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海陆变迁导学案(含答案)湘教版2025~2026学年度七上地理

文档属性

名称 3.3海陆变迁导学案(含答案)湘教版2025~2026学年度七上地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06 18:2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3 海陆变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重难点)
(1)能在地图上识别六大板块、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重难点)
(2)了解世界火山、地震带的主要分布规律,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重点)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要点和板块构造学说探索发展的简单历程。
【知识框架】
【知识梳理】
认真阅读课本P53~58的内容,完成下列各题,并在书上做好标记。
1.大陆漂移假说是德国科学家       提出的。他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作“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大约两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海陆的基本面貌。
2.读六大板块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板块名称。
A      板块;B      板块;
C      板块;D      板块;
E      板块;F      板块。
(2)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     板块。
(3)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____________, 有的      ,有的     。
3.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分别是     火山地震带和____________     火山地震带,集中分布在地壳比较活跃的板块交界地带。
【课堂检测】
一、单选题
鱼龙是一种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年前的巨型海洋生物。研究人员在瑞士阿尔卑斯山上发现了这种生物的化石,图为鱼龙化石照片,完成下面小题。
1.此次发现说明当地( )
A.由海洋变成了陆地 B.史前鱼龙生活在陆地
C.气候环境变得干燥 D.由陆地变成了海洋
2.下列成语能形容这种现象的是( )
A.愚公移山 B.沧海桑田 C.刻舟求剑 D.泾渭分明
3.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风力堆积 B.流水侵蚀 C.地壳运动 D.填海造陆
考古学家们认为,中龙是生活在古生代的一种淡水爬行动物,其化石仅发现于非洲和南美洲南部。下图为南美洲和非洲的古老地层及动、植物化石相似性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南美洲东部和非洲西部( )
①动、植物化石相似②地形和地势特点相同
③大陆轮廓基本吻合④古老地层顺序大致相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中龙化石分布现象”能够证明的学说是( )
A.大陆漂移学说 B.大洋中脊学说 C.板块构造学说 D.地球圈层学说
北京时间2025年3月28日14时20分在缅甸(21.85°N,95.95°E)发生7.9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据此读图,完成4~6小题。
6.此次缅甸地震的震中位于( )
A.东半球、南半球 B.东半球、北半球
C.西半球、北半球 D.西半球、南半球
7.造成本次缅甸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
①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所致②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所致
③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④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8.地震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如时间允许,及时撤离到安全的空旷地带 B.乘坐电梯逃生
C.躲在高大建筑物下面 D.高楼跳楼逃生
9.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是固定不动的
B.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
C.目前地球表面由整体的一个板块构成
D.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稳定
10.2020年5月,陕西省地质科考队在汉中天坑区内首次发现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并基本确定其为海洋生物化石,为开展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科考队在汉中天坑区内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这说明( )
A.当地由海洋变成陆地 B.这些古生物曾生活在陆地上
C.化石是人们从海边带来的 D.海平面曾上升并淹没陆地
全球每年都会有多座火山喷发,火山喷发烧毁森林、房屋,覆盖农田和城市,污染空气,也带来肥沃的土壤和矿产等。如图为世界主要火山和地震带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1.我国所处的火山地震带是( )
A.环非洲火山地震带 B.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C.环印度洋火山地震带 D.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12.火山喷发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 )
A.有害无利 B.有利无害 C.有害有利 D.没有影响
小华和小明在探讨“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变化”时,产生了分歧。如图为两大洲的古老地层及动、植物化石相似性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甲、乙两大洲分别是( )
A.北美洲、南美洲 B.非洲、南极洲
C.非洲、北美洲 D.南美洲、非洲
14.小华若想证明自己的观点,还需补充的证据有( )
①两大洲居民使用的语言和信仰的宗教相同
②甲大洲东部和乙大洲西部古老地层的顺序大致相同
③在两个大洲南部发现的古生物化石相似 ④两大洲气候类型和分布特征完全相同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海洋和陆地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有研究证据表明,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珠穆朗玛峰还在“长高”。如图为全球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下列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板块的内部,地壳很不稳定 B.各大板块是静止不动的
C.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较活跃 D.板块都是由陆地构成的
16.珠穆朗玛峰还在“长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球在不停地自转 B.板块在碰撞挤压
C.人类不断填海造陆 D.全球气候在变暖
17.下列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表层由七大板块拼合而成 B.板块内部地壳比较活跃
C.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稳定 D.板块的运动导致地球表面海陆变迁
山西地质博物馆“远古物种”展厅中展示了三叠纪时期中国北方陆生四足动物的代表—“中国肯氏兽”的化石标本。该化石在中国、南非以及美洲大陆等地都有发现。读“世界大洲图和肯氏兽图”,完成下面小题。
18.关于图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大洲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B.②大洲上没有发现肯氏兽化石
C.③所在大洲平均海拔最低 D.世界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约为7:3
19.肯氏兽是2亿年前陆生动物,它们的化石却远隔重洋,这可以证明( )
A.气候变化 B.大陆漂移 C.动物大迁徙 D.海平面升降
地热能来自地球内部的熔岩,并以热力形式存在,造就了星罗棋布的天然温泉,匈牙利被称为“欧洲温泉之国”。图为世界板块及地热能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下列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与地热能分布一致的是( )
A.山脉、极光 B.河流、地震 C.火山、极光 D.火山、地震
21.匈牙利天然温泉资源丰富的原因是位于( )
A.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 B.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C.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 D.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2024年,地震共导致305人丧生,超过2866人受伤,7级及以上地震全球共发生10次。图(a)为“2024年全球7级及以上地震分布图”,图(b)为“2014-2024年全球7级及以上地震频度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自然灾害与防御主题】

22.2024年全球7级及以上地震集中分布的区域主要是( )
A.非洲板块内部 B.环太平洋板块边界
C.印度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处 D.太平洋板块中心
23.与2014年以来全球发生7级及以上地震活动的年均频次相比,2024年活动频次( )
A.较高 B.较低 C.最高 D.最低
24.为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失,下列措施有效的是( )
①对建筑物进行防震设计②建设避灾场所
③进行防震演习④关注地震预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5.科学工作者在珠穆朗玛峰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这能够证明( )
A.海洋生物曾生活在陆地 B.海平面上升淹没了陆地
C.人类活动导致这里海陆变迁 D.珠穆朗玛峰曾是汪洋大海
在云南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展厅中,展示出了“三叶虫化石群”。三叶虫化石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北美洲和澳大利亚等地。读东西半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6.图中数字序号所示的大洲中,目前尚未发现三叶虫化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⑤
27.三叶虫是5亿年前的海洋生物,但其化石在多个大陆被发现,最合理的解释是( )
A.海洋生物迁徙 B.人为原因 C.降水变化 D.海陆变迁
古生物学家在青藏高原地区发现了距今约2500万年的棕榈叶片化石,而现存的棕榈科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下图为板块分布示意图(局部)。完成下面小题。
28.与现在的青藏高原相比,约2500万年前青藏高原海拔较低,气候温暖湿润。导致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变化的原因是( )
A.人类活动 B.海平面上升 C.地壳运动 D.火山喷发
29.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亚洲全部位于亚欧板块 B.喜马拉雅山脉位于板块张裂地带
C.甲处未来可能由海变成洋 D.阿尔卑斯山脉海拔会逐渐下降
2023年10月中国科考队员在卓奥友峰(喜马拉雅山中段山峰)科考中,发现鲨鱼牙化石。图1示意鲨鱼牙化石,图2示意卓奥友峰位置,完成下面小题。
30.本次科考中,卓奥友峰发现鲨鱼牙化石说明( )
A.鲨鱼牙化石是被人遗失的 B.鲨鱼是两栖动物
C.鲨鱼曾经是陆生动物 D.该地曾经是海洋
31.卓奥友峰所在的喜马拉雅山脉是地震多发区,造成该地地震多发的原因是( )
A.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 B.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
C.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 D.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拉伸
2023年5月23日12时30分,珠峰科考队员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在珠峰地区新发现三叠纪海洋霸主——喜马拉雅鱼龙化石。读世界部分地区板块构造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2.科考队员在珠峰地区新发现三叠纪海洋霸主——喜马拉雅鱼龙化石,推测( )
A.喜马拉雅山曾经是一片海洋 B.喜马拉雅山将会从陆地变为海洋
C.鱼龙一定是从陆地演化而来 D.古老的鱼龙一直生活在陆地上
3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属于亚欧板块 B.乙属于非洲板块
C.珠穆朗玛峰在不断“长高” D.红海的面积在不断“缩小”
二、解答题
34.下图示意世界六大板块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地壳比较 ,板块和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 。
(2)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的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于这两大板块发生 隆起形成的。
(3)2021年10月24日我国台湾宜兰发生6.3级地震,该地位于 板块和 板块交界地带。
(4)红海位于 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将形成新的大洋,请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原因 。
35.2024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广西科学院等在广西自然资源博物馆联合举行2024年“广西海洋移动博物馆”进校园活动,特设“海洋之旅”科普研学展厅,进行生动有趣的互动学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展厅一:海陆变迁厅
图1示意展厅一楼陈设的产自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一带的海百合化石,它是始见于早寒武世的棘皮动物,生活在浅海。
(1)在贵州省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 (陆地/海洋),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与 (地壳运动/人类活动)有关。
展厅二:海洋现象厅
该展厅通过科技手段,模拟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图2为全球板块分布图,图中①②③地为2024年中国地震台网监测到的世界超过6.0级地震的地区。
(2)同学们在观察模拟运动中,发现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与 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有关。结合图表资料可以看出,①②③对应的地震发生地集中分布在板块 (交界处/内部);③为地跨亚欧两大洲的国家土耳其,它位于 火山地震带上。
展厅三:深海探索厅
中国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图3为海底地形示意图。
(3)请参照图3,观察并归纳从海岸到大洋中部,海底地形类型的分布规律依次是大陆架— —海沟—洋盆— 。
(4)读图2可知,马里亚纳海沟位于 洋;材料中科考队员下潜所到的深海区的海底地形是图3中的 (填序号)。
(5)简述探测马里亚纳海沟的重要意义。(可从海洋生物、海洋资源、海洋生态及地质研究等方面回答,任答2点)
试卷第10页,共11页
试卷第11页,共11页
参考答案
【知识梳理】
魏格纳 美洲 南极洲 印度洋 非洲 亚欧 太平洋
太平洋 稳定 活跃 张裂拉伸 碰撞挤压
环太平洋 地中海—喜马拉雅
【课堂检测】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C C A B D A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D B C B D D B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B B A D D D C C D
题号 31 32 33
答案 B A C
34.(1) 稳定 活跃
(2)碰撞挤压
(3) 亚欧 太平洋
(4) 非洲 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拉伸地带,板块不断张裂,红海面积会逐渐扩大,几千万年后可能形成新的大洋
35.(1) 海洋 地壳运动
(2) 印度洋 交界处 地中海 - 喜马拉雅
(3) 大陆坡 大洋中脊
(4) 太平 ④
(5)了解海洋生物的多样性,研究海洋资源开发潜力,对海洋生态系统进行监测,探究地质活动。
答案第2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