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课件、教案及练习 (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课件、教案及练习 (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07-22 23:08:39

文档简介

1.生源基础差:全区前1000名学生,我们学校只有68名,分布于各个班级。整体情况是: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还算端正,知道学习可以提升自己的价值。但是学习能力差,学习方法不科学、不合理,死学死背,把化学当文科科目学习。曾有学生非常不解的问我:“老师,我都背过了,为什么还是不会做题?”把我雷倒了!我上课时重点讲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人家压根就没有听,或者听了,但是没有听懂!知识的来龙去脉我交代清楚了,但是学生没有掌握起来,只是死记住了结论。
2.很多学生在记忆前20号元素时,只是顺着原子序数背过了,问他某元素的原子序数是多少时,需要扳着手指头数一下。对于高中阶段刚刚学习的每个主族、前三周期每个周期的元素种类,就更加陌生了。
3.实验能力不够,在初中阶段,实验机会非常少,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培养,振荡试管、滴加溶液的基本操作非常不规范。
4.但是他们也有优点:学习态度好,知道自己的不够,所以学习还是比较努力的。所以,在备课时,我们必须注意,一定要低起点、低重心,尽最大努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跟上我们的步伐。
1.建模环节:利用“每课一题”复习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帮助学生巩固“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思想。学会如何利用结构来预测性质:结构的相同点决定了性质的相似性,结构的递变性决定了性质的递变性。这个环节还是非常成功的!
2.理论预测环节:在这个环节,部分学生跟不上节奏,但是在经过展示、讨论、总结之后,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要求。
3.实验设计与评价、实施环节:这是本课时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因为学生的实验能力比较差。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没有给出学生更多的药品,就让学生利用有限的试剂还设计实验,这样就将实验设计限定在了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利于学生实际操作。如果放入太多的药品,学生可能会不知所云。这一环节的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我预期的目标。
4.总结整理环节:水到渠成!

学 习 内 容
归纳整理




已知A、B两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
⑴若A位于周期表的第三周期第IA族,请回答:
①画出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②元素A、B具有 性(填“金属”“非金属”),且 强于 。
⑵若A的原子序数是17,请回答:
①写出A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②你认为A的非金属性比B的 (填“强”“弱”),请写出证明该观点的化学方程式

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从上往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 ,非金属性逐渐

原因是:同主族元素,从上往下,



同周期元素性质预测
以第三周期主族元素为例,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分析并预测:
Na Mg Al Si P S Cl
1.哪些元素具有金属性?哪些元素具有非金属性?
其性质强弱顺序如何?
2.从Na到Cl,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如何变化?
⑴结构分析:电子层数
最外层电子数逐渐 ;
原子半径逐渐
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
⑵性质预测:
原子由易 电子递变为易 电子 (填“得”或“失”)元素由具有
性递变为具有 性(填“金属”或“非金属”)。




设计实验验证第三周期主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
⑴利用下列试剂,你能设计出哪些实验方案来验证Na、Mg、Al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试剂:镁条、铝片、蒸馏水、稀盐酸、酚酞试液
实验方案:





1.验证实验的设计步骤:
⑴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可行的实验原理;
⑵根据实验原理中涉及的化学反应组织实验所需试剂和仪器;
⑶设计具体实验步骤,规范实验操作;
⑷综合考虑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1)的结论:


⑵利用下列试剂,你能设计出哪些实验方案来验证Si、P、S、Cl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试剂:Na2SiO3溶液、稀硫酸
实验方案:







1.实验(2)的结论:


2.总结归纳:
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
元素的金属性逐渐
非金属性逐渐
分析总结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存在怎样的变化规律?原因是什么?
H
Li Be B C N O F
Na Mg Al Si P S Cl
K Ca ............................... Br
元素周期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I
1. A、B、C三种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的同一周期,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显酸性、碱性、两性,则A、B、C三种元素原子序数的大小顺序是 ( )
A.A>B>C B.B>C>A
C.A>C>B D.C>A>B
2.气态氢化物按稳定性递增顺序排列的一组( )
A.SiH4 、H2S 、PH3 、HCl
B.SiH4 、PH3 、HCl 、HF
C.HBr 、 HI 、HCl 、HF
D.CH4 、 NH3 、PH3 、HCl
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练习II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
2


3






4


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有关问题?:
学 习 内 容
解题方法:
写出①—⑩的元素符号;
找出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最
强的元素;
归纳整理


II
表中最活泼的金属是 ,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是 (写元素符号,下同)
⑵表中能形成两性氢氧化物的元素名称是 ,分别写出该元素的氢氧化物与⑥、⑨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⑶①、③、⑤、⑨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⑷⑤、⑥、⑦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是 。
⑸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比较③、⑨金属性的强弱:


规范答题:
“元素符号”
“化学方程式”
“由大到小”
“由强到弱”
“实验方案”
学习小结
原子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的结构和性质三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结构
性质 位置
课件17张PPT。2.元素周期律淄博市临淄中学 赵立文【每课一题】
学习内容:
归纳整理:②金属KNa①第三周期第VIIA族②强Cl2 + 2NaBr = 2NaCl + Br2同主族元素,从上往下,
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非金属性逐渐减弱。①同主族元素,从上往下,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
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n↑
r↑
引力↓
失e—↑
得e—↓【同周期元素性质预测】
学习内容:
归纳整理:
⑴结构分析
⑵性质预测:1.金属性:Na>Mg>Al 非金属性:Si<P<S<Cl
2.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原子由易失电子递变为易得电子 ,
元素由具有金属性递变为具有非金属性【实验验证】设计实验验证第三周期主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验证实验的设计步骤:
⑴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可行的实验原理;
⑵根据实验原理中涉及的化学反应组织实验所需试剂和仪器;
⑶设计具体实验步骤,规范实验操作;
⑷综合考虑实验注意事项。【实验验证】⑴利用下列试剂,你能设计出哪些实验方案来验
证Na、Mg、Al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试剂:镁条、铝片、蒸馏水、稀盐酸、酚酞试液Na、Mg与水反应:回忆钠与水反应的现象
向试管中加入少量水,滴加2滴酚酞试液;
将打磨过的镁条放入水中。
对比两反应的现象。2.Mg、Al与稀盐酸反应
向两只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盐酸;
将打磨过的镁条和铝片放入稀盐酸中。
对比两反应的现象。实验结论金属性:Na>Mg>Al 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实验验证】⑵利用以下试剂,你能设计出哪些实验方案来验
证Si、P、S、Cl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试剂:Na2SiO3溶液、稀硫酸 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弱:较强酸制较弱酸
向小试管中加入2mL(约1滴管)Na2SiO3溶液,加入2滴酚酞试液。逐滴加入稀硫酸,至溶液变成浅红色,振荡。观察现象。实验结论非金属性:Si<S【总结归纳】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
元素的金属性逐渐 ,

非金属性逐渐 。
减弱增强学习内容: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存在怎样的变化规律?原因是什么? 【分析总结 】非金属性强金属性强半径小半径大化合价学习内容: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存在怎样的变化规律?原因是什么? 【分析总结 】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非金属性强半径小金属性强半径大化合价归纳整理: 【分析总结 】1.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的变化。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的变化。【练习I】学习内容:
归纳整理:
1.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CB理论判据:元素周期律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实验判据:
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气的难易
金属单质的还原性(金属单质间的置换)
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Fe3+除外)【练习I】归纳整理:
2.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理论判据:元素周期律
实验判据:
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
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
简单离子的还原性【练习II】 学习内容:(1)K,F ⑵铝
2Al(OH)3 + 3H2SO4=Al2(SO4)3 + 3H2O
Al(OH)3 + KOH = KAlO2 + 2H2O
⑶r(K) r(Mg) r(Si) r(N)
⑷HClO4 H2SO4 H2SiO3
⑸将少量钾、镁投入水中。
钾与水反应比镁与水反应剧烈。
说明钾的金属性比镁的金属性强。 【练习II】 归纳整理:解题方法:
1.写出①—⑩的元素符号;
2.找出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3.规范答题:“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
“由大到小”“由强到弱”
“实验方案”操作 现象 结论【学习小结】原子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的结构和性质三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在学习本课时之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是:
1.初中学习了镁铝与酸的反应;
2.必修1学习了钠与水的反应,氢氧化铝的两性,氯气与氢气的反应;
3.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对比学习了碱金属、卤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及其原因。
4.学生已经充分理解了“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
在此基础上学习元素周期律,既是对前面知识的总结,更是升华:
1.由此我们总结出: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及其原因;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及其原因;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强弱判据。
2.我们可以站到更高的角度来认识曾经学过的元素部分:原子的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着元素的性质;同主族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有相似性和递变性;同周期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也存在递变性;我们可以据此来预测某些未知物质的性质。
1.观看短剧:非常有意思的短剧,在其他班级里播放时,时常引的学生大笑。但是这节课因为有两个摄像机,学生们竟然都不敢笑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课堂气氛没有变得活跃起来。
2.讨论阶段:这个班的学生素质还是比较好的,讨论的很热烈,也很充分。
3.展示阶段:因为有录象的缘故,学生都比较紧张,不象平时那么活跃,但是总算没有冷场,还是有非常大方的学生,主动起来回答问题。
4.实验阶段:学生最喜欢做实验了,但实验技能却不理想,滴加药品时竟然会出现一个同学手拿试管,另一个同学往试管中滴加药品的现象!振荡试管的动作也不规范,不是振动手腕,而是晃胳膊。
5.练习阶段:正确率非常高,说明还是理解了本课时的内容。
元素周期律(2) 班 组姓名
1.下列各组元素性质的递变情况错误的是 ( )
A.Li、Be、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 B.P、S、C1元素最高正价依次升高
C.N、O、F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D.Na、K、Rb的电子层数依次增多
2.某元素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代数和为4,则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A.4 B.5 C .6 D.7 ( )
3.某元素x的气态氢化物化学式为H2X,下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该元素的原子最外层上有6个电子 B.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XO3
C.该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D.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2XO3
4.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量变引起质变 B.元素的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C.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D.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呈周期性变化
5.下列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 )
A.O、S、Na、K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B.Na、Mg、A1、Si的还原性依次增强
C.HF、HCl、H2S、PH3的稳定性依次增强
D.KOH、Ca(OH)2、Mg(OH)2、A1(OH)3的碱性依次增强
6.下列叙述中,能肯定A金属比B金属活泼性强的是 ( )
A.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
B.A原子的电子层数比B原子的电子层数多
C.1 mol A从酸中置换出的H2比1 mol B从酸中置换出的H2多
D.常温时,A能从水中置换出H2,而B不能.
7.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Li、Na、K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多
B.第二周期元素从Li到F,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因为Na比K容易失去电子,所以Na比K的还原性强
D.O与S为同主族元素,且O比S的非金属性强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同周期元素中,第ⅦA族元素的原子半径最大
B.现已发现的零族元素的单质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气体
C.第ⅥA族元素的原子,其半径越大,越容易得到电子
D.所有的主族元素的简单离子的化合价与其族序数相等
9.周期表中关于主族元素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主族序数等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B.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C.第n主族元素其最高正化合价为十n价,最低负化合价绝对值为8-n(n≥4)
D.第n主族元素其最高价氧化物分子式为R2On,氢化物分子式为RHn (n≥4)
10.短周期元素X、Y和Z,已知X元素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Y元素原子的M层上的电子数是它的K层和L层电子总数的一半,Z元素原子的L层上的电子数比Y元素原子的L层上的电子数少2个,则三种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的分子式不可能是
A.X2YZ4 B.XYZ3 C.X3YZ4 D.X4Y2Z7
11.A、B、C、D、E是同一周期的五种主族元素,A和B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显碱性,且碱性B>A;C、D两种元素对应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C>D。则它们的原子序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A.B12.Na与冷水反应的方程式为
Mg与热水反应的方程式为
能够证明Mg与热水反应生成了碱的方法是 ,现象是 。
证明NaOH、Mg(OH)2、Al(OH)3碱性强弱的现象是
从以上实验得知,三种金属化学活泼性顺序为 ,你判断的依据是
13.请画出Si、P、S、Cl四种非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它们的主要化合价是 ,
根据推测金属活动性的经验,可以推测这四种非金属原子的得电子能力逐渐 。
写出Si、P、S、Cl四种氢化物的化学式 ,它们的稳定性依次
可以从非金属与 反应,生成 的难易程度,或者 的热稳定性,或者非金属之间的 反应,推测非金属之间的活泼程度。Si、P、S、Cl的活泼性顺序为 ,或者说非金属性逐渐 。
14.综合第三周期的8种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规律:同一个周期的元素, 相同,但是 逐渐递增, 电子能力逐渐 , 电子能力逐渐 ,从宏观方面看来,就是 性逐渐减弱, 性逐渐增强。这种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规律性的变化,称之为 。
15. W、X、Y、Z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同一短同期元素,W、X是金属元素,Y、Z是非金属元素。
(1)W、X各自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以反应生盐和水,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W与Y 可形成化合物W2Y,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
(3)Y的低价氧化物通入Z单质的水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比较Y、Z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__>__(用分子式表示)
(5)W、X、Y、Z四种元素简单离子的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
1.没有提前给学生说上录象课,学生走进教室后发现有两个摄像机,心情非常紧张,惟恐自己有什么闪失,行为上就非常拘束,变的缩手缩脚的,放不开。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慢慢的步入正轨,表现也越来越好了。
2.在讨论时,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的讨论更充分一些,感觉还有学生有话要说。但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让更多的学生站起来说话,尤其是学习小结部分:原子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的结构和性质三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如果有时间,应该让学生更充分的讨论,并整理。
3.在设计、评价实验方案时,给学生的时间也不多,可以考虑在压缩其他环节。而且,还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药品,让学生充分的发挥、假设,设计出更多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筛选、总结。
关于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在课标中有如下描述:
1.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查阅资料并讨论:第三周期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变化的规律。
3.阅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料,讨论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4.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课标所要求的内容,学生需要长时间的学习与应用后方可实现,仅仅依靠一节课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但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教给学生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解决问题的模型、思路、解决途径,并通过练习、讨论、应用加以巩固,以期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一种学科素养。
本课时中的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理论分析,预测同周期主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让学生认识到结构对性质的影响,理解“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学科思想。在此基础上提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任何推测都必须经过实验的验证,进而引领学生由理论走向实践—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实