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届四川自贡高三三诊)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
北斋雨后
文同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
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
野兴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注】放吏衙:免去吏卒定时参见知府的惯例。
(1)诗人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对北斋雨后进行描写的?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案】从环境的清幽、生活的闲适两个方面来描绘北斋雨后的景象,(2分)用双禽戏竹、一蝶寻花来表现出环境的清幽,扫壁赏画、留客品茶则表现了诗人生活的闲适。(2分)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宛如当日在山家”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今日北斋的生活正和往日的山居生活一样,(2分)这其中有面对现在的闲适生活的由衷喜悦,也有对回归山居生活的向往和怀念。(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情感的分析的题目,抓住结尾的句子中的“宛如”,表达的情感是这两种生活方式作者都喜欢。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4届河北衡水二中二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
唐 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
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
颠倒苍苔落绛英。
(1)本诗第一句“五月榴花照眼明”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①侧面烘托的手法。②描写榴花不正面写,而从榴花给人的感受来写,侧面烘托出榴花的绚烂多姿。
【解析】试题分析:本诗第一句“五月榴花照眼明”勾画出了五月里石榴花开时的繁茂烂漫景象,尤其“照眼明”三字,生动传神。诗人即写了花,也写了看花人的愉快心情。张十一是作者的一位好朋友,作者做此诗时张十一和他都被贬谪,诗人有感作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作者并不直接来写景,而是通过人的感觉,侧面烘托出榴花的绚烂多姿。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有人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也有人说,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之情。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喜爱之情。①五月里榴花开时,如火似霞,夺目耀眼,有的花已经结子,隐约枝头,苍苔斑驳,落英缤纷,②可喜的是没有车马来践踏、碾压。③表达了诗人对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怀才不遇之情。①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②以花开之美暗喻才华横溢,以“可怜此地无车马”暗喻才华不被赏识而无法施展,③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慧眼识人才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两种看法都正确。解答时选择一种,确立一种观点,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解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14届湖北天门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题胡逸老致虚庵①
黄庭坚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②常作灾。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③生蚌胎。
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注】①致虚庵:书房名。②籯:竹笼。③明月:这里指珠。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方面的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①赞美了胡逸老的诗礼传家,不慕荣利的清高品格。(或胡逸老的诗礼传家、不慕荣利的清高品格令人仰慕)②也披露了诗人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或安贫乐道、志在山水、追求闲适、清高等均可)(一点2分)
【解析】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本诗的颈联脍炙人口,被前人评述为“奇语”。你认为奇在哪里?(4分)
【答案】①化静为动。将致虚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动态描写,“出”“来”二字将山水写活。②化实为虚。什么样的图画尽可以让读者去想象,夜来风雨也是隔窗听到,并非眼见,也是虚写实事。③情景交融。宴坐的闲适,听雨的从容,读者自能体会到。(或衬托出庵主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视听结合。运用比喻等均可)(答两点即可得4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解答时要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指出“奇”处来,侧重点在手法。“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白天闲坐庵中,眼前的山景如一幅幅图画映出;入夜倚于窗前,只觉风雨飒飒而来。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之所以奇,是因为:第一,化静为动。将致虚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动态描写。“出”、“来”二字,将山水写活。第二,化实为虚。什么样的“画图”,尽可让读者去想象;夜来风雨是隔窗听到,并非眼见,也是虚写实事。第三,情景交融。五句写视觉,六句写听觉,整联都有能视能听的主体存在。宴坐的闲适,听雨的从容,都在不言之中,读者自能体会到。庵主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与前两联一脉相承。只不过前两联是直叙,这里是衬托。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14届安徽马鞍山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柳梢青 西湖
赵汝愚
水月光中,烟霞影里,涌出楼台。空外笙箫,云间笑语,人在蓬莱。
天香暗逐风回。正十里、荷花盛开。买个扁舟,山南游遍,山北归来。
(1)词人调动了哪些感官,描写出了西湖何时的美景?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视觉:楼台水月烟霞,盛开的十里荷花。听觉:笙箫之声和笑语。嗅觉:天香。(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描绘出了西湖夏夜的美景。写夏,主要是“正十里、荷花盛开”;写夜,主要是“水月光中,烟霞影里”。 (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诗人充分调动了视觉、听觉和嗅觉来精心写景,从荷花盛开来看是夏天,有月可知是夜晚。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全词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融于哪两个层面的内容中?(4分)
【答案】全词主要表达出了词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这种情感融于景物描写和愿望倾诉之中。(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是通过写景而情景交融,最后还用美好的祝愿来表达情感。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5.(14届湖南十三校联合二模)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
菩萨蛮·秋
朱淑真
秋声乍起梧桐落,蛩吟唧唧添萧索。欹枕背灯眠,月和残梦圆。
起来钩翠箔,何处寒砧作。独倚小阑干,逼人风露寒。
(1)“何处寒砧作”令人联想到杜甫《秋兴八首》中的名句:“寒衣处处催刀尺, 。”(1分)
【答案】白帝城高急暮砧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本词运用多种手法描写秋景,试结合内容做简要分析。(3分)
【答案】作者采用视觉描写写秋色和秋光,采用听觉描写写秋声,梧桐叶落,蛩吟唧唧,月色凉如水,孤灯之黯淡,突出秋景之萧索;(2分)“风露寒”前着“逼人”二字,采用拟人手法,融情入景,突出秋景之凄寒。(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表现手法,注意题中的“多种手法”,有多少种就答多少种,而且分点作答,便于阅卷给分。答题步骤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景物,表现了什么情感或起到了什么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何处寒砧作”不仅使得前后词意勾连,而且境界阔大,试做具体分析。(4分)
【答案】在结构上承上启下,上承“起来钩翠箔”,下启“逼人风露寒”,使得前后词意勾连,结构严谨。(2分)“何处寒砧作”是“起来钩翠箔”时诗人所闻,表明孤独而有远思的人绝不只是诗人一个人,而是有一群人,这样诗歌的意境扩大了,情感升华了,主旨深化了。(2分)
【解析】
试题分析:题目对这一句的具体分析的内容已经作了明确要求,一是怎样起到了结构上前后钩连的作用,二是怎样使词的意境扩大了。所答内容要紧紧围绕这两点来答,尽量减少无效的文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14届辽宁沈阳第二十中学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这首元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
【答案】描绘了一幅秋天浔阳晚景变化、瑰丽多彩的画面。(2分)散曲前两句写远景,放眼“万里”,远山看似“数点”;而又紧扣秋景,故秋江澄澈,静如白练,秋山苍翠,青如蓝靛。三、四两句写近景,俯视江上轻帆,仰视庐山飞泉。大江宽阔浩瀚,故江帆显得如几片苇叶,惟其轻灵,故疾如飞箭;庐山巍峨高耸,故瀑泉仿佛千尺银河落地,惟因陡峭,故飞如闪电。五、六两句写云和月明灭之变,又是整个画面的背景。傍晚,天空云气飘浮,旋又凝聚渐变成露气,笼罩在江面低空,这是“暗”;晚霞在天边消失,初月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仿佛是一把半圆形的团扇,这是“明”。结句写北塞鸿雁到来,点明秋季时令,使人想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苍莽雄浑境界。(3分)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就这首元曲的艺术手法,选取两个角度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修辞角度】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动静的角度】一、二两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炼字角度亦可。)(不可写长短句结合,因为句式为曲词规定。)(每个角度1分,结合诗句赏析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好角度。一般来说,这种角度可从修辞、动静、色彩、明暗、炼字等角度根据诗句内容具体选择。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14届浙江温州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7分)
菩萨蛮?宿水口
[南宋]洪王茶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系马短亭西,丹楓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 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1)古典诗歌在景物描写时常“以画入诗”,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3分)
【答案】①构图上由远及近,由远处的彩虹、万山,到近处的短亭、丹枫、酒旗,层次分明。②色彩上绚烂明丽,词人选取了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青旗(酒旗色青,亦称青旆)、红枫等意象,织就了一幅灿烂美丽的画面。
【解析】
考点:鉴赏表达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简析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①词的下阕抒写了羁旅愁思和孤独寂寞之感。(2分)②前两句,谓词人旅途奔波,一事无成,“浮生”一词意为漂泊不定的经历,表示了对羁旅漂泊的厌倦;“事逐孤鸿去”,意为往事不可追寻,不能再返。(1分)③结尾两句更透出了羁旅夜晚、黄昏来临、空屋寒灯的凄凉。一个“又”字,尤其能说明词人漂泊的漫长,尝尽了千愁万苦。(1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诗歌中蕴含的诗人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解答此题时注意上阕的景物描写特点,并结合诗人的写作目的来组织答案。评分标准:共4分。第1条中两个情感各占1分。第2、3条的分析,意思对即得分。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诗中的思想感情。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第一单元 诗歌之部
第四课 《夜归鹿门歌》《积雨辋川庄作》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7分)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中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1)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请指出王勃的《山中》一诗中的情景关系。(3分)
(2)两首诗在表达的情感上有什么区别?请作简要分析。(4分)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解】①安禅: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 ②毒龙:用以比喻世俗人的欲望。
(1)从内容看,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趣?
(2)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与诸子登砚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沽而建。
(1)分析颔联所用的手法及作用
(2)体会尾联“尚”所包含的作者的感彩。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留别王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②。
当路谁相假③,知音世所稀。
只应 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①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这首诗便是临行前留给王维的。②违:分离。③假:宽容。
(1)诗中“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描绘出作者怎样的处境,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
(2)清人沈德潜评孟诗“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请结合诗歌颔联作简要分析。(4分)
美文欣赏
孟浩然的仕途生涯
孟浩然以善写山水田园诗著名,在四十岁之前,他一直过着隐士的生活。不过,孟浩然选择当隐士,其实是类似求仙访道的“终南捷径”。那时的人,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通常是走科举考试的道路。此外,还可以通过求仙访道的隐居生活,扩大影响,引起朝廷重视,也可能被召去做官。这就是所谓的“终南捷径”。孟浩然四十岁的时候,已经名满天下,但却始终没有接到朝廷要他出力的诏书,这让他有些坐不住了。于是,他到长安寻找机会。京师文人荟萃,孟浩然出口成章,立即语惊四座。文人竞相与之结交,其中就有宰相张九龄和著名诗人王维。
王维与孟浩然大有相见恨晚之意。有一天,王维邀请孟浩然到内署作客。两人正聊得兴起,唐玄宗突然到来。如此大好机会,孟浩然竟然慌作一团,匆忙间躲到床底下。唐玄宗进来发现屋里的情况不太对劲,便责问王维。得知是孟浩然在此时,唐玄宗高兴地说:“我听说过此人的诗名而没有见过面,为什么要躲起来呢?”说完叫孟浩然出来。孟浩然拜见了皇帝。唐玄宗让孟浩然朗诵他得意的诗作。
决定前途的关键时刻到了,拜侯封相的希望就在眼前。孟浩然又是兴奋又是紧张。仔细想了想,他选择了寓意深刻的《归终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这首诗是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孟浩然的本意,是表明求仕之心未灭,希望皇帝重用。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入世做官的美好愿望就在这首诗中断送了。唐玄宗听到“不才明主弃”那一句时,勃然变色道:“卿不求朕,朕岂弃卿?何不云‘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遂放还,不复见录。
经历此事,孟浩然大受打击,觉得掉了隐士的身价,因而心灰意懒,形骸也开始放浪起来。后来采访使韩朝宗入京,决定带上孟浩然一起去,以便向朝廷推荐。但孟浩然因为与人喝酒,错过了出发的时间。韩朝宗大为生气,独自而去。“浩然亦不悔也”。也许到此时,他总算明白了,写诗和做官是两码事。
孟浩然后来壮年病故,却是因为吃错东西的缘故。当时盛唐最负盛名的诗人王昌龄来到襄阳,听说孟浩然欲仕而遭黜后,立即前来拜访,有惺惺相惜之意。王昌龄当时被誉为七绝圣手,名满天下。他有名作《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意境高远,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有一谚语“活剥王昌龄”(《大唐新语》),专门用来讽刺那些偷窃名士文章的俗人,可见当时王昌龄七绝之盛名。
二位名诗人相见后,立即一见如故。孟浩然不顾大病初愈,与王昌龄浪情宴谑,多吃了些生猛鲜腥之物,竟然因此引发旧病而亡,时年五十二岁。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7分)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中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1)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请指出王勃的《山中》一诗中的情景关系。(3分)
【答案】情景交融,第二句直抒胸臆,一、三、四句融情入景,第一句用拟人手法,表达悲伤之情,三、四句用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悲”和“念”的心情。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情景关系的题目,答出景物的特征,然后点明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两首诗在表达的情感上有什么区别?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王勃的《山中》抒发的是诗人的旅愁归思。诗的前半部分,写自己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诗的后半部分,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悲”和“念”的心情。王维的《山中》表达了诗人对初冬时节山中景色的喜爱与喜悦之情。诗歌细致描绘了由满是白石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热爱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解】①安禅: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 ②毒龙:用以比喻世俗人的欲望。
(1)从内容看,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趣?
【答案】本诗通过描绘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表达了王维崇佛尚静、淡泊宁静的情趣和心迹。
【解析】
试题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看诗歌的注释、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喧闹的泉声遇“危石”而哽咽,温暖的日色因树林的幽深而变冷。这“咽”和“冷”充分点明和突出了深山的特点,烘托出幽静、悠远的冷清气氛。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愿意远离世俗欲念的隐士情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与诸子登砚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沽而建。
(1)分析颔联所用的手法及作用
【答案】颔联借景抒情。写登山所见,“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深”指梦泽,辽阔地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地景物,既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解析】
试题分析: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答题时注意答出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体会尾联“尚”所包含的作者的感彩。
【答案】尾联中的“尚”字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在晋初,孟浩然写诗在盛唐,中间相隔四百余年,朝代更替,人事变迁巨大,然而羊公碑还屹立在岘山上,令人敬仰;羊祜为国效力,为民做了一些好事,因此名垂千古,与山俱传,而自己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和“尚在”的羊公碑相比,诗人无限伤感,潸然泪下。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留别王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②。
当路谁相假③,知音世所稀。
只应 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①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这首诗便是临行前留给王维的。②违:分离。③假:宽容。
(1)诗中“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描绘出作者怎样的处境,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
【答案】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落第后,知音稀少,无人理解、交流的寂寞与艰难。(2分)表达出作者面对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严酷现实的辛酸、愤懑之情。(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看诗歌的注释、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清人沈德潜评孟诗“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请结合诗歌颔联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也没有华丽的辞藻,语句平淡得近乎口语,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2分)如颔联中,“欲寻芳草去”表明了他归隐的思想,“惜与故人违”反映出他与王维友情的深厚;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语言平淡而余味无穷。(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手法和结构的角度切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孟浩然的仕途生涯
孟浩然以善写山水田园诗著名,在四十岁之前,他一直过着隐士的生活。不过,孟浩然选择当隐士,其实是类似求仙访道的“终南捷径”。那时的人,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通常是走科举考试的道路。此外,还可以通过求仙访道的隐居生活,扩大影响,引起朝廷重视,也可能被召去做官。这就是所谓的“终南捷径”。孟浩然四十岁的时候,已经名满天下,但却始终没有接到朝廷要他出力的诏书,这让他有些坐不住了。于是,他到长安寻找机会。京师文人荟萃,孟浩然出口成章,立即语惊四座。文人竞相与之结交,其中就有宰相张九龄和著名诗人王维。
王维与孟浩然大有相见恨晚之意。有一天,王维邀请孟浩然到内署作客。两人正聊得兴起,唐玄宗突然到来。如此大好机会,孟浩然竟然慌作一团,匆忙间躲到床底下。唐玄宗进来发现屋里的情况不太对劲,便责问王维。得知是孟浩然在此时,唐玄宗高兴地说:“我听说过此人的诗名而没有见过面,为什么要躲起来呢?”说完叫孟浩然出来。孟浩然拜见了皇帝。唐玄宗让孟浩然朗诵他得意的诗作。
决定前途的关键时刻到了,拜侯封相的希望就在眼前。孟浩然又是兴奋又是紧张。仔细想了想,他选择了寓意深刻的《归终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这首诗是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孟浩然的本意,是表明求仕之心未灭,希望皇帝重用。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入世做官的美好愿望就在这首诗中断送了。唐玄宗听到“不才明主弃”那一句时,勃然变色道:“卿不求朕,朕岂弃卿?何不云‘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遂放还,不复见录。
经历此事,孟浩然大受打击,觉得掉了隐士的身价,因而心灰意懒,形骸也开始放浪起来。后来采访使韩朝宗入京,决定带上孟浩然一起去,以便向朝廷推荐。但孟浩然因为与人喝酒,错过了出发的时间。韩朝宗大为生气,独自而去。“浩然亦不悔也”。也许到此时,他总算明白了,写诗和做官是两码事。
孟浩然后来壮年病故,却是因为吃错东西的缘故。当时盛唐最负盛名的诗人王昌龄来到襄阳,听说孟浩然欲仕而遭黜后,立即前来拜访,有惺惺相惜之意。王昌龄当时被誉为七绝圣手,名满天下。他有名作《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意境高远,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有一谚语“活剥王昌龄”(《大唐新语》),专门用来讽刺那些偷窃名士文章的俗人,可见当时王昌龄七绝之盛名。
二位名诗人相见后,立即一见如故。孟浩然不顾大病初愈,与王昌龄浪情宴谑,多吃了些生猛鲜腥之物,竟然因此引发旧病而亡,时年五十二岁。
【学习要点】
1.探究景物描写的方式。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夜归鹿门歌》中是如何写景的。
【探究活动】
探究《夜归鹿门歌》中对比的手法和效果。
【教师释疑】
景物描写的方式主要是顺序、着眼点和手法,在手法中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讨论明确】
前四句中,“山寺”句以钟鸣衬托隐居地环境的清幽,而这又与争渡的喧嚣形成鲜明的对比;三四句人“向江村”,而我却“归鹿门”,更是表现了诗人与世人的相异之处。后四句中,静态的环境描写与动态的人物描摹形成对比,比出了诗人与前贤的相通之处,表现了诗人对于先贤的仰慕之情,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要点二:探究景物描写的方法。
【探究活动】
《积雨辋川庄作》中“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一联是如何进行景物描写的?【教师释疑】
景物描写的方式主要是顺序、着眼点和手法,在手法中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讨论明确】
白鹭雪白,黄鹂金黄,色彩差异明显;白鹭飞翔,黄鹂啼鸣,一取其动态,一取其声音。在背景上,“漠漠”,写出了水田一望无际,苍茫一片;“阴阴”,描绘夏日林木茂盛,境界清幽,自近而远,富有立体感;这样,碧空中白鹭高飞,绿树与黄鹂相衬,高低和谐,极具层次感;如一幅画展现在读者面前。此可谓“诗中有画”,给人以画意盎然的印象。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南柯子忆旧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5分)
【答案】①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写出了青山历历在目之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写出了潮水退去,沙迹残留的路面之状。②用了视听(动静)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是视觉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描写。③“数声啼鸟怨年华”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答任意两点给4分,3点给5分)
【解析】
试题分析: 写景的技巧除了修辞手法之外,还有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等。此词上阙“十里”“路带沙”是远近结合。“青山”“潮”是静景,“啼鸟”是动景。“啼鸟怨年华”又是拟人的手法。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答案】①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忧伤之情。“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②抒发了作者天涯飘泊的厌倦之情,“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③“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词人站在荷塘边,想起从前路过此地,乘着酒意,观赏荷花,引发叩问:“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每点2分)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