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将进酒
学习目标 1.品味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流畅气势。2.鉴赏这首诗使用的夸张手法和浪漫主义风格。
自主预习
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赏析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明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次句景中有人,“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能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境。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一、作者简介
详见《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背景简介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译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太白”云。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做客,三人尝登高宴饮(《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
基础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将进酒(qiānɡ) ②金樽(zūn) ③岑夫子(cén)
④馔玉(zhuàn) ⑤恣欢谑(zì xuè) ⑥沽取(ɡū)
⑦千金裘(qiú) ⑧烹羊(pēnɡ) ⑨跌宕(dànɡ)
2.辨形组词。
① ②
③ ④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将进酒:请
②人生得意须尽欢:应当
③烹羊宰牛且为乐:暂且
④请君为我倾耳听:替,给
⑤钟鼓馔玉:吃喝
⑥径须沽取:径,即、就;沽,通“酤”,买或卖,这里指买
⑦斗酒十千恣欢谑:放纵、无拘束
4.文学文化知识。
从诗的格律上说,李白的《将进酒》属于古体诗,是和近体诗相对称的诗体。
要点突破
一、整体把握
1.《将进酒》中诗人以酒为引发诗情的触媒,用直抒胸臆的方法,表达内心的激愤与矛盾。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诗句。
(1)表达胸怀大志、乐观自信的诗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表达怀才不遇、愤懑不平的诗句: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3)表达鄙弃世俗、蔑视富贵的诗句: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2.诗人感情发展分为几个层次?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开头四句用比兴手法,表现时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悲;“人生”以下六句写欢,在他看来,朋友聚会同样为人生快事,并相信自己必会有所作为;“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主人”句至末尾写狂放之情,这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体现。
二、细部探微
3.试将“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一比较,说说二者在内容和表达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内容上相同的是,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不同的是,前者所谓“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后者所谓“长醉不愿醒”显得消极一些。总的来说,前者于愤激中略见昂扬,后者于愤激中略见低沉。在表达形式上,前者直白,锋芒直指“权贵”;后者曲达,以“钟鼓馔玉”借代权贵。
感悟总结
一、中心主旨
这首诗的旨趣在着力刻画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实是借劝酒为名吐胸中块垒。全诗的基调是豪放的,但思想感情却十分复杂。其中表达了人生几何、及时行乐、圣者寂寞、饮者留名的虚无消沉思想。
二、写作特色
1.笔墨酣畅,情极奔放。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但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以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
2.句式参差多变,极富表现力。
全诗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缀(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随性,《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文白对照
素材积累
李白诗句
①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②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
③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
④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⑤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
美文珍藏
时势造“英雄”
——遥思李白当年
李白是一个狂人,也只有李白的狂放能举起诗歌的火炬来照亮辉煌壮丽的唐代文明;李白是一个诗人,也只有诗歌的国度能缔造李白的不凡来灌溉茫茫无边的诗歌之土。时势造“英雄”,也只有唐代,这个空气中也弥漫着诗香,土地里也耕耘着自由的时代,缔造了超然的李白;缔造了狂放的李白,更吸引着我走近李白。
唐代是中国诗坛的珠穆朗玛峰,李白则是峰顶的一块坚石,伟岸而不可动摇。唐代是中国诗坛的长江与黄河,李白则是浪尖的一股劲流,凶猛而不可阻挠。失去了巨峰基垫的坚石,拥有不了自身的伟岸;失去了巨浪烘托的劲流,拥有不了自身的凶猛。于是我们了然失去了时势后盾的“英雄”拥有不了自身的不凡。
唐代的历史环境缔造了超然的李白。“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自认为是老子李耳后裔的李世民来了,骑着那昭陵六骏,如一阵风,兴盛了“站在九天绝顶看人间”的老庄道家,兴盛了自魏晋至南北朝便勃兴的佛教。没有过往的思想芥蒂,没有过往的言论束缚。于是,李白也插上了梦想的羽翼在自由的天空飞翔。他是“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不屑于做儒家的信徒;他是“双睛曜宿,六翮垂云”的大鹗,昂首观宇宙把视野扩大到最大限度。他是云,必须飞到天顶去探测天空的浩渺;他是水,必须奔向大海去扬起海上的狂涛。于是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用超然物外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哀苦。生活的超然使他耐得住身为百姓的凡,受得住皇帝召见的喜,挺得住无情流放的悲。诗格的超然使他写得出岑参、高适大气磅礴的边塞诗“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使他写得出王维恬静优美的山水诗“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成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使他写得出孟浩然写意田园的田园诗“跪进雕胡饭,月光明专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更使他写得出独绝古今,无人匹敌的《将进酒》等等。宋代诗歌评论家严羽,说别人写诗是用笔一句句写下来,李白则只要把心里那股气一张口喷出来就行了。我想这就是我看到的时代造出的超然李白吧!
唐代的政治环境缔造了狂放的李白。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昂首挺进皇宫。但他毕竟是完全生活在梦中的诗人,梦一旦醒来,留下的就只是失望。他不明白只有诗人屈从政治家,断没有政治家屈从诗人;他不明白唐代的政坛需要的绝不是一个梦化了的诗人,更不是一个不可一世的诗人。于是,他叫喊出“君王虽爱娥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他呐喊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想的羽翼一次次被无情地伤害,现实的荆棘一寸寸不停地蔓延。是累了还是倦了?你停下了曾想憧憬的一切一切。但政坛的失意成就了你诗坛的得意;无尽的踌躇成就了你无边的自由。你明白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你明白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你奔跑,从那现实的荆棘奔向无边的草原;你狂放,从那没有被人的心智造成阻隔的天地到完美的不容丝毫卑屈的人格。狂放的你,眼里的长江是“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眼里的黄河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未必真那么险峻的蜀道也“噫吁嘘,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算不得多高峻的天姥山也“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狂放的心智,狂放的李白,我想这才是我看到的时势造出的狂放李白吧!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剩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是李白,站在巨峰顶上遥望的李白;挺在巨浪尖前进的李白;超然狂放的李白;我走近的李白,我想更是唐代缔造的李白,时势造“英雄”,诗场“英雄”的李白。
赏析 作者走进那座唐诗的高峰,或者说走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并且还走进产生唐诗辉煌的那块土地——盛唐,并阐释两者的关系,认识较成熟。
自主检测与反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君不见高堂(高大的厅堂)明镜悲白发
②古来圣贤皆寂寞(被世人冷落)
③钟鼓馔玉(zhuàn yù,这里指美好的饮食)不足贵
B.①将(jiānɡ,请)进酒,杯莫停
②但(只)愿长醉不愿醒
③呼儿将(qiānɡ,请)出换美酒
C.①斗酒十千恣欢谑(xuè,玩笑)
②径须沽(通“酤”,买或卖,这里指卖)取对君酌
③陈王昔时宴(举行宴会)平乐
D.①请君为我倾(侧)耳听
②会须(应当。会,意为应当;须,意为必须)一饮三百杯
③主人何为(为什么)言少钱
答案 A
解析 B.①qiānɡ;③jiānɡ,拿。C.“沽”,买。D.“会”“须”都是“应当”的意思。
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C.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D.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答案 A
解析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不同的一组是( )
A.与尔同销万古愁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B.但愿长醉不愿醒 但见悲鸟号古木
C.主人何为言少钱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D.将进酒,杯莫停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答案 A
解析 你/形容词词尾,不译。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今天的日子很短,正在自己的脚下悄悄地流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营好每一个今天就等于经营好昨天和明天。
①今天的事应该今天完成,不能推到明天
②脚踏实地,全身心地经营好今天,才会有一个个实在的昨天
③因此,面对今天,我们不要太多地怀念过去
④接力棒交得好,才能走向辉煌的明天
⑤如果总是站在今天望明天,结果明天也会悄悄地溜走
⑥今天是昨天和明天的接力处
A.⑤①⑥②④③ B.⑤⑥①④③②
C.⑥④③②①⑤ D.⑥②③①④⑤
答案 C
解析 由首句知下一句的主语是“今天”,且为一个总领句,应是⑥;⑥中的“接力处”跟④中的“接力棒”衔接,所以④在⑥后;③是总结句;②①谈“今天”的做法;⑤从反面谈不珍惜“今天”的后果。
二、文本阅读
5.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对这段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人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老,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的事,把本来短暂的人生说得更短暂。
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现了作者消极的思想:人生得意时,应尽情寻欢作乐,别让金杯空对天上明月。正因为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奔流入海一去不复返,因此应及时行乐,莫辜负光阴。
D.“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诗人乐观自信的肯定,自我价值的宣言,流露出怀才不遇和渴望入世的积极思想感情。
答案 D
三、课堂延伸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将进酒
李 贺
玻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1)前五句写筵席的华贵丰盛,主要运用了夸张、借喻等修辞手法,渲染宴席上的欢乐沉醉气氛。
(2)简要分析“桃花乱落如红雨”一句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形象说明“青春将暮”,生活没多少欢乐的日子,须及时行乐。诗人借助联想、想象创造出红雨乱落这样一种奇异境界。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溪行[注]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 本诗是天宝十二年(753)秋后李白游池州(治所在安徽贵池)时所作。
(1)诗的颔联、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这首诗的诗眼是“清”字,你同意吗?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颔联以衬托手法突出地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新安江水无疑是清澈的,然而,和清溪相比,新安江哪能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呢?这样,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的更清。颈联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人如身入其境。
(2)同意。“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清溪的水色给他以清心的感受,点明了水色的特异之处。二、三两联用反衬、比喻等手法着力描写了清溪的清澈美丽,营造了一个情调凄凉的清寂境界,诗人在这美丽的清溪畔,固然清心,但听到猩猩的一声声啼叫,似乎在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抑郁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