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二语文学案:第3单元 《虞美人》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年高二语文学案:第3单元 《虞美人》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25 03:24: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虞美人
学习目标 1.鉴赏这首词的思想艺术。2.理解李煜怀念故国的思想感情。
自主预习
浪淘沙令
李 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赏析 这首词把惨痛欲绝的国亡家破的感情,通过伤别与惜春表现出来。上片通过梦醒前后两种境界的对照,抒写了诗人当时的生活感受。下片写凭栏远眺的情怀。“春去也”三字,包含了多少留恋、惋惜和无可奈何的悲哀!
一、作者简介
李煜,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史称南唐后主,在位十五年。李煜通晓音律,善诗文,能书画,作为文学家的他得到后世的景仰。后人评价:“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二、背景简介
宋太宗三年(978年),李煜作《虞美人》,命乐伎在他的生日七月七日之夕演奏,加上徐铉出卖,太宗极为震怒,用牵机药将他毒死,时年41岁。这首词作为李煜的绝笔词,所表现的是作者的故国之恋。一个亡国之君念念不忘他过去的美好生活,自然会招来杀身之祸。
基础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虞美人(yú)   ②李煜(yù)   ③罗衾(qīn)
④晌午(shǎnɡ) ⑤沏茶(qī) ⑥挈带(qiè)
2.辨形组词。
① ② ③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春花秋月何时了:了结,终止
②不堪回首:可,能
③春意阑珊:将尽,衰落
④雕栏玉砌:雕花的栏杆和玉石的台阶,代指南唐的宫殿
⑤只是朱颜改: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4.文学文化知识。
“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这是凭吊南唐后主的句子,南唐后主是指李煜。其通音律,善诗文,能书画,尤以词著名。他的词善用比喻,情景交融。“虞美人”是A(A.词牌 B.题目 C.曲牌 D.宫调)。他最终被宋太宗毒死。后人评价:“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要点突破
一、整体把握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以水写愁的名句,体会一下这写“愁”的语句妙处所在。并联想其他诗词句中写“愁”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举例: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②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④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白居易《长相思》)
⑤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冯延巳《鹊踏枝》)
⑥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冯延巳《鹊踏枝》)
⑦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摊破浣溪沙》)
⑧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二、细部探微
2.“春花秋月”是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个被囚禁的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罢了,他对人生已经绝望,遂不觉厌恶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感情之极端悲苦可以想见。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词人既深且重、难以遏止的愁绪。以春水来比喻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无休无尽。
感悟总结
一、中心主旨
这首词的整体感情基调是悲哀伤感的。词中有不堪回首的回忆,有痛苦难耐的现实,有诘问,有自问。
通过写词人在秋月之夜登高望远,引发对故国的怀念,抒发怀念故国的悲伤哀痛之情和如“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满腹愁绪。
二、写作特色
1.问答式结构,起伏跌宕的笔法。
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的形式,以问起,以答结,表达了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春花秋月”,人多以为美好,可是,过着囚徒般生活的后主李煜,见了反而心烦,他劈头怨问苍天: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了呢?他对人生已经绝望,于是厌恶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其感情之极端悲苦可以想见。接着发问:“往事知多少?”一下转到社会现实中来了,“往事”,指他当皇帝时的事,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他深深叹惋人生之短暂无常。“小楼昨夜又东风”点明又过一年,时光在不断消逝,引起他无限感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放笔呼号,是一声深沉的浩叹。夜阑人静,幽囚在小楼中的人,倚栏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了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2.多种修辞手法,抒写真情实感。
这首词运用了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词人的真情实感。尤其是这首词的结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读着它,令人想象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词人此刻仿佛回到了他的故都金陵,站在城上望着浩荡东流的长江,觉得自己的愁情简直跟这江水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波浪翻涌地流向东海。这种写法,跟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一样,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可以确切地感受到作者感情的深度。
素材积累
绝代才子,千古词帝
清代评论家赵翼有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国破家亡,李煜陷入了对故国的无限思念和对往日的不绝悔恨之中。当比他早4年亡国、此时也在汴京的南汉国主刘岩奴颜婢膝事宋时,他却在宋君臣面前始终保持沉默,“无言独上西楼”,任由“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在心头纷扰缠绕。于是在寂寞梧桐的深深庭院,有他“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的苦苦追忆;在春意阑珊的冷冷雨夜,有他“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的切切悔悟;在“林花谢了春红”的满地狼藉中,有他“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无奈感慨。春已逝,梦已空。故国不再,情何以堪。“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凄凄楚楚的吟唱终令宋太宗心生恼怒,一壶鸩酒让这个不识时务的“违命侯”魂赴黄泉。
“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李煜用字字血泪字字珠玑的词句去诉说国破家亡的深仇剧痛,血泪之词成就了他“词中之帝”的文名,可惜一杯毒酒结束了他42年短暂而幽恨深长的生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绝笔之作,唱出了他一生的愁绪,也成就了世代流传的千古绝唱。
美文珍藏
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
寂寞是一根断了的红线,有心人紧紧抓着它,默默等待另一头的牵线人,即使那人早已远去。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到这句,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当那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打在罗衫之上,谁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说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的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声”。
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埋藏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
纳兰是寂寞的。他的好友曾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无疑,他是相国公子,御前侍卫,人人歆羡。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埋着深深寂寞。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翘,却“何恨不能言”,只能叹一声“已经十年踪迹十年心”。他向往平淡与朴实,然而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细雨,任是将自己打得全身冰冷,也只是无声而已矣。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悲伤。
李煜也是寂寞的。王国维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那些打小便坐在龙椅上的孩子们,往往是没有朋友的。即使终日纸醉金迷,终日灯红酒绿,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时无人诉衷肠的寂寞。尤其是南唐灭亡之后,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头。他的寂寞也是无声的,但却不是无形的。他以自己的真性情将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将其化为“一江春水”,化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人间词话》中有批语:“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但却开启了词的新时代。
陆游在沈园写下“红酥手,黄縢酒……”将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记忆之中。王维在叹“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以阳刚之手书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诗人手中那根红线,另一端系着笔。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
其实,还有一些人的寂寞,甚至不止于文学上的作用。林则徐被贬伊犁,他的寂寞岂是常人能及,但他却高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造福了一方百姓。韩愈被发配潮州,爱女死于途中。他的寂寞悲叹却化为了治国的动力,他在那个边远小城兴教育,修水利,受到所有百姓的拥戴,那潮州的山水竟尽姓了韩。
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滋润了一方水土;他们的闲花也不止于铺满路面,更深嵌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的红线那端,是苍生百姓!他们将寂寞化为动力,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但没有哪一座碑可以永恒过山水,韩愈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英雄的寂寞是奉献,我们应该恭敬地去仰望。
赏析 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立意深刻,脉络清晰。文章开篇点题,由诗句感叹寂寞,把“细雨闲花”的“迷蒙”“柔美”拓展为情感的滂沱壮烈,即“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接着以纳兰性德和李煜为典例,来阐释寂寞为何,即“寂寞的意义”。第六段列举陆游、王维、元稹,将寂寞升华为“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第七段内容上又进了一层,由“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拓展为“林则徐、韩愈式的寂寞是奉献,让人仰望”。
自主检测与反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玉砌(qì)    强劲(jìn)   订正(dīnɡ)   择菜(zhái)
B.罗衾(qīn) 似的(sì) 刹那(chà) 挫折(cuò)
C.一晌(shǎnɡ) 蜕变(tuì) 连累(lèi) 马匹(pǐ)
D.崇拜(chónɡ) 迫切(pò) 编纂(zuǎn) 模糊(mó)
答案 D
解析 A.“劲”读jìnɡ,“订”读dìnɡ。B.“似”读shì。C.“累”读lěi。
2.下列句子,按风格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③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④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⑤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A.①②③⑤/④⑥ B.①③⑥/②④⑤
C.①③④/②⑤⑥ D.①③⑤⑥/②④
答案 B
解析 ①③⑥属于婉约派风格。②④⑤属于豪放派风格。
3.下列句中无语序倒装现象的一项是(  )
A.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D.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把握诗句语序的能力。正确语序应为:A.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B.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D.自古多情伤离别。
二、文本阅读
4.阅读本课,然后回答问题。
分析“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只是”的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惆怅之感。
三、课堂延伸
5.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相见欢
李 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1)“胭脂泪,留人醉”一句中,“胭脂”本无泪,作者为何这样写?如何理解“留人醉”中的“醉”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句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胭脂本无泪,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彼,将其人格化。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醉”非陶醉,而是指凄惘悲伤而心迷醉。写出了如痴如醉、眷恋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
(2)“人生长恨”不仅仅是抒发一己的失意情怀,而且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会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身体验的浩叹。
6.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李 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两首词都写到了春,可是表达的内容有所不同,请分析它们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词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两首词分别表达了离愁别恨和爱春惜春之情。(大意对即可) (2)李词的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物喻情,用春草喻离愁别恨生动而贴切,意蕴丰富,充分传情。春草一望无际,如同离愁之绵远;春草之细密,如同离愁之盘曲郁结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