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山东省济南市山大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检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山东省济南市山大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检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6 16:27:54

文档简介

山东省济南市山大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检测试卷
1.(2024七上·历城开学考)根据拼音和语境写出正确的词语
时光悄悄nuó yí   ,六年时间仿佛zhuǎn shùn jí shì   。校园里mínɡ mèi   的阳光,图书馆里有趣的画报,教室里qīnɡ cuì   的读书声……一切都是那么让人留恋。忘不了这里的shū jí   让我们开阔眼界,忘不了与同学们一起讨论línɡ ɡǎn   闪现,更忘不了老师xī shēnɡ   休息时间帮我补课……同学们,为了共同的目标,为了共同的chōng jǐng    ,抓住qì jī   ,锲而不舍地勇敢前行吧!
【答案】挪移;转瞬即逝;明媚;清脆;书籍;灵感;牺牲;憧憬;契机
【知识点】汉字的部首与偏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
挪移:nuó yí,1.挪借移用。多指金钱而言。 2.移动。
转瞬即逝:zhuǎn shùn jí shì,指一转眼就消逝,形容时间过得飞快。
明媚:míng mèi,1、鲜明可爱。2、明亮美好。
清脆:qīng cuì,声音清亮好听。
书籍:shū jí,书的统称;装订成册的著作。
灵感:líng gǎn,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由于丰富的知识和长期的积累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
牺牲:xī shēng,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泛指为某种目的付出代价或受到损害。
憧憬:chōng jǐng,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契机:qì jī,指事物转化的关键。
故答案为:挪移;转瞬即逝;明媚;清脆;书籍;灵感;牺牲;憧憬;契机。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时先准确拼读,留意声韵调细节;再结合语境确定词语,区分同音字、形近字;书写时规范笔画结构。
一、选择题
2.(2024七上·历城开学考)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正月(zhēnɡ)  僻静(pì)  参差(cī)   锲而不舍(qì)
B.搅和(hé) 拘留(jū) 剥削(xuē) 栅栏(zhà)
C.防御(yù) 鸿毛(hóng) 占据(jù) 花圃(pú)
D.兴旺(xīng) 弓缴(zhuó) 笨拙(zhuō) 处境(chǔ)
【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音。
A.锲而不舍(qì)——qiè;
B.搅和(hé)——huo;
C.花圃(pú)——pǔ;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先结合词语意思、常用读音,判断多音字在语境里的正确读音;对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等的准确认读是解题关键。
3.(2024七上·历城开学考)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鞭炮 搅和 通霄 万不得已
B.匪徙 聊天 远眺 不可思议
C.领域 惊慌 恐怖 司空见惯
D.玻璃 倒霉 唯恐 涛涛不绝
【答案】C
【知识点】汉字的部首与偏旁;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形。
A.通霄——通宵;
B.匪徙——匪徒;
D.涛涛不绝——滔滔不绝;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字形。解答时先明确形近字、同音字、易错字等考查重点;可从结构笔画辨字形,依据字义判断,结合语境辅助分析,最后总结常见错误类型规律,提升答题准确率。
4.(2024七上·历城开学考)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赴汤蹈火  及其日中如探汤
B.送鲍浩然之浙东  虽与之俱学
C.孰为汝多知乎 为是其智弗若与
D.通国之善弈者也  善哉乎鼓琴
【答案】A
【知识点】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是名词,热水;
B.动词,到/代词,代指专心致志学习的那个人;
C.动词,通“谓”,说,认为/连词,因为;
D.善于,擅长/好;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时需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语含义,对比分析同一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留意古今异义、词性活用等特殊现象,通过细致辨析确定正确答案。
5.(2024七上·历城开学考)同学们在“悦读时光”共读活动中纷纷撰写了读后感,请选择书名补充到读后感的标题中。(  )
1.在逆境中独立生存——读《 》有感 2.不同视角下的瑞典百科全书——读《 》有感 3.成长中少不了冒险精神——读《 》有感 4.在苦难中绽放的坚强与勇气——读《 》有感
a.《童年》
b.《鲁滨逊漂流记》
c.《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d.《汤姆·索亚历险记》
A.bcda B.acdb C.bdac D.acbd
【答案】A
【知识点】小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与主题的对应匹配。
《童年》讲述阿廖沙在苦难的童年中,历经种种磨难,却仍保持着善良与勇敢,展现出在苦难中成长的历程。
《鲁滨逊漂流记》讲述鲁滨逊在荒岛独自生存,凭借顽强意志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获救,体现了人类的勇敢与智慧。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讲述小男孩尼尔斯被小精灵变成小人后,骑鹅旅行,历经冒险,收获成长与友谊,领略了瑞典的自然风光。
《汤姆·索亚历险记》讲述汤姆·索亚充满冒险精神,和伙伴们经历一系列刺激的冒险,展现了少年的勇敢、机智和对自由的向往。
因此,在逆境中独立生存 ——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不同视角下的瑞典百科全书 —— 读《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有感;成长中少不了冒险精神 —— 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有感;在苦难中绽放的坚强与勇气 —— 读《童年》有感。故依次选bcda;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名著与主题的对应匹配。 要先熟知各名著核心内容,涵盖人物、情节、主题等。接着分析题干里的主题表述,提取关键信息。再把这些信息和名著特色、内涵关联匹配,通过“析主题—联名著—找契合”思路,精准对应。
6.(2024七上·历城开学考)按要求填空
(1)古诗中常常渗透着传统节日习俗,表达着人们不同的企盼和情感。“   ,   ”描绘了寒食节的习俗。
(2)“   ,   ”表达了诗人对牛郎织女相隔水无法交流的慨叹;王建笔下的“   ,   ”表现了诗人在节望月怀远的情思。
(3)《长歌行》中的“   ,   ”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老年人哀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时,我们可以用苏轼《浣溪沙》中的“   ?   ,   。”
(4)于谦赋予石灰以人的品格:“   ,   ”诗人郑燮用诗句“   ,   ”表达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品质。
【答案】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
(1)根据对传统节日诗句的积累,“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描绘了寒食节传蜡烛赐火的习俗。所以第1空填“日暮汉宫传蜡烛”,第2空填“轻烟散入五侯家” 。
(2)“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生动地体现出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只能含情脉脉却无法交流的情境。因此第3空填“盈盈一水间”,第4空填“脉脉不得语”。
(3)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借中秋月夜,抒发了望月怀远的情思。故而第5空填“今夜月明人尽望”,第6空填“不知秋思落谁家”。
(4)《长歌行》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经典的劝人珍惜时间的诗句。所以第7空填“少壮不努力”,第8空填“老大徒伤悲”。
(5)苏轼《浣溪沙》里“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表达了虽处暮年仍能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的态度,可用来回应“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叹。因此第9空填“谁道人生无再少”,第10空填“门前流水尚能西”,第11空填“休将白发唱黄鸡” 。
(6)于谦《石灰吟》中“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以石灰作比,赋予其坚贞、高洁的品质。所以第12空填“粉骨碎身浑不怕”,第13空填“要留清白在人间”。
(7)郑燮《竹石》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借竹子表现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品质。故第14空填“千磨万击还坚劲”,第15空填“任尔东西南北风”。
本题中的“蜡烛、盈、脉、徒、浑、坚劲”等字词容易写错,注意规范书写。
故答案为: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2024七上·历城开学考)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濂嗜学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7.结合句子,解释下列加点字。
(1)嗜学    (2)假借于藏书之家   
8.对“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每次都假装去藏书的人家借书看,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期归还。
B.我经常去有书的人家借书看,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好的日子按期归还。
C.我就借书给藏书的人家看,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好的日子按期归还。
9.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宋濂是一个   的人。请用原文概括他能遍观群书的原因:   。
【答案】7.热爱、喜爱;借
8.B
9.热爱学习、勤奋好学等;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和内容理解。需先立足文本,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及关键情节分析形象特征,抓取内容中的核心事件、情感倾向与主旨关联;再结合创作背景或作者意图,深化对人物性格成因、内容深层含义的理解;最后用具体文本细节佐证观点,确保分析贴合原文且逻辑清晰。
【点睛】
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
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爱好读书。嗜:热爱、喜爱。
(2)句意: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假借:借。
故答案为:热爱、喜爱;借。
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假借:借。于:从。计日:算好日期。因此该句翻译为:我经常去有书的人家借书看,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好的日子按期归还。
故答案为:B。
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和内容理解。
一空,结合“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可知,宋濂幼时家境贫寒没有书读,就向藏书之家借书抄书,天气寒冷也不停歇。由此可见,宋濂是一个勤奋好学、热爱学习的人。
二空,结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可知,宋濂向藏书人家借书后,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宋濂能够博览群书。用原文作答即: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故答案为:热爱学习、勤奋好学等;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024七上·历城开学考)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爱是一根穿针线
①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袖子上的钮扣松动了。
②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
③儿子很年轻,却已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母亲因此而骄傲……她是作家的母亲。
④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她在抽屉里拢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唯恐打扰了儿子。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她把它们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
⑤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一个月前她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就是穿不进。
⑥她不相信视力下降得这么厉害。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
⑦……还是失败。
⑧再试……
⑨线仍未穿进针眼里。
⑩ 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排版,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怔住了。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了。母爱的丝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孔”,可她还是不甘放弃。
儿子的眼睛热了……
“妈,我来帮你。”儿子离开电脑,只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钮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
儿子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钮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如此简单。
10.第④段中的划线句子如果改成“她在抽屉里拢针线时,怕弄出声响打扰了儿子。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她把它们取出来,然后推好抽屉。”好不好?请从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
11.第⑩段中划线句子中引号的作用是 ?在这个句子里“孔”的准确含义是
12.第 段中的划线句子“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钮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里的“美丽的梦”指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案】10.原句中“不敢”“惟恐”“轻轻地”这些词语从心理和动作上刻画了母亲怕打搅儿子工作而处处小心谨慎的心态,形象生动地勾勒出了一个一切为了儿子,对儿子充满无微不至的爱的母亲形象。改换后的句子语言比较平淡,无法从细节上体现母亲对儿子的关怀备至。
11.特殊含义,母子间情感交流的渠道(如答“母子间情感交流的机会”,“母子间情感交流的空间”等也可。
12.①这个“美丽的梦”指母亲希望自己对儿子的爱能畅通无阻;②母亲“笑纹如花”写出了母亲在得到儿子对她的简单的爱的表示之后发自内心的愉悦心情,而“缝合”一词则生动地表现了母亲想要让她对儿子的爱畅通无阻的愿望在得到儿子的回应时终于得到满足。
【知识点】散文;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导语】文章记叙了一位作家的母亲发现孩子的纽扣松动了,就决定给孩子缝扣子。可是这位母亲却怎么都不能把线放进针孔了,她不愿意打扰儿子写作,一遍遍地试着,当儿子发现后,主动帮母亲把丝线穿进针孔里。表现了儿子对忽略母亲的愧疚之情和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赏析句子可从修辞与词语运用切入,解答时快速定位修辞手法,紧扣关键词句拆解手法效果;词语运用入手,要结合语境解释词语本义,分析其在文中的新意,最后从内容与情感双层面升华。
(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及词语理解。作答时需先明确不同标点的基本用法(如逗号表停顿、引号表引用或强调等),结合语境分析语气、结构关系来判断;词语理解则要联系上下文,通过语境暗示、近义词替换、词根词缀等方法推断含义,同时关注词语的感彩和语体风格。此思路兼顾规则识记与语境分析,能精准应对符号使用和词义理解的核心考点。
(3)本题考查词句理解。 需先定位词句在文本中的位置,结合上下文语境梳理关联信息;再分析词句的表层含义,进而挖掘其深层内涵;最后结合文本主旨验证理解是否贴合整体表达意图。
10.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首先明确观点:不好。原句“不敢弄出一点声响,唯恐打扰了儿子”运用双重否定和“唯恐”,更加强化了母亲怕打扰儿子的小心翼翼的心理,表现出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更加深厚。“轻轻推好抽屉”中的“轻轻”一词,细致地描绘出母亲动作的轻柔,进一步突出母亲生怕打扰儿子的状态。而改后的句子语言较为平淡,在表现母亲的细腻情感和小心谨慎方面不如原句生动形象,表达效果大打折扣,无法体现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因此,不能修改。
故答案为:原句中“不敢”“惟恐”“轻轻地”这些词语从心理和动作上刻画了母亲怕打搅儿子工作而处处小心谨慎的心态,形象生动地勾勒出了一个一切为了儿子,对儿子充满无微不至的爱的母亲形象。改换后的句子语言比较平淡,无法从细节上体现母亲对儿子的关怀备至。
11.本题考查标点符号及词语理解。
首先明确引号的作用。1.表示直接引用:指行文中引用他人的话或成语、格言、诗词等,也包括拟声词、音译词;2.表示特定称谓:指具有某些特点的名称、简称、专用术语以及纪念日等;3.表示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其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4.表示着重强调:指一句话中需要着重强调的对象;5.表示讽刺和否定:指对所表述的内容加以讽刺和否定等。
结合⑩段“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排版,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怔住了。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了。母爱的丝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孔”,可她还是不甘放弃”可知,本段中引号的作用是特殊含义,表示特殊的称谓,“孔”在这里的准确含义是指儿子内心能够感受到母爱的通道、入口。儿子因为忙于写作,心被文章堵死,忽略了母亲的爱,母爱的丝线找不到进入儿子内心的途径。这里用 “孔” 形象地比喻儿子内心对母爱的接纳之处。
故答案为:特殊含义;母子间情感交流的渠道(如答“母子间情感交流的机会”,“母子间情感交流的空间”等也可)。
12.本题考查词句理解。
一问,结合 段“儿子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钮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如此简单”可知,儿子明白母亲很容易满足,今后要多关心母亲,让母亲付出的爱能畅通无阻。据此可知,“美丽的梦”指母亲希望自己对儿子的爱能畅通无阻。
二问,“母亲笑纹如花”生动地描绘出母亲在儿子帮助穿针后内心的喜悦和满足。这种笑容是母亲对儿子关爱的回应,也是她感受到儿子体贴后的幸福体现。母亲的笑容如花朵般绽放,传达出一种温暖和美好的情感,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母亲此时的快乐心情。“用心为儿子钉起钮扣来”,这个动作展现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母亲认真地为儿子钉纽扣,每一针每一线都饱含着她的关怀和呵护。钉纽扣这个看似平凡的行为,却蕴含着母亲无尽的爱意,她通过这种方式表达着对儿子生活的关心。“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这里把钉纽扣比喻为缝合美丽的梦。这个梦可以理解为母亲对儿子的期望和祝福。母亲希望儿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在生活中一切顺利。她用自己的爱为儿子编织着一个温暖、幸福的未来,就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一样。同时,这个梦也可能代表着母子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母亲通过钉纽扣这个小小的举动,维系着与儿子之间的亲情,让这份爱更加牢固。由此可见,这句话通过对母亲的神态、动作描写以及生动的比喻,深刻地表达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以及母子之间深厚的情感。
故答案为:①这个“美丽的梦”指母亲希望自己对儿子的爱能畅通无阻;②母亲“笑纹如花”写出了母亲在得到儿子对她的简单的爱的表示之后发自内心的愉悦心情,而“缝合”一词则生动地表现了母亲想要让她对儿子的爱畅通无阻的愿望在得到儿子的回应时终于得到满足。
二、习作
13.(2024七上·历城开学考)一路走来,生活中留下的都是回忆。一点一点积累起来,它就如一个剧本,每个人都是故事里的主角。在《生活》栏目主持人文清广告里就有一句: “用心体会,生活原来有滋有味。”生活就是一本书,收藏生活就如同收藏千万种不同的书籍,经常翻阅它,便有许多不同的感悟,令人百看不厌。
以上文字给你什么联想和感悟,请以“记忆,为 停留”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答案】例文:
记忆,为那缕书香停留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暖暖地洒在房间里。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翻开一本泛黄的旧书,一缕淡淡的书香扑面而来,我的记忆也随之飘远,为那缕书香停留。
小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书店。那一排排高大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仿佛是一座知识的宝库,等待着我去探索。我常常穿梭在书架之间,小手轻轻抚摸着那些精美的书籍,心中充满了好奇和渴望。每当我找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便会迫不及待地坐在角落里,如饥似渴地读起来。那时的我,虽然还不认识很多字,但书中那一幅幅生动的插图和精彩的故事,却深深地吸引着我。在那个小小的书店里,我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也种下了热爱读书的种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阅读范围也越来越广。从童话故事到科普读物,从古典名著到现代文学,每一本书都像一位良师益友,陪伴着我成长。在书的世界里,我可以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可以遨游太空,探索未知的世界;可以感受人间的冷暖,领悟生命的真谛。每当我沉浸在书的世界里,时间仿佛静止了,周围的一切都变得那么安静。只有那一缕缕书香,在我的身边萦绕,让我陶醉其中。
记得有一次,我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借到了一本心仪已久的书。放学回家后,我便迫不及待地躲进自己的房间里,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书中的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我完全沉浸在了其中。不知不觉,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而我却浑然不觉。直到妈妈走进房间,打开灯,我才发现已经过去了好几个小时。看着妈妈关切的眼神,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恋恋不舍地放下书。那一天,那本书,那缕书香,成为了我记忆中最美的风景。
如今,虽然学习任务越来越繁重,但我依然会抽出时间来读书。每当我感到疲惫和迷茫的时候,只要拿起一本书,那缕熟悉的书香便会让我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让我重新找回前进的动力。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那缕书香就像一股清泉,滋润着我的心灵,让我在浮躁中坚守一份宁静与淡然。
记忆,为那缕书香停留。它见证了我的成长,陪伴着我走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我相信,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那缕书香永远不会消散,它将一直陪伴着我,直到永远。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文题中“记忆”一词,指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停留”表明这段生活经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首先要选取自己记忆最深的人、事、景、物,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人叙事、状物写景均可。写人要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叙事要叙述清晰完整,突出细节;写景状物要突出特点。扣住“停留”作文,要突出人、事、景、物对“我”的深刻影响,如让“我”深受感动、深受教育、感触颇深等,突出“记忆”为什么让“我”印象深刻,挥之不去。比如可以补充某人物,写亲人、师长、同学、朋友甚至是陌生人留在自己记忆中的故事,写他们的爱与帮助,或是某种美好的品质给自己带来的感动和启示;可以补写某个物,生活中的某物,寄托了某种美好的情感,大自然中的某物,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带给自己的某种感悟;可以补充某种温馨的情感,如“记忆,为爱停留”“记忆,为感动停留”等等;可以补充某种美好的品质,“记忆,为自信停留”“记忆,为勇敢停留”“记忆,为诚实停留”等等。通过记忆中的那些人和事,抒写成长的感悟,表达对人间真善美的讴歌。
第二,选材构思。此题宜写成记叙文或记叙散文。通过记叙或深情回忆曾经发生过的难忘的人或事,尤其通过具体的动作、对话等描写,表达内心的深刻感受。可以运用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写法,突出事件的经过、意义。比如,可以母爱为表现的主旨,从生活中选取一些能表现出母爱的一个或一些细节,表现自己对母爱记忆的深刻,表达自己对于母亲的感激之情。宜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以生活中的平凡小事自然烘托出母爱的大主题来。同时,细节描写的运用也应注意,对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应符合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感情。
【点评】这篇作文以“书香”为线索,串联起不同阶段的读书记忆,情感真挚,主题明确。场景描写尤其生动,如儿时书店的探索、沉浸读书至天黑等细节,让书香成为成长的见证。语言细腻流畅,将个人成长与读书体验紧密结合,字里行间满是对书籍的热爱,感染力强。
1 / 1山东省济南市山大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检测试卷
1.(2024七上·历城开学考)根据拼音和语境写出正确的词语
时光悄悄nuó yí   ,六年时间仿佛zhuǎn shùn jí shì   。校园里mínɡ mèi   的阳光,图书馆里有趣的画报,教室里qīnɡ cuì   的读书声……一切都是那么让人留恋。忘不了这里的shū jí   让我们开阔眼界,忘不了与同学们一起讨论línɡ ɡǎn   闪现,更忘不了老师xī shēnɡ   休息时间帮我补课……同学们,为了共同的目标,为了共同的chōng jǐng    ,抓住qì jī   ,锲而不舍地勇敢前行吧!
一、选择题
2.(2024七上·历城开学考)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正月(zhēnɡ)  僻静(pì)  参差(cī)   锲而不舍(qì)
B.搅和(hé) 拘留(jū) 剥削(xuē) 栅栏(zhà)
C.防御(yù) 鸿毛(hóng) 占据(jù) 花圃(pú)
D.兴旺(xīng) 弓缴(zhuó) 笨拙(zhuō) 处境(chǔ)
3.(2024七上·历城开学考)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鞭炮 搅和 通霄 万不得已
B.匪徙 聊天 远眺 不可思议
C.领域 惊慌 恐怖 司空见惯
D.玻璃 倒霉 唯恐 涛涛不绝
4.(2024七上·历城开学考)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赴汤蹈火  及其日中如探汤
B.送鲍浩然之浙东  虽与之俱学
C.孰为汝多知乎 为是其智弗若与
D.通国之善弈者也  善哉乎鼓琴
5.(2024七上·历城开学考)同学们在“悦读时光”共读活动中纷纷撰写了读后感,请选择书名补充到读后感的标题中。(  )
1.在逆境中独立生存——读《 》有感 2.不同视角下的瑞典百科全书——读《 》有感 3.成长中少不了冒险精神——读《 》有感 4.在苦难中绽放的坚强与勇气——读《 》有感
a.《童年》
b.《鲁滨逊漂流记》
c.《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d.《汤姆·索亚历险记》
A.bcda B.acdb C.bdac D.acbd
6.(2024七上·历城开学考)按要求填空
(1)古诗中常常渗透着传统节日习俗,表达着人们不同的企盼和情感。“   ,   ”描绘了寒食节的习俗。
(2)“   ,   ”表达了诗人对牛郎织女相隔水无法交流的慨叹;王建笔下的“   ,   ”表现了诗人在节望月怀远的情思。
(3)《长歌行》中的“   ,   ”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老年人哀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时,我们可以用苏轼《浣溪沙》中的“   ?   ,   。”
(4)于谦赋予石灰以人的品格:“   ,   ”诗人郑燮用诗句“   ,   ”表达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品质。
(2024七上·历城开学考)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濂嗜学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7.结合句子,解释下列加点字。
(1)嗜学    (2)假借于藏书之家   
8.对“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每次都假装去藏书的人家借书看,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期归还。
B.我经常去有书的人家借书看,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好的日子按期归还。
C.我就借书给藏书的人家看,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好的日子按期归还。
9.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宋濂是一个   的人。请用原文概括他能遍观群书的原因:   。
(2024七上·历城开学考)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爱是一根穿针线
①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袖子上的钮扣松动了。
②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
③儿子很年轻,却已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母亲因此而骄傲……她是作家的母亲。
④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她在抽屉里拢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唯恐打扰了儿子。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她把它们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
⑤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一个月前她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就是穿不进。
⑥她不相信视力下降得这么厉害。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
⑦……还是失败。
⑧再试……
⑨线仍未穿进针眼里。
⑩ 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排版,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怔住了。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了。母爱的丝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孔”,可她还是不甘放弃。
儿子的眼睛热了……
“妈,我来帮你。”儿子离开电脑,只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钮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
儿子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钮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如此简单。
10.第④段中的划线句子如果改成“她在抽屉里拢针线时,怕弄出声响打扰了儿子。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她把它们取出来,然后推好抽屉。”好不好?请从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
11.第⑩段中划线句子中引号的作用是 ?在这个句子里“孔”的准确含义是
12.第 段中的划线句子“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钮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里的“美丽的梦”指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二、习作
13.(2024七上·历城开学考)一路走来,生活中留下的都是回忆。一点一点积累起来,它就如一个剧本,每个人都是故事里的主角。在《生活》栏目主持人文清广告里就有一句: “用心体会,生活原来有滋有味。”生活就是一本书,收藏生活就如同收藏千万种不同的书籍,经常翻阅它,便有许多不同的感悟,令人百看不厌。
以上文字给你什么联想和感悟,请以“记忆,为 停留”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挪移;转瞬即逝;明媚;清脆;书籍;灵感;牺牲;憧憬;契机
【知识点】汉字的部首与偏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
挪移:nuó yí,1.挪借移用。多指金钱而言。 2.移动。
转瞬即逝:zhuǎn shùn jí shì,指一转眼就消逝,形容时间过得飞快。
明媚:míng mèi,1、鲜明可爱。2、明亮美好。
清脆:qīng cuì,声音清亮好听。
书籍:shū jí,书的统称;装订成册的著作。
灵感:líng gǎn,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由于丰富的知识和长期的积累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
牺牲:xī shēng,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泛指为某种目的付出代价或受到损害。
憧憬:chōng jǐng,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契机:qì jī,指事物转化的关键。
故答案为:挪移;转瞬即逝;明媚;清脆;书籍;灵感;牺牲;憧憬;契机。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时先准确拼读,留意声韵调细节;再结合语境确定词语,区分同音字、形近字;书写时规范笔画结构。
2.【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音。
A.锲而不舍(qì)——qiè;
B.搅和(hé)——huo;
C.花圃(pú)——pǔ;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先结合词语意思、常用读音,判断多音字在语境里的正确读音;对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等的准确认读是解题关键。
3.【答案】C
【知识点】汉字的部首与偏旁;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形。
A.通霄——通宵;
B.匪徙——匪徒;
D.涛涛不绝——滔滔不绝;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字形。解答时先明确形近字、同音字、易错字等考查重点;可从结构笔画辨字形,依据字义判断,结合语境辅助分析,最后总结常见错误类型规律,提升答题准确率。
4.【答案】A
【知识点】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是名词,热水;
B.动词,到/代词,代指专心致志学习的那个人;
C.动词,通“谓”,说,认为/连词,因为;
D.善于,擅长/好;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时需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语含义,对比分析同一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留意古今异义、词性活用等特殊现象,通过细致辨析确定正确答案。
5.【答案】A
【知识点】小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与主题的对应匹配。
《童年》讲述阿廖沙在苦难的童年中,历经种种磨难,却仍保持着善良与勇敢,展现出在苦难中成长的历程。
《鲁滨逊漂流记》讲述鲁滨逊在荒岛独自生存,凭借顽强意志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获救,体现了人类的勇敢与智慧。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讲述小男孩尼尔斯被小精灵变成小人后,骑鹅旅行,历经冒险,收获成长与友谊,领略了瑞典的自然风光。
《汤姆·索亚历险记》讲述汤姆·索亚充满冒险精神,和伙伴们经历一系列刺激的冒险,展现了少年的勇敢、机智和对自由的向往。
因此,在逆境中独立生存 ——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不同视角下的瑞典百科全书 —— 读《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有感;成长中少不了冒险精神 —— 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有感;在苦难中绽放的坚强与勇气 —— 读《童年》有感。故依次选bcda;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名著与主题的对应匹配。 要先熟知各名著核心内容,涵盖人物、情节、主题等。接着分析题干里的主题表述,提取关键信息。再把这些信息和名著特色、内涵关联匹配,通过“析主题—联名著—找契合”思路,精准对应。
6.【答案】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
(1)根据对传统节日诗句的积累,“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描绘了寒食节传蜡烛赐火的习俗。所以第1空填“日暮汉宫传蜡烛”,第2空填“轻烟散入五侯家” 。
(2)“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生动地体现出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只能含情脉脉却无法交流的情境。因此第3空填“盈盈一水间”,第4空填“脉脉不得语”。
(3)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借中秋月夜,抒发了望月怀远的情思。故而第5空填“今夜月明人尽望”,第6空填“不知秋思落谁家”。
(4)《长歌行》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经典的劝人珍惜时间的诗句。所以第7空填“少壮不努力”,第8空填“老大徒伤悲”。
(5)苏轼《浣溪沙》里“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表达了虽处暮年仍能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的态度,可用来回应“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叹。因此第9空填“谁道人生无再少”,第10空填“门前流水尚能西”,第11空填“休将白发唱黄鸡” 。
(6)于谦《石灰吟》中“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以石灰作比,赋予其坚贞、高洁的品质。所以第12空填“粉骨碎身浑不怕”,第13空填“要留清白在人间”。
(7)郑燮《竹石》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借竹子表现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品质。故第14空填“千磨万击还坚劲”,第15空填“任尔东西南北风”。
本题中的“蜡烛、盈、脉、徒、浑、坚劲”等字词容易写错,注意规范书写。
故答案为: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答案】7.热爱、喜爱;借
8.B
9.热爱学习、勤奋好学等;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和内容理解。需先立足文本,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及关键情节分析形象特征,抓取内容中的核心事件、情感倾向与主旨关联;再结合创作背景或作者意图,深化对人物性格成因、内容深层含义的理解;最后用具体文本细节佐证观点,确保分析贴合原文且逻辑清晰。
【点睛】
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
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爱好读书。嗜:热爱、喜爱。
(2)句意: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假借:借。
故答案为:热爱、喜爱;借。
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假借:借。于:从。计日:算好日期。因此该句翻译为:我经常去有书的人家借书看,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好的日子按期归还。
故答案为:B。
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和内容理解。
一空,结合“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可知,宋濂幼时家境贫寒没有书读,就向藏书之家借书抄书,天气寒冷也不停歇。由此可见,宋濂是一个勤奋好学、热爱学习的人。
二空,结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可知,宋濂向藏书人家借书后,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宋濂能够博览群书。用原文作答即: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故答案为:热爱学习、勤奋好学等;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答案】10.原句中“不敢”“惟恐”“轻轻地”这些词语从心理和动作上刻画了母亲怕打搅儿子工作而处处小心谨慎的心态,形象生动地勾勒出了一个一切为了儿子,对儿子充满无微不至的爱的母亲形象。改换后的句子语言比较平淡,无法从细节上体现母亲对儿子的关怀备至。
11.特殊含义,母子间情感交流的渠道(如答“母子间情感交流的机会”,“母子间情感交流的空间”等也可。
12.①这个“美丽的梦”指母亲希望自己对儿子的爱能畅通无阻;②母亲“笑纹如花”写出了母亲在得到儿子对她的简单的爱的表示之后发自内心的愉悦心情,而“缝合”一词则生动地表现了母亲想要让她对儿子的爱畅通无阻的愿望在得到儿子的回应时终于得到满足。
【知识点】散文;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导语】文章记叙了一位作家的母亲发现孩子的纽扣松动了,就决定给孩子缝扣子。可是这位母亲却怎么都不能把线放进针孔了,她不愿意打扰儿子写作,一遍遍地试着,当儿子发现后,主动帮母亲把丝线穿进针孔里。表现了儿子对忽略母亲的愧疚之情和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赏析句子可从修辞与词语运用切入,解答时快速定位修辞手法,紧扣关键词句拆解手法效果;词语运用入手,要结合语境解释词语本义,分析其在文中的新意,最后从内容与情感双层面升华。
(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及词语理解。作答时需先明确不同标点的基本用法(如逗号表停顿、引号表引用或强调等),结合语境分析语气、结构关系来判断;词语理解则要联系上下文,通过语境暗示、近义词替换、词根词缀等方法推断含义,同时关注词语的感彩和语体风格。此思路兼顾规则识记与语境分析,能精准应对符号使用和词义理解的核心考点。
(3)本题考查词句理解。 需先定位词句在文本中的位置,结合上下文语境梳理关联信息;再分析词句的表层含义,进而挖掘其深层内涵;最后结合文本主旨验证理解是否贴合整体表达意图。
10.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首先明确观点:不好。原句“不敢弄出一点声响,唯恐打扰了儿子”运用双重否定和“唯恐”,更加强化了母亲怕打扰儿子的小心翼翼的心理,表现出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更加深厚。“轻轻推好抽屉”中的“轻轻”一词,细致地描绘出母亲动作的轻柔,进一步突出母亲生怕打扰儿子的状态。而改后的句子语言较为平淡,在表现母亲的细腻情感和小心谨慎方面不如原句生动形象,表达效果大打折扣,无法体现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因此,不能修改。
故答案为:原句中“不敢”“惟恐”“轻轻地”这些词语从心理和动作上刻画了母亲怕打搅儿子工作而处处小心谨慎的心态,形象生动地勾勒出了一个一切为了儿子,对儿子充满无微不至的爱的母亲形象。改换后的句子语言比较平淡,无法从细节上体现母亲对儿子的关怀备至。
11.本题考查标点符号及词语理解。
首先明确引号的作用。1.表示直接引用:指行文中引用他人的话或成语、格言、诗词等,也包括拟声词、音译词;2.表示特定称谓:指具有某些特点的名称、简称、专用术语以及纪念日等;3.表示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其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4.表示着重强调:指一句话中需要着重强调的对象;5.表示讽刺和否定:指对所表述的内容加以讽刺和否定等。
结合⑩段“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排版,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怔住了。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了。母爱的丝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孔”,可她还是不甘放弃”可知,本段中引号的作用是特殊含义,表示特殊的称谓,“孔”在这里的准确含义是指儿子内心能够感受到母爱的通道、入口。儿子因为忙于写作,心被文章堵死,忽略了母亲的爱,母爱的丝线找不到进入儿子内心的途径。这里用 “孔” 形象地比喻儿子内心对母爱的接纳之处。
故答案为:特殊含义;母子间情感交流的渠道(如答“母子间情感交流的机会”,“母子间情感交流的空间”等也可)。
12.本题考查词句理解。
一问,结合 段“儿子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钮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如此简单”可知,儿子明白母亲很容易满足,今后要多关心母亲,让母亲付出的爱能畅通无阻。据此可知,“美丽的梦”指母亲希望自己对儿子的爱能畅通无阻。
二问,“母亲笑纹如花”生动地描绘出母亲在儿子帮助穿针后内心的喜悦和满足。这种笑容是母亲对儿子关爱的回应,也是她感受到儿子体贴后的幸福体现。母亲的笑容如花朵般绽放,传达出一种温暖和美好的情感,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母亲此时的快乐心情。“用心为儿子钉起钮扣来”,这个动作展现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母亲认真地为儿子钉纽扣,每一针每一线都饱含着她的关怀和呵护。钉纽扣这个看似平凡的行为,却蕴含着母亲无尽的爱意,她通过这种方式表达着对儿子生活的关心。“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这里把钉纽扣比喻为缝合美丽的梦。这个梦可以理解为母亲对儿子的期望和祝福。母亲希望儿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在生活中一切顺利。她用自己的爱为儿子编织着一个温暖、幸福的未来,就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一样。同时,这个梦也可能代表着母子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母亲通过钉纽扣这个小小的举动,维系着与儿子之间的亲情,让这份爱更加牢固。由此可见,这句话通过对母亲的神态、动作描写以及生动的比喻,深刻地表达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以及母子之间深厚的情感。
故答案为:①这个“美丽的梦”指母亲希望自己对儿子的爱能畅通无阻;②母亲“笑纹如花”写出了母亲在得到儿子对她的简单的爱的表示之后发自内心的愉悦心情,而“缝合”一词则生动地表现了母亲想要让她对儿子的爱畅通无阻的愿望在得到儿子的回应时终于得到满足。
13.【答案】例文:
记忆,为那缕书香停留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暖暖地洒在房间里。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翻开一本泛黄的旧书,一缕淡淡的书香扑面而来,我的记忆也随之飘远,为那缕书香停留。
小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书店。那一排排高大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仿佛是一座知识的宝库,等待着我去探索。我常常穿梭在书架之间,小手轻轻抚摸着那些精美的书籍,心中充满了好奇和渴望。每当我找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便会迫不及待地坐在角落里,如饥似渴地读起来。那时的我,虽然还不认识很多字,但书中那一幅幅生动的插图和精彩的故事,却深深地吸引着我。在那个小小的书店里,我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也种下了热爱读书的种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阅读范围也越来越广。从童话故事到科普读物,从古典名著到现代文学,每一本书都像一位良师益友,陪伴着我成长。在书的世界里,我可以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可以遨游太空,探索未知的世界;可以感受人间的冷暖,领悟生命的真谛。每当我沉浸在书的世界里,时间仿佛静止了,周围的一切都变得那么安静。只有那一缕缕书香,在我的身边萦绕,让我陶醉其中。
记得有一次,我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借到了一本心仪已久的书。放学回家后,我便迫不及待地躲进自己的房间里,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书中的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我完全沉浸在了其中。不知不觉,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而我却浑然不觉。直到妈妈走进房间,打开灯,我才发现已经过去了好几个小时。看着妈妈关切的眼神,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恋恋不舍地放下书。那一天,那本书,那缕书香,成为了我记忆中最美的风景。
如今,虽然学习任务越来越繁重,但我依然会抽出时间来读书。每当我感到疲惫和迷茫的时候,只要拿起一本书,那缕熟悉的书香便会让我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让我重新找回前进的动力。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那缕书香就像一股清泉,滋润着我的心灵,让我在浮躁中坚守一份宁静与淡然。
记忆,为那缕书香停留。它见证了我的成长,陪伴着我走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我相信,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那缕书香永远不会消散,它将一直陪伴着我,直到永远。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文题中“记忆”一词,指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停留”表明这段生活经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首先要选取自己记忆最深的人、事、景、物,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人叙事、状物写景均可。写人要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叙事要叙述清晰完整,突出细节;写景状物要突出特点。扣住“停留”作文,要突出人、事、景、物对“我”的深刻影响,如让“我”深受感动、深受教育、感触颇深等,突出“记忆”为什么让“我”印象深刻,挥之不去。比如可以补充某人物,写亲人、师长、同学、朋友甚至是陌生人留在自己记忆中的故事,写他们的爱与帮助,或是某种美好的品质给自己带来的感动和启示;可以补写某个物,生活中的某物,寄托了某种美好的情感,大自然中的某物,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带给自己的某种感悟;可以补充某种温馨的情感,如“记忆,为爱停留”“记忆,为感动停留”等等;可以补充某种美好的品质,“记忆,为自信停留”“记忆,为勇敢停留”“记忆,为诚实停留”等等。通过记忆中的那些人和事,抒写成长的感悟,表达对人间真善美的讴歌。
第二,选材构思。此题宜写成记叙文或记叙散文。通过记叙或深情回忆曾经发生过的难忘的人或事,尤其通过具体的动作、对话等描写,表达内心的深刻感受。可以运用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写法,突出事件的经过、意义。比如,可以母爱为表现的主旨,从生活中选取一些能表现出母爱的一个或一些细节,表现自己对母爱记忆的深刻,表达自己对于母亲的感激之情。宜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以生活中的平凡小事自然烘托出母爱的大主题来。同时,细节描写的运用也应注意,对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应符合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感情。
【点评】这篇作文以“书香”为线索,串联起不同阶段的读书记忆,情感真挚,主题明确。场景描写尤其生动,如儿时书店的探索、沉浸读书至天黑等细节,让书香成为成长的见证。语言细腻流畅,将个人成长与读书体验紧密结合,字里行间满是对书籍的热爱,感染力强。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