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练习:专题10《菩萨蛮》《长相思》讲+测+练 (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练习:专题10《菩萨蛮》《长相思》讲+测+练 (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25 03:20:22

文档简介


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题目。(9分)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画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1.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做法。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答案】D
【解析】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画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文章并末提及李清照的尊体论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事实上也不是这样。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文章并末提及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的成就。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11分)
菩萨蛮 (其四)
韦庄
劝君今夜须沉醉,尊前莫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注】韦庄,字端己,唐末诗人,唐朝花间派词人,有《浣花词》流传。曾因战乱避祸于江南,后入蜀。本词作于晚年侍蜀期间,此时韦庄为蜀掌书记,甚受蜀主王建器重,而中原正值晚唐与后梁政权交替之际,韦庄处于有家归不得的困境。
4.这首词上阕以主人口吻,下阕以客人口吻来写,都用了“须”和“莫”,这样叠用表达的感情是什么?请结合内容分析。(6分)
【答案】上阕的“须”和“莫”是主人的劝客之语,是说你今夜定要一醉方休,酒杯前不要说明天的事情。(2分)下阕的“须”和“莫”是客人的自劝之词,是说“我”忧愁的是像今晚这般欢饮的春夜非常短暂,不再推辞说你将我的酒尊斟得太满。(2分)面对不可期望的明天,只有及时行乐珍惜今天,看似重复的叠用体现了作者无可诉说的悲哀和痛苦。(2分)(在情感上答亡国的悲痛也可以酌情给分)
【解析】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韦端己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最为词中胜境”,本词是如何体现这一风格的?请简要阐述。(5分)
【答案】这首词表面看是写“珍重主人心”,宽慰自己应在人生如梦的境遇中好好把握眼前。(1分)但深层看作者正要表达的是强作欢笑的辛酸。(1分)亡国之悲,词人隐而不宣,却故作达语“遇酒且呵呵”。“呵呵”是空洞的笑声,无奈之余,词人只有故作旷达,暂时以酒麻醉自己。(2分)作者巧妙地借主人劝酒,抒写了心中难言的隐痛。(1分)(抓住“直”“纡”“达”“郁”分析即可)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语言风格。题干中已经借陈廷焯之口告诉学生韦庄词的语言风格“似直而纡,似达而郁”,学生只要用诗歌中的语言来证明这一特点即可。上片中,“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纵然是对红楼别夜的美人还是这般的锺情和怀念,但是没有再见的希望,我就珍重现在热情的主人的心意吧,因为主人敬给我的酒杯是深的,主人对我的情谊也是深的。韦庄这二句写的主人劝酒之情中,也隐含了深重的悲哀。“遇酒且呵呵”,“呵呵”是笑声,如果你认为是真的欢笑就错了。因为“呵呵”两个字只是空洞的笑的声音,没有真正欢笑的感情,韦庄所写的正是强做欢笑的酸辛。如果你再不珍惜今天“春漏短”的光阴,今天的欢笑,今天这“酒深情亦深”的感情,明天也都不会再存在了。唐朝灭亡,当时的韦庄已经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了,所以他说“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6.这首诗表现了处土卢岵怎样的生活情趣和诗人什么样的感情?(4分)
【答案】追求远离尘世的古朴高洁的生活,表现作者对山居者的生活及人品无限景慕的感情。(扣住古朴、高洁得2分,扣住无限景慕得2分)
【解析】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此诗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请简析。(4分)
【答案】以景衬人。(1分,答借景抒情等不得分)这首诗没有直接写卢岵,也没有直接写作者的心情,而是只写卢岵处士山居的景色,(1分)通过景物的特殊色彩,使读者对卢岵处士生活的古朴和人品的孤高有一个深刻的印象。(1分)
【解析】
试题分析:诗歌题目是《处士卢岵山居》,但没有直接写卢岵,也没有直接写作者的心情,而是只写卢岵处士山居的景色。通过山居景色的描写,反映其人品的高洁及作者的景慕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8 分)
《浣溪沙》①
清 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读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本词为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②被酒:醉酒
《一剪梅》①
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②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①丈夫赵明诚出外求学久久未归,李清照以此词寄别愁。②玉簟:精美的竹席。
8.两首词的感情基调各是什么?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 分)
【答案】《浣溪沙》怀念亡妻的哀思与伤心;由“西风”等意象奠定这一基调;《一剪梅》相思丈夫的愁苦或惆怅,由“香残”等意象奠定这一基调;《浣溪沙》以“黄叶”“残阳”等意象与“西风”“独自凉”呼应,渲染愁思之情;《一剪梅》以“雁”“月”“西楼”“花”“水”等意象与“香残玉簟秋”呼应,渲染愁思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李清照比纳兰要幸运的多,在“一处相思”时,自知有“两处闲愁”;而伤心的纳兰明知无法挽回一切,只有把所有的哀思与无奈都化为一句词,请问是哪一句?试简要赏析。(4 分)
【答案】 “当时只道是寻常。”为之心痛,因为这七个字深刻地表现了作者的亡妻之痛,仿佛字字皆血泪。“寻常”二字道出了今日的酸苦,即那些寻常往事不能再现,亡妻不可复生,心灵之创痛永无平复之日,其中有怀念,有追悔,有悲哀,有惆怅,蕴含丰富的情感。
【解析】
试题分析:秋风萧瑟,天气肃杀。中国文人自古就有悲秋的传统;纳兰夫妇伉俪情深,为爱妻的早逝而伤心的纳兰此时触景生情,不禁悲从中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开篇“西风”便已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词人明知已是“独自凉”,无人念及,却偏要生出“谁念”的诘问。仅此起首一句,便已伤人心髓,后人读来不禁与之同悲。而“凉”字描写的绝不只是天气,更是词人的心境。次句平接,面对萧萧黄叶,又生无限感伤,“伤心人”不堪重负。纳兰或许只有一闭 “疏窗”,设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内心短时的平静。“西风”、“黄叶”、“疏窗”、“残阳”、“沉思往事”的词人,到这里,词所列出的意思仿佛推出了一个定格镜头,长久地锲入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为之深深感动。几百年后,我们似乎依然可以看到纳兰孑立的身影,浮生萦云,衣袂飘飘,“残阳”下,陷入无限的哀思。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4分)
向往平民
郭翠华
①纳兰性德最大的心愿就是:有爱妻朝夕相处,有朋友经常往来,坐看花开花落,闲观云卷云舒。这种超然物外.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生活,是纳兰性德至死都不曾瞑目的向往。
②而作为康熙大帝的御前一等侍卫,权臣的儿子,满清贵族的公子,纳兰性德却不得不过着另一种生活。他只能陪伴在康熙大帝的左右,鞍前马后,四处奔忙。在别人眼里,纳兰性德可谓占尽了风光和荣耀,但纳兰性德却没有一丝的得意和张狂。当他和康熙大帝一道顾盼江山时,他飘忽的目光,就像游离的云朵浓缩着无言的惆怅,他一点也不喜欢这种官场的生活,他甚至对政治有点厌恶,他希望自己能像平民那样过着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他所向往的生活平实纯粹而又简单,然而,他却被命运的缰绳牢牢地羁绊着,不得不成为皇帝御座前的一个尊贵的小摆设。
③纳兰性德只能看着时光水一般地流淌,心疼着自己的生命在日复一日中消逝,他的心就像一台空磨子,每天都在转动,但挤压出的都是无法诉说的郁闷。
④纳兰性德自由的灵性曾经就像一片饱满的绿叶,却不得不面对冬季里满眼的苍凉。纳兰性德走的时候,正是繁花似锦的春天,他孤寂的目光透过窗棂伸向遥远的天空,天空下就是他可望而不可及的平实的生活。他疲惫的心现在终于憩栖下来,他把自己终于还给了自己。他看见先他而去的妻子正在向他招手,他终于丢下了早已厌倦了的官场生活,脱离了虚情假意的上层社会,像一只脱蛹而出的蝶,飞出了壁垒森严的宫殿。那年,他才三十一岁。
⑤而纳兰性德的这一切,却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我们才知道的,是因为他的《纳兰词》。在这本收集了他三百多首词作的集子里,我们认识了另一个纳兰性德。读他的词,如同读他的人,他的那些词就像一朵朵荷,散发出冷艳的馨香。纳兰性德在无奈的岁月里,只能以他的词诉说自己,但他不曾想的是,因为他的词,让我们找到了他。我们不仅找到了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我们还找到了一个至情至性.至真至善的兄弟,可以与之终生为伍的朋友。历史只会淹没一切琐屑的不齿的污泥尘垢,而一切人性的光芒都不会被淹没的。曾经,在厚厚的铠甲后面,在英武的外表下,在“翡翠丛中,鹅黄队里”的纳兰性德所执著的人生理想,正是十六世纪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对人性的呼唤与呐喊。纳兰性德则是以他最孤独的方式,以他的词表达了他对上层社会的不屑,对平民生活的向往,对诚挚爱情的追求,对友谊的渴望,纳兰性德的人格魅力由此再现,他对生命本质的热爱与追求无不闪耀出温暖的光芒。
⑥纳兰性德的词却让我们看到了在满清王朝政权的背后所潜藏的漩涡与险滩,辉煌背后的衰败与没落,更让我们看到了作为诗人的纳兰性德无法享受的那种平庸和浅薄。高处不胜寒。纳兰性德只能像所有的有良知的文人一样,听从自己心灵的召唤,独自品尝那份孤寂.清凉和凄苦。
⑦一个很平常的夜晚,纳兰性德终于转回了他的背影,他看见了作为平民的我们,怎样用相同的目光凝视着他。他的眼中有晶莹的泪水,因为孤寂太久,因为等得太久。当他向我们走来的时候,我们看见了一个清纯而忧郁的诗人,看见了一个淡泊而又正直的青年。当我们走向他的时候,也如同走向我们自己。就像一个叫慧子的人说的:“所有献身文化的人,没有人能逃得过这种宿命!”我们只能承受历史所赋予我们的命运,因为我们的孤独永远都是相同的。
11.纳兰性德向往平民的一种什么样的生活?(6分)
【答案】他希望自己能像平民那样过着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向往自己的生活平实纯粹而又简单。或:有爱妻朝夕相处,有朋友经常往来,坐看花开花落,闲观云卷云舒,(3分)这样一种超然物外.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生活。(3分)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分析“纳兰性德自由的灵性曾经就像一片饱满的绿叶,却不得不面对冬季里满眼的苍凉”一句的丰富含义和表达效果。(6分)
【答案】(6分)饱满的绿叶形容纳兰性德青春活泼的生命状态,但现实环境却让他无法尽情释放生命活力。(3分)此句巧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人物的无奈和痛苦。(3分,能答出比喻.生动形象或化抽象为具体即可得分。)
【解析】主观题,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信息.品味精彩语言的表现力的能力。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明确材料为中心服务这一点,要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抓住句子在句式.手法运用.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特点,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品味精彩语言的表现力,不仅要说出表达的内容,还要说出表达的效果,可以从手法运用.读者朗读理解.从语言表达是否含蓄.从对文章主旨的作用等方面考虑。句中“冬季里满眼的苍凉”喻指纳兰性德“早已厌倦了的官场生活”以及“虚情假意的上层社会”,而他却是一个希望“自由自在”.向往“平实纯粹而又简单”的平民生活的至情至性之人,其内心的无奈与痛苦可想而知。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概括纳兰性德对生命本质的理解。(6分)
【答案】(6分)对上层社会的不屑,对平民生活的向往,对诚挚爱情的追求,对友谊的渴望,对人性的呼唤与呐喊。(答出任何一条给2分。)
【解析】观题,本题考查赏析作品内涵.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赏析作品内涵,要从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和内容入手。归纳内容要点,要以分析句子为基础,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赏析作品内涵,要结合写作手法,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应该综合第⑤段末两句概括作答。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结尾引用慧子的那句话?有人说:“读郭翠华的散文最大的感受是亲切自然,叫人心灵愉悦又绝不轻松。”此文的“不轻松”是指什么?(6分)
【答案】(6分)此句深化主题(2分),深刻说明了献身文化富有人文理想的人,同他生活的环境格格不入,水火不容。这是命中注定,无法逃脱的。(2分)“不轻松”是指作者呼唤有历史责任感的文人要坚守自己的理想,要耐得住寂寞。(2分,“不轻松”即指肩头.心头的沉重感,应与责任心.责任感相连。这一问是探究性的题目,考生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①
韦庄②
满耳笙歌满眼花, 满楼珠翠胜吴娃③。
因知海上神仙窟, 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 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④散, 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①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其时周宝为镇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中堂,大厅。②韦庄(约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病困,写作此诗时正值黄巢兵乱。③吴娃:吴俗谓好女为娃。④青娥:指年轻貌美的女子。
全诗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对比或反衬(2分)。府相等人沉浸在热闹的晚会中与作者的清醒愁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府相家中热闹的气氛却解不了作者的愁情,以乐衬哀,显作者愁思之深。(4分)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沈德潜评此诗颔联时说:“只是说人间富贵,几如海上神仙,一用倒说,顿然换境。”请你结合沈德潜的评价对颔联作简要赏析。 (3分)
【答案】本来神话中的仙境,人间再美也是比不上的,而诗人却倒过来说,即使“海上神仙窟”,也只能像这样的“人间富贵家”。淡淡一语,衬托出周宝府中惊人的豪奢。(3分)
【解析】
试题分析:颔联“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正以此意承接首联歌舞喧阗、花团锦簇的豪华场面。可诗人匠心独运,以倒说出之,便觉语新意奇。本来神话中的仙境,人间再美也是比不上的。而诗人却倒过来说,即使“海上神仙窟”,也只能象这样的“人间富贵家”。淡淡一语,衬托出周宝府中惊人的豪奢。沈德潜评此诗时说:“只是说人间富贵,几如海上神仙,一用倒说,顿然换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分析尾联“愁”的具体内容?(6分)
【答案】一愁黄巢兵乱国势颓废(为国家的安危而愁);二愁家人离散,自己身陷病痛无力自保;三愁当权者纸醉金迷,不顾时局动荡;四愁百姓饱受战乱,陷于水深火热之中。(6分)
【解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注】韦庄,晚唐诗人。
5.诗人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本诗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2分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2分所以说,伤心是可以画成的。1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句含义的题目,开头有一句反问句,强调情感,“画不成”后面的最后一句就是借助“老木”“寒云”意象描绘出一幅凄凉、萧条的画面,实际是能画成的,借此给统治者以惊醒。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6分答:借古伤怀,2分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2分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这是一道考核全诗的题目,应先从抒情方式入手,明显的是借古讽今,答题时明确借“什么事件”来讽刺当今的什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相见欢
【清】纳兰性德①
微云一抹遥峰,冷溶溶,恰与个人清晓画眉同。红蜡泪,青鲮被,水沉②浓,却与黄茅野店听西风。
(选自《饮水词》)
【注】①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康熙帝器重的藏身近臣,但他无心功名利禄,却对早亡的妻子难于忘怀。此篇作于出使途中。②水沉:即水沉香,沉香所制成的香。这里指香气。
7.“微云”这一意象有什么妙用?请简要赏析。(3分)
【答案】 (3分)词人由远望中萦绕远山的这抹微云,自然联想到心爱的妻子的画眉(1分),体现出他对亡妻的难以忘怀(1分);而把微云与亡妻在世时清早的画眉相似写人词中,更表达了他对亡妻的深切怀念。(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词中,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感情。请简要赏析。(3分)
【答案】 (3分)词人写了微云、远山、野店、西风等眼前所见的凄冷景象(1分),又通过红烛、青绫被、沉香等回忆起昔日美好的生活(1分),虚实结合,表达了词人在旅途中内心的凄凉、孤独,寄托了对亡妻凄婉缠绵的怀念。(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诗歌的手法的题目,题干明确标注是“虚实”的角度,找到诗中分别写了哪些是的景物和哪些虚的景物,然后答出效果,即作者要抒发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美文欣赏
一生恰如三月花——写给纳兰容若
这是三百多年前的一个名字。
这个名字演绎了一段倾倒无数后人的传奇。
拨开历史厚重的帷幕,穿过层层历史的烟尘,我看到了,那个充满传奇的惆怅男子,那个才华横溢,清高如山间明月的文人,纳兰容若。只这四个字便是一阙绝妙好词。唇齿之间流转,芳香馥郁。也只有这样的名字才配得上那些惊艳的词句吧!
三百多年前,家家争唱饮水词,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呵。那是一种只有在遥远的宋朝才有的辉煌。无怪乎王国维赞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一个至情至性的人,一个为情而活为情而死的人。难怪那么繁华的生活,那么热闹的尘世,却始终无法留住你的心。顾贞观感叹说,纳兰心事几人知?
翻开《纳兰词》,看到这样几句对你的介绍:“其父明珠,是康熙朝权倾一时的首辅之臣。容若天资颖慧,博通经史,工书法,擅丹青,又精骑射,十七为诸生,十八举乡试,二十二岁殿试赐进士出身,后晋一等侍卫,常伴康熙出巡边塞。”生于温柔富贵乡,身处花柳繁华地的你,几乎拥有世间的一切,但是你并不快乐。你喜欢山间的流云,喜欢红尘外的淡泊,或者宁愿像苦行僧一样芒鞋破钵的云游天地之间。这一切的苦痛源自你的内心。周国平说:“人是一棵有生命的芦苇,他的高贵在于灵魂。”芦苇是脆弱的,而脆弱里的那份高贵更让人心生敬意。
你身处官场,行走于仕途,心却游离于喧闹之外,你的心在很远的别处。想到你,就会想起那句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那时你的父亲正红的发紫,可还不是一样的身处江湖,身不由己,常常是在官场的倾轧中弄的焦头烂额。你仿佛早已经洞穿了一切的未知,你知道,一切繁华只不过是镜花水月,一切的浮华热闹,只不过是转瞬即空。所以,你宁愿放纵,在放纵里求的一丝轻松。你结交那些落拓布衣,结交那些不肯悦俗之人,喜欢他们围绕着你,只有这时,你的内心才是宁静的,欢悦的。
读你的词,总有一种无奈的薄凉,一种沧桑的况味。仿佛是走在秋天雨后的小径上,那种凉意一直浸到灵魂深处。你把所有的欲说还休的心事写进了词里,那些读了让人百转千回,愁肠百结的词句;那些或浓或淡,或隐或现的词句里包含了多少剪不断,理还乱的心事,让人去遥想……。。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两句话,参透了世情。是不是所有的深情到最后都只有深重的遗憾?而你早已参透生命的玄机。应了张爱玲的那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蚤子。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遇见她的瞬间,你心神惊动。当时的惊喜无限,在日后看来怎会如此刺心?
“沉思往事立斜阳,当时只道是寻常。”这样完美的意念,这样深浓的情意,轻轻点破人心。残缺也是一种美丽,就像为了等候秋天的落叶,我们熬过一个个青葱的夏天。
你一生为情所累,所苦,难道你不知情到深处人孤独吗?你不知情深不寿吗?我常想,你为什么不能忘情,绝情些?何必作茧自缚,总是放不开?也许,你该满足了,你有一个铭心刻骨的初恋情人,有一个贤淑大度的妻子,有一个仰慕你的小妾,还有一个至死不渝的红颜知己,最重要的是你有一枝笔,有满腹诗书。在你落寞,孤独时,还有红袖添香,还可以一吐为快。但是,你永远有那么多的化不开的浓愁,永远让那颗心黯黯的委屈着。“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你的生命注定是短暂的,短暂的如春日三月里的花。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早有预感,为什么就连离开都是那么凄美?烟花三月,柳絮纷飞的暮春,你随春光一同逝去,犹如一首断肠的小令。
梨花满地,零落成雪,数不清的惆怅。那颗寂寞心是否安息,是否找到了它的归宿?佛说,世间所有的情缘都是有前因的,无论经历多少世的轮回,该清的总要清,该断的总要断。
曾经我好恨!恨你的不经风雨!你若像苏轼那样多些旷达豪放,不管经历多少宦海浮沉总能站起来多好;如果厌倦官场,也可以像渊明一样,去过世外桃源的生活。但是我知道,容若就是容若,正因为你是这样的,你的名字才会经历无数风雨,穿透历史,来到三百多年后的今天,直至永远。你就是你,永远保持了自我,你才会是我今天欣赏的那个悲情才子。
轻轻合上《纳兰词》,发出微微的叹息。如水的暮色已漫延我的小屋,隔着岁月的长河,穿越三百多年的风尘漠漠,你听到了这些低语吗?这个世间,你从来都不会寂寞,你永远活在懂你的人心里。

【学习要点】
1.结合两首词的内容探究花间派词的特征。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词的内容和主旨。
【探究活动】
探究这两首词的内容和主旨。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词的内容和主旨的题目,注意诗歌内容的概括和主旨的提炼。
【讨论明确】
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风光美和人物美,既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也抒发了诗人飘泊难归的愁苦之感。《长相思》描绘了景物有山水、山海关、风雪、长帐灯、故园。这些景物意象蕴含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通过这些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身在羁途,心系故园的怀乡感情。
要点二:探究花间派词的艺术。
【探究活动】
结合《菩萨蛮》和《长相思》探究花间词人的词的特征。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词的风格的题目,注意花间派的特征,主要是语言清新明丽,抒情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结合这两首词解释这些特征即可。
【讨论明确】
《菩萨蛮》一词,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饶有韵致。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他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你想还乡,而现在没有老,不能还乡,表现了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苦衷。后面说“还乡须断肠”,这正是别人之所以敢跟你说“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为你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讲到这里再回头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就会明白陈廷焯为什么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了。《长相思》虽然写旅途思乡,也写得悠长动情。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课堂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8分)
浪淘沙
纳兰性德
双燕又飞还,好景阑珊。东风那惜小眉弯。芳草绿波吹不尽,只隔遥山。  
花雨忆前番,粉泪偷弹。倚楼谁与话春闲?数到今朝三月二,梦见犹难。
(1)上片“东风那惜小眉弯”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抒情主人公埋怨东风无情,人生易老,写出了主人公因遥山阻隔,不得与心上人相见的绵长愁情。(3分)
【解析】
(2)词的下片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哪些思想感情?(4分)
【答案】①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怀念,(1分)②伤心孤独,(2分)③对心上人的思念。(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注意题干中的“哪些”一词,题干暗示情感的复杂多样,故答题时,要结合着下片的关键词加以联想和想象,得出答案。如一个“忆”字,体现的是对往事美好的怀念;“泪”“谁与话春闲”表现出主人公的伤心孤独;“梦”体现出对心上人的思念。把以上分析综合起来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