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苏幕遮
学习目标 1.此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2.全词天然纯美,不事雕饰,别具风韵。
自主预习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赏析 这首词抒写羁旅相思之情,题材基本属于传统的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情致的深婉,意境的阔大,却为这类词所少有。
上片写景,视野阔远,暗透乡思。一句一景,自天而地,自波而烟,层层推进,意象缠绵,而无衰颓情味。下片抒情,情深意挚。三层转折。一写愁思难寐,惟归乡之“好梦”方可慰藉“乡魂”之焦虑;二写独倚高楼之难堪;三写借酒浇愁,极写其乡愁之浓,相思之切。
像这首词这样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它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确切地说,是阔远之境、秀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
一、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词人。少年落魄不羁,后在太学读书,宋神宗时因献《汴京赋》为太学正。哲宗时任庐州教授、知溧水县、国子主簿、秘书省正字。徽宗时仕途较坦荡,先后为校书郎、议礼避榆讨、大晟府提举,为朝廷制礼作乐。晚年知顺昌府和处州、南京鸿庆宫提举。卒,赠宣奉大夫。
二、背景简介
周邦彦精通音律,创制出不少新词调,如《拜新月慢》《荔枝香近》《玲珑四犯》等。现存词二百余篇,多写男女之情和离愁别恨,内容较为单薄,调子很低沉。其词承柳永而多有变化,市井气少而宫廷气多,词风也比柳永更典雅含蓄,且长于铺叙,善于熔铸古人诗句,辞藻华美,音律和谐,具有浑厚、典丽、缜密的特色。如《瑞龙吟·章台路》《西河·佳丽处》等。其写景小词,富有清新俊逸的情调,如《苏幕遮》等。他是大晟词人的代表,是婉约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开南宋姜夔、张炎一派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
基础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燎沉香(liáo) ②消溽暑(rù) ③芙蓉浦(pǔ)
2.辨形组词。
① ②
③ ④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燎沉香:烧
②消溽暑:潮湿的暑气
③干宿雨:晒干,使……干
④芙蓉浦:水边
4.文学文化知识。
他的词富丽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他”是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北宋(朝代)词人,是大晟词人的代表,是宋代格律词派的创始人,是婉约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开南宋姜夔、张炎一派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
要点突破
一、整体把握
1.《苏幕遮》以什么为描写重点?全词共分为几个层次,试简要概括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词以荷花为焦点,并从这一点上散射开来,最后又集中在这一点上加以收束。全词可分四层。上片前四句是第一层,烘托五月雨后清晨的气氛;后三句是第二层,从侧面刻画荷花的神韵;下片前四句是第三层,分别叠印出“吴门”与“长安”两个不同的地点;后三句是第四层,又以“梦入芙蓉浦”把前几层散射出的侧面加以归结、收束。
2.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二者有什么关系,联系上下两片之间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中情和景的关系是“见景生情”。联系两片之间的情感纽带的意象是“风荷”。词人从眼前的“风荷”过渡到家乡的荷花,很自然地过渡到怀乡之情,不着痕迹。
二、细部探微
3.“呼”“窥”“举”三字生动传神,分别赏析这三个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呼”字非常有神采,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举”字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神气表现得淋漓尽致。“呼”“窥”非常欢快,好像互相转告天气转晴的消息,也充分表现出作者在闷热潮湿的天气终于过去后的欣喜、愉悦之情。
4.王国维认为词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三句,“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人间词话》),你认为这三句好不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词的极妙之处当在“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三句所写荷花的神态。写当宿雨初收,晓风吹过水面,在红艳的初日照耀下,圆润的荷叶,绿净如拭,亭亭玉立的荷花,随风一一颤动起来。这样作者用十分生动的素描摹绘的一个活泼清远词境,再现于读者面前。作者只用寥寥几笔,就达到了这种境地,只一个“举”字,便刻画出荷花的动态。
感悟总结
一、中心主旨
此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表现思念故乡、思念朋友的情怀。作者面对着象征江南陂塘风色的荷花,很自然地会勾起乡心。
二、写作特色
1.炼字精当。
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叶上”句,清新而又美丽。
“一一风荷举”,只一个“举”字,便刻画出荷花的动态。王国维《人间词话》赞扬它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实乃一语中的。
2.语言清新爽朗,质朴自然。
全词语言自然明丽,淡雅素洁,别具一格,词境清新而爽朗。
素材积累
花木寓意
松柏——伟大坚强 铁树——郑重庄严
银杏——古老文明 竹子——正直虚心
桂花——高尚不俗 石榴——子孙繁衍
菊花——高洁不俗 荆棘——困难环境
牡丹——繁荣富贵 荷花——天真无邪
红枫——革命热诚 芍药——依依难舍
杉树——正直向上 百合——情谊长存
蔷薇——热恋 椿萱——父母健康
紫荆——兄弟和睦 玫瑰——初恋
并蒂莲——夫妻恩爱
美文珍藏
寂寞周邦彦(节选)
(一)
东京汴梁。
凡是末世,总要有一些颓乱的氛围。北宋末年,以汴京为首的城市生活越来越向享乐方面发展。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回忆说,当时“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文化阶层的士大夫,也在政治的动荡中磨灭了热情,现实也容不得他们有热情,王安石、欧阳修已经作为古人而远去了,庄严的议论还是在发,可士大夫们的内心已经顺水推舟地享受这世俗温暖而迷乱的生活。
恰巧又是一个精通艺术、善于享乐的宋徽宗做了皇帝,更助长了这种气氛。周邦彦本来也有些文人常有的建功立业之想,但他既不具备相应的才能,也没有升迁到必要的地位,也就自然地走进这种生活圈子,把精力放在音律研究、填词作曲上。提举大晟府,其实是发挥了他的专长。但是,这样的专长,是否是他想要的生活呢? 他是寂寞的。
(二)
浙江钱塘。
周邦彦出生在这个文化高度发达、富饶美丽的地方。童年的无忧无虑,青年的年少轻狂,再到逐渐认识到社会的不公和生活的艰辛,这往往是许多人走过的成长模式。周邦彦在少年时代个性较为疏懒,但是却很热衷于读书。古代的文人大多是希望自己可以进入朝廷效力的。致君尧舜曾是很多文人的理想。但是很多时候,书生和文人只是政治的附庸而已,仅此而已。
周邦彦耐不住寂寞了,或许就是耐不住寂寞才会使他更加寂寞。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我没有看过这篇文章,但是我觉得其言不由衷的地方肯定会有很多。于是,他进入了官场,开始了宦海生涯。
几个职位做下来,周邦彦既没有那种建功立业的才华,社会也没有给他相应的地方。他是个艺术家。你让一个艺术家去从事政治,是玩笑还是不幸?提举大晟府,倒是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他的专长。
(三)
四川眉山。
苏轼可以说是北宋文坛上横空出世的天才。
而天才那挥洒的才情和汪洋恣肆的文风是学不来的。
苏轼的词填得很棒。他往往不受限制,苏轼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词的可读性胜于可歌性。而他的那种与生俱来的潇洒与豪放是学不来的。他具有豪爽开朗的性格,再加上他丰富的经历、杰出的才华,改变了当时一些词人士大夫把此作为酒边尊前娱宾遣兴的做法,他就是横亘在许多词人面前不可逾越的高峰。但在一定程度上,对词的配乐而歌有所违背。
周邦彦只有将注意力转向词的音律可歌之上。他是极端注重词与音乐的配合的。他任大晟府提举,属于国家的音乐学院教授或者是校长,而最高统治者是喜欢把词用音乐演绎出来的,温软的词,轻曼的舞,渲染出一片歌舞升平,那温柔乡里,一个王朝落寞的身影已经日薄西山。但是这和周邦彦是无关的,他应该是一个艺术家,不但语言玩得好,而且曲子作得也好,深为当时的人们所喜爱。在一定的时空下,人是无法突破时代的局限的。在后代看来很简单的事情,对当时的人来说却很困难。周邦彦的成就是杰出的,他是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在艺术形式和技巧上也是独具匠心的开拓者,他的影响是巨大的。“词中老杜”也不是浪得虚名。
他开辟了一条形式主义的道路,他或许也不想这样,可是,本身的才情,社会的需要,他别无选择,他是寂寞的。
(四)
江西诗派。
点铁成金。
寻章摘句。
唐代的诗人给了后代人很大的压力。这是文化的继承,也是文化的消解。后代人面对前人留下的遗产,既兴奋又沉重。词人的境遇也是如此,似乎好的词句都被前人写光了,搜肠刮肚,总也逃不出前人的范畴,只有融化前人诗句入词。周邦彦做到了浑然天成、如从己出的境地。晏几道、贺铸也善用前人诗句,但他们往往是一首词中偶尔化用一、二句,而且主要是从字面上化取前人诗句,或是一字不改地全句嵌用,或是句法不变而略改几字。而周词往往是一首词中数句化用,不仅从字面上化用前人诗句变成新的语言,更从意境上点化前人诗句而创造出新的意境,从而把它发展为一种完备的语言技巧。“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时光流逝,裹挟着鲜活的生命和才情。宋末沈义父《乐府指迷》就说:“凡作词,当以清真为主。盖清真最为知音,且无一点市井气。”相信在这样的过程中,他是寂寞而无助的。他只有竭尽才情,才会有这样的成就,其实,他多希望这些句子是自己的“原创”而不是化自前人啊。
(五)
河南商丘。
我没有想到这个寂寞的词人最后的归宿居然是河南商丘。
他虽然没有那么多的风雨飘摇的日子,但宦海沉浮,还是给了他许多漂泊和流浪的感觉。“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不知道后世琼瑶的《一帘幽梦》是不是也得益于此?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生老病死,谁也不用着急也逃避不了。他还是念念不忘“急管繁弦”,虽然有随遇而安的意思,可文字里的寂寞与哀伤着实掩饰不住。最后的一抔黄土,掩埋了一代词宗,词人那寂寞的心,却通过古老的象形文字而得以千年之后仍可以触摸,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说,读清真词,“文字之外,须兼味其音律。”“今其声虽亡,读其词者,犹觉拗怒之中,自饶和婉,曼声促节,繁分相宣,清浊抑扬,辘轳交往。两宋之间,一人而已”。
古老的河南,是华夏文明的起源,让他葬在这里,是暗示还是一种宿命?
自主检测与反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宿将 宿舍 星宿 宿命论
B.辅助 浦口 胸脯 惊魂甫定
C.舟楫 编辑 缉拿 缉鞋口
D.燎原 潦倒 寮房 眼花缭乱
答案 D
解析 A.星宿xiù,其余读sù。B.“辅”“甫”读fǔ,“浦”“脯”读pǔ。C.缉拿读jī,缉鞋口读qī,其余读jí。D.都读liáo。
2.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清秀 山清水秀 千金 千斤重担
B.衣襟 衣锦还乡 停止 停滞不前
C.急风 疾风劲草 风声 谈笑风声
D.违犯 违反纪律 申明 郑重声明
答案 C
解析 谈笑风声—谈笑风生。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梦入芙蓉浦 浦:水边
B.叶上初阳干宿雨 宿雨:昨夜下的雨
C.侵晓窥檐语 侵:侵犯
D.燎沉香,消溽暑 溽暑:潮湿的暑气
答案 C
解析 侵:渐近。
二、文本阅读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注]浦。
注 芙蓉:荷花的别称。
下阕两个问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由此引入故乡归梦。一个家住吴门、久客京师的人,面对着象征江南陂塘风色的荷花,很自然地会勾起思乡之情。
三、课堂延伸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荔枝香近
周邦彦
照水残红零乱,风唤去。尽日恻恻轻寒,帘底吹香雾。黄昏客枕无憀①,细响当窗雨。看两两相依燕新乳②。
楼下水,渐绿遍行舟浦。暮往朝来,心随片帆轻举。何日迎门,小槛朱笼报鹦鹉③。共剪西窗蜜炬。
注 ①无憀:无聊的意思。②燕新乳:燕子刚刚孵出雏燕。③报鹦鹉:都暗含鸟雀恋巢之意。
(1)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蕴涵了什么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相关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描绘了一幅凄美的景象。乱红飘零水中,随风而逝,在尽日的微寒中,室内香雾萦绕。黄昏时面对细雨当窗,一个人在静静地观看燕子成双。
词中蕴涵了词人踪迹无定,凄切思乡,孤苦无依,寂寞闲愁的感情。
(2)衬托:下片先写行舟待发,江浦又绿来衬托游子思归。虚实结合:最后三句写虚景,写对未来的展望,对未来的绵绵期冀。化用典故:化用了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句,写出了倦客思归,对家园的向往之情。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③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 ①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2)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解析 词开篇推出了一个凄清的秋景,而且已近昏暮,这很像是物化了的旅人的心境。在此境中,孤独的旅客,默立在客舍庭中,承受着一庭凄冷的浸润。忽然,一声长鸣隐约地从云际传来,似乎是鸿雁声声;然而,四望苍穹,并无大雁的踪影。
“更深人去寂静”承上启下,将词境更推进一步。夜已深,临时的聚会酒阑人散了,只有一盏孤灯摇曳的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墙壁上。此时此刻,多么希望自己尚在酣醉之中啊。可悲的是,偏偏酒已醒,清醒的人是最难熬过漫漫长夜的。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周邦彦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上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本词在结构上颇具匠心,请结合全词分析其结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词的结构颇具匠心:上下片均为前两句写景,后一句由景入情。上片写远景,极尽空间寥廓之感;下片写近景,抒发时光流逝之慨。这样的布局谋篇,把作者的乡愁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