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玉溪一中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三开学考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碳素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社会,真的信息、假的信息,真的文艺评论、假的文艺评论混为一谈,此时,文艺评论家应该做些什么?人民大众究竟需要怎样的文艺评论?
社会日益多元,网络的自媒体正在让人人都成为“评论家”。无学术背景的,也可以成为网上文艺评论达人,而当前文艺评论天然的写作队伍出自文艺学、影视戏剧学、音乐学等“专业”或“理论”学科的师生,很多人还在一个“误区”里转圈圈——文艺评论是要写给“知识精英”看的。所谓“知识精英”分两类:一类是与被评价的作品相关的创作者;一类是有专业背景的文艺爱好者。但是,“知识精英”终究也是人民大众中的一个部分。基于艺术规律、饱含真知灼见、格局顶天立地、行文温暖动人的文章,一定会让更多人产生互动与共鸣。所以,文艺评论的读者,本该就是人民大众。人民大众需要怎样的文艺作品?轻松但不轻飘、通俗但不粗俗、尖锐但不尖刻、深沉但不深奥,也就是文艺评论理应坚守的“高不冷、低有格”:即将高冷的写得“不冷”、将通俗的写得不俗且具格调。
文艺评论中的艺术普及很重要。“高不冷”就是相对冷门的艺术规律,通过贴生活、接地气、通人心的共情文风,可以让更多人知道。比如,“悲剧”就是“悲戚戚的剧”吗?并不是。悲剧,尤其是古希腊悲剧,是每一个人都做了他认为对的事,但是彼此相遇就悲催了——其实是价值观碰撞后,各自坚持各自的“真理”而形成的悲剧,就好比韩剧《太阳的后裔》讲述男战士与女医生,一个为和平而杀人,一个是人都要救——两个人的价值观冲突导致爱不下去的悲剧。让大众从喜爱的作品里提炼出“有格调”的知识内核就是“低有格”。
(摘编自朱光《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文艺评论?》)
材料二:
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技术推动了互联网、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媒介的高速迭代,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给文艺带来了全方位的变革。数字艺术、网络文艺和跨媒介艺术等新兴文艺形态勃然兴起,在媒介的深度介入下,文艺评论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媒介仅仅只是文艺创作的工具或手段,是文艺作品的载体,而现在,媒介改变了人们对文艺的体验、感知和理解,从根本上改变了文艺发生和接受的心理机制,媒介成为文艺本身,逐渐具备了本体性特征,甚至一步步成为文艺创作的主体。相应地,与文艺创作相伴相生的文艺评论的主体、客体、受众、传播途径也已媒介化,媒介越来越成为评论者无法绕开的重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文艺评论迎来了不同程度的媒介转向,媒介与评论正在互联网上合流。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即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在对文艺作品作出评论时,要考虑这四个要素。在数字媒介时代,文艺评论在这四要素之外还要增加“媒介”这个要素,成为第五要素。在很多时候,缺乏媒介要素的评论,是不完整的评论。文艺评论要素的重组势所必然。文艺评论的理论来源更加广阔,除了哲学、美学、社会历史、文化研究、艺术学等传统领域的理论成果和批评方法外,还要把网络理论、媒介理论、传播学和跨媒介理论等新兴理论资源纳入工具箱,如此,才能形成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文艺评论话语和方法。
当下文艺评论的深刻变革,不只是表面上的从传统印刷时代过渡到网络时代的媒介和场域变化,更应该注意的,是隐含在其中的文艺评论机制的重建。传统建立在纸质书籍和报刊上的文艺评论,追求学理性、规范性和专业性,同时具有滞后性;评论文章的受众也相对小众,其关注度、辐射面和影响力大多局限在小部分与评论对象相关的人群之中。在当代,文艺评论的创作者不仅仅依赖于纸质书本或文章,而是随时随地在各种网站、公众号等新平台上,通过留言、弹幕、图文、视频等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呈现出即时性、低门槛、交互性、多样式、大众化等特点,能够迅速表达观点、唤起共鸣、影响创作。
在“流量即是财富”的时代,评论家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受到来自资本、粉丝、舆论等各方面的压力和影响更为明显。在互联网平台,人人都是评论家,看似自由,实则每个人都受到媒介的影响,受到资本无形的裹挟。面对文艺评论运行机制的改变,保持清醒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
在当今的文艺领域,传统的文艺评论在体制性的支撑下依然有效运行,但是它的话语权、引领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受到严重的挑战。依托于数字媒介的新型文艺评论日益发展壮大,成为最具活力的文艺评论力量。从评论的主体看,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新生代,有自己的审美旨趣和评论语汇,是新型文艺评论的写作者。文艺评论呈现明显的代际差异,新生代与“传统代”在评论场域、评论题材、理论资源、话语方式上有明显差别,如何加强对话,靠拢而不并拢,交融而不消融,保持艺术形态和审美追求的多样性和通约性,是文艺评论生态建设的重要课题。
(摘编自徐粤春《略谈数字媒介时代的文艺评论变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这个真假难辨的信息泛滥的社会,真的、假的文艺评论混为一谈,网络自媒体正在让人人都成为“评论家”。
B.过去,媒介仅仅只是文艺创作的工具或手段,是文艺作品的载体;而现在,传统媒介被淘汰,新媒介成为文艺本身。
C.很多人认为,文艺评论是要写给作品的创作者和有专业背景的文艺爱好者这些“知识精英”看的,这是一种误区。
D.传统文艺评论追求学理性、规范性和专业性,具有滞后性、小众性等特点;现代的文艺评论呈现出即时性、大众化等特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悲剧,就是不同的价值观相遇后形成的强烈碰撞;喜剧,就是相同或相近价值观相遇后达成的一致或融合。
B.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活动应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个要素构成,文艺评论还要增加“媒介”这个要素。
C.与传统的文艺评论相比,新型文艺评论形态背后,隐含网络平台的资本逻辑与商业逻辑,容易陷入资本化的危险。
D.随着新生代文艺评论主体的出现,评论标准出现了较大变化,文艺评论生态的多样性面临消解的风险。
3.下列选项,不能支持“依托于数字媒介的新型文艺评论日益发展壮大”的一项是(3分)
A.2021年,晋江文学城总分榜第一名《天官赐福》有280万条评论。
B.豆瓣2024年上半年50部高分电影,共有累计约684万人参与评价。
C.网易云音乐2022年乐评报告显示,平台月活跃评论用户数达1.82亿。
D.2023年,网络文学作者规模达2405万,网文作品数量达3620万部。
4.在这个信息泛滥的社会,文艺评论家怎样才能做到“高不冷、低有格”?请结合材料一概括。(4分)
5.“数字媒介时代”给文艺评论带来哪些变革要求?请结合材料一、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花开满院 侯德云
①自打老五被人偷了那罐青花瓷的莲花,侍弄盆栽的心情就收了起来。庭院里,除了栽种在树荫下和花池边的白玉簪、鸢尾和麦冬之外,再无别的草本花卉。
②老五妻子退休了,从第一天起就变了一个人,整日在家里倒腾。家里的三组衣柜,东挪西挪让她挪了好几个来回。尤其是米色的那组,先从自己的房间挪到女儿的房间,又从女儿的房间挪回自己的房间,没几日又挪到女儿的房间。一个人搬不动,喊老五帮她。
③远嫁南方的女儿对此一点儿意见都没有。女儿没意见,不意味着老五也没有。老五的脑袋让妻子给倒腾成角瓜形,他趁着酒劲说了句河南话:“你弄啥嘞?”
④妻子白了老五一眼。她不在乎老五的脑袋变成什么形,只一味春意盎然地继续倒腾。终于在某年某月某日,把老五多年积攒的旧花盆都倒腾出来。陶盆、瓷盆,褐色、绿色、蓝色、土黄色,大、中、小,都有。
⑤老五的盆栽雅好自婚后萌生,延续多年兴致不减。起先在文兰小区住五楼,房间逼仄,只能用小盆养点儿倒挂金钟、旱金莲、长春花之类。也养过兰花,没养好,到了儿只剩下空盆。十年后搬到芳园小区,住临街的三楼,有个宽绰的阳台。他一时兴起,用六只大盆在阳台上种植牵牛花。牵牛花按逆时针方向渐渐缠满栅栏,盛花期,满栅的红白粉紫,在风中簌簌颤动,牵住一街目光。牵牛花之外,阳台上还有呈立体布局的十几种花卉。
⑥又一个十年后,老五再次搬家,搬到圣嘉美地小区的一楼,是一方庭院把他吸引来的。庭院里以木本绿植为主,花盆用不上那么多,剩下的只好堆放在隐蔽角落。妻子要是不日日倒腾,有关牵牛花的往事,老五压根儿就想不起来。
⑦初春季节,妻子把那些大大小小的花盆,摆了一地。
⑧老五下班,站在院门外,问:“你弄啥嘞?”
⑨妻子蹲在地上,用后背说道:“用你管!”
⑩未几,一批草本花卉进院——瓜叶菊、凤仙花、石竹、四季海棠,四个品种,每个品种都是四株,四四一十六,十六株,都移栽到花盆里。
老五站在一边看,心里头连连撇嘴——没见过这么栽花的。他暗中掰了一回手指头,给妻子的盆栽掰出三条失误:盆土压得太实,此其一;盆土太满,浇水时外溢严重,此其二;花盆大小取舍不当,此其三。原本还有个“其四”,老五想了想,把无名指给摁回去了。无名指上的内容是:花盆摆放位置不对,呈阴阳错位态势。
才半个多月,妻子移栽的瓜叶菊全都死掉,石竹只剩病恹恹的一株,凤仙花和四季海棠倒是活着,但都不够茂盛。
老五又一次忍不住说了句:“你弄啥嘞?”
这回妻子一反常态,用了正脸,对老五笑笑,说:“你会弄,你弄呗。”
老五搁心里头叹口气:“我弄吧,我弄。”
老五先将过满的盆土抠走一些,再松土,再移动花盆。喜阳的,放到强光下;喜半阴的,放到遮阳环境;喜阴的,放到树根附近。
时过不久,老五发现,栽植在大盆里的两株凤仙花和四季海棠都长得壮实,于是把小盆里的都移到大盆。
在任何事情上都一样,老五不做则已,做就尽量做到完美。
夏天,老五的庭院里,赤橙黄绿青蓝紫,既鲜艳又斑斓。不光招蜂,还时时引蝶。鸟和流浪猫也来,每天几次几次地来。
来得最多的是蝉,成群结队,来了不走,在树干和树杈上定居。从早到晚,它们不间断地、合唱般地对老五的绿植大声叫好。从入伏到立秋,嗓门越叫越亮。
妻子从不叫好,只是喜欢在傍晚时分到庭院里去。太阳伞下,休闲茶座上,有盛开的小巧盆栽,有茶壶、茶杯、茶点。看花听蝉,她看很久,也听很久。
转年,老五把太阳花引进到庭院,扦插。长方形浅陶盆,插了四盆。空置多年的紫砂兰花盆,也插了四盆。
二十天后,红白黄紫,八团锦绣。
休闲茶座上,从此日日摆放太阳花。四只紫砂兰花盆,轮流上位。
待花茎长高、花势稍弱,老五给太阳花剪了头。太阳花像老五一样,得定期剪头才行。剪下来的花茎,不少都带着花苞。老五找来几只塑料花盆,将它们插到里边。
带着花苞扦插的太阳花,最性急的一株,在六天后绽开,粉嘟嘟的,招人爱。
就这么一天一天一天,太阳花越插越多,老五发愁,咋整啊?
老五的庭院,早先在东南角开门,门外空地,常有车辆停驻。老五嫌出入不便,请人重新设计,将院门改在西北角,临着人行道和车道。院门紧挨楼体,呈“凹”字形。两道矮墙,南侧的一道,爬满凌霄;北侧连着楼体的墙头,有一尺宽、一米半长的平台。老五突发奇想,把太阳花摆上北侧墙头,墙上贴一张A4纸,纸上打印一行字:“太阳花,喜欢可自取,不用谢。”
墙上的太阳花转瞬消失。次日再摆几盆,转瞬又消失。
整个夏天,老五每隔几日都要摆几盆太阳花到墙头上。老五看见楼上的女教师拿走两盆,隔壁邻居老夏拿走两盆,保洁员老徐也拿走两盆……
就这样,老五的庭院,成了小区里的太阳花集散地。
老五走在小区里,总能遇见太阳花一般喜盈盈的笑脸。老五的心情一片大好。
2024年夏天,这座一向被称作避暑胜地的城市,三十度以上的高温竟顽固地持续了将近两个月。老五热得不行,太阳花却不受丝毫影响,比往年开得更为热烈。
在这个酷热的夏天里,妻子成功地羽化为育花达人,庭院里所有的花卉,老五都能放心地交给她打理。
在老五看来,花事种种,妻子做得最好的,是往墙头上摆放太阳花。她神情专注,一丝不苟。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标题“花开满院”既是故事的核心事件,又隐喻主旨,这种拟题方式和《百合花》基本一致。
B.本文以短段落为主,又大量使用短句,整体干净利落,形成了明快的叙事节奏,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
C.本文⑤、⑥段的补叙,既交代了花盆的来历,又点出了老五擅养花的事实,为后文相关情节作铺垫。
D.本文结尾部分从老五的视角来观察妻子,评价妻子,巧妙完成了两个人物的形象定格,升华了主旨。
7.关于文中妻子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后背说到”“用了正脸,对老五笑笑”,这些细节刻画出妻子能屈能伸的性格特点。
B.妻子一退休,就整日在家里倒腾,表明她一时很难适应退休生活,靠倒腾来排遣无聊。
C.妻子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李小二的言行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但这两个人物对表现作品主题起到的作用不同。
D.妻子从不为老五的绿植叫好,只是喜欢来庭院看花听蝉,不着痕迹地体现了她对丈夫的肯定。
8.文中画线部分,老五三次对妻子说“你弄啥嘞”,请简要分析其背后不同的心理。(4分)
9.小说创作非常注重开篇的设计,请结合全篇,谈谈本文首段的设计之妙。(6分)
(三)阅读III(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时尚书何晏等朋附曹爽,好变改法度。太尉蒋济上疏曰:“夫为国法度,惟命世大才,乃能张其纲维以垂于后,岂中下之吏所宜改易哉!”大将军爽用何晏、邓飏、丁谧之谋,迁太后于永宁宫;专擅朝政,多树亲党,屡改制度。太傅懿不能禁,与爽有隙。
帝好亵近群小,游宴后园。秋,七月,尚书何晏上言:“自今御幸式乾殿及游豫后园,宜皆从大臣,询谋政事,讲论经义,为万世法。”爽骄奢无度,饮食衣服,拟于乘舆;尚方珍玩,充牣其家;又私取先帝才人以为伎乐。作窟室,绮疏四周,数与其党何晏等纵酒其中。
何晏闻平原管辂明于术数,请与相见,谓辂曰:“试为作一卦,知位当至三公不?”又问:“连梦见青蝇数十,来集鼻上,驱之不去,何也?”辂曰:“鼻者天中之山,‘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今青蝇臭恶而集之,位峻者颠,轻豪者亡,不可不深思也!愿君侯裒多益寡非礼不履然后三公可至青蝇可驱也。”辂还邑舍,具以语其舅。舅责辂言太切至,辂曰:“与死人语,何所畏邪!”舅大怒,以辂为狂。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魏纪》,有删改)
材料二:
晏之逐异己而树援也,所以解散私门之党,而厚植人才于曹氏也。卢毓、傅嘏怀宠禄,虑子孙,岂可引为社稷臣者乎?藉令曹爽不用晏言,父事司马懿,而唯言莫违,爽可不死,且为戴莽之刘歆。若逮其篡谋之已成,而后与立异,刘毅、司马休之之所以或死或亡,而不亦晚乎!爽之不足与有为也,魏主叡之不知人而轻托之也。乃业以宗臣受顾命矣,晏与毕轨、邓飏、李胜不与爽为徒,而将谁与哉?或曰:图存社稷者,智深勇沈而谋之以渐。晏一旦蹶起而与相持,激怒懿以不相下之势,而魏因以亡。
当是时,同姓猜疏而无权,一二直谅之臣如高堂隆、辛毗者,又皆丧亡。曹氏一线之存亡,仅一何晏,而犹责之已甚,抑将责刘越石之不早附刘渊,文宋瑞之不亟降蒙古乎?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三国》)
10.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填写出相应的字母标号。(3分)
愿君A侯裒B多益寡C非礼D不履E然后三公F可至G青蝇H可驱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隙,嫌隙。与《鸿门宴》中“令将军与臣有郤”的“郤”字意思相同。
B.御,称与皇帝有关的。与《逍遥游》“御风而行”的“御”意思不同。
C.逮,等到。与《项脊轩志》中“迨诸父异爨”的“逮”字意思不同。
D.持,对抗。与《荆轲刺秦王》中“不得持尺兵”的“持”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尚书何晏等人依附曹爽,热衷于更改国家法度。针对这一现状,太尉蒋济上疏,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意见。
B.曹爽采用何晏等人计谋迁太后于永宁宫,独揽朝政,其饮食衣服堪比皇帝,还私取先帝的才人为乐伎。
C.何晏询问自己能否位至三公,管辂借“青蝇集鼻”的预兆对其进行劝诫,管辂的舅舅认管辂言辞过于直率。
D.王夫之认为,曹爽如果不听从何晏的话,让父亲侍奉司马懿,虽可能免死,但这做法与刘歆依附王莽无异。
13.把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惟命世大才,乃能张其纲维以垂于后。(4分)
(2)或曰:图存社稷者,智深勇沈而谋之以渐。(4分)
14.面对何晏的交朋结友,司马光与王夫之看法有何不同?你更支持谁的看法,为什么?(3分)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书斋即事 杜荀鹤
时清祗合力为儒,不可家贫与善疏。
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书。
沿溪摘果霜晴后,出竹吟诗月上初。
乡里老农多见笑,不知稽古胜耕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即事意为以当前事物为题材写诗。标题点明全诗的主要内容,全诗围绕书斋生活展开。
B.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在清平之世,读书人应致力于儒学,不能因家境贫寒而远离正道。
C.尾联写农夫有感于书斋优美的自然环境也露出会心的微笑,对书斋之美进行侧面烘托。
D.全诗结构层次清晰。语言质朴自然,明白晓畅,这与诗人在书斋中的愉悦心情相吻合。
16.本诗与刘禹锡的《陋室铭》都借书斋传达情志,请结合相关语句简要分析它们内容的相似处和情志的不同处。(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煜的《虞美人》中“ , ”写出物是人非之感,由此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李煜《虞美人》)
(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 , ”。
(3)贾谊的《过秦论》中形象而生动地写陈涉的起义军队伍得到了百姓的积极回应,风起云涌的句子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中华文明底蕴丰富,而汉字是文化传承的桥梁。从甲骨刻符、青铜铭文,到简帛留痕、纸张载 墨,三千多年来,汉字见证着历史的风云变幻。笔、墨、纸、砚,作为传统的书写与绘画工具,在汉字演变与书法发展的漫长历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不仅是书写的载体,更成为了中华文明( ① )的重要媒介。
中国人的文房是有意境的。(甲:铺、磨、蘸、写/乙:铺纸、研墨、蘸墨、挥毫),每一个动作都透着优雅与专注。一角一隅、一器一物,无不彰显着独特的格调,体现着古人对工艺的( ② )和对审美的极致追求。“文房四宝”构建了中国文房独特的文化景观,支撑起古人笔耕不辍的文化生活。
①据考古发现证明,②笔、墨、砚早在石器时代就已出现,③其形态虽较为原始,④但功用已与后世相近。以毛笔为例,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一些彩陶上,绘制的花纹线条流畅。专家经研究发现有的彩陶留有笔毫痕迹,判断当时已使用毛笔或类似的描绘工具。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出自战国时期的楚国墓葬。
或许有人会问,在数字浪潮汹涌澎湃、AI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 A ?
器以载道,笔、墨、纸、砚既是中华文化的承载之物,也是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当人们真正提起笔,不仅是为了规范书写汉字,更是为了深刻感受书法经典中蕴藏的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生的思考。在书写中,人们能捕捉笔锋的灵动,嗅到墨香中岁月沉淀的醇厚, B ,聆听砚池研磨的清音。在临摹时,更能体会《兰亭集序》的曲水流觞、《祭侄文稿》的激烈情怀……
当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将书法课纳入正式课程;当孩子们走进各地简牍博物馆,在片片竹木之书上临摹先人的字迹;当各类“再设计”的国潮文房四宝文创不断吸引年轻人的目光,这样的场景,让人看了不禁欣慰。
在笔、墨、纸、砚的世界里,文化传承是一场不停歇的“再书写”。握笔的手,写下的文字都是对“何以中国”的时代作答。
表情包作为一种独特的网络交流方式,已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社交生活中。无论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还是在即时通讯软件的聊天窗口里,(甲)。这些表情包形态各异,有的是动漫人物的夸张表情,有的是幽默风趣的文字配图,有的则是热门影视剧中的经典画面截图,它们以直观、形象且富有趣味性的特点, A 地传达着人们的情感和想法,往往比单纯的文字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表情包也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载体。一些具有地域特色、民俗风情的表情包在网络上广泛流传,让更多人了解到不同地区的文化魅力。例如,围绕某地方言为台词的表情包,在传播过程中这种方言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被更广泛地认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与此同时,表情包的流行也反映了当下社会的一些心理需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而表情包以其轻松、诙谐的风格,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情绪宣泄的出口。发送一个搞笑的表情包,既能缓解聊天时的紧张气氛,又能让自己和对方的心情瞬间愉悦起来,可谓是 B 。
然而,表情包的过度使用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比如,过度依赖表情包可能会导致人们语言表达能力的退化,在一些需要正式、严谨表达的场合,(乙),会显得不够庄重和专业。此外,部分表情包存在侵权、低俗等不良内容,这也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警惕,加强对表情包制作和传播的规范管理,以确保其健康、良性地发展。
18.下列词语与“影视”一词的构词形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社交 B.动漫 C.截图 D.民俗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2.运动会上,小明参加长跑项目,原本有实力夺冠的他,却屈居第二名,如果你是小明,你会用以下哪个表情包表达你的心情,请选择并说明理由。(5分)
(1) (2) (3)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这首小诗,按要求完成作文。
孩提时,我摔倒了,嚷着要大人抱起,妈妈说,有人帮你是你的福运,自己起来才是生活的常态。
失恋时,我流泪了,关上心门不再相信爱情,妈妈说,有人相伴是你的福运,寻寻觅觅才是生活的常态。
年老时,疾病宣判了我的生命期限,我对孩子说,曾经拥有是我的福运,终要告别才是生活的常态。
在你眼中,哪些属于生活的常态?这首诗能引起你怎样的联想?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玉溪一中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三开学考
语文试题评分参考
一、阅读(72分)
(一)(19分)
1.(3分)B 2.(3分)C 3.(3分)D
4.(4分)文艺评论家应做到:
①转变受众定位:从服务“知识精英”转向面向人民大众。
②创新表达方式:用生活化、共情化的语言阐释艺术规律。
③把控内容格调:做到“通俗但不粗俗”,从大众作品中提炼深刻见解。
④普及专业知识:将“高冷”理论转化为易懂内容。
5.(6分)①评论理念与受众定位的革新:打破“服务知识精英”的误区,以“高不冷、低有格”为标准,面向人民大众,实现与大众的互动共鸣。
②评论要素与理论体系的拓展:在传统“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要素基础上增加“媒介”要素,纳入网络理论、媒介理论等新兴资源,构建适应数字时代的评论框架。
③评论机制与生态的重建:从滞后性、小众化的纸质评论转向即时性、大众化的数字传播,同时警惕资本裹挟,平衡专业性与通俗性,促进新老代际评论者的对话与交融。
(二)(18分)
6.(3分)D 7.(3分)A
8.(4分)①第一次,妻子瞎倒腾家里的衣柜,老五对此有意见,内心不满。
②第二次,妻子翻出家里早已尘封的大小花盆,老五对此疑惑不解。
③第三次,妻子将花基本侍弄死了,老五内心责怪、埋怨妻子。
9.(6分)①首段从老五曾经的“花事”说起,交代老五爱侍弄花,为后文老五从妻子处接手侍弄花等情节作了铺垫。
②交代庭院里没有别的花,与标题“花开满院”形成巨大反差,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开篇交代老五的花被人偷了,与结尾夫妻无偿供花既暗中呼应,又构成抑扬对比,升华主旨。
(三)(20分)
10.(3分)CEG 11.(3分)C 12.(3分)D
13.(8分)
(1)(4分)只有闻名于世的杰出人才,才能张设国家的纲领法度用来流传于后世。
(2)(4分)有人说:谋划保存国家的人,智谋深广,勇力深厚,并且用渐进的方式来谋划。
14.(3分)
①司马光认为何晏结党专权;②王夫之认为何晏为国家厚植人才;③支持任一看法说明一个理由即可。【理由参考】支持司马光:因何晏朋附曹爽,好变法度;常与专擅朝政、骄奢无度的曹爽纵酒享乐。支持王夫之:何晏驱逐异己培植党羽,解散私家朋党,是为了给曹氏王朝厚植人才。何晏与毕轨等与曹爽结盟,是作为宗室重臣的顾命(托孤)之责。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当时,尚书何晏等人依附曹爽,喜好更改国家法律制度。太尉蒋济向皇帝上奏说:“说到制定国家法度,只有闻名于世的杰出人才,才能张设国家的纲领法度用来流传于后世,这岂是中下级官吏可以更改的呢!”大将军曹爽采用何晏、邓飏、丁谧的计谋,将太后迁居到永宁宫;独揽朝政大权,广树亲信党羽,多次更改国家制度。太傅司马懿无法制止,与曹爽产生嫌隙。
魏帝喜好亲近身边小人,在后园游玩宴饮。秋季七月,尚书何晏进言:“从今以后,陛下驾临式乾殿及在后园游玩时,都应让大臣随从,询问谋划政事,讲解讨论经义,以此作为万世法则。”曹爽骄横奢侈毫无节制,吃喝穿戴,都效仿皇帝;宫廷库府中的珍宝玩物,堆满了他的家;又私自选取侍奉先帝的女官作为乐伎来取乐。(他)修建地下密室,四周用雕花的窗户来通风漏光,多次与党羽何晏等人在里面肆意喝酒。
何晏听说平原人管辂(lù)精通术数(占卜之术),请求与他相见,对管辂说:“请试着为我算一卦,看看我的官位能否升至三公高位?” 又问:“我接连梦见几十只青蝇,飞来聚集在鼻子上,赶也赶不走,这是什么征兆?” 管辂说:“鼻子是天中的山(面相学称鼻为‘天柱’,象征贵人之相),‘地位高而不垮塌,所以能长久保持尊贵’。如今青蝇又臭又脏却聚集在它上面,地位高的人必将倾覆,轻薄豪横的人必将灭亡,不可以不深入思考啊!希望君侯您减少(裒póu)过多的欲望,弥补不足,不合礼制的事不做,这样以后三公之位可以升达,青蝇也可以驱散了。”管辂回到小城镇的居所,把这些话详细告诉了他的舅舅。舅舅责备管辂言辞太过直率,管辂说:“和将死之人说话,有什么可畏惧的呢!”舅舅大怒,认为管辂狂妄。
材料二:
何晏驱逐异己而培植自己的党羽,其实是用来解散私家朋党,而为曹氏政权厚植人才。卢毓、傅嘏之流贪恋(君主的)恩宠和俸禄,顾虑子孙后代,怎么能被任用为国家栋梁之臣呢?假如曹爽不采用何晏的建议,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司马懿,对其言听计从毫不违背,曹爽可以不死,(但)将会成为像拥戴王莽的刘歆那样的人(指背叛旧主、依附权臣)。如果等到司马懿篡夺政权的阴谋已经得逞,然后才与他对抗,刘毅、司马休之等人因此而有的被杀、有的逃亡,(这)不也太晚了吗!曹爽不值得与他一起做事,魏明帝曹叡不会识人而轻率地托付重任。既然已经作为宗室重臣接受了顾命(托孤)之责,何晏与毕轨、邓飏、李胜若不与曹爽结为同盟,又能与谁结盟呢?有人说:谋划保存国家的人,智谋深广,勇力深厚,并且用渐进的方式来谋划。何晏一旦奋起与司马懿对抗,刺激司马懿(逼迫他)陷入不退让的局势,而魏国因此灭亡。
正值这个时候,(曹氏)同姓宗族被猜忌疏远而无权势,一两个像高堂隆、辛毗这样的正直忠诚之臣,又都已去世。曹氏王朝一线存亡,仅依靠一个何晏,却还对他责备太过,难道还要责备刘越石(刘琨)不早早依附刘渊,文宋瑞(文天祥)不赶快投降蒙古吗?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C
16.(6分)
内容相似处:都写到了作者在书斋内外的活动,书斋优美的自然环境。
情志不同处:《书斋即事》这首诗既描绘了诗人对读书生活的热爱,更传达了他对知识的执着追求。《陋室铭》是借陋室歌颂道德品质,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
(1)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2)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3)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18.(3分)B
19.(2分)A.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B.一举两得
20.(4分)①将“围绕”改为“以”。
②在“传播过程中”后加上“使”字。
21.(4分)甲:都能看到表情包的身影
乙:如果频繁使用表情包
22.(5分)
示例一:这是一个愉快的表情,展现出一种开朗、乐观的心境,代表了对生活积极阳光的态度。尽管未能如愿拿到冠军,但比赛重在享受过程,全力拼搏过就不留遗憾了。第二名也很优秀,同样值得骄傲。
示例二:这是一个愤怒的表情,代表了一种生气、懊恼的心情。原本有夺冠的实力,最终却没能如愿。人生最大的遗憾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这个结果太让人懊恼了。用这个表情宣泄一下内心的郁闷,也是对自己情绪的接纳。
示例三:这是一个哭泣的表情,代表一种悲伤、难过的心情。原本实力出众,足以夺冠,却没能如愿证明自己,太让人遗憾了。允许自己脆弱,不压抑自己的难过,是对负面情绪的释放,也是坦诚面对自己的表现。
三、写作(60分)
23.例文:
生活的常态
节日总离不开烟花的绚丽,它的耀眼、夺目让每个人都为之驻足;然而照亮我们归家之路的往往是那一盏盏平淡无奇的路灯,每天每年,每年每天……
齐白石旳一幅白菜图道出了“大味必淡”旳道理。这“淡味”并非“乏味”,而是“生活的常态”。谁能拥有一辈子的传奇人生?那样的“不可思议、惊世骇俗”只存在于神话世界里,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是淡淡的生命体。
摔倒、失恋、生老病死或许每个人都要经历,这都是生活的常态,并没有什么稀奇。或许摔倒让你懂得爬起,失恋让你的心备受磨砺,一场大病让你悟出生命的真谛……
每个人都渴望自己是幸运儿,是上帝眷顾的“特殊优待人群”,但那样的幸运太缥缈,生活的常态你可曾看清?
迪斯尼先生曾在车库中拮据地生活,成天与老鼠为伴,这是多么恶劣的条件与环境?但他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巴望“天降馅饼”,他安分地享受这生活的常态,最后以那只老鼠为原型,创作了米老鼠,打拼出迪斯尼。他守候着生命中“路灯”微弱的光,并最终让充满力量的烟火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曾是一个两次高考名落孙山的学生,但他第三次以优异的成绩叩开了中国最高学府的大门;他曾是一个被学校广播通告处分的“冤枉教授”,他曾是一个几次申请出国被拒的可怜小子,他曾是一个唯唯诺诺、不善言辞的“害羞男子”……他遭遇的失败、挫折数不胜数,但他心里很明白,这些都是生活的常态,是他必须接受、面对的现实,当他最终将“新东方”办成在美国第一家上市的中国教育企业时,他感慨万千,生活的常态里,有太多看似不幸却可以成为机会的东西。他说:“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或许我们并不能像前两位成功人士那样“辉煌”,或许你今天刚经历了十几家公司的拒绝,或许你今天刚与恋人分开,或许你刚经历破产甚至无家可归,你觉得落魄、孤独、无助……你觉得前方一片黑暗,你觉得你再也没有力气站起来……
但是,真的如此吗?
立起源于心中的力量,那股力量或许刚强,或许柔软,看看前两位成功之前的遭遇,他们就此自暴自弃了吗?没有!就算我们不能如此成功,为何不借鉴他们当初面对生活常态时的那颗温热的平常心呢?
人的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你学会“看穿”,那么不论环境如何你都不会被左右,不会有遗憾。看看陶渊明,学学苏东坡,我们的前辈早就用他们的平常心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生命的困境。能修得“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境界,才是真正懂得了生活的常态。
懂得知足常乐,顺其自然,并不是木讷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以一颗恬静、感恩的心豁达地体悟生命,不论失败、成功,幸运或不幸。
要知道,真正懂得“生活常态”的人才能活得通透明白,不论是怎样的打击、挫败都浇不灭他心中“温吞”的那团火,因为他心中旳“柔软”不是“软弱”,而是任凭风吹雨打都捣不烂、碾不碎的“韧劲”。
“看穿”生活的常态,也是一种境界,从此你会活得心境恬然,就如同修炼了“禅”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