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西城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试卷
一、选择题(24分)
(2024八上·槐荫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一次语文学习就是一场旅行。在长江前线,我们感受百万大军锐不可当的气势;在新德里赛场上,我们翘首屏息,见证吕伟夺冠的精彩时刻;在渤海海域,我们领略到飞行员xián shú的技艺,感动于科研人员的dān jīng jié lǘ……我们聆听藤野先生对鲁迅的谆谆教诲,钦慕藤野先生正直无私的学者风范;我们凝视着托尔斯泰如锃亮钢刀般犀利的目光,竟然感到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我们感叹于居里夫妇不畏艰辛的科学精神,仿佛与他们一起看到那闪耀着蓝色荧光的lún kuò……
1.下面加点词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锐不可当(dǎng) B.翘首(qiáo)
C.教诲(huǐ) D.锃亮(cèng)
2.文中拼音所对应的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娴熟 弹精竭虑 诚皇诚恐 轮阔
B.闲熟 弹精竭虑 诚惶诚恐 轮阔
C.娴熟 殚精竭虑 诚惶诚恐 轮廓
D.闲熟 殚精竭虑 诚皇诚恐 轮廓
3.(2024八上·槐荫开学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同学们借助古典诗文,开展充满诗情画意的“为校园美景起美名”。
B.电影《万里归途》塑造了撤侨路上的惊险时刻与勇敢坚定的人物形象。
C.理想信念不仅是人们生活的指南针,而且是社会进步的发动机。
D.这场比赛,参赛选手实力相当,输赢的关键在于参赛者良好的心态。
(2024八上·槐荫开学考)我喜欢淡定的人,淡定的人不冲动,不猥琐;不惧凛(liè)的寒风,不怕突如其来的(è)运;他们不羸弱,不拖(tà),遇事沉稳又果敢。淡定的人如桃花般灼灼其华,如仙露琼浆般沁人心脾。即使闲(xiá)之时,也会绽放他们生命的光彩。
4.文中的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猥琐(wěi) 羸弱(léi) 灼灼其华(zhuó) 仙露琼浆(lòu)
B.猥琐(wěi) 羸弱(yíng) 灼灼其华(zhuó) 仙露琼浆(lù)
C.猥琐(wěi) 羸弱(léi) 灼灼其华(zhuó) 仙露琼浆(lù)
D.猥琐(wěi) 羸弱(léi) 灼灼其华(sháo) 仙露琼浆(lù)
5.文中拼音处依次所填的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冽 扼 沓 暇 B.冽 厄 沓 暇
C.冽 厄 沓 遐 D.洌 厄 沓 暇
6.(2024八上·槐荫开学考)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登上千佛山的山顶,就能目空一切,所有景物尽收眼底。
B.江南十月,碧云天,黄叶地,草长莺飞,唯美的深秋景致里弥漫着淡淡的哀愁。
C.这部传记小说,虽然摆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却一直无人问津。
D.面对这令人叹为观止的舌尖上的浪费,我们必须拒绝这所谓的“盛实”,厉行节俭。
7.(2024八上·槐荫开学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北京冬奥会上,苏翊鸣“教科书”般的表现引领了网友们一片赞誉。
B.“一带一路”建设既需要经贸合作的“硬”支撑,也离不开文明互鉴的“软”助力。
C.疫情期间,山东各地齐心协力,纷纷采取措施,严防死守,防止新冠病毒不再扩散。
D.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强,一次能运送超过22吨左右的货物,
8.(2024八上·槐荫开学考)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A.广义的新闻指报刊、广播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为消息。
B.主体是消息的主干,担负着阐述导语提到的主要事实和补充次要材料的任务,要求写得内容充实、线索清楚、层次分明。
C.新闻报道的对象一定是新近发生的事件,对于有些早已发生的事件,一旦发现并把它报道出来,也不能称为新闻报道。
D.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通常是新闻的导语部分,它简明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2024八上·槐荫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润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此石经始①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卫②,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赏若雾露造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奔浪万寻③,悬流千丈,浑洪赑④怒,鼓⑤若山腾,浚波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⑥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选自郦道元《河水龙门》)
【注释】①经始:开始。禹:治水的大禹。②捍:捍卫。③寻:古代八尺为一寻。④赑(bì):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⑤鼓:鼓荡。山腾:像山腾起。⑥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9.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①沿溯阻绝 ②哀转久绝
③河中漱广 ④鼓若山腾
10.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划分停顿(断两处)
往来遥观者赏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
1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
12.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短语。
写景状物要扣住景物的特点。甲乙两文对“水”作了生动传神的描绘,都突出了水 的特点。此外,甲文里的水还兼有 的特点,令人心驰神往。
三、诗歌阅读
(2024八上·槐荫开学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村居书喜
[宋]陆游
红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坊场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
最喜先期官赋①足,经年无吏叩柴荆。
【注释】①官赋:公家所征之税。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红”“白”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描绘出早春乡间清新的风貌。
B.“鹊声穿树”将无形的鸟鹊叫声描写得生动可感,是为了突出林中的幽深寂寥。
C.颈联由写景转向叙事,表现了村子里的自然和谐,借此烘托自己内心的高兴。
D.尾联写不会有小吏催租之喜,抒发了作者对村居美好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14.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一句的妙处。
15.(2024八上·槐荫开学考)古诗文默写。
(1)东皋薄暮望, 。
(2)晴川历历汉阳树, 。
(3)征蓬出汉塞, 。
(4) ,浅草才能没马蹄。
(5)几处早莺争暖树, 。
(6) ,江入大荒流。
(7) ,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
四、名著阅读(共4分)
16.(2024八上·槐荫开学考)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七班举行“不忘历史,牢记使命”读书交流会,请完成表格的内容。
阅读资料卡
【知作者】 《红星照耀中国》 (1)作者:
【辨人物】 他是一位瘦弱的如同林肯般的人物,身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弯曲,披着一头很长的浓厚的乌发,睁着一双巨大而敏锐的眼睛,还有高鼻梁和突出的颧骨。 (2)他是:
他有一件私人的衣服,这是一件背心,是用在长征中射下来的敌人飞机上所得到的一把降落伞所做的。 (3)他是:
【识情节】 斯诺在书中这样评价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言。” (4)“大迁移”指的是:
五、(14分)
(2024八上·槐荫开学考)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完成下面小题。
①瑞典卡罗琳医学院2019年10月7日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凯琳、格雷格·塞林扎以及英国科学家彼得·拉特克利夫,以表彰他们在发现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方面做出的贡献。
②评奖委员会说,动物需要氧气才能将食物转化为有用的能量,人们了解氧气的基础性重要作用已有数个世纪,但细胞如何适应氧气水平变化长期不为人知。今年的三位获奖科学家发现了“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不断变化的氧气供应”,并确认了“能够调节基因活性以适应不同氧气水平的分子机制”,为我们理解氧气水平如何影响细胞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
③评奖委员会强调,今年的获奖成果为人类开发出“有望对抗贫血、癌症以及许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铺平了道路”。
④委员长秘书托马斯佩尔曼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他已经与三位获奖科学家取得了电话联系,三人均表示“很高兴能够分享”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⑤凯林1957年出生于美国,现就职于美国哈弗大学医学院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拉特克利夫1954年在英国出生,现就职于英国牛津大学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塞门扎1956年出生于美国,现就职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⑥三位科学家将分享900万瑞士克朗(约合91万美元)奖金。
(记者:和一苗,付一鸣)
17.请给这则消息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18.请写出这则消息的导语部分。
19.请根据消息概括三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以及他们对人类的贡献。
20.这则消息的结尾段能不能删去?请说明原因。
六、(共17分)
(2024八上·槐荫开学考)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心中有间小木屋
①那是一个初冬的夜晚,晚饭后,我和老公在附近一条不常走的街上散步。路灯早早亮了,路两旁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闪烁的霓虹灯则为小城的夜色增添了几分妩媚。灯光下的人们或奔走于下班回家的路上,或继续经营着赖以生存的生意,整个街道并没有因夜色而沉寂,一如白天的喧嚣。
②我们缓缓前行,漫无目的地打量着街道两边的店铺,饭店、超市、五金店……那个小书屋就这样跳进了我的眼帘。最初吸引我的是玻璃橱窗上的那一层白,让店里的陈设变得隐约可见,多了一层朦胧,多了一分温馨,还多了几许妙曼。透过橱窗旁边的玻璃门,小店一览无余。这是一个精心布置的小书屋,二三十平方米,西边和北边沿墙各放一排高高的书架,上面满是书;东边放一长沙发、玻璃茶几,有一位女士正坐在沙发上看书;中间一片空旷处放一玻璃桌、几把椅子,两位男士坐在桌旁交谈。小屋上方垂着几盏别致的吊灯,橘黄色的光笼罩着,柔和而温暖。
③好个静逸、雅致、可人的书屋啊!我指着书屋对老公说:“快看,这个书店不错!”老公看了看,也赞同道:“是不错!刚开张的吧,前几天在这儿经过还没看到。”“走,进去看看。”我提议。谁知老公兴致不高:“改天吧,有点冷,我想回去了。”我有点不舍,再把目光投向书屋,我好像听到了有音乐在流淌,好像闻到了有香气在弥漫……
④后来,北风凛冽,不再散步。再后来,忙忙碌碌,这个书屋也被淡忘了。直到半年后的一天,晚饭后我独自散步,临出门时突然有要买一本书的冲动,便想起了那个温馨的小书屋。来到书店时,我却愣住了:明晃晃的灯把屋子照得如同白昼,书店原本不大的空间里又新增了不少半人高的书柜和方形的桌子,上面堆满了书,书柜书桌之间的走道仅供两人侧身通过。我转了转,满眼都是刀光剑影的武侠小说、浮浅庸俗的言情故事、粗制滥造的搞笑漫画……与那些充斥着商业气息的书店并无二致,哪里还是半年前的那个弥漫着书香的书屋啊!几许惆怅油然而生。
⑤一本本寻,一本本觅,终于找到了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两本散文,两本书灰头土脸地躲在角落里,感觉是以前没卖掉剩下的。我抽出了其中一本——《心是莲花开》,走向门边的付款台。店主是一位三十多岁的男子,正沉迷于网络游戏,我把书伸过去,好一会儿,他勉强抬起头看一下价格,又把目光转向电脑屏幕。我一边付款一边说:“你这个店变化好大呀我喜欢原来的样子。”“哦?”他狐疑地看了我一眼,没有吱声。这还是那位店主吗?不是,应该不是,怎么能是呢?能把书屋布置成那样的人必定是个读书之人,必定是个爱书之人,他的眼里必定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的周身必定弥漫着书卷的清香。当他决定把这个店转给别人时,心中一定有着万般的不舍,又有着万般的无奈吧!
⑥走出店门,沉重的脚步声告诉我:这儿,我再不会来。
⑦抬头望向夜空,星星已困倦得睡眼蒙眬,但我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那曾经温馨的书屋在喧嚣的都市里或许不会长久,即使残存在角落里的或许也抵挡不了利益洪流的冲击。我们无法改变什么,却可以为自己宁静的生活、高雅的情趣坚守一方栖息地,默默守望。
⑧好想拥有一间书屋,拥有一间静逸、温馨的书屋。我也会在窗上缀有白纱,清风徐来,纱随风舞;我也会在书屋里安放沙发桌椅,播放轻柔的钢琴曲;我还会在书屋一角放置几盆鲜花,让花香和墨香一起萦绕,心如莲花般绽放……
⑨温馨的小书屋没有了,却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
(作者:歆虹。文章有删改)
21.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1)结合语境,说说第②段画线短语的含义。
小屋上方垂着几盏别致的吊灯,橘黄色的光笼罩着,柔和而温暖。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
两本书灰头土脸地躲在角落里,感觉是以前没卖掉剩下的。
22.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结尾画线句“温馨的小书屋没有了,却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的理解。
23.文章在写作手法方面富有特色,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七、作文(共60分)
24.(2024八上·槐荫开学考)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
习,本义是鸟反复练习飞翔。后泛指反复地学,使熟练掌握。
材料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请根据你对上面材料中“习”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联系生活实际,有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600字;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汉字的准确书写。汉字里许多字是形似字、同音字,我们要从意义的角度去理解了,就能避免写错别字了。平时学习要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与积累。要关注每一课课后的读读写写词语的音形义。
(2)本题考查汉字的正确读音。汉语里有许多字同音字和形似字,我们理解了字义,就不容易读错别字了。平时学习要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与积累,读课文时要注意重点字词并积累,尤其是课文后面“读读写写”中要求掌握的,或是课文注解中出现的,要注意方音与普通话的不同。
1.A:锐不可当的“当”应读作:dāng,不能读成: dǎng ;
B:正确;
C:教诲的“诲”应读作:huì,不能读成:huǐ;
D:锃亮的“锃”应读作:zèng,不能读成:cèng。
故答案为:B
2.xián shú,应写作:娴熟,意思是老练、熟练或灵活,形容对某种事物或工作很熟练。“娴”不能写成“闲”;
dān jīng jié lǜ,应写作:殚精竭虑,意为用尽精力,费尽心思。“殚”不能写成“掸、弹”;
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应写作:诚惶诚恐,,意思: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诚”不要写成“城”;“惶”不要写成“皇”;
lún kuò,应写作:轮廓,,意思: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的线条。“轮”不要写成“论、伦”;“廓”不要写成“廊”。
故答案为:C
3.【答案】C
【知识点】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A:成分残缺,缺少宾语,应在“‘为校园美景起美名’”的后面加上“的活动”;
B:搭配不当,应去掉“的惊险时刻与”;
C:没有语病;
D:两面对一面,可删去“输”。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常见的语病有:句式杂糅、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不合逻辑、成分赘余、语序不当等,平时学习时要注意整理归类辨析。解答时,先通读所有句子,仔细考虑,凭语感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也可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是否有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答案】4.C
5.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1)本题考查汉字的准确书写。汉字里许多字是形似字、同音字,我们要从意义的角度去理解了,就能避免写错别字了。平时学习要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与积累。要关注每一课课后的读读写写词语的音形义。
(2)本题考查汉字的正确读音。汉语里有许多字同音字和形似字,我们理解了字义,就不容易读错别字了。平时学习要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与积累,读课文时要注意重点字词并积累,尤其是课文后面“读读写写”中要求掌握的,或是课文注解中出现的,要注意方音与普通话的不同。
4.A:猥琐的“猥”应读作:wěi ,意思:一般用于形容人品行不端正;“猥”不要写成“喂”;仙露琼浆的“露”应读作:lù,意思:指神仙饮用的美酒或甘露,形容极其甘美、珍贵的液体;
B:羸弱的“羸”应读作:léi,意思:即软弱无力,形容词;
C:完全正确;
D:灼灼其华:的“灼”应读作:zhuó ,意思:是指花开灿烂如红霞,美丽动人的样子。
故答案为:C
5.A:凛 liè,应写作:凛冽,意思:一指极为寒冷,严寒刺骨。 常用于形容隆冬时的寒风。二指态度严肃,令人敬畏。“冽”不能写成“洌”;è运,应写作:厄运(名)不幸的遭遇;“厄”不要写成“扼”;拖 tà,应写作:拖沓,意思:不爽利,不简洁;连绵不断的样子。闲 xiá,应写作:闲暇,意思: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暇”不要写成“遐、瑕、暇”;
B:完全正确;
C:凛 liè,应写作:凛冽,意思:一指极为寒冷,严寒刺骨。 常用于形容隆冬时的寒风。二指态度严肃,令人敬畏。“冽”不能写成“洌”;è运,应写作:厄运(名)不幸的遭遇;“厄”不要写成“扼”;拖 tà,应写作:拖沓,意思:不爽利,不简洁;连绵不断的样子。闲 xiá,应写作:闲暇,意思: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暇”不要写成“遐、瑕、暇”;
D:凛 liè,应写作:凛冽,意思:一指极为寒冷,严寒刺骨。 常用于形容隆冬时的寒风。二指态度严肃,令人敬畏。“冽”不能写成“洌”;è运,应写作:厄运(名)不幸的遭遇;“厄”不要写成“扼”;拖 tà,应写作:拖沓,意思:不爽利,不简洁;连绵不断的样子。闲 xiá,应写作:闲暇,意思: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暇”不要写成“遐、瑕、暇”;
故答案为:B
6.【答案】C
【知识点】造句
【解析】【分析】A:目空一切:意思是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极端骄傲自大。这里形容登上山顶能把所有景色尽收眼底,使用对象有误;
B: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这里形容十月的江南“黄叶地”,是凄凉的景象,不合语境;
C: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这里形容这部传记小说即使在显眼的位置也没人来问、买,符合语境;
D: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这里形容浪费现象严重,使用对象有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的辨析理解。成语的运用要明白成语的意思,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不要前后矛盾,注意成语(词语)的搭配对象、使用范围等方面的特点,同时要把握语境的表达意思,准确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及用法,从而做出准确的选择。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不要错用,复习时要引起重视。
7.【答案】B
【知识点】搭配不当;不合逻辑;前后矛盾
【解析】【分析】A:搭配不当,将“引领”改为“赢得”;
B:没有语病;
C:否定不当,“防止”的是“再扩散”,将“不”删去;
D:语义矛盾,删去“超过”或“左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常见的语病有:句式杂糅、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不合逻辑、成分赘余、语序不当等,平时学习时要注意整理归类辨析。解答时,先通读所有句子,仔细考虑,凭语感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也可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是否有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8.【答案】C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文本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闻文体的了解情况。新闻组成: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包括主题、引题、副题,导语一般是新闻的第一句或第一段,导语之后,新闻内容的具体展开部分,叫主体。
C项表述错误,新闻报道不一定是新近发生的事件,对已发生的事件作后续报道也可以称为新闻报道。
故答案为:C
【点评】新闻导语即消息的开头,它以极其简洁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提纲挈领,牵引全文,吸引读者。导语一般情况下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答案】9.溯:逆流而上;绝:消失;漱:冲荡;若:像
10.往来追观者/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
11.①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
②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浮在空中。
12.湍急;;清澈;清幽。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有多种:可以用迁移法类推,可以查字典词典,可以联系语境,可以由成语进行推断,不管是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对于单句: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如果是几个句子的组合,则要在句与句间要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看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当然也须关注古今异义,翻译句子时一定要用古义而不是今义。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时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步骤是:先要读,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再定,就是锁定答题范围,最后组织语言进行表述,一般用主谓句:什么(谁)+怎么样(是什么),如果有主题句直接引用也可。【附参考译文】
【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无法看见。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乙】这里的岩石首先经过大禹开凿,又因河水神蚀,河道逐渐变得宽广了。两岸高峻而深邃,倾斜的崖壁相倚相撑,巨石临近危崖,好像随时就要坠落下来似的,却又相互倚拄而悬在危崖边缘。古人有言:水虽不是凿石头的凿子,却能穿透岩石,确是如此呀!这里水流交相冲激,白色的水气好像飘浮的云雾,来来往往遥远观看的人,常常会觉得仿佛被雾露沾湿似的;如向深处俯视,更加惊心动魄。而且河水在此迸溅万寻的浪花,千丈瀑布从高崖一泻而下,奔腾澎湃的浊流,狂暴地涌起如山的巨浪激荡腾跃,疾驰的洪波层层叠叠崩颓而下,直到下游出水口。这才知道慎子中所说的:下龙门时,漂流浮竹,不是驷马所能追上的。
9.①句意: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溯:逆流而上。
②句意: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绝:消失。
③句意:河中水流湍急。漱:冲荡。
④句意:波浪像崇山峻岭。若:像。
故答案为: 溯:逆流而上;绝:消失;漱:冲荡;若:像
10.这句话的意思是:来来往往遥远观看的人,常常会觉得仿佛被雾露沾湿似的;如向深处俯视,更加惊心动魄。“往来遥观者”是句子的主语。“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前者从视觉角度描写,后者从心理角度描写。故断句为: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
故答案为:往来追观者/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
11.①虽:即使。奔:奔驰的马。御:驾着。不以:不如。疾:快。②交冲:交汇冲击。素气:白色的水汽。云浮:像云一样飘在空中。
故答案为:①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②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浮在空中。
12. 由甲文第二段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可知,写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一千二百多里之外的江陵,将行船的速度与奔驰的快马,驾着风的速度进行对比,侧面表现夏天三峡的水水量大,水流湍急;结合第三段“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可知,三峡的水在春冬天时十分清澈;由乙文句子:“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垒,迄于下口”可知,龙门的水很大,水流湍急,声响巨大。综上可知,两文中的水都具有大、急的特点;不同的是甲文不光写了夏天的水大、水急,还写了春冬天的水十分清澈、清幽
故答案为:湍急;清澈;清幽
【答案】13.B
14.示例一:运用拟人手法,将“花”人格化,写花香气趁人不注意突然袭来,让人知道天气突然转暖了。喜鹊的叫声从树丛中穿出,刚刚放晴的天气令人欣喜,展现了早春乡间生机勃勃的美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乡间美景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运用多种感官,从嗅觉、听觉角度进行描写。写出花香气趁人不注意突然袭来,让人知道天气突然转暖了。喜鹊的叫声从树丛中穿出,刚刚放晴的天气令人欣喜,展现了早春乡间生机勃勃的美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乡间美景的喜爱之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分析。理解诗歌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看题材:题材往往决定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抓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是诗歌内容的高度概括。析词义:因为诗歌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所以必须调动文言文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逐步揣摩关键词语的含意,扫清诗歌阅读中的障碍,断不能一知半解,否则无从把握内容,更谈不上分析技巧和情感了。联背景:有些诗歌,仅仅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还难以真正把握其内容,这时,便要借助对背景的分析来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
(2)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写作手法的分析理解。古代诗歌的写作手法丰富多样:有传统的赋比兴、象征用典;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有衬托(正衬反衬)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分析写作手法首先仔细阅读找出表情感的字,然后结合诗人的经历分析事件与意象,最后综合手法进行表述。
13.A:首联中“红”“白”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描绘出早春乡间清新的风貌,理解赏析恰当;
B:鹊声穿树喜新晴”意思是:天气晴和,喜鹤的叫声透过树林传出来。“鹊声穿树”,从听觉角度进行描写,展现喜鹊的欢呼雀跃的场景,是为了衬托新春来到时的热闹和欢乐;故理解赏析不恰当;
C: 颈联由写景转向叙事,表现了村子里的自然和谐,借此烘托自己内心的高兴 ,理解赏析恰当;
D: :尾联写不会有小吏催租之喜,抒发了作者对村居美好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理解赏析恰当。
故答案为:B
14.多感官写景: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意思是:花香扑人,便知天气暖和了;天气晴和,喜鹤的叫声透过树林传出来。根据诗句中“花香”一词可知,此句从嗅觉角度,展现天气突然转暖,花儿散发出香气;根据诗句中“鹊声穿树”一词可知,此句从听觉角度,写喜鹊在林间欢呼雀跃,动植物都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根据诗句中“喜”字,能够清楚地感受到诗人对乡间美景的喜爱与赞美。
修辞手法角度: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意思是:花香扑人,便知天气暖和了;天气晴和,喜鹤的叫声透过树林传出来。一个“袭”字将花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花香不经意间袭来,给人以毫无防备之感,借花香写春天来临,天气转暖;“喜”字赋予喜鹊以人的情感,既表现了喜鹊知道春天来临,欢呼雀跃之喜,又借喜鹊之喜,言诗人之喜(早春乡间生机勃勃的美好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乡间美景的喜爱与赞美。
故答案为:示例一:运用拟人手法,将“花”人格化,写花香气趁人不注意突然袭来,让人知道天气突然转暖了。喜鹊的叫声从树丛中穿出,刚刚放晴的天气令人欣喜,展现了早春乡间生机勃勃的美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乡间美景的喜爱之情。示例二:运用多种感官,从嗅觉、听觉角度进行描写。写出花香气趁人不注意突然袭来,让人知道天气突然转暖了。喜鹊的叫声从树丛中穿出,刚刚放晴的天气令人欣喜,展现了早春乡间生机勃勃的美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乡间美景的喜爱之情。
15.【答案】徙倚欲何依;芳草萋萋鹦鹉洲;归雁入胡天;乱花渐欲迷人眼;谁家新燕啄春泥;山随平野尽;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第1空,填下句,“徙”不要写成“徒”;“倚”不要写成“依”;
第2空,填下句,“芳草”不要写成“方草”;“萋萋”不要写成“凄凄”;“鹦鹉”的“鸟”不要写到左边;“洲”不要写成“州”;
第3空,填下句,“雁”不要写成“燕”;
第4空,“渐”不要写成“斩”;
第5空,填下句,“燕”不要写成“雁”;“啄”的“丶”不要掉;
第6空,填上句,“尽”不要写成“进”;
第7空,填上句,“鸢”不要写成"沅”;“戾”不要写成“涙”;
第8空,填上句,“经纶”不要写成“经论”。
故答案为:徙倚欲何依;芳草萋萋鹦鹉洲;归雁入胡天;乱花渐欲迷人眼;谁家新燕啄春泥;山随平野尽;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16.【答案】埃德加·斯诺;毛泽东;彭德怀;长征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分析】(1)《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2)由原著第三篇《在保安》中“我到后不久,就见到毛泽东,他是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可知,这是斯诺对毛泽东的外貌描写。
(3)由原著《在红军中》(上)中“我住在彭德怀司令部所驻扎的处所……这个司令部,那时候指挥着三万人以上的军队,它是一个很简单的房子,里边有一张桌子,一条木板凳,两个铁的行军箱子……他和他的士兵们一样,只有两身军装,而且在军装上并没有等级的标志。一件私人的衣服,这件衣服使他孩子气地高兴骄傲着,这是一件背心,是用在长征中射下来的敌人飞机上所得到的一把降落伞所做的”可知,这是斯诺对彭德怀的描写。
(4)“大迁移”指的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长征)。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故答案为:埃德加·斯诺;毛泽东;彭德怀;长征
【点评】本题考查对名著作家作品、名著内容、情节和人物的识记。阅读名著时,不能只孤立地阅读某一个故事或情节人物,要将名著中的人物纵向、横向比较,要“瞻前顾后”,全面深入理解。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答案】17.三位科学家分享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8.首段:瑞典卡罗琳医学院2019年10月7日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凯琳、格雷格·塞林扎以及英国科学家彼得·拉特克利夫,以表彰他们在发现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方面做出的贡献。
19.获奖原因:三位科学家发现了“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不断变化的氧气供应”,并确认了“能够调节基因活性以适应不同氧气水平的分子机制”
贡献:(1)为我们理解氧气水平如何影响细胞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
(2)为人类开发出“有望对抗贫血、癌症以及许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铺平了道路”。
20.不可以。结尾段交代了他们获得的高额奖金,衬托出三位科学家对人类做出的贡献之大。
【知识点】新闻标题;材料探究;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1)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新闻的标题是新闻事实的高度概括,拟写时注意:一注意导语部分,它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简明扼要地揭示新闻地核心内容,二要注意主体部分,它是对导语地进一步扩展或阐释,三要注意准确鲜明,简洁易懂,尽量突出主要人物和事件。答题格式:人物(单位、组织)+事件
(2)本题考查对新闻( 消息)结构的分析理解。消息 ,是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事实的简明、迅速报道,其结构包含五部分:标题:概括新闻核心内容,吸引读者注意 ;导语:开篇首句或首段,简要说明事件的关键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主体:详细展开导语内容,按重要性递减顺序补充细节 ;背景:补充与事件相关的环境、历史或背景信息(非必需,可省略) ;结语:总结事件或展望后续影响(非必需,可省略)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时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步骤是:先要读,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再定,就是锁定答题范围,最后组织语言进行表述,一般用主谓句:什么(谁)+怎么样(是什么),如果有主题句直接引用也可。
(4)本题考查对结尾段的分析理解。语段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结尾部分的文字一般来说,结构上有总结、照应前文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严谨;内容上有点明中心,突出主旨,升华主题,抒发情感的作用。要结合文段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尽量不说大包围圈地套话。
17.由第①段句子:“瑞典卡罗琳医学院2019年10月7日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凯琳、格雷格·塞林扎以及英国科学家彼得·拉特克利夫,以表彰他们在发现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方面做出的贡献” 和结尾段“三位科学家将分享900万瑞士克朗(约合91万美元)奖金”可知,人物是“三位科学家”,事件是“共同被授予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或“分享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此可拟写题目:三位科学家分享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或三位科学家共同被授予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故答案为: 三位科学家分享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8.新闻结构是新闻作品谋篇布局的整体设计。主要组成部分是:导语、主体、结尾。导语是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用简要的文字,集中呈现最重要、最新鲜或最有特点的新闻事实,提示新闻的要旨,吸引读者进一步阅读文章。
文章首段“瑞典卡罗琳医学院2019年10月7日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凯琳、格雷格·塞林扎以及英国科学家彼得·拉特克利夫,以表彰他们在发现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方面做出的贡献”交代了主要人物:三位科学家;交代了主要事件:共同被授予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故首段就是导语。
故答案为: 首段:瑞典卡罗琳医学院2019年10月7日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凯琳、格雷格·塞林扎以及英国科学家彼得·拉特克利夫,以表彰他们在发现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方面做出的贡献。
19.回答此类问题,要通读文章,从文章中提取信息。根据文章可知,讲述三名科学家获奖的原因和所做贡献的相关内容主要在第②③段,提取相关内容概括作答即可。
(1由第②段句子:“评奖委员会说,动物需要氧气才能将食物转化为有用的能量,人们了解氧气的基础性重要作用已有数个世纪,但细胞如何适应氧气水平变化长期不为人知。今年的三位获奖科学家发现了‘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不断变化的氧气供应’,并确认了‘能够调节基因活性以适应不同氧气水平的分子机制’,为我们理解氧气水平如何影响细胞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可知,获奖原因是:三位科学家发现了“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不断变化的氧气供应”,并确认了“能够调节基因活性以适应不同氧气水平的分子机制”。
(2)由第②段句子:“今年的三位获奖科学家发现了‘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不断变化的氧气供应’,并确认了‘能够调节基因活性以适应不同氧气水平的分子机制’,为我们理解氧气水平如何影响细胞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和第③段“评奖委员会强调,今年的获奖成果为人类开发出‘有望对抗贫血、癌症以及许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铺平了道路’”可知,贡献有:为我们理解氧气水平如何影响细胞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为人类开发出“有望对抗贫血、癌症以及许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铺平了道路”。
故答案为:获奖原因:三位科学家发现了“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不断变化的氧气供应”,并确认了“能够调节基因活性以适应不同氧气水平的分子机制”
20.由第⑥段句子:“三位科学家将分享900万瑞士克朗(约合91万美元)奖金”可知,结尾交代了三位科学家分享的奖金之高,表示了这个奖项之重,进而突出了三位科学家贡献之大。
故答案为: 不可以。结尾段交代了他们获得的高额奖金,衬托出三位科学家对人类做出的贡献之大。
【答案】21.(1)“柔和而温暖”在这里不仅指灯光的柔和温暖,还指小店的布置给人带来的温馨感觉,以及店主对读书人的关爱和尊重。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书拟人化,“灰头土脸”“躲”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书的陈旧和无人问津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书的惋惜和对书店变化的失望之情。
22.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温馨的小书屋已经不再存在,但它却在作者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作者心中的一份美好回忆和向往。作者通过对小书屋的怀念,表达了对宁静、温馨、高雅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现实中商业气息浓厚的书店的不满和无奈。同时,也呼吁人们要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23.示例一:对比手法。文章将小书屋刚开业时的温馨、雅致与后来的商业化进行对比,突出了作者对小书屋变化的惋惜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现实中商业利益对文化氛围的冲击。
示例二:象征手法。小书屋象征着宁静、温馨、高雅的精神家园,小书屋的消失象征着这种精神家园在现实中的难以维系,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精神追求的坚守。
示例三:以小见大。文章通过描写小书屋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精神追求的缺失,引发人们对如何在商业化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追求高雅生活的思考。
【知识点】散文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该词所在段落的段意;最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品味具体含义,理解句子有几个注意:第一、注意句中的双关语,分析其表面含义及深层含义,深层含义要结合上下文去理解。第二、注意句中的多义词或词义的转移、引申等用词方式,抓住关键性词句,借以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第三、注意句子的标点、句式、语气等方面的特点,分析其强调了什么内容,具有怎样的感彩,借以去理解句意,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第四、留心句子的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并结合上下文内容去理解句意。
(2)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理解句子含义,可从句子中的关键词入手,思考作者有无使用表现手法,结合文章主旨分析句子的内涵。理解句子有几个注意:第一、注意句中的双关语,分析其表面含义及深层含义,深层含义要结合上下文去理解。第二、注意句中的多义词或词义的转移、引申等用词方式,抓住关键性词句,借以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第三、注意句子的标点、句式、语气等方面的特点,分析其强调了什么内容,具有怎样的感彩,借以去理解句意,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第四、留心句子的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并结合上下文内容去理解句意。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表达方式。观察文章使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如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以及作者如何灵活多变地运用这些方式;表现手法。分析文章中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修辞手法。注意文章中独特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结构安排。检查文章是否有特色的开头和结尾,如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等结构安排;选材剪裁。评估材料和中心的关系处理是否合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语言运用。
21.(1)结合前后文内容来看,“柔和温暖”指小屋上方的吊灯,是别致的,灯光是橘黄色,写出了在橘黄色的灯光照射下,小屋呈现出的温暖轻柔的氛围,突出了小屋柔和温暖、静逸雅致的特点,也从侧面表达了作者对如此静逸温馨,弥漫着书卷气息的小书屋的喜爱之情。
(2)第⑤段划线句“两本书灰头土脸的躲在角落里,感觉是从前没卖掉剩下的”,“灰头土脸”是人的外貌与情态,这里用来修饰书的外貌与情态,将书本人格化,赋予书本以人的情态,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这两本书落满灰尘的样子;“从前没卖掉剩下的”表明这两本书几乎很少有人关注;书“躲在角落里”表明“我”找到这两本书也很困难;以前的书屋是柔和温暖、静逸雅致的,弥漫着书香,现在的书屋充斥着刀光剑影的武侠小说、肤浅庸俗的言情故事、粗制滥造的搞怪漫画,商业气息浓厚,由此感受到作者惋惜与惆怅之情。
故答案为:1)“柔和而温暖”在这里不仅指灯光的柔和温暖,还指小店的布置给人带来的温馨感觉,以及店主对读书人的关爱和尊重。(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书拟人化,“灰头土脸”“躲”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书的陈旧和无人问津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书的惋惜和对书店变化的失望之情。
22.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间书屋的变化,一家静逸、雅致的书屋屈从商业利益而变得庸俗。“温馨的小书屋没有了”隐含了作者对当下社会变得浮华喧嚣的不满与遗憾;“却在我的心里扎下根”则表现出那间未曾走进的书屋温馨、静逸、雅致、充满书香在作者心里久久不能忘怀,同时也说明自己不会为追逐利益洪流的外界环境所影响,会坚定自己内心对于精神文化与美的品味的追求,并一直保持对于温罄高雅的小书屋的期待。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温馨的小书屋已经不再存在,但它却在作者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作者心中的一份美好回忆和向往。作者通过对小书屋的怀念,表达了对宁静、温馨、高雅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现实中商业气息浓厚的书店的不满和无奈。同时,也呼吁人们要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23.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理解。示例1:采用了对比的手法。第②③段句子:“玻璃橱窗上的那一层白纱,……小屋上方垂着几盏别致的吊灯,橘黄色的光笼罩着,柔和而温暖”“好个静逸、雅致、可人的书屋啊”表明“我”刚开始看见的小屋是“柔和而温暖,静逸雅致”的;但半年后,“我”再看见这小屋,却变了样“明晃晃的灯把屋子照得如同白昼,……哪里还是半年前的那个弥散着书香的书屋啊(第④段中句子)”,这里通过对比,描写小屋环境、所放书籍、看书的人的不同,写出小屋的变化,表达自己对于现实社会里屈从商业利益而变得庸俗书店的批判,对当下社会变得浮华喧嚣的不满,也有对于温馨高雅的小书屋的期待。
示例2:采用了象征的手法。由第②段句子:“那个小书屋就这样跳进了我的眼帘。最初吸引我的是玻璃橱窗上的那一层白,让店里的陈设变得隐约可见,多了一层朦胧,多了一分温馨,还多了几许妙曼”可知最初见到的小书屋温馨、美好,由第④段句子:“我转了转,满眼都是刀光剑影的武侠小说、浮浅庸俗的言情故事、粗制滥造的搞笑漫画……与那些充斥着商业气息的书店并无二致,哪里还是半年前的那个弥漫着书香的书屋啊”可知最后温馨的小书屋充斥着商业的氛围,这让作者的精神家园消失了。由第⑦段句子:“我们无法改变什么,却可以为自己宁静的生活、高雅的情趣坚守一方栖息地,默默守望”,第⑧段“好想拥有一间书屋,拥有一间静逸、温馨的书屋”可知作者想要温馨的小书屋营造精神家园,表达了对现状的无奈和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示例3: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由第②段句子:“那个小书屋就这样跳进了我的眼帘。最初吸引我的是玻璃橱窗上的那一层白,让店里的陈设变得隐约可见,多了一层朦胧,多了一分温馨,还多了几许妙曼”可知最初见到的小书屋温馨、美好,由第④段句子:“我转了转,满眼都是刀光剑影的武侠小说、浮浅庸俗的言情故事、粗制滥造的搞笑漫画……与那些充斥着商业气息的书店并无二致,哪里还是半年前的那个弥漫着书香的书屋啊”可知最后温馨的小书屋充斥着商业的氛围,这让作者的精神家园消失了。这是一件非常小的事,但却反映了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精神家园的丧失,表达了作者的痛心之情,也呼吁人们对高雅生活的追寻。
故答案为: 示例一:对比手法。文章将小书屋刚开业时的温馨、雅致与后来的商业化进行对比,突出了作者对小书屋变化的惋惜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现实中商业利益对文化氛围的冲击。
示例二:象征手法。小书屋象征着宁静、温馨、高雅的精神家园,小书屋的消失象征着这种精神家园在现实中的难以维系,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精神追求的坚守。
示例三:以小见大。文章通过描写小书屋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精神追求的缺失,引发人们对如何在商业化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追求高雅生活的思考。
24.【答案】【参考例文】
学而习之,不亦智乎?
翻开万千历史书卷,领略多少文人墨客的壮志豪情;查阅无数学术书籍,体悟多少理论学家的汗水成果……学习是如此丰富多彩,又是如此地充满智慧,学而习之,不亦智乎?
学而习之,用心观察,用爱体验,成功才会在不远处守候。
被誉为中国“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面对13亿人口的粮食问题,用汗水与心血一直学习研究杂交水稻的技术,一次次的观察,一次次的体验,用自己的学习成果成就了富强的新中国。显然,学习是充满智慧的。唯有学会观察,用心体验,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觉得孤单劳苦,不会畏惧单调反复,让自己在学习中升华自我,提高能力,向成功迈进。
学而习之,在反复中思考,在酝酿中领悟,成功才不会与你失之交臂。
苹果落地,这个看似平常的事物却让青年时的牛顿开始思考。正是因为牛顿会思考,并不断在实验中领悟,才能因万有引力定律而震惊全世界。诚然,思考是学习的基石。正如孔夫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倘若学习没有了思考,那就如没有前行的方向,摇摇摆摆,不知归宿。守护好自己人生的航船,用学习的智慧起航,成功的彼岸就在不远处。
学而习之,在质疑中坚守真理,勇于实践,成功才不会与你分道扬镳。
面对宗教的压迫,面对众人的不解与质疑,布鲁诺坚信自己的真理。熊熊烈火烧得尽他的躯体,但永远烧不死他捍卫真理勇于实践的心,布鲁诺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知识是智慧的。 “知识就是力量”,而为了获取这股力量,学习是唯一渠道。在学习的旅程中,他人的质疑,道路上的一路艰辛都会成为你的阻碍,但也会成为你向上的动力,不要犹豫,不要傍徨,不畏质疑与艰辛,勇于实践真理,智慧学习,取得成功。
学习,常常平淡,又往往纷繁。正因为观察与体验,平淡才得以通过煅烧日趋鲜明;正因为思考与领悟,纷繁才得以经过过滤变得纯净;更是因为质疑声与实践,才赋予学习以多彩,赋予学习以智慧。
学而习之,不亦智乎?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材料作文。
审题立意:阅读给出的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写作方向。材料一的核心是“反复练习”,对应知识、技能等,只有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从这个角度切入,我们可以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从我们每天最熟悉的学习、复习、练习的历程中挖掘素材,从“习”的过程中扣题延伸。材料二的核心是“不亦说乎”,即以学习、练习、复习为快乐。立意时要力求主题切近生活,并且要有真实感,如反反复复的练习,方能出成绩;勤学还要苦练;实践练习是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方法等。
选材构思。本题适合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写记叙文要围绕核心词语“习”,体现“习”或“习”的快乐。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写出自己的感悟。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 / 1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西城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试卷
一、选择题(24分)
(2024八上·槐荫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一次语文学习就是一场旅行。在长江前线,我们感受百万大军锐不可当的气势;在新德里赛场上,我们翘首屏息,见证吕伟夺冠的精彩时刻;在渤海海域,我们领略到飞行员xián shú的技艺,感动于科研人员的dān jīng jié lǘ……我们聆听藤野先生对鲁迅的谆谆教诲,钦慕藤野先生正直无私的学者风范;我们凝视着托尔斯泰如锃亮钢刀般犀利的目光,竟然感到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我们感叹于居里夫妇不畏艰辛的科学精神,仿佛与他们一起看到那闪耀着蓝色荧光的lún kuò……
1.下面加点词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锐不可当(dǎng) B.翘首(qiáo)
C.教诲(huǐ) D.锃亮(cèng)
2.文中拼音所对应的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娴熟 弹精竭虑 诚皇诚恐 轮阔
B.闲熟 弹精竭虑 诚惶诚恐 轮阔
C.娴熟 殚精竭虑 诚惶诚恐 轮廓
D.闲熟 殚精竭虑 诚皇诚恐 轮廓
【答案】1.B
2.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汉字的准确书写。汉字里许多字是形似字、同音字,我们要从意义的角度去理解了,就能避免写错别字了。平时学习要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与积累。要关注每一课课后的读读写写词语的音形义。
(2)本题考查汉字的正确读音。汉语里有许多字同音字和形似字,我们理解了字义,就不容易读错别字了。平时学习要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与积累,读课文时要注意重点字词并积累,尤其是课文后面“读读写写”中要求掌握的,或是课文注解中出现的,要注意方音与普通话的不同。
1.A:锐不可当的“当”应读作:dāng,不能读成: dǎng ;
B:正确;
C:教诲的“诲”应读作:huì,不能读成:huǐ;
D:锃亮的“锃”应读作:zèng,不能读成:cèng。
故答案为:B
2.xián shú,应写作:娴熟,意思是老练、熟练或灵活,形容对某种事物或工作很熟练。“娴”不能写成“闲”;
dān jīng jié lǜ,应写作:殚精竭虑,意为用尽精力,费尽心思。“殚”不能写成“掸、弹”;
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应写作:诚惶诚恐,,意思: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诚”不要写成“城”;“惶”不要写成“皇”;
lún kuò,应写作:轮廓,,意思: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的线条。“轮”不要写成“论、伦”;“廓”不要写成“廊”。
故答案为:C
3.(2024八上·槐荫开学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同学们借助古典诗文,开展充满诗情画意的“为校园美景起美名”。
B.电影《万里归途》塑造了撤侨路上的惊险时刻与勇敢坚定的人物形象。
C.理想信念不仅是人们生活的指南针,而且是社会进步的发动机。
D.这场比赛,参赛选手实力相当,输赢的关键在于参赛者良好的心态。
【答案】C
【知识点】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A:成分残缺,缺少宾语,应在“‘为校园美景起美名’”的后面加上“的活动”;
B:搭配不当,应去掉“的惊险时刻与”;
C:没有语病;
D:两面对一面,可删去“输”。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常见的语病有:句式杂糅、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不合逻辑、成分赘余、语序不当等,平时学习时要注意整理归类辨析。解答时,先通读所有句子,仔细考虑,凭语感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也可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是否有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2024八上·槐荫开学考)我喜欢淡定的人,淡定的人不冲动,不猥琐;不惧凛(liè)的寒风,不怕突如其来的(è)运;他们不羸弱,不拖(tà),遇事沉稳又果敢。淡定的人如桃花般灼灼其华,如仙露琼浆般沁人心脾。即使闲(xiá)之时,也会绽放他们生命的光彩。
4.文中的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猥琐(wěi) 羸弱(léi) 灼灼其华(zhuó) 仙露琼浆(lòu)
B.猥琐(wěi) 羸弱(yíng) 灼灼其华(zhuó) 仙露琼浆(lù)
C.猥琐(wěi) 羸弱(léi) 灼灼其华(zhuó) 仙露琼浆(lù)
D.猥琐(wěi) 羸弱(léi) 灼灼其华(sháo) 仙露琼浆(lù)
5.文中拼音处依次所填的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冽 扼 沓 暇 B.冽 厄 沓 暇
C.冽 厄 沓 遐 D.洌 厄 沓 暇
【答案】4.C
5.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1)本题考查汉字的准确书写。汉字里许多字是形似字、同音字,我们要从意义的角度去理解了,就能避免写错别字了。平时学习要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与积累。要关注每一课课后的读读写写词语的音形义。
(2)本题考查汉字的正确读音。汉语里有许多字同音字和形似字,我们理解了字义,就不容易读错别字了。平时学习要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与积累,读课文时要注意重点字词并积累,尤其是课文后面“读读写写”中要求掌握的,或是课文注解中出现的,要注意方音与普通话的不同。
4.A:猥琐的“猥”应读作:wěi ,意思:一般用于形容人品行不端正;“猥”不要写成“喂”;仙露琼浆的“露”应读作:lù,意思:指神仙饮用的美酒或甘露,形容极其甘美、珍贵的液体;
B:羸弱的“羸”应读作:léi,意思:即软弱无力,形容词;
C:完全正确;
D:灼灼其华:的“灼”应读作:zhuó ,意思:是指花开灿烂如红霞,美丽动人的样子。
故答案为:C
5.A:凛 liè,应写作:凛冽,意思:一指极为寒冷,严寒刺骨。 常用于形容隆冬时的寒风。二指态度严肃,令人敬畏。“冽”不能写成“洌”;è运,应写作:厄运(名)不幸的遭遇;“厄”不要写成“扼”;拖 tà,应写作:拖沓,意思:不爽利,不简洁;连绵不断的样子。闲 xiá,应写作:闲暇,意思: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暇”不要写成“遐、瑕、暇”;
B:完全正确;
C:凛 liè,应写作:凛冽,意思:一指极为寒冷,严寒刺骨。 常用于形容隆冬时的寒风。二指态度严肃,令人敬畏。“冽”不能写成“洌”;è运,应写作:厄运(名)不幸的遭遇;“厄”不要写成“扼”;拖 tà,应写作:拖沓,意思:不爽利,不简洁;连绵不断的样子。闲 xiá,应写作:闲暇,意思: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暇”不要写成“遐、瑕、暇”;
D:凛 liè,应写作:凛冽,意思:一指极为寒冷,严寒刺骨。 常用于形容隆冬时的寒风。二指态度严肃,令人敬畏。“冽”不能写成“洌”;è运,应写作:厄运(名)不幸的遭遇;“厄”不要写成“扼”;拖 tà,应写作:拖沓,意思:不爽利,不简洁;连绵不断的样子。闲 xiá,应写作:闲暇,意思: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暇”不要写成“遐、瑕、暇”;
故答案为:B
6.(2024八上·槐荫开学考)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登上千佛山的山顶,就能目空一切,所有景物尽收眼底。
B.江南十月,碧云天,黄叶地,草长莺飞,唯美的深秋景致里弥漫着淡淡的哀愁。
C.这部传记小说,虽然摆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却一直无人问津。
D.面对这令人叹为观止的舌尖上的浪费,我们必须拒绝这所谓的“盛实”,厉行节俭。
【答案】C
【知识点】造句
【解析】【分析】A:目空一切:意思是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极端骄傲自大。这里形容登上山顶能把所有景色尽收眼底,使用对象有误;
B: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这里形容十月的江南“黄叶地”,是凄凉的景象,不合语境;
C: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这里形容这部传记小说即使在显眼的位置也没人来问、买,符合语境;
D: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这里形容浪费现象严重,使用对象有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的辨析理解。成语的运用要明白成语的意思,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不要前后矛盾,注意成语(词语)的搭配对象、使用范围等方面的特点,同时要把握语境的表达意思,准确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及用法,从而做出准确的选择。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不要错用,复习时要引起重视。
7.(2024八上·槐荫开学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北京冬奥会上,苏翊鸣“教科书”般的表现引领了网友们一片赞誉。
B.“一带一路”建设既需要经贸合作的“硬”支撑,也离不开文明互鉴的“软”助力。
C.疫情期间,山东各地齐心协力,纷纷采取措施,严防死守,防止新冠病毒不再扩散。
D.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强,一次能运送超过22吨左右的货物,
【答案】B
【知识点】搭配不当;不合逻辑;前后矛盾
【解析】【分析】A:搭配不当,将“引领”改为“赢得”;
B:没有语病;
C:否定不当,“防止”的是“再扩散”,将“不”删去;
D:语义矛盾,删去“超过”或“左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常见的语病有:句式杂糅、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不合逻辑、成分赘余、语序不当等,平时学习时要注意整理归类辨析。解答时,先通读所有句子,仔细考虑,凭语感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也可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是否有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8.(2024八上·槐荫开学考)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A.广义的新闻指报刊、广播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为消息。
B.主体是消息的主干,担负着阐述导语提到的主要事实和补充次要材料的任务,要求写得内容充实、线索清楚、层次分明。
C.新闻报道的对象一定是新近发生的事件,对于有些早已发生的事件,一旦发现并把它报道出来,也不能称为新闻报道。
D.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通常是新闻的导语部分,它简明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答案】C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文本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闻文体的了解情况。新闻组成: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包括主题、引题、副题,导语一般是新闻的第一句或第一段,导语之后,新闻内容的具体展开部分,叫主体。
C项表述错误,新闻报道不一定是新近发生的事件,对已发生的事件作后续报道也可以称为新闻报道。
故答案为:C
【点评】新闻导语即消息的开头,它以极其简洁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提纲挈领,牵引全文,吸引读者。导语一般情况下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2024八上·槐荫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润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此石经始①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卫②,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赏若雾露造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奔浪万寻③,悬流千丈,浑洪赑④怒,鼓⑤若山腾,浚波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⑥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选自郦道元《河水龙门》)
【注释】①经始:开始。禹:治水的大禹。②捍:捍卫。③寻:古代八尺为一寻。④赑(bì):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⑤鼓:鼓荡。山腾:像山腾起。⑥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9.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①沿溯阻绝 ②哀转久绝
③河中漱广 ④鼓若山腾
10.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划分停顿(断两处)
往来遥观者赏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
1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
12.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短语。
写景状物要扣住景物的特点。甲乙两文对“水”作了生动传神的描绘,都突出了水 的特点。此外,甲文里的水还兼有 的特点,令人心驰神往。
【答案】9.溯:逆流而上;绝:消失;漱:冲荡;若:像
10.往来追观者/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
11.①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
②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浮在空中。
12.湍急;;清澈;清幽。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有多种:可以用迁移法类推,可以查字典词典,可以联系语境,可以由成语进行推断,不管是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对于单句: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如果是几个句子的组合,则要在句与句间要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看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当然也须关注古今异义,翻译句子时一定要用古义而不是今义。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时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步骤是:先要读,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再定,就是锁定答题范围,最后组织语言进行表述,一般用主谓句:什么(谁)+怎么样(是什么),如果有主题句直接引用也可。【附参考译文】
【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无法看见。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乙】这里的岩石首先经过大禹开凿,又因河水神蚀,河道逐渐变得宽广了。两岸高峻而深邃,倾斜的崖壁相倚相撑,巨石临近危崖,好像随时就要坠落下来似的,却又相互倚拄而悬在危崖边缘。古人有言:水虽不是凿石头的凿子,却能穿透岩石,确是如此呀!这里水流交相冲激,白色的水气好像飘浮的云雾,来来往往遥远观看的人,常常会觉得仿佛被雾露沾湿似的;如向深处俯视,更加惊心动魄。而且河水在此迸溅万寻的浪花,千丈瀑布从高崖一泻而下,奔腾澎湃的浊流,狂暴地涌起如山的巨浪激荡腾跃,疾驰的洪波层层叠叠崩颓而下,直到下游出水口。这才知道慎子中所说的:下龙门时,漂流浮竹,不是驷马所能追上的。
9.①句意: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溯:逆流而上。
②句意: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绝:消失。
③句意:河中水流湍急。漱:冲荡。
④句意:波浪像崇山峻岭。若:像。
故答案为: 溯:逆流而上;绝:消失;漱:冲荡;若:像
10.这句话的意思是:来来往往遥远观看的人,常常会觉得仿佛被雾露沾湿似的;如向深处俯视,更加惊心动魄。“往来遥观者”是句子的主语。“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前者从视觉角度描写,后者从心理角度描写。故断句为: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
故答案为:往来追观者/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
11.①虽:即使。奔:奔驰的马。御:驾着。不以:不如。疾:快。②交冲:交汇冲击。素气:白色的水汽。云浮:像云一样飘在空中。
故答案为:①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②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浮在空中。
12. 由甲文第二段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可知,写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一千二百多里之外的江陵,将行船的速度与奔驰的快马,驾着风的速度进行对比,侧面表现夏天三峡的水水量大,水流湍急;结合第三段“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可知,三峡的水在春冬天时十分清澈;由乙文句子:“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垒,迄于下口”可知,龙门的水很大,水流湍急,声响巨大。综上可知,两文中的水都具有大、急的特点;不同的是甲文不光写了夏天的水大、水急,还写了春冬天的水十分清澈、清幽
故答案为:湍急;清澈;清幽
三、诗歌阅读
(2024八上·槐荫开学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村居书喜
[宋]陆游
红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坊场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
最喜先期官赋①足,经年无吏叩柴荆。
【注释】①官赋:公家所征之税。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红”“白”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描绘出早春乡间清新的风貌。
B.“鹊声穿树”将无形的鸟鹊叫声描写得生动可感,是为了突出林中的幽深寂寥。
C.颈联由写景转向叙事,表现了村子里的自然和谐,借此烘托自己内心的高兴。
D.尾联写不会有小吏催租之喜,抒发了作者对村居美好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14.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一句的妙处。
【答案】13.B
14.示例一:运用拟人手法,将“花”人格化,写花香气趁人不注意突然袭来,让人知道天气突然转暖了。喜鹊的叫声从树丛中穿出,刚刚放晴的天气令人欣喜,展现了早春乡间生机勃勃的美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乡间美景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运用多种感官,从嗅觉、听觉角度进行描写。写出花香气趁人不注意突然袭来,让人知道天气突然转暖了。喜鹊的叫声从树丛中穿出,刚刚放晴的天气令人欣喜,展现了早春乡间生机勃勃的美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乡间美景的喜爱之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分析。理解诗歌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看题材:题材往往决定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抓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是诗歌内容的高度概括。析词义:因为诗歌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所以必须调动文言文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逐步揣摩关键词语的含意,扫清诗歌阅读中的障碍,断不能一知半解,否则无从把握内容,更谈不上分析技巧和情感了。联背景:有些诗歌,仅仅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还难以真正把握其内容,这时,便要借助对背景的分析来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
(2)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写作手法的分析理解。古代诗歌的写作手法丰富多样:有传统的赋比兴、象征用典;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有衬托(正衬反衬)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分析写作手法首先仔细阅读找出表情感的字,然后结合诗人的经历分析事件与意象,最后综合手法进行表述。
13.A:首联中“红”“白”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描绘出早春乡间清新的风貌,理解赏析恰当;
B:鹊声穿树喜新晴”意思是:天气晴和,喜鹤的叫声透过树林传出来。“鹊声穿树”,从听觉角度进行描写,展现喜鹊的欢呼雀跃的场景,是为了衬托新春来到时的热闹和欢乐;故理解赏析不恰当;
C: 颈联由写景转向叙事,表现了村子里的自然和谐,借此烘托自己内心的高兴 ,理解赏析恰当;
D: :尾联写不会有小吏催租之喜,抒发了作者对村居美好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理解赏析恰当。
故答案为:B
14.多感官写景: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意思是:花香扑人,便知天气暖和了;天气晴和,喜鹤的叫声透过树林传出来。根据诗句中“花香”一词可知,此句从嗅觉角度,展现天气突然转暖,花儿散发出香气;根据诗句中“鹊声穿树”一词可知,此句从听觉角度,写喜鹊在林间欢呼雀跃,动植物都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根据诗句中“喜”字,能够清楚地感受到诗人对乡间美景的喜爱与赞美。
修辞手法角度: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意思是:花香扑人,便知天气暖和了;天气晴和,喜鹤的叫声透过树林传出来。一个“袭”字将花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花香不经意间袭来,给人以毫无防备之感,借花香写春天来临,天气转暖;“喜”字赋予喜鹊以人的情感,既表现了喜鹊知道春天来临,欢呼雀跃之喜,又借喜鹊之喜,言诗人之喜(早春乡间生机勃勃的美好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乡间美景的喜爱与赞美。
故答案为:示例一:运用拟人手法,将“花”人格化,写花香气趁人不注意突然袭来,让人知道天气突然转暖了。喜鹊的叫声从树丛中穿出,刚刚放晴的天气令人欣喜,展现了早春乡间生机勃勃的美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乡间美景的喜爱之情。示例二:运用多种感官,从嗅觉、听觉角度进行描写。写出花香气趁人不注意突然袭来,让人知道天气突然转暖了。喜鹊的叫声从树丛中穿出,刚刚放晴的天气令人欣喜,展现了早春乡间生机勃勃的美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乡间美景的喜爱之情。
15.(2024八上·槐荫开学考)古诗文默写。
(1)东皋薄暮望, 。
(2)晴川历历汉阳树, 。
(3)征蓬出汉塞, 。
(4) ,浅草才能没马蹄。
(5)几处早莺争暖树, 。
(6) ,江入大荒流。
(7) ,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
【答案】徙倚欲何依;芳草萋萋鹦鹉洲;归雁入胡天;乱花渐欲迷人眼;谁家新燕啄春泥;山随平野尽;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第1空,填下句,“徙”不要写成“徒”;“倚”不要写成“依”;
第2空,填下句,“芳草”不要写成“方草”;“萋萋”不要写成“凄凄”;“鹦鹉”的“鸟”不要写到左边;“洲”不要写成“州”;
第3空,填下句,“雁”不要写成“燕”;
第4空,“渐”不要写成“斩”;
第5空,填下句,“燕”不要写成“雁”;“啄”的“丶”不要掉;
第6空,填上句,“尽”不要写成“进”;
第7空,填上句,“鸢”不要写成"沅”;“戾”不要写成“涙”;
第8空,填上句,“经纶”不要写成“经论”。
故答案为:徙倚欲何依;芳草萋萋鹦鹉洲;归雁入胡天;乱花渐欲迷人眼;谁家新燕啄春泥;山随平野尽;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四、名著阅读(共4分)
16.(2024八上·槐荫开学考)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七班举行“不忘历史,牢记使命”读书交流会,请完成表格的内容。
阅读资料卡
【知作者】 《红星照耀中国》 (1)作者:
【辨人物】 他是一位瘦弱的如同林肯般的人物,身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弯曲,披着一头很长的浓厚的乌发,睁着一双巨大而敏锐的眼睛,还有高鼻梁和突出的颧骨。 (2)他是:
他有一件私人的衣服,这是一件背心,是用在长征中射下来的敌人飞机上所得到的一把降落伞所做的。 (3)他是:
【识情节】 斯诺在书中这样评价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言。” (4)“大迁移”指的是:
【答案】埃德加·斯诺;毛泽东;彭德怀;长征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分析】(1)《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2)由原著第三篇《在保安》中“我到后不久,就见到毛泽东,他是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可知,这是斯诺对毛泽东的外貌描写。
(3)由原著《在红军中》(上)中“我住在彭德怀司令部所驻扎的处所……这个司令部,那时候指挥着三万人以上的军队,它是一个很简单的房子,里边有一张桌子,一条木板凳,两个铁的行军箱子……他和他的士兵们一样,只有两身军装,而且在军装上并没有等级的标志。一件私人的衣服,这件衣服使他孩子气地高兴骄傲着,这是一件背心,是用在长征中射下来的敌人飞机上所得到的一把降落伞所做的”可知,这是斯诺对彭德怀的描写。
(4)“大迁移”指的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长征)。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故答案为:埃德加·斯诺;毛泽东;彭德怀;长征
【点评】本题考查对名著作家作品、名著内容、情节和人物的识记。阅读名著时,不能只孤立地阅读某一个故事或情节人物,要将名著中的人物纵向、横向比较,要“瞻前顾后”,全面深入理解。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五、(14分)
(2024八上·槐荫开学考)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完成下面小题。
①瑞典卡罗琳医学院2019年10月7日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凯琳、格雷格·塞林扎以及英国科学家彼得·拉特克利夫,以表彰他们在发现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方面做出的贡献。
②评奖委员会说,动物需要氧气才能将食物转化为有用的能量,人们了解氧气的基础性重要作用已有数个世纪,但细胞如何适应氧气水平变化长期不为人知。今年的三位获奖科学家发现了“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不断变化的氧气供应”,并确认了“能够调节基因活性以适应不同氧气水平的分子机制”,为我们理解氧气水平如何影响细胞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
③评奖委员会强调,今年的获奖成果为人类开发出“有望对抗贫血、癌症以及许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铺平了道路”。
④委员长秘书托马斯佩尔曼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他已经与三位获奖科学家取得了电话联系,三人均表示“很高兴能够分享”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⑤凯林1957年出生于美国,现就职于美国哈弗大学医学院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拉特克利夫1954年在英国出生,现就职于英国牛津大学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塞门扎1956年出生于美国,现就职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⑥三位科学家将分享900万瑞士克朗(约合91万美元)奖金。
(记者:和一苗,付一鸣)
17.请给这则消息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18.请写出这则消息的导语部分。
19.请根据消息概括三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以及他们对人类的贡献。
20.这则消息的结尾段能不能删去?请说明原因。
【答案】17.三位科学家分享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8.首段:瑞典卡罗琳医学院2019年10月7日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凯琳、格雷格·塞林扎以及英国科学家彼得·拉特克利夫,以表彰他们在发现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方面做出的贡献。
19.获奖原因:三位科学家发现了“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不断变化的氧气供应”,并确认了“能够调节基因活性以适应不同氧气水平的分子机制”
贡献:(1)为我们理解氧气水平如何影响细胞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
(2)为人类开发出“有望对抗贫血、癌症以及许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铺平了道路”。
20.不可以。结尾段交代了他们获得的高额奖金,衬托出三位科学家对人类做出的贡献之大。
【知识点】新闻标题;材料探究;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1)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新闻的标题是新闻事实的高度概括,拟写时注意:一注意导语部分,它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简明扼要地揭示新闻地核心内容,二要注意主体部分,它是对导语地进一步扩展或阐释,三要注意准确鲜明,简洁易懂,尽量突出主要人物和事件。答题格式:人物(单位、组织)+事件
(2)本题考查对新闻( 消息)结构的分析理解。消息 ,是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事实的简明、迅速报道,其结构包含五部分:标题:概括新闻核心内容,吸引读者注意 ;导语:开篇首句或首段,简要说明事件的关键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主体:详细展开导语内容,按重要性递减顺序补充细节 ;背景:补充与事件相关的环境、历史或背景信息(非必需,可省略) ;结语:总结事件或展望后续影响(非必需,可省略)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时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步骤是:先要读,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再定,就是锁定答题范围,最后组织语言进行表述,一般用主谓句:什么(谁)+怎么样(是什么),如果有主题句直接引用也可。
(4)本题考查对结尾段的分析理解。语段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结尾部分的文字一般来说,结构上有总结、照应前文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严谨;内容上有点明中心,突出主旨,升华主题,抒发情感的作用。要结合文段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尽量不说大包围圈地套话。
17.由第①段句子:“瑞典卡罗琳医学院2019年10月7日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凯琳、格雷格·塞林扎以及英国科学家彼得·拉特克利夫,以表彰他们在发现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方面做出的贡献” 和结尾段“三位科学家将分享900万瑞士克朗(约合91万美元)奖金”可知,人物是“三位科学家”,事件是“共同被授予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或“分享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此可拟写题目:三位科学家分享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或三位科学家共同被授予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故答案为: 三位科学家分享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8.新闻结构是新闻作品谋篇布局的整体设计。主要组成部分是:导语、主体、结尾。导语是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用简要的文字,集中呈现最重要、最新鲜或最有特点的新闻事实,提示新闻的要旨,吸引读者进一步阅读文章。
文章首段“瑞典卡罗琳医学院2019年10月7日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凯琳、格雷格·塞林扎以及英国科学家彼得·拉特克利夫,以表彰他们在发现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方面做出的贡献”交代了主要人物:三位科学家;交代了主要事件:共同被授予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故首段就是导语。
故答案为: 首段:瑞典卡罗琳医学院2019年10月7日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凯琳、格雷格·塞林扎以及英国科学家彼得·拉特克利夫,以表彰他们在发现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方面做出的贡献。
19.回答此类问题,要通读文章,从文章中提取信息。根据文章可知,讲述三名科学家获奖的原因和所做贡献的相关内容主要在第②③段,提取相关内容概括作答即可。
(1由第②段句子:“评奖委员会说,动物需要氧气才能将食物转化为有用的能量,人们了解氧气的基础性重要作用已有数个世纪,但细胞如何适应氧气水平变化长期不为人知。今年的三位获奖科学家发现了‘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不断变化的氧气供应’,并确认了‘能够调节基因活性以适应不同氧气水平的分子机制’,为我们理解氧气水平如何影响细胞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可知,获奖原因是:三位科学家发现了“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不断变化的氧气供应”,并确认了“能够调节基因活性以适应不同氧气水平的分子机制”。
(2)由第②段句子:“今年的三位获奖科学家发现了‘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不断变化的氧气供应’,并确认了‘能够调节基因活性以适应不同氧气水平的分子机制’,为我们理解氧气水平如何影响细胞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和第③段“评奖委员会强调,今年的获奖成果为人类开发出‘有望对抗贫血、癌症以及许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铺平了道路’”可知,贡献有:为我们理解氧气水平如何影响细胞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为人类开发出“有望对抗贫血、癌症以及许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铺平了道路”。
故答案为:获奖原因:三位科学家发现了“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不断变化的氧气供应”,并确认了“能够调节基因活性以适应不同氧气水平的分子机制”
20.由第⑥段句子:“三位科学家将分享900万瑞士克朗(约合91万美元)奖金”可知,结尾交代了三位科学家分享的奖金之高,表示了这个奖项之重,进而突出了三位科学家贡献之大。
故答案为: 不可以。结尾段交代了他们获得的高额奖金,衬托出三位科学家对人类做出的贡献之大。
六、(共17分)
(2024八上·槐荫开学考)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心中有间小木屋
①那是一个初冬的夜晚,晚饭后,我和老公在附近一条不常走的街上散步。路灯早早亮了,路两旁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闪烁的霓虹灯则为小城的夜色增添了几分妩媚。灯光下的人们或奔走于下班回家的路上,或继续经营着赖以生存的生意,整个街道并没有因夜色而沉寂,一如白天的喧嚣。
②我们缓缓前行,漫无目的地打量着街道两边的店铺,饭店、超市、五金店……那个小书屋就这样跳进了我的眼帘。最初吸引我的是玻璃橱窗上的那一层白,让店里的陈设变得隐约可见,多了一层朦胧,多了一分温馨,还多了几许妙曼。透过橱窗旁边的玻璃门,小店一览无余。这是一个精心布置的小书屋,二三十平方米,西边和北边沿墙各放一排高高的书架,上面满是书;东边放一长沙发、玻璃茶几,有一位女士正坐在沙发上看书;中间一片空旷处放一玻璃桌、几把椅子,两位男士坐在桌旁交谈。小屋上方垂着几盏别致的吊灯,橘黄色的光笼罩着,柔和而温暖。
③好个静逸、雅致、可人的书屋啊!我指着书屋对老公说:“快看,这个书店不错!”老公看了看,也赞同道:“是不错!刚开张的吧,前几天在这儿经过还没看到。”“走,进去看看。”我提议。谁知老公兴致不高:“改天吧,有点冷,我想回去了。”我有点不舍,再把目光投向书屋,我好像听到了有音乐在流淌,好像闻到了有香气在弥漫……
④后来,北风凛冽,不再散步。再后来,忙忙碌碌,这个书屋也被淡忘了。直到半年后的一天,晚饭后我独自散步,临出门时突然有要买一本书的冲动,便想起了那个温馨的小书屋。来到书店时,我却愣住了:明晃晃的灯把屋子照得如同白昼,书店原本不大的空间里又新增了不少半人高的书柜和方形的桌子,上面堆满了书,书柜书桌之间的走道仅供两人侧身通过。我转了转,满眼都是刀光剑影的武侠小说、浮浅庸俗的言情故事、粗制滥造的搞笑漫画……与那些充斥着商业气息的书店并无二致,哪里还是半年前的那个弥漫着书香的书屋啊!几许惆怅油然而生。
⑤一本本寻,一本本觅,终于找到了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两本散文,两本书灰头土脸地躲在角落里,感觉是以前没卖掉剩下的。我抽出了其中一本——《心是莲花开》,走向门边的付款台。店主是一位三十多岁的男子,正沉迷于网络游戏,我把书伸过去,好一会儿,他勉强抬起头看一下价格,又把目光转向电脑屏幕。我一边付款一边说:“你这个店变化好大呀我喜欢原来的样子。”“哦?”他狐疑地看了我一眼,没有吱声。这还是那位店主吗?不是,应该不是,怎么能是呢?能把书屋布置成那样的人必定是个读书之人,必定是个爱书之人,他的眼里必定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的周身必定弥漫着书卷的清香。当他决定把这个店转给别人时,心中一定有着万般的不舍,又有着万般的无奈吧!
⑥走出店门,沉重的脚步声告诉我:这儿,我再不会来。
⑦抬头望向夜空,星星已困倦得睡眼蒙眬,但我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那曾经温馨的书屋在喧嚣的都市里或许不会长久,即使残存在角落里的或许也抵挡不了利益洪流的冲击。我们无法改变什么,却可以为自己宁静的生活、高雅的情趣坚守一方栖息地,默默守望。
⑧好想拥有一间书屋,拥有一间静逸、温馨的书屋。我也会在窗上缀有白纱,清风徐来,纱随风舞;我也会在书屋里安放沙发桌椅,播放轻柔的钢琴曲;我还会在书屋一角放置几盆鲜花,让花香和墨香一起萦绕,心如莲花般绽放……
⑨温馨的小书屋没有了,却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
(作者:歆虹。文章有删改)
21.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1)结合语境,说说第②段画线短语的含义。
小屋上方垂着几盏别致的吊灯,橘黄色的光笼罩着,柔和而温暖。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
两本书灰头土脸地躲在角落里,感觉是以前没卖掉剩下的。
22.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结尾画线句“温馨的小书屋没有了,却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的理解。
23.文章在写作手法方面富有特色,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答案】21.(1)“柔和而温暖”在这里不仅指灯光的柔和温暖,还指小店的布置给人带来的温馨感觉,以及店主对读书人的关爱和尊重。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书拟人化,“灰头土脸”“躲”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书的陈旧和无人问津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书的惋惜和对书店变化的失望之情。
22.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温馨的小书屋已经不再存在,但它却在作者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作者心中的一份美好回忆和向往。作者通过对小书屋的怀念,表达了对宁静、温馨、高雅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现实中商业气息浓厚的书店的不满和无奈。同时,也呼吁人们要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23.示例一:对比手法。文章将小书屋刚开业时的温馨、雅致与后来的商业化进行对比,突出了作者对小书屋变化的惋惜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现实中商业利益对文化氛围的冲击。
示例二:象征手法。小书屋象征着宁静、温馨、高雅的精神家园,小书屋的消失象征着这种精神家园在现实中的难以维系,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精神追求的坚守。
示例三:以小见大。文章通过描写小书屋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精神追求的缺失,引发人们对如何在商业化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追求高雅生活的思考。
【知识点】散文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该词所在段落的段意;最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品味具体含义,理解句子有几个注意:第一、注意句中的双关语,分析其表面含义及深层含义,深层含义要结合上下文去理解。第二、注意句中的多义词或词义的转移、引申等用词方式,抓住关键性词句,借以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第三、注意句子的标点、句式、语气等方面的特点,分析其强调了什么内容,具有怎样的感彩,借以去理解句意,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第四、留心句子的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并结合上下文内容去理解句意。
(2)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理解句子含义,可从句子中的关键词入手,思考作者有无使用表现手法,结合文章主旨分析句子的内涵。理解句子有几个注意:第一、注意句中的双关语,分析其表面含义及深层含义,深层含义要结合上下文去理解。第二、注意句中的多义词或词义的转移、引申等用词方式,抓住关键性词句,借以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第三、注意句子的标点、句式、语气等方面的特点,分析其强调了什么内容,具有怎样的感彩,借以去理解句意,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第四、留心句子的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并结合上下文内容去理解句意。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表达方式。观察文章使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如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以及作者如何灵活多变地运用这些方式;表现手法。分析文章中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修辞手法。注意文章中独特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结构安排。检查文章是否有特色的开头和结尾,如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等结构安排;选材剪裁。评估材料和中心的关系处理是否合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语言运用。
21.(1)结合前后文内容来看,“柔和温暖”指小屋上方的吊灯,是别致的,灯光是橘黄色,写出了在橘黄色的灯光照射下,小屋呈现出的温暖轻柔的氛围,突出了小屋柔和温暖、静逸雅致的特点,也从侧面表达了作者对如此静逸温馨,弥漫着书卷气息的小书屋的喜爱之情。
(2)第⑤段划线句“两本书灰头土脸的躲在角落里,感觉是从前没卖掉剩下的”,“灰头土脸”是人的外貌与情态,这里用来修饰书的外貌与情态,将书本人格化,赋予书本以人的情态,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这两本书落满灰尘的样子;“从前没卖掉剩下的”表明这两本书几乎很少有人关注;书“躲在角落里”表明“我”找到这两本书也很困难;以前的书屋是柔和温暖、静逸雅致的,弥漫着书香,现在的书屋充斥着刀光剑影的武侠小说、肤浅庸俗的言情故事、粗制滥造的搞怪漫画,商业气息浓厚,由此感受到作者惋惜与惆怅之情。
故答案为:1)“柔和而温暖”在这里不仅指灯光的柔和温暖,还指小店的布置给人带来的温馨感觉,以及店主对读书人的关爱和尊重。(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书拟人化,“灰头土脸”“躲”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书的陈旧和无人问津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书的惋惜和对书店变化的失望之情。
22.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间书屋的变化,一家静逸、雅致的书屋屈从商业利益而变得庸俗。“温馨的小书屋没有了”隐含了作者对当下社会变得浮华喧嚣的不满与遗憾;“却在我的心里扎下根”则表现出那间未曾走进的书屋温馨、静逸、雅致、充满书香在作者心里久久不能忘怀,同时也说明自己不会为追逐利益洪流的外界环境所影响,会坚定自己内心对于精神文化与美的品味的追求,并一直保持对于温罄高雅的小书屋的期待。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温馨的小书屋已经不再存在,但它却在作者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作者心中的一份美好回忆和向往。作者通过对小书屋的怀念,表达了对宁静、温馨、高雅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现实中商业气息浓厚的书店的不满和无奈。同时,也呼吁人们要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23.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理解。示例1:采用了对比的手法。第②③段句子:“玻璃橱窗上的那一层白纱,……小屋上方垂着几盏别致的吊灯,橘黄色的光笼罩着,柔和而温暖”“好个静逸、雅致、可人的书屋啊”表明“我”刚开始看见的小屋是“柔和而温暖,静逸雅致”的;但半年后,“我”再看见这小屋,却变了样“明晃晃的灯把屋子照得如同白昼,……哪里还是半年前的那个弥散着书香的书屋啊(第④段中句子)”,这里通过对比,描写小屋环境、所放书籍、看书的人的不同,写出小屋的变化,表达自己对于现实社会里屈从商业利益而变得庸俗书店的批判,对当下社会变得浮华喧嚣的不满,也有对于温馨高雅的小书屋的期待。
示例2:采用了象征的手法。由第②段句子:“那个小书屋就这样跳进了我的眼帘。最初吸引我的是玻璃橱窗上的那一层白,让店里的陈设变得隐约可见,多了一层朦胧,多了一分温馨,还多了几许妙曼”可知最初见到的小书屋温馨、美好,由第④段句子:“我转了转,满眼都是刀光剑影的武侠小说、浮浅庸俗的言情故事、粗制滥造的搞笑漫画……与那些充斥着商业气息的书店并无二致,哪里还是半年前的那个弥漫着书香的书屋啊”可知最后温馨的小书屋充斥着商业的氛围,这让作者的精神家园消失了。由第⑦段句子:“我们无法改变什么,却可以为自己宁静的生活、高雅的情趣坚守一方栖息地,默默守望”,第⑧段“好想拥有一间书屋,拥有一间静逸、温馨的书屋”可知作者想要温馨的小书屋营造精神家园,表达了对现状的无奈和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示例3: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由第②段句子:“那个小书屋就这样跳进了我的眼帘。最初吸引我的是玻璃橱窗上的那一层白,让店里的陈设变得隐约可见,多了一层朦胧,多了一分温馨,还多了几许妙曼”可知最初见到的小书屋温馨、美好,由第④段句子:“我转了转,满眼都是刀光剑影的武侠小说、浮浅庸俗的言情故事、粗制滥造的搞笑漫画……与那些充斥着商业气息的书店并无二致,哪里还是半年前的那个弥漫着书香的书屋啊”可知最后温馨的小书屋充斥着商业的氛围,这让作者的精神家园消失了。这是一件非常小的事,但却反映了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精神家园的丧失,表达了作者的痛心之情,也呼吁人们对高雅生活的追寻。
故答案为: 示例一:对比手法。文章将小书屋刚开业时的温馨、雅致与后来的商业化进行对比,突出了作者对小书屋变化的惋惜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现实中商业利益对文化氛围的冲击。
示例二:象征手法。小书屋象征着宁静、温馨、高雅的精神家园,小书屋的消失象征着这种精神家园在现实中的难以维系,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精神追求的坚守。
示例三:以小见大。文章通过描写小书屋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精神追求的缺失,引发人们对如何在商业化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追求高雅生活的思考。
七、作文(共60分)
24.(2024八上·槐荫开学考)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
习,本义是鸟反复练习飞翔。后泛指反复地学,使熟练掌握。
材料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请根据你对上面材料中“习”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联系生活实际,有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600字;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答案】【参考例文】
学而习之,不亦智乎?
翻开万千历史书卷,领略多少文人墨客的壮志豪情;查阅无数学术书籍,体悟多少理论学家的汗水成果……学习是如此丰富多彩,又是如此地充满智慧,学而习之,不亦智乎?
学而习之,用心观察,用爱体验,成功才会在不远处守候。
被誉为中国“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面对13亿人口的粮食问题,用汗水与心血一直学习研究杂交水稻的技术,一次次的观察,一次次的体验,用自己的学习成果成就了富强的新中国。显然,学习是充满智慧的。唯有学会观察,用心体验,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觉得孤单劳苦,不会畏惧单调反复,让自己在学习中升华自我,提高能力,向成功迈进。
学而习之,在反复中思考,在酝酿中领悟,成功才不会与你失之交臂。
苹果落地,这个看似平常的事物却让青年时的牛顿开始思考。正是因为牛顿会思考,并不断在实验中领悟,才能因万有引力定律而震惊全世界。诚然,思考是学习的基石。正如孔夫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倘若学习没有了思考,那就如没有前行的方向,摇摇摆摆,不知归宿。守护好自己人生的航船,用学习的智慧起航,成功的彼岸就在不远处。
学而习之,在质疑中坚守真理,勇于实践,成功才不会与你分道扬镳。
面对宗教的压迫,面对众人的不解与质疑,布鲁诺坚信自己的真理。熊熊烈火烧得尽他的躯体,但永远烧不死他捍卫真理勇于实践的心,布鲁诺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知识是智慧的。 “知识就是力量”,而为了获取这股力量,学习是唯一渠道。在学习的旅程中,他人的质疑,道路上的一路艰辛都会成为你的阻碍,但也会成为你向上的动力,不要犹豫,不要傍徨,不畏质疑与艰辛,勇于实践真理,智慧学习,取得成功。
学习,常常平淡,又往往纷繁。正因为观察与体验,平淡才得以通过煅烧日趋鲜明;正因为思考与领悟,纷繁才得以经过过滤变得纯净;更是因为质疑声与实践,才赋予学习以多彩,赋予学习以智慧。
学而习之,不亦智乎?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材料作文。
审题立意:阅读给出的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写作方向。材料一的核心是“反复练习”,对应知识、技能等,只有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从这个角度切入,我们可以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从我们每天最熟悉的学习、复习、练习的历程中挖掘素材,从“习”的过程中扣题延伸。材料二的核心是“不亦说乎”,即以学习、练习、复习为快乐。立意时要力求主题切近生活,并且要有真实感,如反反复复的练习,方能出成绩;勤学还要苦练;实践练习是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方法等。
选材构思。本题适合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写记叙文要围绕核心词语“习”,体现“习”或“习”的快乐。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写出自己的感悟。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