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课题 中国的土地资源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授课时间 课时 1课时
教法 读图指导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材 湘教版
课标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课时需落实以下要求: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结合实例说明中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保护措施。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衔接点。土地资源作为基础性自然资源,直接影响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为后续学习水资源、矿产资源等内容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 数据支撑:通过人均土地面积、耕地占比等数据强化国情教育。 案例丰富:结合“水田与旱地”“草原与荒漠”等对比案例,突出区域特色。 活动设计:设置“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图”“讨论保护措施”等活动,培养地理实践力。
素养目标 人地协调观:理解湖泊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认识人类活动对湖泊环境的影响,树立保护湖泊生态的责任感。 综合思维:通过分析湖泊污染成因与治理措施,培养多要素关联分析的能力。 区域认知:结合典型湖泊案例(如洞庭湖、太湖),理解不同区域湖泊治理的差异性。 地理实践力:通过模拟实验、方案设计等活动,提升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中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特点及区域差异。 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与保护措施。
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环节一:情境导入——土地资源调查员 活动设计: 播放《航拍中国》片段(耕地、草原、林地景观),提问: “这些景观属于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国土地资源家底如何?” 设计意图: 通过视觉冲击激发兴趣,建立土地资源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引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新课讲解 环节二:新知探究——土地资源“家底”大揭秘 任务1: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数据对比:展示中国陆地面积(960万km )与人均土地面积(世界1/3)的对比图。 角色扮演:学生模拟“联合国资源评估员”,计算中国人均耕地、林地面积,得出“人多地少”结论。
设计意图: 通过数据量化分析,强化国情认知,培养全球视野。 任务2: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显著 地图解读: 分发《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小组合作标注耕地、林地、草地、难利用土地的分布区域。 对比“水田与旱地”(南方vs北方)、“草原与荒漠”(东部vs西部)的差异。 案例分析: 案例1:东北平原(黑土地)与东南丘陵(红壤)的耕地特点对比。 案例2:内蒙古高原(草原退化)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利用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地图操作培养空间认知能力,落实“区域差异”重点。 案例对比深化对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关系的理解。 任务3:问题与对策——土地资源保卫战 问题诊断: 播放视频《土地污染实录》,学生记录耕地污染、乱占耕地、过度放牧等问题。 分组讨论:问题产生的原因(自然+人为)。 对策制定: 小组竞赛:针对“耕地减少”“草原退化”等问题提出保护措施(如“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轮牧制度”)。 教师补充“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的国策及《土地管理法》内容。
设计意图: 联系现实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竞赛形式增强参与感,渗透法治教育。 环节三:实践应用——我的土地利用方案 活动设计:
假设你是某地区规划局局长,需在以下区域中选择一处建设住宅区: A区:平坦耕地,土壤肥沃 B区:低矮丘陵,植被稀疏 C区:沙漠边缘,人烟稀少
要求: 小组讨论选择依据(从地形、土壤、生态角度分析)。 绘制简易规划图,标注建筑、绿化区域。 派代表陈述方案,其他组质疑补充。
设计意图: 通过角色扮演落实“因地制宜”理念,培养综合思维。 规划图绘制提升地理实践力,辩论环节锻炼表达能力。 环节四:总结升华——守护土地,从我做起 活动设计: 学生用一句话总结本课收获(如“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饭碗”)。 布置实践作业: 基础题:调查家庭周边土地利用类型,绘制简易示意图。 拓展题:撰写《给市长的一封信》,提出本地土地保护建议。
设计意图: 情感升华,强化责任意识。 分层作业兼顾不同能力学生,促进知行合一。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