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一中高二语文教案:《李凭箜篌引》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一中高二语文教案:《李凭箜篌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25 03:2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李凭箜篌引 教案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清人方扶南说:“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琴师,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一、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
他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而卒,年仅27岁。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但是,由于李贺的生活比较狭小。加之年少失意,性情孤僻抑郁,对广阔的社会现实缺乏深切的感受,而当时的社会又异常混乱、黑暗,因而使他的诗歌中常带有阴郁低沉的消极色调。同时,在遣词用字方面又常有刻意雕琢、堆砌故实的弊病,因而使有些作品显得晦涩难解。
二、作品阅读赏析
李凭箜篌引
李凭:是当时善于弹箜篌的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杨巨源有听李凭谈箜篌诗曰: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
箜篌:《旧唐书》记载,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作,以祠太乙(星名)。另一种说法:是侯辉所作,其声坎坎应节,谓之坎侯。声讹为箜篌。旧说依琴制,今按其型,似琴而小,七弦,用拨弹指,如琵琶。《通典》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三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有大箜篌,小箜篌,竖箜篌,卧箜篌,凤首箜篌。在诗中二十三丝一语,知道李凭所奏为竖箜篌。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张:《汉语大辞典》拉紧乐器上的弦,引申为操琴弹奏。 颓:堆积
丝桐咏其其器,高秋咏其时,空山凝云咏其景,江娥啼竹素女愁咏其声能感人情志。丝之精好者出自吴地,故称吴丝;蜀中桐木宜为乐器,故曰蜀桐。九月曰高秋,又曰暮秋。《博物志》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以涕挥竹,竹尽斑。《史记》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乃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张”字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第二段:“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玉碎状其声之清脆,凤叫,状其声之和缓。蓉泣,状其声惨淡。兰笑,状其声清丽。《韩诗外传》玉出昆山;《楚辞章句》芙蓉莲花也;《刘勰新论》秋叶玄露如泣,春葩含日似笑。《文献通考》燕乐大箜篌、小箜篌,音随手起,曲随弦成,盖若鹤鸣之嘹唳,玉声之清越者也。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上句言其声能变易气候,下句能感动天神。《三辅黄园》长安城,面三门,四面十二门。
这四句是乐曲发展的第二个段落。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正面写乐声,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而“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哭
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悲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和缓。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笑”具有诉诸听觉的属性,还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
“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另外,“石破天惊逗秋雨”也兼具“以声类声”“以形类声”两种属性。“秋雨”密密匝匝地坠落声,可以摹状乐声的急促,同时,“秋雨”也可以唤起连绵不绝的忧郁形象。李贺诗中的通感往往是复合通感,既有视觉感受,也有听觉感受,同时还有动感,“碎”“叫”“泣”“笑”“逗”等语汇都有很强的动感。
诗人用“融”这个充的字来极力渲染音乐不可抗拒的感化力和渗透力。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冷光”和“高秋”不谋而合,都散发出清寒之气,音乐的境界和自然界和谐一体。
这句诗给人以清空之感,整个长安城仿佛只有箜篌的美妙旋律在回荡。
下句承接“十二门”所营造的时空感来写。李凭的演奏感动了“紫皇”。“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人间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巧妙地写出清冷的乐声从人间传到天界。此时,整个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
首句的“高秋”和这里的“十二门”“紫皇”等意象营造出无限广袤的宇宙时空,仿佛万物皆空,箜篌的乐声包容了整个世界。
第三段:“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逗:《汉语大辞典》引动,触动
《淮南子》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吴正子注》箜篌之声,忽如石破天惊而秋雨逗下,犹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银瓶乍破水浆迸之意。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言其声之精妙,虽幽若神鬼,顽若异类,亦能见赏。《搜神记》永嘉年,有神现兖州,自称樊道基,有妪号称成妇人,妇人好音乐,能弹箜篌,闻人弦歌,辄便起舞,所谓神妪。《列子》巴鼓琴而鸟舞鱼跃。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言赏音者听而忘倦,至于露零月冷,夜景深沉,尚倚树而不眠,其声之动人
骇听。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两句诗的情境承接“紫皇”,在天界展开。清冷的音乐情绪发展到极致,达到整个乐曲的高潮。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秋雨”又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
清代学者王琦认为:当是初弹之时,凝云满空,继而秋雨骤作,完了曲终声歇,则露气已下,朗月在天,皆一时实景也,但是诗人言之,则以为凝云满空者,乃箜篌之声遏之而不流,秋雨骤至,乃箜篌之声感之而旋应,似景似情,似虚似实。
(你认为如何?阐述自己的理由。)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演奏结束了,诗人还没从音乐的境界中走出来,神志还徘徊于凄迷的仙境幻觉中。整个演奏过程像一场梦,李凭不是在人间演奏,而是在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月宫中的吴刚听到乐曲声也忘记了砍树,倚在桂树上凝神倾听,不知困倦;桂树下的玉兔听到乐曲声也浑然入境,全然觉察不到寒露打湿了全身。诗人回味整个演奏过程,美妙的乐曲使人宛在仙境,进而想象出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妙。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三、问题思考
问: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要点提示:(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像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作业:
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参考答案:
(1)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
《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听颖师弹琴》前十句运用形象的比喻摹写琴声的起落变化,并且描摹出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是直接描写;后八句用抒情的方式表达听琴的感受,是侧面烘托。
(2)风格迥异: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前十句写琴声,后八句写诗人听乐的感受,至于琴声引发了怎样的人生体验,并未直言,因而此诗风格悲怆含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