氢氧化钠溶液,往烧杯中逐滴滴入稀盐酸,测定溶液的pH随滴入稀盐酸体积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利用温度传感器测得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2所示。
如图1,向A点对应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呈 色。
(2)由图1得出酸和碱之间发生了反应的依据是 。
(3)如图2,当33s<t≤40s时,此时烧杯中的溶液可以和下列__________选项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A.稀硫酸 B.氧化铜 C.碳酸钠 D.二氧化碳
(4)【任务二】对中和反应一系列研究后,兴趣小组又通过实验探究:证明酸与碱反应有水生成。
【查阅资料】a.变色硅胶吸水后由蓝色变红色;b.无水醋酸在常温下为无色液体;c.无水醋酸和氢氧化钠固体混合后生成醋酸钠和水。
【实验方案】如图3,首先分别往4支试管中装入对应的试剂,然后迅速塞紧橡胶塞。
能证明酸与碱反应生成水的现象是 。
(5)设置A、B、C三个实验的目的是 。
(6)装入试剂后迅速塞紧橡胶塞的目的是 。
【答案】(1)红
(2)溶液pH逐渐减小至小于7
(3)B;C
(4)A、B、C中的固体不变色,D中的固体由蓝色变红色
(5)作对比实验,排除无水醋酸、氢氧化钠固体和醋酸钠的影响
(6)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试管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酚酞在碱性溶液中呈红色,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为无色。
(2)稀释时碱性溶液的pH值逐渐减小,但不可能到达7或小于7,若小于7,说明发生了反应。
(3)温度最高时,反应恰好完全,可知33s后稀盐酸过量,由酸的通性可知,酸可以和氧化铜、碳酸钠反应。
(4)由“ 变色硅胶吸水后由蓝色变红色 ”可知,只有D中变红说明反应生成了水。
(5)排除氢氧化钠固态、醋酸、醋酸钠对实验造成的干扰。
(6)空气中有水蒸气也会对实验造成干扰。【解答】(1)A点溶液的pH>7,显碱性,无色酚酞溶液遇碱变红,故向A点对应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呈红色。
(2)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7,随着反应的进行,pH逐渐减小至小于7,说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发生了反应。
(3)由图可知,33s时温度最高,说明此时恰好完全反应,当33s<t≤40s时,稀盐酸过量,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故此时溶液中所含溶质的成分为NaCl、HCl。
A、稀硫酸与NaCl、HCl都不能反应,故A错误;
B、氧化铜和HCl能反应,故B正确;
C、碳酸钠和HCl能反应,故C正确;
D、二氧化碳与NaCl、HCl都不能反应,故D错误。
故答案为:BC。
(4)能证明酸与碱反应生成水的现象为:A、B、C中的固体不变色,D中的固体由蓝色变红色,由A、B、C三个实验可知,无水醋酸、氢氧化钠固体和醋酸钠固体中不含水,而D中无水醋酸与氢氧化钠固体反应生成水,使硅胶变色。
(5)设置A、B、C三个实验是为了作对比实验,排除无水醋酸、氢氧化钠固体和醋酸钠的影响。
(6)装入试剂后迅速塞紧橡胶塞是为了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试管。
(1)A点溶液的pH>7,显碱性,无色酚酞溶液遇碱变红,故向A点对应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呈红色;
(2)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7,随着反应的进行,pH逐渐减小至小于7,说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发生了反应;
(3)由图可知,33s时温度最高,说明此时恰好完全反应,当33s<t≤40s时,稀盐酸过量,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故此时溶液中所含溶质的成分为NaCl、HCl;
A、稀硫酸与NaCl、HCl都不能反应,故错误;
B、氧化铜和HCl能反应,故正确;
C、碳酸钠和HCl能反应,故正确;
D、二氧化碳与NaCl、HCl都不能反应,故错误;
故选BC;
(4)能证明酸与碱反应生成水的现象为:A、B、C中的固体不变色,D中的固体由蓝色变红色,由A、B、C三个实验可知,无水醋酸、氢氧化钠固体和醋酸钠固体中不含水,而D中无水醋酸与氢氧化钠固体反应生成水,使硅胶变色;
(5)设置A、B、C三个实验是为了作对比实验,排除无水醋酸、氢氧化钠固体和醋酸钠的影响;
(6)装入试剂后迅速塞紧橡胶塞是为了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试管。
三、综合题
6.(2024九上·乐清期中)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某学习小组开展了配置“无土营养液”的项目化学习。
(1)甲、乙同学配置的无土营养液主要成分如下。结合评价量表给甲乙两组打分,得分较高的是 。
甲:KCl、K2CO3、CaCl2
乙:KNO3、Ca(NO3)2、KCl
指标 评价标准 分值
指标一 营养液中含氮磷钾元素,每种可加1分(同种不累加) 3分
指标二 组内物质能共存,不发生化学反应,发生一个反应扣1分 2分
小组同学结合酸碱盐的性质学习,建构了“皇冠图”模型表示物质间的反应情况。
(2)现有一种无色营养液,可能由碳酸钾、硫酸钾、氯化钾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其中是否含有碳酸钾,可用_______进行检验。
A.方案①,滴加稀HCl溶液 B.方案②,滴加BaCl2溶液
(3)植物吸收的营养液中的无机盐,主要由茎中的 (填结构)进行运输。
【答案】(1)乙
(2)A
(3)导管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盐的性质及用途;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1)根据指标一和指标二对两组营养液分别进行打分,然后比较即可;
(2)只要加入的试剂和碳酸钾反应生成明显现象即可;
(3)管是植物体内木质部中的一系列管状结构,负责将根部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由下向上输送到植株的身体各处。
【解答】(1)甲:KCl、K2CO3、CaCl2中含有钾元素则指标一的分数为1;
K2CO3与CaCl2生成碳酸钙沉淀能发生反应,发生反应扣1分,则指标二得分为-1;
则甲的得分为:(+1)+(-1)=0;
乙:KNO3、Ca(NO3)2、KCl中含有钾、氮元素得,则指标一为2分;
组内物质能共存,不发生化学反应,则指标二扣0分,得分2分;
那么乙的得分:2+2=4分;
则甲乙两组打分,得分较高的是乙;
(2)A.碳酸钾中的碳酸根与稀盐酸中的氢离子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有气泡产生,而与硫酸钾、氯化钾与稀盐酸均不反应,故A符合题意;
B.碳酸钾和硫酸钾与钡离子反应均能生成白色沉淀,现象相同,则无法探究是否含有碳酸钾,故B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植物吸收的营养液中的无机盐主要通过茎中的导管进行运输。
(1)甲:KCl、K2CO3、CaCl2中含有钾元素加1,K2CO3与CaCl2生成碳酸钙沉淀能发生反应,发生反应扣1分,得分0分;
乙:KNO3、Ca(NO3)2、KCl中含有钾、氮元素得2分,组内物质能共存,不发生化学反应,扣0分,得分2分;
则甲乙两组打分,得分较高的是乙;
(2)结合“皇冠图”模型可知:
A、方案①,滴加稀HCl溶液:碳酸钾中的碳酸根与稀盐酸中的氢离子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有气泡产生;硫酸钾、氯化钾与稀盐酸均不与稀盐酸反应,无明显反应,则可探究是否含有碳酸钾、符合题意;
B、方案②,滴加BaCl2溶液:Ba2+与碳酸钾中的碳酸根离子、硫酸钾中硫酸根离子反应均能生成白色沉淀,现象相同,则无法探究是否含有碳酸钾,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导管是植物体内木质部中的一系列管状结构,负责将根部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由下向上输送到植株的身体各处,植物吸收的营养液中的无机盐主要通过茎中的导管进行运输。
7.(2024·义乌月考)我们学校在大陈承包了一片农田作为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并选择一种合适的农作物开展劳动实践教育。项目化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以下项目化实践:
项目1:测定土壤酸碱性
(1)在空地上确定个位置进行取样测定土壤酸碱度。以上三种取样位置设定合理的是 。
(2)取该农田不同位置的土样各1克,晾干后除去残根和杂物,用木棍压成粉状放入试管中,分别加入5毫升蒸馏水,充分搅拌后静置。用玻璃棒分别蘸取上层清液,滴到精密pH试纸上,试纸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比色读数,数据记录如下:
土样 A B C D E
测得pH值 5.2 4.8 5.6 4.9 5.5
该农田土壤呈 性。
(3)项目2:
农作物 茶树 茉莉 橘树 桑树
最适合生长的pH范围
上表是常见农作物最适合生长的pH范围。该片农田最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是 。
(4)项目3:改良土壤酸碱性
该项目化小组计划在该农田种植桑树,于是对土壤的酸碱性进行改良。他们调查了农业上改良土壤酸碱性的常用方法。
土壤类型 所用物质 改良原理
酸性土壤 熟石灰 氢氧化钙能与土壤中的酸性物质反应
碱性土壤 硫酸亚铁 硫酸亚铁能与土壤中的碱性物质反应
该小组同学通过分析,确定选用 (写化学式)改良该土壤。
(5)农技人员采用"测土配方"技术进行了土壤检测,结果显示该基地需要补充一定量的肥料。若要种植花生,最需要补充的肥料是 (选填序号,下同),若要种植甘蔗,最需要补充的复合肥是 。
①氯化钾KCl ②碳酸氢铵③硝酸钾④磷酸钙
【答案】(1)BC
(2)酸
(3)茶树
(4)
(5)④;③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1)根据测定土壤酸碱度的方法来分析;
(2)根据酸碱性与pH的关系来分析;
(3)根据农作物最适合生长的pH范围来分析;
(4)根据改良酸性土壤的措施来分析;
(5)根据复合肥的组成分析解答;
【解答】(1)在空地上确定5~6个位置进行取样测定土壤酸碱度,需在各地上分别取样,以上三种取样位置设定合理的BC。
(2)该农田土壤浸出液的pH小于7,呈酸性;
(3)该地土壤的pH的平均值为,因此该片农田最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是茶树;
(4)该地土壤显酸性,熟石灰能与酸性物质反应,价格低,因此确定选用熟石灰改良该土壤;
(5)种植花生补充磷肥,选④。种植甘蔗补充钾肥,氮肥,选③。
8.(2023九上·衢江期中)某兴趣小组开展利用紫甘蓝制作酸碱指示剂的项目化学习,他们经历了制取试剂、检验试剂和应用试剂三个环节的探索。
(1)【制取试剂】
小组制作过程如下图所示,步骤②中加入75%的酒精的目的是 ;步骤③中物质分离的原理类似于 (填“沉淀”或“过滤”)。
(2)【检验试剂】
小科将紫甘蓝汁液滴入4种物质中,现象如下表示所示,下列选项能证明紫甘蓝汁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的理想组合____。
实验 ① ② ③ ④
物质 水 食盐水 石灰水 白醋
颜色 紫色 紫色 蓝色 红色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3)【应用试剂】
现有蒸馏水、氢氧化钠和稀硫酸三种试液。可以利用自制的紫甘蓝汁液鉴别出其中的稀硫酸。请写出鉴别稀硫酸的操作步骤和预期现象。
【答案】(1)溶解紫甘蓝;过滤
(2)B
(3)在三支试管中各滴加适量的试剂,分别滴加两滴紫甘蓝液,如果试液变红色说明是稀硫酸。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制取试剂是利用试剂溶于酒精中形成的溶液,检验试剂需要判断试剂在酸性、碱性、中性试剂中的颜色变化,应用试剂就是根据试剂的性质来检验物质酸碱性。
【解答】(1)步骤②中加入酒精的目的是为了溶解紫甘蓝。 步骤②中的物质倒入纱布中,在烧杯中得到紫甘蓝汁液,用纱布将固体和液体分开,固体留在纱布中,液体进去烧杯中,此步骤相当于过滤
(2)酸碱指示剂是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根据表中提供的现象,紫甘蓝汁液在水中和食盐水中为紫色,从控制变量的角度考虑,选择水而不选择食盐水,在石灰水中为蓝色,在白醋溶液中为红色,说明其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根据选项提供组合,故最佳组合是①③④
(3)稀硫酸呈酸性,所以加入紫甘蓝试剂后会变成红色。
1 / 1(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1物质及其变化——项目化学习 专练
一、选择题
1.(2023九上·越城期中)“有一些花的颜色是红的、蓝的或紫的。这些花里含的色素叫'花青素’,花青素遇到酸就变红,遇到碱就变蓝…"。小勇阅读此段文字后,做了如下家庭实验:将一朵紫色喇叭花泡在肥皂水中,喇叭花很快变成了蓝色;将另一朵紫色喇叭花泡在厨房的某种调味品中,喇叭花变成了红色。请你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回答:
(1)小勇选用的调味品最有可能是 (填“食醋”、“酱油”或“黄酒”);
(2)肥皂水的pH 7(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仅用喇叭花不能鉴别的一组是____(填序号)。
A.HCl、NaOH B.HCl、NaCl
C.NaOH、NaCl D.H2O、NaCl
二、实验与探究题
2.(2024九上·杭州月考)酸碱反应是初中阶段重要的一类反应,同学们开展了项目式学习.
(1)任务一:探究酸碱反应中pH的变化.小明取三份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
分别滴入两滴无色酚酞溶液.再以相同的速度同时滴加不同浓度的盐酸,已知盐酸浓度a>b>c,得到溶液的pH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1
小明的实验目的是探究 。
(2)任务二:从能量变化角度探究酸和碱的反应.小明测量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观察到溶液温度升高.因此,得出两者能反应的结论.小柯认为此结论不够严谨.为此他在室温下设计了以下实验:
① 10mL、20%的盐酸与10mL蒸馏水混合,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② 10mL、20%的氢氧化钠溶液与10mL蒸馏水混合,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③ 10mL、20%的盐酸与10mL、20%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用数字化实验技术测得3个实验中溶液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2所示.
小柯做出上述设计基于的假设是 .
(3)任务三:探究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实质.
[查阅资料]相同状况下.溶液中离子浓度越大.导电性越强.电导率越大.
用电导率传感器测得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浓盐酸的电导率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
如图4表示氢氧化钠溶液与浓盐酸反应过程中,溶液中微观粒子的变化情况,按时间先后排列的顺序为 (填字母).
3.(2024·杭州模拟)某校项目化小组同学以食品包装袋干燥剂为主题开展了微项目化学习。
【认识干燥剂】
(1)生活中常见的干燥剂有生石灰、浓硫酸、氢氧化钠……从食品安全角度考虑,食品包装袋内的干燥剂最有可能是 。
【探秘干燥剂】
小明同学对一包久置的生石灰干燥剂成分(如图)进行如下探究:查阅资料:
①生石灰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在500℃以上会分解为氧化钙和水。
②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能生成碳酸钙,碳酸钙在900℃左右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氧化钙。
(2)为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氢氧化钙,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用天平称量少量干燥剂质量为m1,在700℃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其质量为m2。若样品中含氢氧化钙,则m1 m2(选填“>”、“<”或“=”)。
(3)为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碳酸钙,取样品于试管中,加水后发现试管底部有固体剩余。小明认为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钙,小敏认为小明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 。
【项目评价】
物质的检验有不同的方案,不同方案中所用试剂的量会影响检验的结果。为此他们设计了如下评价量表。
评价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 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可用感觉器官直接判断 现象不是很明显,但可借助仪器判断 借助仪器也不能判断
(4)在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氧化钙时,小明设计的方案是取适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水振荡,观察现象,这一方案的评价等级是 。
4.(2024九上·绍兴月考)小明看到妈妈用皮蛋粉制作皮蛋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以“皮蛋制作”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1)配制皮蛋粉:在妈妈的指导下,小明将“石灰”、纯碱和食盐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皮蛋粉。
【提出问题】配料中所用“石灰”是生石灰还是熟石灰
【查阅资料】相同条件下,生石灰、熟石灰与水混合后均能放出热量,但放出热量不同。
【实验探究】常温下,将“石灰”、生石灰和熟石灰分别加入水中,测量固体加入前后温度的变化情况。实验过程中需要保持不变的量有固体形状、固体的量和
(2)【数据分析】根据数据比对,可知配料中的“石灰”为生石灰。
浸鲜蛋:向配制的皮蛋粉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充分反应后过滤,所得滤液称为浸出液,将新鲜鸭蛋放入其中浸泡即可。
①向皮蛋粉中加水,发生反应中的化学方程式为 (此处有两个反应,任写一个)。
②浸出液中还含有哪些溶质 小明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下表(不考虑生石灰中杂质的影响)
预测假设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浸出液中含碳酸钠 取少量浸出液加入试管,然后滴加足量稀盐酸 没有气泡生成 浸出液中不含碳酸钠
浸出液中含 有白色沉淀产生 浸出液中所含溶质与预测一致
③综合分析,确定皮蛋浸出液中的溶质有(写化学式)
(3)皮蛋制作过程中,碱液会渗入皮蛋使之略带涩味。妈妈告诉小明食用时可以蘸少量食醋去除涩味,该方法运用了酸碱中和反应,其微观实质是 。
5.(2024九上·诸暨月考)中和反应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某化学兴趣小组以“中和反应”为课题进行项目式学习,请你一起参与。
(1)【任务一】探究酸和碱之间能否反应
通过pH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完成以下实验:烧杯中装有40mL溶质质量分数为0.4%的氢氧化钠溶液,往烧杯中逐滴滴入稀盐酸,测定溶液的pH随滴入稀盐酸体积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利用温度传感器测得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2所示。
如图1,向A点对应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呈 色。
(2)由图1得出酸和碱之间发生了反应的依据是 。
(3)如图2,当33s<t≤40s时,此时烧杯中的溶液可以和下列__________选项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A.稀硫酸 B.氧化铜 C.碳酸钠 D.二氧化碳
(4)【任务二】对中和反应一系列研究后,兴趣小组又通过实验探究:证明酸与碱反应有水生成。
【查阅资料】a.变色硅胶吸水后由蓝色变红色;b.无水醋酸在常温下为无色液体;c.无水醋酸和氢氧化钠固体混合后生成醋酸钠和水。
【实验方案】如图3,首先分别往4支试管中装入对应的试剂,然后迅速塞紧橡胶塞。
能证明酸与碱反应生成水的现象是 。
(5)设置A、B、C三个实验的目的是 。
(6)装入试剂后迅速塞紧橡胶塞的目的是 。
三、综合题
6.(2024九上·乐清期中)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某学习小组开展了配置“无土营养液”的项目化学习。
(1)甲、乙同学配置的无土营养液主要成分如下。结合评价量表给甲乙两组打分,得分较高的是 。
甲:KCl、K2CO3、CaCl2
乙:KNO3、Ca(NO3)2、KCl
指标 评价标准 分值
指标一 营养液中含氮磷钾元素,每种可加1分(同种不累加) 3分
指标二 组内物质能共存,不发生化学反应,发生一个反应扣1分 2分
小组同学结合酸碱盐的性质学习,建构了“皇冠图”模型表示物质间的反应情况。
(2)现有一种无色营养液,可能由碳酸钾、硫酸钾、氯化钾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其中是否含有碳酸钾,可用_______进行检验。
A.方案①,滴加稀HCl溶液 B.方案②,滴加BaCl2溶液
(3)植物吸收的营养液中的无机盐,主要由茎中的 (填结构)进行运输。
7.(2024·义乌月考)我们学校在大陈承包了一片农田作为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并选择一种合适的农作物开展劳动实践教育。项目化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以下项目化实践:
项目1:测定土壤酸碱性
(1)在空地上确定个位置进行取样测定土壤酸碱度。以上三种取样位置设定合理的是 。
(2)取该农田不同位置的土样各1克,晾干后除去残根和杂物,用木棍压成粉状放入试管中,分别加入5毫升蒸馏水,充分搅拌后静置。用玻璃棒分别蘸取上层清液,滴到精密pH试纸上,试纸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比色读数,数据记录如下:
土样 A B C D E
测得pH值 5.2 4.8 5.6 4.9 5.5
该农田土壤呈 性。
(3)项目2:
农作物 茶树 茉莉 橘树 桑树
最适合生长的pH范围
上表是常见农作物最适合生长的pH范围。该片农田最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是 。
(4)项目3:改良土壤酸碱性
该项目化小组计划在该农田种植桑树,于是对土壤的酸碱性进行改良。他们调查了农业上改良土壤酸碱性的常用方法。
土壤类型 所用物质 改良原理
酸性土壤 熟石灰 氢氧化钙能与土壤中的酸性物质反应
碱性土壤 硫酸亚铁 硫酸亚铁能与土壤中的碱性物质反应
该小组同学通过分析,确定选用 (写化学式)改良该土壤。
(5)农技人员采用"测土配方"技术进行了土壤检测,结果显示该基地需要补充一定量的肥料。若要种植花生,最需要补充的肥料是 (选填序号,下同),若要种植甘蔗,最需要补充的复合肥是 。
①氯化钾KCl ②碳酸氢铵③硝酸钾④磷酸钙
8.(2023九上·衢江期中)某兴趣小组开展利用紫甘蓝制作酸碱指示剂的项目化学习,他们经历了制取试剂、检验试剂和应用试剂三个环节的探索。
(1)【制取试剂】
小组制作过程如下图所示,步骤②中加入75%的酒精的目的是 ;步骤③中物质分离的原理类似于 (填“沉淀”或“过滤”)。
(2)【检验试剂】
小科将紫甘蓝汁液滴入4种物质中,现象如下表示所示,下列选项能证明紫甘蓝汁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的理想组合____。
实验 ① ② ③ ④
物质 水 食盐水 石灰水 白醋
颜色 紫色 紫色 蓝色 红色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3)【应用试剂】
现有蒸馏水、氢氧化钠和稀硫酸三种试液。可以利用自制的紫甘蓝汁液鉴别出其中的稀硫酸。请写出鉴别稀硫酸的操作步骤和预期现象。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食醋
(2)大于
(3)D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 (1)喇叭花汁液遇酸性溶液变红;
(2) 将一朵紫色喇叭花泡在肥皂水中,喇叭花很快变成了蓝色 ;
(3)喇叭花可以鉴别酸性和碱性溶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1)在调味品中,喇叭花为红色,说明该调味品呈酸性,可能是食醋;
(2)喇叭花汁液在肥皂水中蓝色,说明肥皂水的汁液呈碱性,碱性溶液的pH大于7;
(3)A.在盐酸中,喇叭花汁液呈红色,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喇叭花汁液呈蓝色,颜色不同,可以鉴别,故A不合题意;
B.在盐酸中,喇叭花汁液呈红色,在氯化钠溶液中,喇叭花汁液呈紫色,颜色不同,可以鉴别,故B不合题意;
C.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喇叭花汁液呈蓝色,在氯化钠溶液中,喇叭花汁液呈紫色,颜色不同,可以鉴别,故C不合题意;
D.在水中,喇叭花汁液呈紫色,在氯化钠溶液中,喇叭花汁液呈紫色,颜色相同,无法鉴别,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答案】(1)不同浓度的盐酸对酸碱反应中的ph的变化的影响
(2)氢氧化钠溶于水也会放热
(3)1-3-2-4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任务一的描述分析其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而确定实验的目的;
(2)注意步骤②中加入的是氢氧化钠的溶液,而不是氢氧化钠固体;
(3)根据图像分析溶液中离子的种类和浓度变化即可。
【解答】(1)根据题意可在,小明探究的是溶液中pH值的变化,而变量为不同浓度的盐酸,那么他的实验目的是: 不同浓度的盐酸对酸碱反应中的ph的变化的影响 。
(2)步骤①探究盐水与水混合是否会放热,步骤②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与水混合是否会放热,步骤③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后是否会放热,上述设计的假设是: 氢氧化钠溶于水也会放热 ;
(3)根据图像可知,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浓盐酸的过程中,浓盐酸中的氢离子不断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从而使离子浓度降低,电导率减小。当氢氧化钠完全反应时,不再生成水,随着浓盐酸的滴入,离子浓度不断变大,从而导致电导率增大,因此微观粒子的变化情况按时间先后排列顺序为: 1-3-2-4 。
3.【答案】生石灰;>;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白色沉淀可能是氢氧化钙;优秀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浓硫酸和氢氧化钠虽具有吸水性,但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来分析解答;
(2)根据700℃条件下,氢氧化钙会分解为氧化钙和水,而碳酸钙在该温度下不分解来分析解答;
(3)根据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白色沉淀可能是氢氧化钙来分析解答;
(4)根据氧化钙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小科设计的方案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可用感觉器官直接判断来分析解答。
【解答】(1)生活中常见的干燥剂有生石灰、浓硫酸、氢氧化钠,从食品安全角度考虑,食品包装袋内的干燥剂最有可能是生石灰,因为生石灰能够与水反应,可以用作食品干燥剂,而浓硫酸和氢氧化钠虽具有吸水性,但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用作食品干燥剂;
(2)氢氧化钙在500℃以上会分解为氧化钙和水,碳酸钙在900℃左右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氧化钙,用天平称量少量干燥剂质量为m1在700℃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其质量为m2,由结论可知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钙,说明m1>m2;
(3)为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碳酸钙,取样品于试管中,加水后发现试管底部有固体剩余,小科认为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钙,由于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白色沉淀可能是氢氧化钙,则小丽认为小科的结论不正确;
(4)氧化钙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则在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氧化钙时,小科设计的方案是取适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水振荡,会观察到试管外壁发热,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可用感觉器官直接判断,故这一方案的评价等级是优秀。
4.【答案】(1)水的量
(2)CaO+H2O=Ca(OH)2;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溶液;、、 NaCl
(3)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对比试验要确定好常量和变量;
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显碱性溶液的pH>7;
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
酸能和碱反应。
【解答】(1)该实验应用的是控制变量法,为了对比三种物质遇到水后温度的变化,实验过程中需要保持不变的量是石灰、生石灰、熟石灰和水的量;
(2)①皮蛋粉包含生石灰、纯碱和食盐,生石灰为氧化钙的俗称,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食盐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钠,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
②根据实验结论:浸出液中含有氢氧化钙,则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Na2CO3溶液,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
综合分析,氢氧化钙可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过量,氯化钠没有反应,则确定皮蛋浸出液中的溶质有、、 NaCl;
(3)皮蛋制作过程中,碱液会渗入皮蛋使之略带涩味。妈妈告诉小明食用时可以蘸少量食醋去除涩味,这是由于食醋中含有醋酸,能跟碱发生反应,其微观实质是:。
故答案为:(1)水的量;(2)CaO+H2O=Ca(OH)2;、、 NaCl;(3)。
5.【答案】(1)红
(2)溶液pH逐渐减小至小于7
(3)B;C
(4)A、B、C中的固体不变色,D中的固体由蓝色变红色
(5)作对比实验,排除无水醋酸、氢氧化钠固体和醋酸钠的影响
(6)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试管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酚酞在碱性溶液中呈红色,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为无色。
(2)稀释时碱性溶液的pH值逐渐减小,但不可能到达7或小于7,若小于7,说明发生了反应。
(3)温度最高时,反应恰好完全,可知33s后稀盐酸过量,由酸的通性可知,酸可以和氧化铜、碳酸钠反应。
(4)由“ 变色硅胶吸水后由蓝色变红色 ”可知,只有D中变红说明反应生成了水。
(5)排除氢氧化钠固态、醋酸、醋酸钠对实验造成的干扰。
(6)空气中有水蒸气也会对实验造成干扰。【解答】(1)A点溶液的pH>7,显碱性,无色酚酞溶液遇碱变红,故向A点对应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呈红色。
(2)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7,随着反应的进行,pH逐渐减小至小于7,说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发生了反应。
(3)由图可知,33s时温度最高,说明此时恰好完全反应,当33s<t≤40s时,稀盐酸过量,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故此时溶液中所含溶质的成分为NaCl、HCl。
A、稀硫酸与NaCl、HCl都不能反应,故A错误;
B、氧化铜和HCl能反应,故B正确;
C、碳酸钠和HCl能反应,故C正确;
D、二氧化碳与NaCl、HCl都不能反应,故D错误。
故答案为:BC。
(4)能证明酸与碱反应生成水的现象为:A、B、C中的固体不变色,D中的固体由蓝色变红色,由A、B、C三个实验可知,无水醋酸、氢氧化钠固体和醋酸钠固体中不含水,而D中无水醋酸与氢氧化钠固体反应生成水,使硅胶变色。
(5)设置A、B、C三个实验是为了作对比实验,排除无水醋酸、氢氧化钠固体和醋酸钠的影响。
(6)装入试剂后迅速塞紧橡胶塞是为了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试管。
(1)A点溶液的pH>7,显碱性,无色酚酞溶液遇碱变红,故向A点对应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呈红色;
(2)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7,随着反应的进行,pH逐渐减小至小于7,说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发生了反应;
(3)由图可知,33s时温度最高,说明此时恰好完全反应,当33s<t≤40s时,稀盐酸过量,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故此时溶液中所含溶质的成分为NaCl、HCl;
A、稀硫酸与NaCl、HCl都不能反应,故错误;
B、氧化铜和HCl能反应,故正确;
C、碳酸钠和HCl能反应,故正确;
D、二氧化碳与NaCl、HCl都不能反应,故错误;
故选BC;
(4)能证明酸与碱反应生成水的现象为:A、B、C中的固体不变色,D中的固体由蓝色变红色,由A、B、C三个实验可知,无水醋酸、氢氧化钠固体和醋酸钠固体中不含水,而D中无水醋酸与氢氧化钠固体反应生成水,使硅胶变色;
(5)设置A、B、C三个实验是为了作对比实验,排除无水醋酸、氢氧化钠固体和醋酸钠的影响;
(6)装入试剂后迅速塞紧橡胶塞是为了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试管。
6.【答案】(1)乙
(2)A
(3)导管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盐的性质及用途;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1)根据指标一和指标二对两组营养液分别进行打分,然后比较即可;
(2)只要加入的试剂和碳酸钾反应生成明显现象即可;
(3)管是植物体内木质部中的一系列管状结构,负责将根部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由下向上输送到植株的身体各处。
【解答】(1)甲:KCl、K2CO3、CaCl2中含有钾元素则指标一的分数为1;
K2CO3与CaCl2生成碳酸钙沉淀能发生反应,发生反应扣1分,则指标二得分为-1;
则甲的得分为:(+1)+(-1)=0;
乙:KNO3、Ca(NO3)2、KCl中含有钾、氮元素得,则指标一为2分;
组内物质能共存,不发生化学反应,则指标二扣0分,得分2分;
那么乙的得分:2+2=4分;
则甲乙两组打分,得分较高的是乙;
(2)A.碳酸钾中的碳酸根与稀盐酸中的氢离子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有气泡产生,而与硫酸钾、氯化钾与稀盐酸均不反应,故A符合题意;
B.碳酸钾和硫酸钾与钡离子反应均能生成白色沉淀,现象相同,则无法探究是否含有碳酸钾,故B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植物吸收的营养液中的无机盐主要通过茎中的导管进行运输。
(1)甲:KCl、K2CO3、CaCl2中含有钾元素加1,K2CO3与CaCl2生成碳酸钙沉淀能发生反应,发生反应扣1分,得分0分;
乙:KNO3、Ca(NO3)2、KCl中含有钾、氮元素得2分,组内物质能共存,不发生化学反应,扣0分,得分2分;
则甲乙两组打分,得分较高的是乙;
(2)结合“皇冠图”模型可知:
A、方案①,滴加稀HCl溶液:碳酸钾中的碳酸根与稀盐酸中的氢离子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有气泡产生;硫酸钾、氯化钾与稀盐酸均不与稀盐酸反应,无明显反应,则可探究是否含有碳酸钾、符合题意;
B、方案②,滴加BaCl2溶液:Ba2+与碳酸钾中的碳酸根离子、硫酸钾中硫酸根离子反应均能生成白色沉淀,现象相同,则无法探究是否含有碳酸钾,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导管是植物体内木质部中的一系列管状结构,负责将根部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由下向上输送到植株的身体各处,植物吸收的营养液中的无机盐主要通过茎中的导管进行运输。
7.【答案】(1)BC
(2)酸
(3)茶树
(4)
(5)④;③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1)根据测定土壤酸碱度的方法来分析;
(2)根据酸碱性与pH的关系来分析;
(3)根据农作物最适合生长的pH范围来分析;
(4)根据改良酸性土壤的措施来分析;
(5)根据复合肥的组成分析解答;
【解答】(1)在空地上确定5~6个位置进行取样测定土壤酸碱度,需在各地上分别取样,以上三种取样位置设定合理的BC。
(2)该农田土壤浸出液的pH小于7,呈酸性;
(3)该地土壤的pH的平均值为,因此该片农田最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是茶树;
(4)该地土壤显酸性,熟石灰能与酸性物质反应,价格低,因此确定选用熟石灰改良该土壤;
(5)种植花生补充磷肥,选④。种植甘蔗补充钾肥,氮肥,选③。
8.【答案】(1)溶解紫甘蓝;过滤
(2)B
(3)在三支试管中各滴加适量的试剂,分别滴加两滴紫甘蓝液,如果试液变红色说明是稀硫酸。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制取试剂是利用试剂溶于酒精中形成的溶液,检验试剂需要判断试剂在酸性、碱性、中性试剂中的颜色变化,应用试剂就是根据试剂的性质来检验物质酸碱性。
【解答】(1)步骤②中加入酒精的目的是为了溶解紫甘蓝。 步骤②中的物质倒入纱布中,在烧杯中得到紫甘蓝汁液,用纱布将固体和液体分开,固体留在纱布中,液体进去烧杯中,此步骤相当于过滤
(2)酸碱指示剂是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根据表中提供的现象,紫甘蓝汁液在水中和食盐水中为紫色,从控制变量的角度考虑,选择水而不选择食盐水,在石灰水中为蓝色,在白醋溶液中为红色,说明其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根据选项提供组合,故最佳组合是①③④
(3)稀硫酸呈酸性,所以加入紫甘蓝试剂后会变成红色。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