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历史
高中道德与法治(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生物
高中音乐
高中美术
高中体育
高中信息技术
高中通用技术
资源详情
高中数学
苏教版(2019)
必修 第一册
第2章 常用逻辑用语
2.1 命题、定理、定义
2.1 命题、定理、定义 2.2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课件+练习-《精讲精练》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数学苏教版(2019)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命题、定理、定义 2.2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课件+练习-《精讲精练》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数学苏教版(2019)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8.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06 17:14:22
点击下载
文档简介
2.2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断
1.《三国演义》中经典的战役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二十万众顺江而下,周瑜、程普各自督领一万五千精兵,与刘备军一起逆江而上,相遇赤壁,最后用火攻大败曹军.第49回“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你认为“东风”是“赤壁之战东吴打败曹操”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若p:-2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如图所示,下列四个电路图中,条件p:“灯泡L亮”;条件q:“开关S闭合”,则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的电路图是( )
4.(多选题)下列命题为真命题的是( )
A.“A∩B≠ ”是“A B”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B.“x或y为有理数”是“xy为有理数”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C.“A∪B=A”是“B A”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D.“a2+b2+c2=ab+bc+ca”的充要条件是“a=b=c”
题组二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探究与证明
5.(教材习题改编)下列选项中,使|x-1|<2成立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是( )
A.-1
C.0
6.已知U为全集,集合A,B为U的两个子集,则“A ( UB)”的充要条件是 ( )
A.B ( UA) B.A B
C.B A D.( UA) B
7.若a,b都是实数,试从①ab=0;②a+b=0;③a(a2+b2)=0;④ab>0中选出满足下列条件的式子,用序号填空:
(1)“a,b都不为0”的充分条件是 ;
(2)“a,b至少有一个为0”的充要条件是 .
8.证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有一个正根和一个负根的充要条件是ac<0.
题组三 利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求参数的值(取值范围)
9.已知“x<-4-a,或x>4-a”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是“x≤-3或x≥2”,则实数a的最大值为( )
A.-1 B.0 C.1 D.2
10.已知A=[-1,3],B=[2m-1,m+5],若“x∈A”是“x∈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 )
A. B.(-2,0]
C.[-2,0] D.[-2,0)
11.已知集合A={x|x2-4=0},
B={x|ax-2=0},若x∈A是x∈B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实数a的所有可能取值构成的集合为 .
12.已知集合P={x|3a-10≤x<2a+1},Q={x||2x-3|≤7}.
(1)当a=2时,求P∩( RQ);
(2)若“x∈P”是“x∈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13.已知命题p:“关于x的方程x2-(3m-2)x+2m2-m-3=0有两个大于1的实根”为真命题.
(1)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2)命题q:3-a
14.已知P={x|1≤x≤4},
S={x|1-m≤x≤1+m}.
(1)是否存在m∈R,使x∈P是x∈S的充要条件 若存在,求出m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是否存在m∈R,使x∈P是x∈S的必要条件 若存在,求出m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2.2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基础过关练
1.B 由题意分析出有“东风”不一定能“打败曹操”,但要想“打败曹操”必须借助“东风”.故选B.
2.B 因为-2
所以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故选B.
3.C 对于A,当灯泡L亮时,可能是开关S单独闭合或开关S1单独闭合或开关S,S1同时闭合,
当开关S闭合时,必有灯泡L亮,故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对于B,因为开关S和灯泡L串联,所以灯泡L亮时,必有开关S闭合,开关S闭合时,必有灯泡L亮,故p是q的充要条件;
对于C,若灯泡L亮,则开关S1和S都闭合,
当开关S闭合S1打开时,灯泡L不亮,故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对于D,灯泡L亮,与开关S闭合无关,故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故选C.
4.BD 当A= 时,满足A B,但A∩B= ,故A为假命题;x或y为有理数时,xy可能为有理数,也可能为无理数(例如:x=1,y=),xy为有理数时,x,y可能均为无理数(例如:x=y=),也可能x或y为有理数,所以“x或y为有理数”是“xy为有理数”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故B为真命题;A∪B=A等价于B A,所以“A∪B=A”是“B A”的充要条件,故C为假命题;a2+b2+c2=ab+bc+ca (a2+c2)+(b2+c2)+(a2+b2)=2ab+2bc+2ca (a-c)2+(b-c)2+(a-b)2=0 a=b=c,故D为真命题.
5.B 由|x-1|<2解得-1
对于A,“-1
对于B,因为(-1,3) (-3,3),所以“-3
对于C,因为(0,3) (-1,3),所以“0
对于D,因为(0,4) (-1,3),所以“0
解题模板 探求充分条件、必要条件问题时,应明确“条件”与“结论”及寻找“结论”的什么条件,其解题的通法是先推导出“结论”的充要条件,将充要条件“放大”,即得“结论”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将充要条件“缩小”,即得“结论”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6.A 因为A ( UB),所以A,B的关系如图,
由图可知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7.答案 (1)④ (2)①
解析 ①ab=0 a=0或b=0,即a,b中至少有一个为0;
②a+b=0 a,b互为相反数,则a,b可能都为0,也可能一正一负;
③a(a2+b2)=0 a=0或
④ab>0 或即a,b同号且都不为0.
8.证明 充分性(由ac<0推证方程有一个正根和一个负根):
∵ac<0,∴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判别式Δ=b2-4ac>0,∴方程一定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不妨设为x1,x2(x1≠x2),则x1x2=<0,
∴方程的两个根异号,即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有一个正根和一个负根.
必要性(由方程有一个正根和一个负根推证ac<0):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有一个正根和一个负根,不妨设为x1,x2(x1≠x2),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x1x2=<0,即ac<0,此时Δ=b2-4ac>0,满足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综上,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有一个正根和一个负根的充要条件是ac<0.
9.D 由题意,得解得-1≤a≤2,检验符合题意,所以实数a的最大值为2.故选D.
10.C 由已知,得A B,
则或解得-2≤m≤0.
11.答案 {-1,0,1}
解析 依题意,A={x|x2-4=0}={2,-2},
当a=0时,B= ,满足x∈A是x∈B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当a≠0时,B=,
因为x∈A是x∈B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所以=2或=-2,解得a=1或a=-1.
综上所述,实数a的所有可能取值构成的集合为{-1,0,1}.
12.解析 (1)当a=2时,P={x|-4≤x<5},
∵Q={x||2x-3|≤7}={x|-2≤x≤5},
∴ RQ={x|x<-2或x>5},
故P∩( RQ)={x|-4≤x<5}∩{x|x<-2或x>5}={x|-4≤x<-2}.
(2)若“x∈P”是“x∈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则Q是P的真子集,
又Q={x|-2≤x≤5},P={x|3a-10≤x<2a+1},
∴解得2
故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13.解析 (1)因为命题p为真命题,x2-(3m-2)x+2m2-m-3=x2-(3m-2)x+(2m-3)(m+1)=[x-(2m-3)][x-(m+1)]=0,
所以2m-3>1且m+1>1,解得m>2.
(2)存在.
令A={m|m>2},B={m|3-a
若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则B是A的真子集.
若B= ,则3-a≥3+a a≤0;
若B≠ ,则解得0
综上,存在a≤1使得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14.解析 (1)不存在m∈R,使x∈P是x∈S的充要条件.理由如下:
要使x∈P是x∈S的充要条件,
则P=S,即此方程组无解,
所以不存在m∈R,使x∈P是x∈S的充要条件.
(2)存在.
要使x∈P是x∈S的必要条件,则S P.
①当S= 时,1-m>1+m,解得m<0;
②当S≠ 时,1-m≤1+m,解得m≥0,
要使S P,则有解得m≤0,所以m=0.
综上,当m≤0时,x∈P是x∈S的必要条件.
11第2章 常用逻辑用语
2.1 命题、定理、定义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命题的概念及结构
1.下列语句中:①-1<2;②x>1;③x2-1=0有一个根为0;④高一年级的学生;⑤今天天气好热啊!⑥有最小的质数吗 其中为命题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①③
2.命题“在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为( )
A.在三角形中,若一边较大,则其所对角较大
B.在三角形中,若一角较大,则其所对边较大
C.若某平面图形是三角形,则其大边对大角
D.若某平面图形是三角形,则其大角对大边
3. 命题“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是 ,结论是 .
题组二 命题真假的判断
4.已知命题:“非空集合M中的元素都是集合P中的元素”是假命题,给出下列命题,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
①M中的元素都不是P中的元素;
②M中有不属于P中的元素;
③M中有P中的元素;
④M中的元素不都是P中的元素.
A.1 B.2
C.3 D.4
5.(多选题)下列命题为真命题的是 ( )
A.所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B.若x,y是无理数,则xy一定是有理数
C.若m<1,则关于x的方程x2+2x+m=0有两个负根
D.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对应边的比
6.(教材习题改编)把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判断命题的真假.
(1)能被6整除的数一定是偶数;
(2)当+|b+2|=0时,a=1,b=-2;
(3)已知x,y为正整数,当y=x2时,y=1,x=1.
题组三 根据命题的真假求参数的取值范围
7.已知命题p:方程x2-2x-a=0没有实数根;命题q:-4
A.(-4,1) B.(-3,2]
C.(-4,-1) D.[2,+∞)
8.已知命题“若1
9.命题p:对于任意x∈R,x2+1>a,命题q:a2-4>0,若p和q一真一假,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
10.已知A={x|5x-1>a},B={x|x>1},请确定实数a的取值范围,使得由A,B构造的命题“若p,则q”为真命题.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2.1 命题、定理、定义
基础过关练
1.D 命题是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破题关键.⑤⑥不是陈述句,故不是命题,②④无法判断真假,故不是命题,①③是陈述句且可以判断真假,故是命题.故选D.
2.A
3.答案 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互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B 根据命题“非空集合M中的元素都是集合P中的元素”是假命题,可得M不是P的子集破题关键.
对于①,集合M虽然不是所有元素都在集合P中,但是可能有属于P中的元素,因此①是假命题;
对于②,因为M不是P的子集,所以必定有不属于P中的元素,故②是真命题;同理不能确定M中的元素有没有P中的元素,故③是假命题;
对于④,由子集的定义可得,既然M不是P的子集,那么M中必定有一些不属于P中的元素,因此M中的元素不都是P中的元素,故④是真命题.故选B.
5.AD 易知A,D均为真命题;当x=,y=时,xy=,是无理数,故B为假命题;
由关于x的方程x2+2x+m=0有两个负根,得解得0
6.解析 (1)若一个数能被6整除,则这个数一定是偶数.真命题.
(2)若+|b+2|=0,则a=1且b=-2.真命题.
(3)已知x,y为正整数,若y=x2,则y=1且x=1.假命题.
方法总结 把一个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首先要确定命题的条件和结论,若条件和结论比较隐晦,则要补充完整,有时一个条件有多个结论,有时一个结论需多个条件,还要注意有的命题改写形式不唯一.
7.C 当p为真命题时,4+4a<0,解得a<-1;当q是真命题时,-4
8.答案
解析 设A={x|1
由题知,A B,则解得≤m≤1,
故m的取值范围是.
9.答案 [-2,1)∪(2,+∞)
解析 若p为真命题,则a<1;
若q为真命题,则a2>4,即a>2或a<-2.
由p和q一真一假,知当p为真,q为假时,所以-2≤a<1;
当p为假,q为真时,所以a>2.
综上所述,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2,1)∪(2,+∞).
10.解析 令A为p,B为q,则命题“若p,则q”为“若5x-1>a,则x>1”,由命题为真命题可得≥1,解得a≥4.故当a≥4时,“若5x-1>a,则x>1”是真命题.
令B为p,A为q,则命题“若p,则q”为“若x>1,则5x-1>a”,由命题为真命题可得≤1,解得a≤4.故当a≤4时,“若x>1,则5x-1>a”是真命题.
6(共11张PPT)
在数学中,我们将可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作命题.许多命题可表示为“如果p,那么q”或
“若p,则q”的形式,其中p叫作命题的条件,q叫作命题的结论.
2.1 命题、定理、定义
知识点 1 命题
必备知识 清单破
2.2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1.如果“p q”,那么称p是q的充分条件,也称q是p的必要条件,可以理解为若p成立,则q一定
成立,反过来,若q不成立,则p一定不成立.
2.如果p q,且q p,那么称p是q的充分且必要条件,简称为p是q的充要条件,也称q的充要条件
是p,记作p q.
知识点 2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
1.若p是q的充分条件,则p成立与q成立之间有什么关系
2.p是q的充分条件与q是p的必要条件是不同的逻辑关系吗
3.p的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不是唯一的
4.在逻辑推理中,p q只能表达成一种说法吗
知识辨析
1.p成立可以充分保证q成立,但即使q成立,p也未必成立,因为保证q成立的p不是唯一的.
2.不是.是同一个逻辑关系,只是说法不同.
3.不是.如“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都是“该四边
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充分条件;“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上的高对应相等”
都是“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必要条件.
4.不是.通常有以下五种说法:(1)“若p,则q”为真命题;(2)p是q的充分条件;(3)q是p的必要条
件;(4)q的一个充分条件是p;(5)p的一个必要条件是q.
一语破的
1.定义法:直接利用定义进行判断,注意要会举反例.
2.利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进行判断:满足条件p和结论q的元素构成的集合分别为A和B,若p是
q的充分条件,则A B;若p是q的必要条件,则B A;若p是q的充要条件,则A=B;若p是q的充分
不必要条件,则A B;若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B A.
3.利用传递性进行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具有传递性,即由p1 p2 … pn可得p1 pn,充要
条件也具有传递性.
关键能力 定点破
定点 1 判断充分、必要、充要条件的方法
给定三个命题p,q,s,若s是p的必要不充分条件,s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p是q的 (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典例
A
由s是p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可知p s,s p,由s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可知s q,q s.
因为p s,s q,所以p q(利用传递性进行判断).下面讨论p是不是q的必要条件.假设p是q的
必要条件,则有q p,又p s,所以q s,与q s矛盾,所以q p,所以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解析:
1.充要条件的证明
(1)证明p是q的充要条件时,既要证明命题“p q”为真,又要证明“q p”为真,前者证明的
是充分性,后者证明的是必要性.
(2)证明充要条件也可以利用等价转化法,即把条件和结论进行等价转化,注意转化过程中必
须保证前后是能互相推出的.
2.探求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步骤
(1)分清“条件”和“结论”,明确探求的方向;
(2)找到使结论成立的充要条件(一般用集合的方法);
(3)将充要条件对应的范围扩大,即得结论成立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将充要条件对应的范围缩
小,即得结论成立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定点 2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证明与探求
求证:关于x的方程x2+mx+1=0有两个负实根的充要条件是m≥2.
典例
充分性:∵m≥2,∴Δ=m2-4≥0.
设方程x2+mx+1=0的两个实根分别为x1,x2,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知x1x2=1>0,∴x1,x2同号,又x1+x2=-m≤-2,
∴x1,x2同为负根.充分性成立.
必要性:设方程x2+mx+1=0的两个实根分别为x1,x2,
则x1,x2均为负数,且x1x2=1,x1+x2=-m,
∴m-2=-(x1+x2)-2=- -2
=- =- ≥0,
证明:
∴m≥2.必要性成立.
综上,关于x的方程x2+mx+1=0有两个负实根的充要条件是m≥2.
利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求解参数问题时,一般结合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转化为集合之
间的关系,然后根据集合之间的关系列出关于参数的方程(组)或不等式(组),进而求解.要注意
对解集的端点值进行检验.
定点 3 利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求参数值(或范围)
已知命题p: ,命题q:{x|-1
(1)若存在x∈ ,p为真命题,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2)若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典例
(1)当x∈ 时,由 得-1
而-2<- <- , < <4,∴-2
故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2,4).
(2)设集合A= ={x|-1
∵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B A.
当a=0时,A=R,满足题意;
当a>0时,A= ,∴- ≤-1,且 ≥2,∴0
当a<0时,A= ,∴ ≤-1,且- ≥2,∴- ≤a<0.
解析:
综上,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点击下载
同课章节目录
第1章 集合
1.1 集合的概念与表示
1.2 子集、全集、补集
1.3 交集、并集
第2章 常用逻辑用语
2.1 命题、定理、定义
2.2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冲要条件
2.3 全称量词命题与存在量词命题
第3章 不等式
3.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2 基本不等式
3.3 从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
第4章 指数与对数
4.1 指数
4.2 对数
第5章 函数概念与性质
5.1 函数的概念和图象
5.2 函数的表示方法
5.3 函数的单调性
5.4 函数的奇偶性
第6章 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
6.1 幂函数
6.2 指数函数
6.3 对数函数
第7章 三角函数
7.1 角与弧度
7.2 三角函数概念
7.3 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7.4 三角函数应用
第8章 函数应用
8.1 二分法与求方程近似解
8.2 函数与数学模型
点击下载
VI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