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分60分,时间45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9分)
对孔子思想中“时”的认识
对于孔子的思想,一般认为“仁”是其核心,相关讨论也较为充分。其实,孔子思想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时”。
孔子在《论语·微子》中对被称为贤人的伯夷、叔齐、柳下惠等人的德行作过褒奖有加的评价,但谈到自己时却说,“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这里的“无可无不可”,说的是万事万物没有什么绝对不变的,可与不可看起来是相互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的统一。也可以说,孔子是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的,认为矛盾的双方可以转化,一切都应相机行事、依时而定。《论语·里仁》中说:“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一定要怎样做、不要怎样做,只要怎样合理恰当就怎样去做。对孔子而言,一切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切都要顺应时势,相机行事,择善而从,力求得体,以获得最佳效果。
孔子主张遇事依时而定,灵活应对,但这绝非没有原则地肆意妄为。其实,在孔子思想中,“时”与“仁”是交融会通的,依时而定的所作所为,正是为了争取实现仁道的远大理想。
《论语·阳货》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公山弗扰盘踞在费邑图谋叛乱,召孔子去,孔子答应了。意欲前往。子路以公山弗扰是叛臣,反对孔子去。孔子说:“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孔子的回答是:如果给我机会,我是不会错过时机的,我将余使周文王、武王的仁义之道复兴在东方!由此可见,孔子的“时”是和他所主张的“仁”密切相关的,为了实现仁道的远大理想,有时需要采取灵活变通的手段。
从对管仲的评价上也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中“时”与“仁”的交融会通。孔子把“事君以忠”作为对臣下的要求。但当论及管仲时,孔子却没有拘泥于成见。历史上,管仲和召忽曾共同辅佐公子纠,当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继承君位后,召忽自杀以殉,而管仲却成了齐桓公的宰相。子贡从常理出发,认为管仲的行为是不忠不仁。但孔子并不这样看,相反,他从一个政治家的角度和天下政治统一的高度否定了管仲“非仁”。而是认为正是由于管仲,齐桓公得以称霸诸侯,并以周之德政匡正天下,人民至今都享受着这一恩赐。这里,孔子把对人民、对天下一统有大德的政治作为称作仁。这的确是孔子的远见卓识,他第一次明确了仁不仅是个人品德,而且还应包含政治作为。这正反映了孔子在评判人物时顺应潮流、依时而定的“时”的观念。
实际上,孔子的“无可无不可”、一切依时而定的思想,正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中庸即恰到好处、恰到火候的状态,就是“时中”。孟子发展了“时中”的思想,引入了“执中”“有权”的观念。《孟子·离娄》:“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这里的“权”就是因时而变、顺势变化的意思。”当嫂子掉进水里,就必须援之以手,将其救起,再讲男女授受不亲,就是见死不救、不仁不义了。在这里,“时”与“仁”最终得以会通融和,“时”的变通是为了实现“仁”的理想。总之,孔子思想中“时”的观念,反映了孔子顺应时势、因时制宜的辩证观点,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内涵。这也是孔子及儒家思想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1.下列关于孔子思想中“时”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所说“无可无不可”,即“可”与“不可”看起来是相互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说明了孔子的“时”的思想是辩证法的源头。
B.“无适也,无莫也”说明对孔子而言,为择善而从,一切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切都要顺应时势,相机行事,以获得最佳效果。
C.公山弗扰盘踞在费邑图谋叛乱,召孔子去,孔子不顾子路的反对,意欲前往。孔子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他待“时”而动的观念。
D.孔子不拘泥于“事君以忠”的成见,从而否定了管仲“非仁”,反映了他在评判人物时顺应潮流、依时而定的“时”的观念。
【答案】A
【解析】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对“时”与“仁”的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孔子的思想中“时”与“仁”是交融会通的,他主张遇事依时而定,灵活应对,而这依“时”而动的原则则是“仁”。
B.“时”与“仁”密切相关,孔子应“非仁”的公山弗扰之召前往,是想使周文王、武王的仁义之道复兴在东方,所采取的变通的“时”的手段。
C.“时”与“仁”交融会通,对“仁”的内涵可“依时而定”,管仲以前“事君以忠”为“仁”,管仲以后“仁”则变为对人民、对天下一统有大德的政治作为。
D.孟子引入了“执中”“有权”的观念,使“时”与“仁”最终得以会通融和。嫂子掉进水时,就不能再讲男女授受不亲而不援之以手。在这里,“时”是手段,“仁”是理想。
【答案】C
【解析】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时”与“仁”同为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但人们只注意到了“仁”并对其做了充分的讨论,而忽视了“时”的思想。
B.伯夷、叔齐、柳下惠等人在当时被称为贤人,孔子对他们的德行作过褒奖有加的评价,但他却不想模仿他们的作为,也不赞成人们模仿他们。
C.管仲和召忽曾共同辅佐公子纠,当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继承君位后,召忽因受儒家“事君以忠”思想的影响自杀以殉,因而得到子贡的肯定。
D.孔子的“无可无不可”、一切依时而定的思想,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内涵。这也是孔子及儒家思想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A“时”并非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只是一个重要的内容。B“不赞成模仿他们的作为,也不赞成人们模仿他们”属无中生有。C召忽“自杀以殉”时还没有儒家学说。所以选D。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20分)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①?”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②。”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③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④,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⑤。”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①非与:难道不是吗? ②一以贯之:意思是做人坚守一个根本的原则。③率:行走。 ④稼:种庄稼。穑:收庄稼。 ⑤宰:家臣,总管。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楚救陈,军于城父 军:驻扎
B.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用事:当权
C.君子亦有穷乎 穷:贫穷
D.从者病,莫能兴 病:疲惫不堪
【答案】C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赐,而志不远矣 而母立于兹
D.人之不我信也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主要与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其前后词的词性有关。A项,第一个“则”意思为“那么”;后一个“则”表转折,却。B项,第一个“乃”,就;第二个“乃”,才。D项,第一个“之”,主谓之间,取独;第二个“之”,代词,这。C项,两个“而”都是通假字,同“尔”,你的。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6.下列各句与“孔子用于楚”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予一以贯之 B.为天下笑者。
C.吾何为于此 D.人之不我信也
【答案】B
【解析】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陈国、蔡国大夫的所作所为都违背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变而不惊,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对孔子的回答,做到审时度势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题目问的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D项,“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错误,选项对应的句子是“使尔多财”,这句话的意思是“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这是表示假设,并非许诺。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8.翻译(8分)
①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3分)
②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5分)
【答案】①孔子是个贤人,他所讥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②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担心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
【解析】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讥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俭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困就胡作非为了。”
子贡怒气发作。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说:“是。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我是用一个思想贯穿于全部学说。”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恨之心,就召见子路而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仁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知吧!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学说。”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假如知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去,子贡进入见面。孔子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赐,你的志向太不远了!”
子贡出去,颜回入门进见。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努力修明而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怕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尸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于是孔子派子贡到达楚国。楚昭王兴师动众迎接孔子,孔子然后得以脱。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共16分)
孔子的洒脱
周国平
①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②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③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是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
④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 。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⑤“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唯有曾皙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和曾皙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脱脱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⑥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人,而一个人只要足够聪明,就决不会看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也就不足怪了。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邦无道”之时,能逃就逃(“乘桴浮于海”),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言孙”),会装傻更妙(“愚不可及”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其本义不是形容愚蠢透顶,而是孔子夸奖某人装傻装得高明极顶的话,相当于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他也不像基督那样,当你的左脸挨打时,要你把右脸也送上去。有人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然后说,应该是用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
⑦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信”是他亲自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硁硁然小人哉”)。要害是那两个“必”字,毫无变通的余地,把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还反对遇事过分谨慎。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只是孔子并不赞成,他说再思就可以了。
⑧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高兴的。研究孔子,如果顾及他的全人,对他的哲学或许也会有些新的认识吧。
9.作者认为孔子的“洒脱”表现在哪两个方面?(4分)
【答案】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解析】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他对于读书的主张是怎样的? (4分)
【答案】孔子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他对于读书的主张是怎样的”,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应先到文中找到“读书人”这一条件,再找关于读书的主张。文章第四段的开头说“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可见答案就在后面,“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 。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文章结尾说:“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联系全文,你认为孔子“不洒脱的地方”指的是什么? (3分)
【答案】积极“入世”,关注社会生活、人伦世理。(或“重事功、重人伦”。)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你认为孔子‘不洒脱的地方’指的是什么”,首先应先找到并理解“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这句话,然后再到上文找“不洒脱的地方”。“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句中说“我举的只是一面”,那么这句话前面的一段就应是“不洒脱”的表现;顺着这一点继续往上找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那么孔子看待“仁”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5分)
【答案】活,通情达理,有常识,知分寸,透彻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那么孔子看待‘仁’的态度又是怎样的”,首先应先到文中到写“仁”的段落,然后再找孔子对于“仁”的观点和态度,主要在六、七两段,比如“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人,而一个人只要足够聪明,就决不会看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四、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完成后面题。(5分)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3.孔子借用“风”与“草”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用文中原句回答。(1分)
【答案】(1分)子欲善而民善矣。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你是否赞成本段文字中孔子的观点?请联系实际作简要论述。(4分)
【答案】答“赞成”或“不赞成”,言之成理即可。答“赞成”的话,可从肯定孔子观点的积极意义来阐述:孔子反对乱加杀戮,认为施政者应作出表率,要有好的导向。答“不赞成”的话,可指出“风” “草”之比喻的不足之处:老百姓只是被动地服从跟随统治者,这无疑是对民众的贬低。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解答本题,应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即是否赞同,然后在整体感知材料内容的基础上,针对材料中的观点,联系现实,从孔子的观点的积极意义和不足之处两个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结合着材料内容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参考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5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
【注】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②醯(xī):醋。
15.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_____观。(1分)
【答案】择友
【解析】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分)
【答案】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是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要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考生要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论述的特点。我国古代思想家,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们论述自己的观点不是重在说理,而是重在叙事。他们将哲理蕴含在叙事之中。比如孔子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没有一句说理的话,全都是叙事,但在叙事中隐含了他的思想。他赞同曾皙的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所描绘的和谐美好的景象就是“仁”带来的。本题第一问:有人向微生高借醋,微生高没有,而到邻居那里转借。这在孔子看来是不“直”。虽然微生高尽力满足别人的愿望,在某种意义上符合助人为乐的美德,但微生高隐瞒了自己家里没有醋的真实情况,这种隐瞒本身就是不“直”的表现。第二问:由此可见,孔子认为要助人,但更要为人正直,这是一个道德准则。所以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六、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问题。(5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
【注】①挟:倚仗。
17.简要概括孔子和孟子的“交友观”的共同点。(1分)
【答案】要结交益友(或:交友重品德)
【解析】
试题分析:做好此题需在准确把握全文意思的基础上进行,即显而易见了。因全文都在说怎样交友,交怎样的朋友。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8.孔子和孟子“交友观”有所不同,请作简要评析。(4分)
【答案】孔子认为交友要结交正直、诚信、博学的朋友,就有益;而结交谄媚、伪善、夸夸其谈的朋友则有害,(1分)这是侧重交友时对朋友品性的要求,可以在择友时更谨慎,交到益友。(1分)孟子认为交朋友,一要平等,不能依仗自身的优越条件,(1分)这是侧重交友时对自我的要求,也有助于交到更多益友。(1分)
【解析】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与朋友相交,不依仗自己的年纪大,不依仗自己的地位高,也不依仗自己兄弟的高贵。交朋友,是因为朋友的德行好才去交他,心中不能存有任何有所依仗的思想。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
A.喟(kuì)然 舞雩(yú) 师旅(lǚ) 鼓瑟(sè)
B.浴乎沂(yí) 莫(mù)春 比(bǐ)及 曾皙(xī)
C.千乘(chèng) 率(shuái)尔 摄(shè)乎 饥馑(jǐn)
D.侍(shì)坐 铿(kēng)尔 小相(xiàng) 哂(shě)笑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比bì。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鼓瑟希,铿尔 B.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C.莫春者,春服既成 D.唯求则非邦也与
【答案】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 )
A.因之以饥馑 B.如会同,端章甫
C.摄乎大国之间 D.异乎三子者之撰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B 诸侯会盟;C 面积大的诸侯国;D 三个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选出下列加点词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
A.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B.风乎舞雩
C.冠者五六人 D.秦伯说,与郑人盟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A 使动用法,其余都是名词动用。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选出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
A.风乎舞雩 B.异乎三子者之撰
C.不吾知也 D.加之以师旅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是宾语前置句,其余三项是介宾短语后置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6.选出加点词解释有不正确的一项( )
A.如或知尔,则何以(做)哉 因之以饥馑(接着)
B.子路率尔而对曰(飞快地) 比及三年(等到)
C.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等候)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陪侍)
D.舍瑟而作(起身)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谦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率:轻率。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7.选出加点“以”字意义与用法与例句加点字相同的一项( )
例:以其无礼于晋
A.以吾一日长乎尔 B.毋吾以也
C.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D.为国以礼
【答案】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8.选出加点“与”字意义与用法与例句加点字相同的一项( )
例:失其所与,不知
A.则与之斗卮酒 B.客从外来,与坐谈
C.吾与点也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D和例句都是“亲附”的意思,B“和”,C“赞同”。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9.选出加点“知”字意义与用法与例句加点字相同的一项( )
例:小年不及大年,小知不及大知
A.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郑既知亡矣 D.失其所与,不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例句和D都是通“智”,A 执掌,B 了解,C 知道。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夹、迫近)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果)
C.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才干) D.何伤乎(妨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如”为“或者”。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风乎舞雩 B.三子者出,曾皙后
C.加之以师旅 D.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答案】C
【解析】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阅读课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塑造了一个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师长形象的孔子,循循善诱是指他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和蔼可亲是指他的性格特征。
B.子路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他不假思索,抢先回答,“率尔而对”,反映出子路爽快、坦率但急躁、自负的性格,所以孔子对子路“哂之”以此来否定他的志向。
C.冉有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先是说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给君子,表现了他极其谦让的态度,这反映出他谦虚谨慎的性格。
D.公西华年少而怀有大志,把自己的宏大理想说得极其婉转、谦让,说自己没有才能,只能学着治理国家,态度谦恭。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孔子对子路“哂之”并非否定他的志向,只是因为他的态度不谦虚,即“其言不让”,这是一种善意的批评。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美文欣赏
孔子奇遇记
一日,孔子与子路在华山之阳走过,一路鸟语花香。孔子问子路:“吾屐尽盖尘土,为何?”子路答曰:“是尘世之路不洁也。”孔子曰:“非也,是尘土弗安于原地,欲借吾屐之往他所也。”子路恍然大悟,曰:“师修行之深,学生不及也。”
遂行数里,至一城镇。此城名唤柳阴城,繁华之地也。师生二人漫步于市井。忽见一童子立于市,旁立一牌,上面书曰:“为客擦鞋。”孔子言于子路曰:“吾屐也,尽盖尘土,亦该一擦,何如?”子路曰:“然。”孔子遂问童子:“价如何?”童子曰:“二十文擦一屐。”孔子曰:“收信用卡否?”童子曰:“收也。”遂擦屐。
良久,子路曰:“老师,汝擦屐颇久,该到我了。”孔子笑曰:“正所谓人生得意须尽欢,吾须擦多一会儿。”子路曰:“OK!”孔子问曰:“哪里学的英语?”话刚说完,忽闻西市哗声震天,人声鼎沸。俄而,只见一大群牛向东市涌来。但见:尘满天,土盖地,举目不见日,俯首不见地,大牛小牛俱疯癫,黄发垂髻皆震惊。
孔子见此惊境,叹曰:“世之畜牲不安分也!呜呼!”子路急曰:“此非久留之地,快走!”却说孔子回过神来,正欲离开,一牛犊已奔于跟前。孔子心胆俱裂,面目无色。正所谓:黄口孺子,怎闻霹雳之声,病体樵夫,难听虎豹之吼。孔子正欲大叫,忽闻玉笛飞声,婉转悠扬。牛群倾刻沉静。笛声渐近,声起处,一群燕子向天飞。忽见一女子手持玉笛,骑于白马背上。但见:眉清目秀,樱桃小嘴似带笑;亭亭玉立,疑是天仙降人间。
子路叫曰:“大美人呀!”孔子怒曰:“非礼,勿言!”只闻此女子言于众人曰:“牛群因于山中吃草之时遇虎而受惊,以致进市冒犯诸位,此属民女之过也,实感抱歉。”
孔子问于擦鞋童曰:“此人为谁?”童子曰:“此人名余燕,人称小燕子,居于市西三里外之卧牛山,乃牧牛世家,家有大小牛犊不下一百。本来颇为富裕,但因其父好赌,欠下万金,如今已家贫如洗矣。”孔子一一听其言。
却说众人大哗,中有货者二三,高声叱曰:“疯牛入市,坏吾等生计,皆此女子之罪,若不偿金,何以平吾等之怒?”一呼百应,众人皆索金于小燕子。小燕子言曰:“苦也,小女子家贫如洗,身无分文,并无一物以偿于诸大爷。”说罢便哭于市。众人不依,皆言小燕子偿金后方可离去。一时之间,喧声震天。
孔子止住众人曰:“吾,路过之人也。闻此女子之身世,气血俱动,恨无千金,不能相助。汝等七尺男儿,为难一女子于市井之间,岂不愧对天地?”众人顿时无言以对,怨声渐退。
小燕子跃下马背,拜于孔子脚下,曰:“民女蒙受义士出言相助,感恩不尽,无以为报,若不嫌弃,请于舍下一坐,让小女子尽地主之谊,何如?”孔子曰:“吾与学生路经此地,正寻投身之所,闻汝之诚意,则恕打搅了。”小燕子曰:“这边请。”
孔子将欲行,忽闻童子曰:“义士还没付钱!不过看在你是位义士份上,算了吧。”孔子连声道谢。孔子与子路一同跟着小燕子上卧牛山,一路谈虎害牛之事,不在话下。
却说孔子一行到了卧牛山。此山并不高,但见:百尺之山青草盛,野花遍地;几里沃土树林茂,绿树成阴。正及世外桃源。
师生二人跟着小燕子来到其舍。此屋虽大,但屋里一片空寂。孔子问曰:“令尊安在?”小燕子答曰:“已躲债一月,不知去向。”孔子又曰:“以吾之见,应速除此虎为要!”小燕子曰:“正是。有何计策?”孔子曰:“此事应从长计议。”谈话间,忽闻牛群再次乱跑,小燕子曰:“虎又来了。”遂与孔子师生,持兵器同出。
子路手持朴刀,奔至林中。牛群散处,只闻沙沙之声。应声望去,果然有一虎,但步如醉汉,不时撞于树上。子路见此情境,大惑不解。心想:“为何虎见牛而不追,且走路如盲头之蝇?”俄而,孔子与小燕子亦至,子路将之告于二人。孔子曰:“容某观之。”
孔子观此虎,并无神气,骨瘦如柴,像得了重病,且步行飘忽,时而撞树,双目皆有伤疤。孔子抚掌叫曰:“此为盲虎也,不足为惧。”遂言于小燕子曰:“汝速回家拿来粗绳,将虎擒之。”小燕子箭般飞奔回家。孔子对子路曰:“吾等不宜作声,切勿打草惊蛇。此虽盲虎,到底还会伤人。”
不多时,小燕子持粗绳至。三人合力把虎绑起。小燕子问曰:“应如何处置它?”孔子曰:“现天色已晚,汝可速去把牛群召回,待到明日,将此虎拿到官府处交功,必有赏,汝则不须如此贫困了。”之后小燕子把牛群召回,师生二人合力把虎拖到小燕子家,不在话下。
旦日,三人用车将虎运到官府处。县令大喜,遂赏小燕子以千金。
话说小燕子得此千金,感师生二人之德,不禁泪下,长拜于师生二人足下。孔子立刻将其扶起,曰:“吾等不能受此大礼。”小燕子哭曰:“恩公二人乃小女子之重生父母,再长爷娘,请受小女子三拜。”遂磕响头三下。孔子将其扶起,曰:“姑娘不必如此多礼,此乃举手之劳。姑娘得此千金,有何打算。”姑娘曰:“民女欲将大半捐于军队,以安民生,其余留为自用。”子路曰:“Goodidea!”小燕子问:“什么意思?”子路曰:“是‘好主意’之意。”小燕子曰:“谢恩公支持。”
孔子再曰:“虎既除,吾等亦应上路了。望日后有缘重见。就此告辞。”小燕子欲留之,师生二人皆转身上路,小燕子只可目送这两位恩人。
路上,师生二人心情颇好。孔子问子路曰:“汝之英语从何处学来的?”子路笑曰:“吾上月买了一台电子辞典,专用来学英语,老师请看。”说罢便拿出电子辞典,教孔子用。孔子边学边呵呵大笑。
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也。”从此,孔子即拜子路为师。
【学习要点】
1.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文章的内容。
【探究活动】
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的题目,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曾皙:曾皙很潇洒、淡泊功名、高雅。 在老师问到别的同学的志向时,他正在弹瑟。当老师问到他时,他“鼓瑟希”“舍瑟而作”,表现其从容有礼。前边三人谈的是安邦定国的大事,唯独他讲得是玩乐,表现其淡泊功名。
【探究活动】
孔子对四弟子述志的态度怎样?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的题目,注意对孔子的语言、神态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
子路——哂之。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 对子路: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但他认为子路的谈话的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孔子“哂之”。
冉有——叹之。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对冉有: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没有评点,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孔子叹之。
公西华——惜之。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对公西华: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的能力。孔子惜之。
曾皙——与之。曾点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曾点“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与点”。
【课堂提升】
1.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答案】一、文章写出了孔子的理想抱负。 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志”,他自己并没有“言其志”,但我们可以从他对弟子们“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是因为曾皙所描绘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正是他所渴望和追求的。可以说,儒家学派的有所作为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孔子的“礼治”“仁政”“教化”的政治理想,集中地体现在曾皙的志向中。冉有和公西华言志时,都表示愿意出仕从政,有一番作为,孔子在谈话中也都予以肯定。尤其是说到公西华时,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意思是说公西华的才能还能做大事,“为小相”是大材小用了。孔子笑仲由,是对他“不让”态度的不满,对于“为国”的志向并不反对。总之,从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安邦治国干一番事业。二、文章还写出了作为师长的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可亲,善于启发和诱导的特点。孔子提出话题,要求学生言志,选择的是人生的重大课题,这是对学生的最大的关心与教育。他指出了学生“居则曰:‘不吾知也。’”的现象,也是对学生委婉的批评。因为“治国以礼”,所以他不满仲由的“其言不让”。这些说明孔子是一位很严格的老师。但孔子又不以尊者自居,要求学生言志,先做好引导工作,让他们清除顾虑。子路的态度不谦虚,为了不影响别人发言,他不立即提出指责。赞同曾皙的说法,表示“吾与点也”,又是在婉转地表明自己的志向,给学生以启发。师生在谈话,曾皙却在一旁鼓瑟,可见师生关系的融洽,谈话气氛的和谐。曾皙提出疑问,孔子又耐心给以解答。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可畏的圣人,而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师长。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人物性格的题目,要结合文中对孔子言行的描述和孔子的生平思想进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