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课题 中国的交通运输业-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授课时间 课时 2课时
教法 读图指导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材 湘教版
课标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课时需达成以下要求: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我国交通运输网的分布特征及主要交通枢纽的区位意义。 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原则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时承接上一课时“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聚焦我国交通运输网的布局特点及交通枢纽的区位分析,是理解区域联系与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教材通过案例、地图和活动设计,引导学生从空间视角认识交通运输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地图教学法。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读图分析、实践任务驱动。
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地图分析我国交通运输网的区域差异。 综合思维:结合地形、人口、经济等因素,综合分析交通枢纽的形成条件。 人地协调观:理解交通运输发展对区域资源调配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地理实践力:通过模拟选线、方案设计等活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交通运输网的分布规律及交通枢纽的形成条件。 难点:综合分析自然与人文因素对交通布局的影响。
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1. 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播放“春运期间广州南站人潮”视频,提问: “为什么广州南站能成为全国最繁忙的火车站之一?”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情境激发兴趣,引出交通枢纽的区位重要性。
新课讲解 2. 新课讲授 活动一:绘制“中国铁路骨架图” 任务:分组在空白中国地图上标注“五纵三横”铁路干线(京哈—京广、京沪、京九、太焦—焦柳、宝成—成昆;京包—包兰、陇海—兰新、沪昆)。 教师引导: 提示学生结合地形(如青藏铁路穿越高原)、城市分布(如郑州为京广与陇海交汇点)分析线路走向。 展示《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对比学生作品,纠正错误。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绘图强化空间认知,理解铁路布局与自然、人文环境的关系。 活动二:交通枢纽的“秘密” 案例分析:以武汉为例,提供以下材料: 地图:长江与京广铁路交汇图。 数据:武汉港货物吞吐量居内河港口前列。 图片:天河国际机场、高铁站。 问题链: 武汉为何能成为“九省通衢”? 如果武汉缺少长江水运,其交通地位会如何变化? 交通运输的发展对武汉城市规模扩张有何影响? 小组讨论:结合教材P92“活动”,分析北京、上海、郑州的区位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深度剖析,培养综合思维,理解交通枢纽的多因素影响。 活动三:运输方式“大比拼” 情境任务: 情境1:将10万吨煤炭从山西运往上海。 情境2:紧急运送急救药品从北京到拉萨。 情境3:游客从成都到九寨沟旅游。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运输公司经理”,选择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 教师总结: 运输方式优点缺点适用场景铁路运量大、速度快灵活性差长距离大宗货物公路机动灵活运量小短途、门到门服务水运成本低速度慢大宗笨重货物航空速度最快运价高紧急、高价值货物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增强参与感,理解运输方式的选择原则。 3. 巩固提升 课堂小测: 连接我国三大直辖市的铁路干线是________。 为什么兰州成为西北重要的铁路枢纽? 设计意图:即时反馈学习效果,强化重点知识。 4. 总结拓展 思维导图:师生共同构建本课知识框架(交通运输网分布→交通枢纽区位→运输方式选择→区域发展影响)。 情感升华:展示“中欧班列”“港珠澳大桥”图片,强调交通运输对国家战略的意义。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脉络,渗透家国情怀。 作业设计 基础题:完成教材 “练习题”1、2题。 实践题: 调查家乡最近5年的交通变化(如新建高速公路、高铁站),分析其对生活的影响。 设计一条从家乡到上海的旅游交通方案,说明选择理由。 拓展题:阅读《中国国家地理》相关文章,撰写短文“我心中的未来交通”。 设计意图:分层作业满足不同需求,实践题联系生活,拓展题培养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